突变感染性克隆论文-李劼

突变感染性克隆论文-李劼

导读:本文包含了突变感染性克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性cDNA克隆,病毒拯救,S基因

突变感染性克隆论文文献综述

李劼[1](2017)在《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性cDNA克隆的构建及S基因突变对弱毒株体外增殖和致病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引起的以急性肠炎、腹泻、呕吐、脱水为主要特征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各年龄段猪对该病均易感,其中哺乳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可达100%。2010年以来,我国出现以S基因变异为主要特征的高毒力PEDV变异毒株并广泛流行,引起PED疫情的暴发,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开展PEDV的致病机制研究对于PED的防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以PEDV分离毒株为研究对象,构建PEDV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平台,并进一步分析S基因突变对PEDV的增殖和致病性的影响,以期为阐明PEDV的分子致病机制奠定必要的技术基础。从北京地区发生仔猪腹泻的猪场临床病料中分离到1株PEDV,命名为CHM2013。CHM2013具有良好的细胞适应性,可以在Vero细胞上稳定传代,其增殖无需在培养基中添加胰酶。根据GenBank中收录的PEDV基因组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T-PCR的方法扩增PEDV CHM2013基因组片段,并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结果显示,排除poly(A)尾,CHM2013的全基因组大小为27994 nt。选取26株分属不同亚群具有代表性的PEDV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与CHM2013进行比较并绘制进化树。结果表明,CHM2013属于PEDV的GⅠ亚群,与经典毒株CV777、SM98、DR13属同一亚群,全基因组同源性为97.9%-99.9%;与GⅡ亚群的参考毒株相比,同源性为96.5%-96.8%,而与重组毒株的同源性为97.0%-97.1%。基于PEDV毒株CHM2013和实验室分离的强毒株BJ-2011-C的全基因组序列设计引物,分段进行RT-PCR扩增,并通过同义突变引入酶切位点,将CHM2013及BJ-2011-C的全长cDNA连入低拷贝质粒pBeloBAC11,同时插入巨细胞病毒启动子(CMV)、丁型肝炎核酶序列(HDV-RZ)、牛生长激素序列(BGH)等元件,获得PEDV CHM2013和BJ-2011-C的全长cDNA克隆质粒pBAC-CHM2013和pBAC-B J-2011-C。采用点突变方法对CHM2013基因组的1809位碱基(T-→C)、BJ-2011-C基因组的15932位碱基(G→A)进行突变,引入遗传标记以区分拯救病毒与亲本病毒。将全长cDNA克隆质粒直接转染Vero-CCB81细胞,观察细胞病变并鉴定拯救病毒。结果表明,转染的Vero-CCB81细胞能产生与亲本病毒感染相同的细胞病变;提取P3代拯救病毒基因组进行RT-PCR检测及序列测定,可以检测到遗传标记的存在;用PEDV N蛋白单抗4E3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可见拯救病毒感染细胞呈现特异性荧光染色。拯救的克隆病毒分别命名为rCHM2013和rBJ-2011-C。由此表明,构建的PEDV毒株CHM2013和BJ-2011-C的全长cDNA克隆具有感染性,可成功拯救出病毒。分析了拯救病毒的体外增殖特性和对哺乳仔猪的致病性。多步生长曲线试验结果表明,rCHM2013和rBJ-2011-C在Vero-CCL81细胞上具有与其亲本病毒相似的培养特性和增殖动态。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rBJ-2011-C呈现高毒力,接种的2日龄哺乳仔猪出现严重腹泻,死亡率为100%(4/4);而rCHM2013接种仔猪全部存活,未见腹泻的临床症状,表明PEDVCHM2013是弱毒株。利用弱毒株CHM2013的感染性cDNA克隆,依据PEDV强毒株S基因变异的特点,选择其中五个变异较大的区域(aa27-29QST→SAN;aa56-58MNS→GENQGVN<氨基酸插入及突变>;aa68-72 GTGIE→AGQHP;aa84-89 YIDSSQ→HIRGGH;aa158-163 RDGKDI→SEHS<氨基酸缺失及突变>),构建出以CHM2013为骨架单独置换各个区域的cDNA克隆质粒,并进行病毒拯救。结果显示,R-C-GENQGVN和R-C-SEHS两个重组cDNA克隆具有感染性,可拯救出病毒;而其余叁个重组cDNA克隆无感染性,不能拯救出病毒。我们进一步构建了同时置换GENQGVN和SEHS两个区域的重组克隆R-C-GENQGVN+SEHS,并拯救出重组病毒。对拯救的重组病毒增殖动态分析结果表明,拯救出的叁个突变体重组病毒在Vero细胞上的增殖动态与rCHM2013相似。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R-C-GENQGVN+SEHS对仔猪无明显的致病性,接种仔猪无腹泻临床症状,表明依据PEDV强毒株S基因的变异特点,进行弱毒株CHM2013的S基因插入及缺失突变,不会导致弱毒株致病性增强。综上所述,我们成功构建了 PEDV弱毒株CHM2013和强毒株BJ-2011-C的感染性cDNA克隆,并初步分析了 PEDV强毒株S基因插入及缺失对弱毒株CHM2013复制能力和致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构建的PEDV弱毒株和强毒株的cDNA克隆具有感染性,可拯救出病毒;PEDV强毒株S蛋白标志性的氨基酸插入及缺失不影响弱毒株的体外增殖能力和致病性,为进一步深入研究PEDV的分子致病机制奠定了必要的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平台。(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陈良[2](2017)在《鸡贫血病毒突变体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病毒拯救》一文中研究指出鸡贫血病毒(Chicken anemia virus,CAV)是危害养鸡业的重要免疫抑制病病原之一,该病毒基因共编码VP1、VP2和VP3叁个蛋白,每个蛋白在其感染过程中作用不同,且相互关联。本研究在课题组前期分离、鉴定CAV临床毒株及构建了病毒感染性克隆pcDNA-2CAV的基础上,对病毒的叁个蛋白重要功能区的部分氨基酸进行定点突变,构建含点突变CAV基因的重组质粒进行体内和体外实验,并进行病毒拯救。(一)构建双拷贝CAV突变体感染性克隆参考本实验室分离的CAV基因序列,运用Megaprimer PCR突变方法分别对病毒VP1第394位氨基酸(决定病毒致病性氨基酸谷氨酰胺)、VP2第101位氨基酸(磷酸化基序中精氨酸)、VP3起始位点氨基酸(甲硫氨酸)和VP3第85位氨基酸(核定位信号内丝氨酸)进行定点突变。通过设计定点突变引物扩增出含点突变的全基因组序列,分别连接到pEASY-Blunt Zero载体上,转化大肠杆菌DH5α,利用载体携带的自杀基因和菌液PCR筛选阳性克隆,并送往生物公司测序;将含有正确突变的重组质粒,经KpnⅠ和XhoⅠ双酶切并胶回收纯化目的片段,与真核表达载体pcD NA3.1(+)连接。再通过PCR获得两端含KpnⅠ酶切位点的CAV全基因组,与KpnⅠ单酶切的单拷贝感染性克隆突变体顺次连接、转化并鉴定。结果显示,本实验成功构建出双拷贝CAV突变体克隆,根据点突变的位置及功能不同将构建的突变体克隆分别命名为pcDNA-2CAV-VP1Q394、pcDNA-2CAV-VP2R101、pcDNA-2CAV△VP3和pcDNA-2CAV-VP3S85。(二)CAV突变病毒的拯救首先利用SPF鸡胚检测上述构建的突变重组质粒对于机体组织的侵染性。将7日龄SPF鸡胚随机分组,经卵黄囊接种不同突变重组质粒和对照样品,每组3个重复,将鸡胚继续孵化至第19天进行剖检,观察病变并采集胸腺等组织应用PCR方法分析病毒特异性基因。结果显示,仅有接种pcDNA-2CAV-VP1Q394实验组鸡胚腿肌有出血。病毒特异性基因检测发现实验组的突变CAV基因存在于SPF鸡胚组织内,说明这些突变重组质粒侵染鸡胚后可能复制增殖病毒。为了获得在MSB1细胞系上具有增殖能力的感染性突变体,将上述构建的四种质粒通过脂质体3000转染MSB1细胞,进行病毒拯救。通过荧光染色观察第5代细胞凋亡情况,并以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别检测病毒基因和蛋白在细胞内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在细胞传代过程中除了VP3缺失实验组外都能检测到突变病毒基因,不同突变组发生凋亡情况存在差异,且在侵染后除VP3缺失突变组外均能检测到病毒相关蛋白的表达。以上结果证明,成功构建了CAV突变体感染性克隆,这些突变体克隆能够对MSB1细胞产生不同侵染效应。将拯救得到的病毒侵染正常细胞,并将细胞进行传代,通过标签检测发现只有pcDNA-2CAV-VP1Q394拯救病毒侵染组存在突变病毒,且将此拯救病毒命名为CAVVP1Q394。综上所述,本研究对CAV的VP1、VP2和VP3蛋白的氨基酸重要调控位点进行了定点突变,构建了4种双拷贝CAV突变体克隆,并通过接种细胞和鸡胚分析突变体的侵染性,最终拯救出CAVVP1Q394突变病毒,并初步观察了其对细胞的病变能力,这些结果为进一步探讨CAV致病机制奠定基础并为研究新型基因疫苗候选株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王鹏,李俊,时建立,王金宝[3](2013)在《PCV2 Rep蛋白N-糖基化位点突变体感染性克隆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实验室前期构建的,含有PCV2全基因组的重组质粒pEASY-Blunt-PCV2为最初模板,利用重迭PCR的方法,共设计4对引物,对PCV2Rep蛋白上N-糖基化位点23aa-25aa(NPS)、256aa-258aa(NQT)和286aa-288aa(NAT)分别进行单点、双点和叁点突变(将N突变为D),成功构建7个突变体感染性克隆。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采用重迭PCR的方法获得目的突变体,然后回收PCR扩增产物后与克隆载体连接,转化后送测序。用DNAstar软件对测得的序列同模版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利用重迭PCR的方法,对PCV2Rep蛋白上N-糖基化位点23aa-25aa(NPS)、256aa-258aa(NQT)和286aa-288aa(NAT)分别进行单点、双点和叁点突变(将N突变为D),得到单点、双点和叁点突变的突变体感染性克隆共7株,并对感染性克隆进行鉴定,为研究PCV2Rep蛋白上N-糖基化位点突变对病毒复制及致病性的影响打下了基础。PCV2的Rep蛋白含有3个糖基化位点:23aa-25aa(NPS)、256aa-258aa(NQT)和286aa-288aa(NAT)。糖基化作为一种主要的翻译后修饰对蛋白质功能有着重要影响,例如糖基化对于蛋白质的折迭、运输、定位起着重要作用,但Rep蛋白N-糖基化位点突变在病毒复制及致病性中的作用如何未见报道。因此本试验为研究PCV2 Rep蛋白N-糖基化位点对病毒复制和致病性的影响打下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3-10-15)

耿庆华,郭巍,赵立平,吕晓玲,相文华[4](2010)在《S2基因失活突变马传染性贫血病毒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感染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制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标记疫苗株,本研究在EIAV驴胎皮肤(FDD)细胞弱毒疫苗株感染性克隆pEIAVFDDV3-8的S2基因内部引入两个终止密码子,致使S2基因终止表达,构建了一株S2基因突变的感染性克隆pEIAVFDDV3-8△S2。用该重组质粒转染FDD细胞,盲传至第4代时,转染细胞病变明显,电镜下可见细胞内的典型病毒颗粒。反转录酶活性检测和Real-time PCR对病毒拷贝数的检测均证明,获得了EIAVS2基因终止表达的感染性克隆毒株,命名为EIAVFDDV3-8△S2。(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期刊2010年07期)

高旭,姜成刚,高华,林跃智,赵立平[5](2009)在《马传染性贫血病毒疫苗株S2基因不同变异位点逆向突变感染性克隆的体外复制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EIAV弱毒疫苗株(EIAVFDDV15)S2基因发生的稳定性突变对疫苗株特性的作用以及S2基因的功能,以EIAVFDDV15感染性克隆质粒pFDDV3-8为模板,根据疫苗研制过程中S2基因发生的4个主要稳定性变异位点,构建及拯救出S2基因不同差异位点逆向突变为强毒株相应氨基酸的6株感染性克隆衍生毒株。经实时定量PCR、逆转录酶活性和western blot等检测表明,疫苗株S2基因4个稳定性变异位点全部逆向突变的感染性克隆衍生毒vpFDDVS2r1-3-4-5在体外培养靶细胞中的复制水平低于亲本疫苗株感染性克隆衍生病毒和其他组合的逆向突变的感染性克隆衍生病毒,提示EIAV疫苗株S2蛋白4个稳定突变位点的综合作用可能是决定疫苗株和强毒株特性差异的因素之一。以上结果为体内感染S2基因逆向突变感染性克隆衍生病毒,进一步揭示S2基因在EIAV弱毒疫苗致弱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期刊2009年12期)

高旭,姜成刚,韩秀娥,赵立平,沈荣显[6](2009)在《中国株EIAV S2基因逆向突变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体外感染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国株EIAV的驴强毒株EIAVDV115与疫苗株EIAVFDDV15的S2基因变化规律为依据,利用反向遗传技术对EIAV弱毒疫苗株全基因组感染性克隆pFDDV3-8的S2基因区进行逆向突变,构建了含有强毒株EIAVDV115S2基因区内4个稳定点突变的克隆质粒pFDDVS2r1-3-4-5,将该质粒转染FDD后进行体外继代盲传,经RT-PCR、逆转录酶活性、间接免疫荧光等检测后,显示经EIAV克隆质粒pFDDVS2r1-3-4-5转染的FDD盲传3代后,可在转染的FDD细胞培养物的上清液中检测到EIAV逆转录酶活性;该细胞培养物经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均呈EIAV阳性;在电镜下可观察到典型EIAV粒子。证明已成功拯救经EIAVS2基因逆向突变后的衍生病毒vpFDDVS2r1-3-4-5。比较vpFDDVS2r1-3-4-5衍生病毒与亲本克隆衍生病毒的复制动力学,表明前者的复制比后者略滞后。以上结果提示,对疫苗株S2基因的突变未明显影响EIAV的体外复制。(本文来源于《病毒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韩秀娥,张萍,王雪峰,孔宪刚,周建华[7](2009)在《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囊膜基因gp90 V4区糖基化回复突变感染性克隆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阐明我国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弱毒疫苗致弱及免疫保护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分析了疫苗株及其亲本强毒株共34个囊膜基因序列。结果发现疫苗株在膜基因gp90V4区潜在的N-连接糖基化位点出现了稳定的碱基替换,使该位点消失。为研究囊膜糖基化的作用,以疫苗株全长感染性克隆pLGFD3-8为亲本,利用反向遗传技术对该突变位点进行了糖基化序列回复突变操作,构建了全基因感染性克隆pLGFDg9。将其转染驴胎皮肤细胞(FDD),通过用逆转录酶活性、间接免疫荧光和RT-PCR方法检测而确定其感染性。结果表明,在FDD细胞中盲传3代后,在细胞培养物中可检测到逆转录酶活性,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均呈阳性,电镜下见到典型的EIAV颗粒。(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高飞,姚火春,王金勇,余丹丹,袁世山[8](2009)在《PRRSV感染性克隆5′非翻译区序列缺失突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PRRSV感染性克隆pCBC2的基础上,通过突变PCR获得了病毒基因组5′UTR系列缺失的全长突变体克隆:pCBCM1、pCBCM3、pCBCM5、pCBCM7、pCBCM9、pCBCM45、pCBCM69、pCBCM100,随后将上述突变体体外转录成RNA之后转染MARC-145细胞,进行病毒感染性、复制和转录分析,以鉴定特定的缺失区的调控功能。结果显示,病毒5′UTR起始的第1个碱基是保持病毒感染性非必需的核苷酸;前45个碱基对病毒基因组的复制是非必需的。Northern-Blot结果显示pCBCM1亚基因组mRNA可以进行高效率的转录,而其余突变体的亚基因组转录受到严重抑制。由此证明,PRRSV 5′UTR的完整性对病毒意义重大,碱基的少量以及大部分缺失会对病毒产生极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韩秀娥,张萍,王雪峰,孔宪刚,相文华[9](2008)在《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囊膜基因gp90V3区糖化回复突变感染性克隆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阐明我国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virus,EIAV)弱毒疫苗致弱及免疫保护的分子机制,作者分析了疫苗株及其亲本强毒株共34个囊膜基因序列。结果发现疫苗株在膜基因gp90 V3区的潜在N-连接糖基化位点出现稳定的碱基替换,使该位点消失。为研究囊膜糖基化的作用,以疫苗株全长感染性克隆pLG-FD3-8为亲本,利用反向遗传技术对该突变位点进行糖基化序列回复操作,构建全基因感染性克隆pLGFDg5。将pLGFDg5转染驴胎皮肤细胞(FDD),通过逆转录酶活性和RT-PCR方法评价其感染性。结果表明,将pLGFDg5在FDD细胞中盲传3代后,可在细胞培养上清中检测到逆转录酶活性,用RT-PCR检测到EIAV保守基因片段,在电镜下可见典型的EIAV粒子。在FDD细胞上的病毒复制动力学分析显示,与其亲本克隆pLGFD3-8的衍生病毒pLGFD3-V相比,回复突变克隆衍生的pLGFDg5-V复制速度较慢,获得较低的病毒载量。体外抗体中和试验表明,与其亲本pLGFD3-V相比,引入潜在的糖基化位点g5降低了衍生病毒对中和抗体的敏感性。这一结果为N-连接糖基化在我国马传贫弱毒疫苗致弱机理的作用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学报》期刊2008年12期)

韩秀娥,全滟平,高旭,相文华,周建华[10](2008)在《马传染性贫血病毒N-连接糖基化回复突变的感染性克隆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马传贫强毒株EIAV-L和疫苗株EIAV-FDD表面蛋白gp90的N-连接糖基化的变化规律,采用PCR定点突变的方法,对全长感染性克隆pLGFD3-8上的N-连接糖基化的差异区域进行改造后,构建成含有3个N-连接糖基化位点突变的感染性克隆pLGN191N236N246。将其转染驴胎皮肤细胞(FDD),通过用逆转录酶活性、间接免疫荧光和RT-PCR方法检测而确定其感染性。结果表明,在FDD细胞中盲传叁代后,在细胞培养物中可检测到逆转录酶活性,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均呈阳性,电镜下见到典型的EIAV颗粒。这一结果可能对N-连接糖基化在我国马传贫弱毒疫苗致弱机理的作用研究而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突变感染性克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鸡贫血病毒(Chicken anemia virus,CAV)是危害养鸡业的重要免疫抑制病病原之一,该病毒基因共编码VP1、VP2和VP3叁个蛋白,每个蛋白在其感染过程中作用不同,且相互关联。本研究在课题组前期分离、鉴定CAV临床毒株及构建了病毒感染性克隆pcDNA-2CAV的基础上,对病毒的叁个蛋白重要功能区的部分氨基酸进行定点突变,构建含点突变CAV基因的重组质粒进行体内和体外实验,并进行病毒拯救。(一)构建双拷贝CAV突变体感染性克隆参考本实验室分离的CAV基因序列,运用Megaprimer PCR突变方法分别对病毒VP1第394位氨基酸(决定病毒致病性氨基酸谷氨酰胺)、VP2第101位氨基酸(磷酸化基序中精氨酸)、VP3起始位点氨基酸(甲硫氨酸)和VP3第85位氨基酸(核定位信号内丝氨酸)进行定点突变。通过设计定点突变引物扩增出含点突变的全基因组序列,分别连接到pEASY-Blunt Zero载体上,转化大肠杆菌DH5α,利用载体携带的自杀基因和菌液PCR筛选阳性克隆,并送往生物公司测序;将含有正确突变的重组质粒,经KpnⅠ和XhoⅠ双酶切并胶回收纯化目的片段,与真核表达载体pcD NA3.1(+)连接。再通过PCR获得两端含KpnⅠ酶切位点的CAV全基因组,与KpnⅠ单酶切的单拷贝感染性克隆突变体顺次连接、转化并鉴定。结果显示,本实验成功构建出双拷贝CAV突变体克隆,根据点突变的位置及功能不同将构建的突变体克隆分别命名为pcDNA-2CAV-VP1Q394、pcDNA-2CAV-VP2R101、pcDNA-2CAV△VP3和pcDNA-2CAV-VP3S85。(二)CAV突变病毒的拯救首先利用SPF鸡胚检测上述构建的突变重组质粒对于机体组织的侵染性。将7日龄SPF鸡胚随机分组,经卵黄囊接种不同突变重组质粒和对照样品,每组3个重复,将鸡胚继续孵化至第19天进行剖检,观察病变并采集胸腺等组织应用PCR方法分析病毒特异性基因。结果显示,仅有接种pcDNA-2CAV-VP1Q394实验组鸡胚腿肌有出血。病毒特异性基因检测发现实验组的突变CAV基因存在于SPF鸡胚组织内,说明这些突变重组质粒侵染鸡胚后可能复制增殖病毒。为了获得在MSB1细胞系上具有增殖能力的感染性突变体,将上述构建的四种质粒通过脂质体3000转染MSB1细胞,进行病毒拯救。通过荧光染色观察第5代细胞凋亡情况,并以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别检测病毒基因和蛋白在细胞内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在细胞传代过程中除了VP3缺失实验组外都能检测到突变病毒基因,不同突变组发生凋亡情况存在差异,且在侵染后除VP3缺失突变组外均能检测到病毒相关蛋白的表达。以上结果证明,成功构建了CAV突变体感染性克隆,这些突变体克隆能够对MSB1细胞产生不同侵染效应。将拯救得到的病毒侵染正常细胞,并将细胞进行传代,通过标签检测发现只有pcDNA-2CAV-VP1Q394拯救病毒侵染组存在突变病毒,且将此拯救病毒命名为CAVVP1Q394。综上所述,本研究对CAV的VP1、VP2和VP3蛋白的氨基酸重要调控位点进行了定点突变,构建了4种双拷贝CAV突变体克隆,并通过接种细胞和鸡胚分析突变体的侵染性,最终拯救出CAVVP1Q394突变病毒,并初步观察了其对细胞的病变能力,这些结果为进一步探讨CAV致病机制奠定基础并为研究新型基因疫苗候选株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突变感染性克隆论文参考文献

[1].李劼.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性cDNA克隆的构建及S基因突变对弱毒株体外增殖和致病性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7

[2].陈良.鸡贫血病毒突变体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病毒拯救[D].安徽农业大学.2017

[3].王鹏,李俊,时建立,王金宝.PCV2Rep蛋白N-糖基化位点突变体感染性克隆的构建[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

[4].耿庆华,郭巍,赵立平,吕晓玲,相文华.S2基因失活突变马传染性贫血病毒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感染性研究[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0

[5].高旭,姜成刚,高华,林跃智,赵立平.马传染性贫血病毒疫苗株S2基因不同变异位点逆向突变感染性克隆的体外复制特性分析[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9

[6].高旭,姜成刚,韩秀娥,赵立平,沈荣显.中国株EIAVS2基因逆向突变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体外感染性评价[J].病毒学报.2009

[7].韩秀娥,张萍,王雪峰,孔宪刚,周建华.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囊膜基因gp90V4区糖基化回复突变感染性克隆的构建[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9

[8].高飞,姚火春,王金勇,余丹丹,袁世山.PRRSV感染性克隆5′非翻译区序列缺失突变分析[J].中国兽医学报.2009

[9].韩秀娥,张萍,王雪峰,孔宪刚,相文华.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囊膜基因gp90V3区糖化回复突变感染性克隆的构建[J].畜牧兽医学报.2008

[10].韩秀娥,全滟平,高旭,相文华,周建华.马传染性贫血病毒N-连接糖基化回复突变的感染性克隆构建[J].微生物学报.2008

标签:;  ;  ;  ;  

突变感染性克隆论文-李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