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跟腓韧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复合损伤,手术方法
跟腓韧带论文文献综述
郝立波[1](2019)在《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复合损伤的手术方法及术后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复合损伤的手术方法和手术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月温县第二人民医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86例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复合损伤的患者纳入研究,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A组43例,修复距腓前韧带与跟腓韧带;B组43例,只修复距腓前韧带,但没有修复跟腓韧带。所有患者均随访3~20个月,比较术前、术后踝关节的稳定性、疼痛和活动情况;通过X线评估患者的距骨前移距离(anterior talar translation,ATT)、距骨倾斜角(talar tilt,TT)、距骨前移率(△ATT)。结果 A组患者中踝关节疼痛5例、B组4例;A组踝关节活动受限4例、B组3例;A、B两组患者踝关节不稳定各有2例,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A组跖屈内翻TT值、背屈内翻TT值分别为(3.84±1.87)°和(2.35±1.74)°;B组(4.76±2.15)°、(2.58±1.89)°(P> 0.05)。A组距骨前移率(12.24±4.36)%、B组(11.78±4.43)%(P> 0.05)。结论在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复合损伤患者的手术治疗中,无论是同时修复两种韧带,还是只修复距腓前韧带,都能获得理想的术后疗效。(本文来源于《临床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王和平[2](2019)在《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解剖重建与改良Brostrom法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对比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解剖重建与改良Brostrom法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患者2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13例。A组采用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解剖重建治疗,B组采用改良Brostrom法紧缩缝合治疗,术后随访2年,对比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Ankle Society,AOFAS)评分、距骨倾斜、前抽屉试验及踝关节相关指标。结果 A组术后AOFAS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VAS评分及踝关节跖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术后距骨倾斜、前抽屉试验及踝关节内翻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皮缘坏死、感染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且术后2年内无不稳定复发情况。结论相较于修复治疗,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解剖重建可更好地恢复踝关节外侧稳定性。(本文来源于《足踝外科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韩文兴,靳志海,徐子涵,张朝朋,汤宇[3](2019)在《经骨道翻转腓骨膜瓣解剖重建跟腓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骨道逆行翻转腓骨膜瓣重建跟腓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04-01~2018-03-31来我院就诊,并确诊为外踝韧带损伤继发慢性机械性踝关节不稳的病人(MAI),均行经骨道翻转腓骨膜瓣重建跟腓韧带术,分别于术前、术后随访时行踝关节功能评分及VAS疼痛评分,对比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踝关节的功能及疼痛程度。结果:本研究共入选20例病人,平均年龄23.5岁,其中右侧12例,左侧8例。手术距离原发损伤时间0.5~5.0a,平均2.5a。术前AOFAS踝关节功能评分43.5±9.3分,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AS)评分平均4.5±0.6分。病人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6~36mo,平均随访14.5个mo。术后病人临床症状及功能均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80~96分,平均83.4±6.4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末次随访时VAS评分0~2分,平均1.1±0.7分,较术前明显减轻(P<0.01)。有2例发生腓浅神经损伤,3~6mo后均恢复正常。结论:经骨道翻转腓骨膜解剖重建跟腓韧带治疗外踝韧带损伤继发的慢性机械性踝关节不稳,效果良好,病人花费低(人均1.5万元左右),住院时间短(术后3 d即可出院),便于初学者掌握,值得推广。术中应注意保护腓浅神经。(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牛小育,刘明强[4](2019)在《陈旧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解剖重建的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陈旧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解剖重建的治疗。方法选取郑州颐和医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陈旧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患者42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改良的brostrom法进行缝合修复,研究组则应用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解剖重建(ATFL/CFL双束解剖重建)的治疗方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疼痛评分对比(VAS),患者生活质量对比以及患者治疗后踝关节功能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效果为85.7%,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VAS评分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社会功能、躯体功能、角色功能以及认知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Kofoed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解剖重建(ATFL/CFL双束解剖重建)的治疗方法,能够提升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疼痛感,还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经治疗后患者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也很好,应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医药论坛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董佩龙[5](2019)在《全踝关节镜下保残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在尸体标本上行全踝关节镜下保残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的生物力学可靠性,为临床治疗方式的合理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18例新鲜冷冻成人足踝标本,男10例,女8例;年龄30~60岁,平均55岁;均排除踝关节韧带撕裂病史、手术病史及因肿瘤引起的死亡史。尸体标本保存在-20℃环境中,实验前室温下解冻24小时。标本随机分为叁组:(1)完好的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组;(2)关节镜下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组;(3)全踝关节镜下保残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组。整个实验过程中标本用生理盐水湿润,以防止组织干燥。根据下文资料和方法中描述的两种关节镜技术分别对第2组及第3组中的每个足踝标本进行关节镜下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和全踝关节镜下保残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在生物力学测试中,把标本固定在定制的夹具上,用生物力学测试仪测量出极限荷载(N),利用荷载-位移曲线图计算出刚度(N/mm)。结果关节镜下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组的极限荷载176.6±44.7 N,全踝关节镜下保残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组的极限荷载183.7±40.1 N,这两组明显低于完好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组的极限荷载313.2±42.4 N(P<0.01)。关节镜下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组的刚度8.4±2.5 N/mm,全踝关节镜下保残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组的刚度9.0±2.2 N/mm,这两组明显低于完好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组的刚度15.4±2.3 N/mm(P<0.01)。两个重建组在极限荷载和刚度方面没有显着性差异,但两个重建组在极限荷载和刚度方面明显低于完好的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组。两个重建组所有标本失效部位在跟骨和距骨隧道的腱骨结合部,完好组标本失效部位5例在韧带远端附着部位,1例在韧带中间部位。结论全踝关节镜下保残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能够具有与关节镜下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相似的刚度和极限荷载,但是两个重建组的刚度和极限荷载都比完好、未受损组的弱得多。目的探讨全踝关节镜下保残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的临床效果及可靠性。方法对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行全踝关节镜下保残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的2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8例,女12例;年龄24~61岁,平均40岁,术后随访12~18个月(平均14个月),观察术后并发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骨科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core,AOFAS)评分、Kofoed踝关节功能评分、Tegner运动功能评分、距骨前移距离(Anterior Talar Translation,ATT)及踝关节MRI评价踝关节功能及手术效果。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及距骨坏死。VAS评分由术前的(6.9±0.9)分降至术后12个月随访时的(1.9±0.7)分,AOFAS评分由术前的(52.0±4.1)分增至术后12个月随访时的(79.7±4.3)分,Kofoed踝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的(39.7±6.2)分增至术后12个月随访时的(83.3±6.3)分,Tegner运动功能评分由术前的(2.3±0.9)分增至术后12个月随访时的(6.6±0.8)分,ATT由术前的(7.8±2.0)mm降至术后12个月随访时的(2.9±0.9)mm,VAS评分、AOFAS评分、Kofoed踝关节功能评分、Tegner运动功能评分、ATT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踝关节MRI提示ATFL和CFL解剖重建位置良好。结论全踝关节镜下保残重建ATFL和CFL治疗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安全有效,创伤小,利于踝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良好的短期临床效果。(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习旭涛[6](2019)在《自体半腱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与跟腓韧带用于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自体半腱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与跟腓韧带用于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自体半腱肌腿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以及跟腓韧带,对该院于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15例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进行治疗,在术后,将踝关节固定在中立稍外翻,保持6周,在第7周,逐渐取下石膏,让患者进行踝关节功能练习。在随访时,根据AOFAS评分系统,评价患者的疼痛及关节功能。结果在疼痛评分方面:术后30~40分,平均分(32.52±4.51)分,功能评分:术后40~50分,平均分(48.12±3.42)分,比术前效果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之后,患者的优良率达到了100.00%,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中,通过自体半腱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与跟腓韧带的方式,可以有效治疗慢性跌关节外侧不稳。(本文来源于《双足与保健》期刊2019年03期)
马富强,王翔宇,徐俊峰,张小龙[7](2019)在《第叁腓骨肌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配合中药薰洗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第叁腓骨肌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配合中药薰洗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59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男32例,女27例。年龄18~52岁,中位数31岁。左侧25例,右侧34例。踝关节内翻应力试验及前抽屉试验X线检查示,和健侧相比,距骨倾斜角> 10°、距骨前移距离> 3 mm。初次受伤至此次手术时间6~25个月,中位数12个月。均取自体第叁腓骨肌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术后3周开始进行中药薰洗,每天2次,每次20 min,共治疗6周。术后6个月随访时,进行踝关节内翻应力试验及前抽屉试验X线检查,记录距骨倾斜角和距骨前移距离。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量表评定总体疗效。观察治疗及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5. 30±6. 13) min。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26个月,中位数14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切口不愈合等并发症。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随访时患者的距骨倾斜角和距骨前移距离均明显减小[14. 10°±1. 33°,4. 42°±1. 16°,t=45. 380,P=0. 000;(7. 62±0. 66) mm,(3. 42±0. 27) mm,t=49. 620,P=0. 000]。术后6个月时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量表评分(85. 24±4. 75)分,优10例、良47例、可2例。结论:采用第叁腓骨肌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配合中药薰洗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可有效恢复踝关节外侧稳定性、改善踝关节功能,安全性较高。(本文来源于《中医正骨》期刊2019年01期)
何新泽,于立志,王成刚,林书卿,张克民[8](2018)在《跟腓韧带损伤的诊疗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踝关节极易发生内翻位扭伤,损伤后跟腓韧带损伤常见,跟腓韧带对维持踝关节稳定起着重要作用。跟腓韧带损伤后正确的诊断、初步处理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对损伤后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维持踝关节稳定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对跟腓韧带损伤的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其后续治疗方案的选取提供一定依据。(本文来源于《足踝外科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周朝,李展振,施海峰[9](2016)在《取腓骨短肌前部治疗距腓韧带及跟腓韧带陈旧性损伤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采用腓骨短肌前部治疗距腓韧带及跟腓韧带陈旧性损伤的临床疗效,寻找行之有效的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的重建方法。方法取腓骨短肌前部解剖重建距腓韧带及跟腓韧带,手术前后按踝关节系统评分(详见表1)。结果 27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5~24个月),在随访期间脚踝恢复情况良好,并且无明显复发情况。美国足踝外科(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由术前(51.3+3.5)分提高至术后(84.5±6.2)分,随访期间未发现踝关节不稳复发及其他并发症。结论腓骨短肌前部治疗距腓韧带及跟腓韧带陈旧性损伤,能有效恢复踝关节外侧不稳定,达到满意的疗效。(本文来源于《浙江创伤外科》期刊2016年04期)
臧学慧,孙辉,高立华,苗贵强,林军[10](2016)在《自体半腱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自体半腱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16例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行自体半腱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手术,观察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年。术后6、12个月摄踝关节内翻应力位X线片未见距骨倾斜,均未发生复发踝关节外侧不稳。术后AOFAS评分为83.52分±7.26分,明显高于术前的50.45分±4.58分。踝关节功能评定:优8例,良7例,可1例。结论自体半腱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术式。(本文来源于《临床骨科杂志》期刊2016年03期)
跟腓韧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比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解剖重建与改良Brostrom法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患者2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13例。A组采用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解剖重建治疗,B组采用改良Brostrom法紧缩缝合治疗,术后随访2年,对比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Ankle Society,AOFAS)评分、距骨倾斜、前抽屉试验及踝关节相关指标。结果 A组术后AOFAS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VAS评分及踝关节跖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术后距骨倾斜、前抽屉试验及踝关节内翻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皮缘坏死、感染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且术后2年内无不稳定复发情况。结论相较于修复治疗,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解剖重建可更好地恢复踝关节外侧稳定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跟腓韧带论文参考文献
[1].郝立波.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复合损伤的手术方法及术后疗效分析[J].临床研究.2019
[2].王和平.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解剖重建与改良Brostrom法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对比观察[J].足踝外科电子杂志.2019
[3].韩文兴,靳志海,徐子涵,张朝朋,汤宇.经骨道翻转腓骨膜瓣解剖重建跟腓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疗效分析[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9
[4].牛小育,刘明强.陈旧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解剖重建的治疗[J].医药论坛杂志.2019
[5].董佩龙.全踝关节镜下保残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D].南京医科大学.2019
[6].习旭涛.自体半腱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与跟腓韧带用于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J].双足与保健.2019
[7].马富强,王翔宇,徐俊峰,张小龙.第叁腓骨肌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配合中药薰洗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J].中医正骨.2019
[8].何新泽,于立志,王成刚,林书卿,张克民.跟腓韧带损伤的诊疗进展[J].足踝外科电子杂志.2018
[9].周朝,李展振,施海峰.取腓骨短肌前部治疗距腓韧带及跟腓韧带陈旧性损伤的疗效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16
[10].臧学慧,孙辉,高立华,苗贵强,林军.自体半腱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J].临床骨科杂志.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