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荚壳论文-赵丽,宋一茉,朱丹实,刘贺,何余堂

大豆荚壳论文-赵丽,宋一茉,朱丹实,刘贺,何余堂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豆荚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豆荚壳,膳食纤维,抗氧化

大豆荚壳论文文献综述

赵丽,宋一茉,朱丹实,刘贺,何余堂[1](2014)在《不同提取方法对大豆荚壳膳食纤维抗氧化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豆荚壳为原料,通过碱法、酶法、超声波辅助酶法及微波辅助酶法提取水溶性膳食纤维和不溶性膳食纤维,测定其总黄酮含量、还原能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螯合铁离子能力以研究其抗氧化特性,并与市售大豆膳食纤维作比较。结果表明,各种方法提取的大豆荚壳膳食纤维的黄酮含量均高于市售大豆膳食纤维,大豆英壳水溶性膳食纤维的抗氧化能力高于不溶性膳食纤维,其中酶法水溶性膳食纤维还原能力最强为0.407,微波水溶性膳食纤维次之:酶法水溶性膳食纤维对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为34.04%,超声波水溶性膳食纤维次之;超声波水溶性膳食纤维螯合铁离子能力最强为31.03%,微波水溶性膳食纤维次之。大豆荚壳膳食纤维的抗氧化能力均高于市售大豆膳食纤维,酶法、超声波处理和微波处理能提高大豆荚壳膳食纤维的抗氧化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11-05)

张磊,蔡海莹,王志耕,王力生,程建波[2](2012)在《菜用大豆荚壳混合青贮饲喂荷斯坦牛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研究菜用大豆荚壳混合青贮饲料对奶牛产奶量、乳品质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12头体况、产奶量、泌乳天数相近的奶牛,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奶牛按牛场原有日粮和饲喂方式饲喂;试验Ⅰ组用6kg豆荚混合青贮饲料替代1.5kg苜蓿干草,试验Ⅱ组用9kg豆荚混合青贮饲料替代2.5kg苜蓿干草,其他均不作变动。结果表明:混合豆荚青贮饲料代替部分苜蓿干草对奶牛产奶量无显着影响,对乳蛋白、乳脂率、乳糖、非脂固形物和血液生化指标无显着影响。以产1kg标准乳计,试验Ⅰ组和Ⅱ组可分别节约饲料成本0.08元和0.14元,可见利用混合豆荚青贮饲料替代部分苜蓿干草饲喂奶牛经济、可行。(本文来源于《中国奶牛》期刊2012年13期)

王莹,王桃云,钱玮,赵卉[3](2011)在《大豆荚壳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大豆荚壳中的营养成分,以大豆荚壳为原料,对大豆荚壳中的主要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大豆荚壳中含有总黄酮、蛋白质、还原糖、总糖、粗纤维、粗脂肪和灰分等多种营养成分,含量分别为8.49%、4.39%、2.23%、5.05%、7.32%、32.22%、5.28%。大豆荚壳所含的17种氨基酸中,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42.01%。针对大豆荚壳的营养特点,可以进行不同产品的开发。(本文来源于《大豆科技》期刊2011年02期)

王桃云,扶教龙,秦粉菊,钱玮,邱业先[4](2010)在《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大豆荚壳异黄酮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分离纯化大豆荚壳异黄酮的最佳树脂型号及最佳工艺。通过静态吸附、动态吸附与解吸相结合的方法,以大豆荚壳异黄酮吸附量、解吸率为评价指标,综合评判确定最优工艺。结果表明,HPD100树脂分离纯化效果最好,其最优吸附条件为:上样液质量浓度为1.6 mg/mL,上样pH 4.1,上样流速为1.5 mL/min。最优洗脱条件为:6 BV,80%的乙醇溶液,洗脱流速为0.5 mL/min,精制后异黄酮的质量分数由原来的2.56%提高到60.7%。采用此工艺精制大豆荚壳异黄酮,操作简单,生产周期短,有较高的工业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10年07期)

王桃云,胡翠英,王金虎,杨倩倩,陈鹏[5](2010)在《响应面法优化大豆荚壳异黄酮超声-回流萃取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超声萃取和回流萃取方法进行单因素实验,选取提取温度、超声时间和乙醇体积分数为影响因子,应用响应面法(RSM)优化大豆荚壳异黄酮的提取条件。结果表明,大豆荚壳异黄酮优化浸提条件为:提取温度83℃、乙醇体积分数为84%、超声时间30min、大豆荚壳颗粒150μm、液料比25:1、回流萃取时间90min、超声功率108W,大豆荚壳总异黄酮的得率为3.5mg/g。响应面法大豆荚壳总异黄酮的提取条件优化合理可行,为提高大豆荚壳总异黄酮的提取率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0年03期)

王桃云,王莹,钱玮,陈鹏[6](2009)在《大豆荚壳异黄酮制备与体外抗氧化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大豆荚壳异黄酮(Isoflavones from soybean hull,ISH)制备与体外抗氧化性作用。通过超声回流法提取和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得到纯化的ISH。以VC、BHT、芦丁和槲皮素为阳性对照,测定了ISH的还原力;对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烷基自由基的清除率以及抑制油脂过氧化的能力。结果表明:ISH的还原力高于BHT和VC,ISH对这几种自由基均有一定的清除作用,ISH的添加量在试验范围内与其抗氧化活性呈正相关。当试验量大于5μg.mL-1时,ISH的抗氧化性能均优于VC、BHT、芦丁和槲皮素。(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09年05期)

赵卫星,张楠,孙治强,高玉红[7](2008)在《大豆荚壳杀根结线虫成分的分离及其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液-液分配萃取方法,从大豆荚壳甲醇提取物中分离获得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的萃取物,测定了其对南方根结线虫J2的毒杀活性,结果表明正丁醇萃取物比其它4种萃取物有更高的杀虫活性,24和48h对线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57.76%和67.72%。将正丁醇萃取物通过硅胶柱层析和薄层层析,得到8个组分,通过杀虫活性试验,得到组分2和7为主要的杀虫活性组分,24和48h对线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5.93%、66.65%和69.25%、68.51%。进一步就组分2和7对J2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组分对谷胱甘肽转硫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两种组分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抑制效果差异不显着,组分7对谷胱甘肽转硫酶活性具有显着的抑制效果,24和48h的抑制率分别可达72.36%和50.21%。说明大豆荚壳的杀线虫活性成分可能通过影响虫体内的氧化代谢,使线虫体内氧化和抗氧化作用失衡,最终导致线虫死亡。(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08年05期)

张楠[8](2008)在《大豆荚壳杀根结线虫活性成分的分离及应用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寄生线虫已成为一类重要病原物,线虫病害已成为农、林生产上的重要问题,国内外均非常重视寻找合适、高效、无污染的控制方法,越来越多的植物源物质被发现有杀线活性。本文以丰富的大豆子实脱壳后的副产品为材料,提取、纯化大豆荚壳中具杀线活性的成分,并进行杀线活性测定和杀线机理研究,旨在开发新型的能有效防治根结线虫的杀线乳剂。试验结果如下:1.用不同溶剂对类黄酮进行提取,以75 %乙醇对类黄酮提取率最高,可达5.60 %,且室内抑杀根结线虫活性较强;以乙醇为溶剂进一步对影响提取率4因素做正交试验,得到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温度70℃,10倍量80 %乙醇回流提取24 h。此条件下类黄酮的提取率为8.58 %,显着高于次佳工艺。2.通过液-液分配萃取法对大豆荚壳中的类黄酮活性成分进行初步分离,发现其主要分布于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层萃取物中。其中,在正丁醇层中含量最高,处理24、48、72 h后,线虫的校正死亡率均可达50 %以上;通过柱层析和薄层层析法对正丁醇萃取层做进一步分离、纯化,合并Rf值得到8种组分,其组分2和7的杀线活性较高,处理24、48、72 h后,线虫的校正死亡率均可达50 %以上。3.对进一步分离所得的杀线效果较好的组分2和7进行杀线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处理24、48h后,其对线虫体内的蛋白质含量和糖含量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线虫体内谷胱甘肽转硫酶的比活力也显着低于对照。处理24 h后,线虫体内过氧化氢酶的比活力与对照差异不显着,但处理48 h后,显着低于对照。这就说明:组分2和7中的杀线活性成分可能阻碍了虫体的新陈代谢,导致线虫体内氧化和抗氧化作用失衡,致使线虫死亡。且活性成分可能影响线虫虫体角质层的形层,导致虫体内含物外渗,也是导致线虫死亡一个原因。4.确定了大豆荚壳乳油的最佳配方为大豆荚壳浸膏(15%)+95%乙醇(65%)+二甲苯(10%)+ OP-10(10%),进行杀线活性测定的结果表明:200倍液室内杀线效果最好;而100倍液的盆栽、大田杀线效果最明显,且乳油质量检测结果表明该乳油符合农药商品的要求。(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08-06-01)

赵卫星,任子君,孙治强,张楠,高玉红[9](2008)在《大豆荚壳总类黄酮提取及纯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粉碎的大豆荚壳为材料,对总类黄酮提取条件和纯化方法进行研究。采用有机溶剂浸提法,就不同溶剂对类黄酮提取效果进行筛选,确定乙醇水溶液提取效果较好,并通过正交设计对大豆类黄酮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了大豆类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为φ=80%乙醇,提取温度为70℃,乙醇与大豆荚壳10∶1,回流提取24 h,提取率可达8.85%,显着高于次佳工艺。采用液-液分配分离得到了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类黄酮萃取物,并通过柱层析对萃取物进一步纯化,得到纯度为92.32%的总类黄酮提取液浸膏。因此,该提取与纯化方法对大豆荚壳类总类黄酮工业化生产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赵卫星,孙治强,高玉红,张楠[10](2007)在《大豆荚壳中类黄酮提取工艺及其抑杀线虫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从大豆荚壳中提取类黄酮的工艺及其抑杀根结线虫的应用效果。通过正交设计,确定了大豆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80%,提取温度70℃,乙醇与大豆荚壳1:10,回流提取24 h,提取率可达8.58%,显着高于次佳工艺。对根结线虫抑杀效果的测定表明:类黄酮粗提物对南方根结线虫J2有很强的毒杀效果,且随使用浓度增大而增强,1.5μg.mg-1类黄酮提取物处理,线虫的校正死亡率可达50%以上;对虫卵孵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孵化抑制率都在50%以下。(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07年03期)

大豆荚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试验旨在研究菜用大豆荚壳混合青贮饲料对奶牛产奶量、乳品质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12头体况、产奶量、泌乳天数相近的奶牛,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奶牛按牛场原有日粮和饲喂方式饲喂;试验Ⅰ组用6kg豆荚混合青贮饲料替代1.5kg苜蓿干草,试验Ⅱ组用9kg豆荚混合青贮饲料替代2.5kg苜蓿干草,其他均不作变动。结果表明:混合豆荚青贮饲料代替部分苜蓿干草对奶牛产奶量无显着影响,对乳蛋白、乳脂率、乳糖、非脂固形物和血液生化指标无显着影响。以产1kg标准乳计,试验Ⅰ组和Ⅱ组可分别节约饲料成本0.08元和0.14元,可见利用混合豆荚青贮饲料替代部分苜蓿干草饲喂奶牛经济、可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豆荚壳论文参考文献

[1].赵丽,宋一茉,朱丹实,刘贺,何余堂.不同提取方法对大豆荚壳膳食纤维抗氧化特性的影响[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摘要集.2014

[2].张磊,蔡海莹,王志耕,王力生,程建波.菜用大豆荚壳混合青贮饲喂荷斯坦牛的试验研究[J].中国奶牛.2012

[3].王莹,王桃云,钱玮,赵卉.大豆荚壳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J].大豆科技.2011

[4].王桃云,扶教龙,秦粉菊,钱玮,邱业先.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大豆荚壳异黄酮的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10

[5].王桃云,胡翠英,王金虎,杨倩倩,陈鹏.响应面法优化大豆荚壳异黄酮超声-回流萃取工艺[J].化工进展.2010

[6].王桃云,王莹,钱玮,陈鹏.大豆荚壳异黄酮制备与体外抗氧化性研究[J].大豆科学.2009

[7].赵卫星,张楠,孙治强,高玉红.大豆荚壳杀根结线虫成分的分离及其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8

[8].张楠.大豆荚壳杀根结线虫活性成分的分离及应用的初步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8

[9].赵卫星,任子君,孙治强,张楠,高玉红.大豆荚壳总类黄酮提取及纯化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

[10].赵卫星,孙治强,高玉红,张楠.大豆荚壳中类黄酮提取工艺及其抑杀线虫活性的研究[J].大豆科学.2007

标签:;  ;  ;  

大豆荚壳论文-赵丽,宋一茉,朱丹实,刘贺,何余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