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容纳量论文-冯宪斌

空间容纳量论文-冯宪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空间容纳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岩原鲤幼鱼,营养容纳量,空间容纳量,模型构建

空间容纳量论文文献综述

冯宪斌[1](2012)在《实验条件下岩原鲤幼鱼营养和空间容纳量模型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评估实验条件下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Tchang)幼鱼的日摄食量和最小栖息面积需求,初步构建了实验条件下岩原鲤幼鱼的营养和空间容纳量预测模型,并结合长江上游南溪段(宜宾-南溪)饵料资源、江面面积等资料,对长江上游南溪段的岩原鲤幼鱼容纳量进行了尝试性估算。在室内微流水养殖条件下,以水蚯蚓(Limnodrilus sp.)为饵料,应用现场胃含物法,研究了岩原鲤幼鱼的排空率和日摄食量,建立了岩原鲤幼鱼空消化道重(EDW)-体长(BL)-体质量(BW)经验关系式;在室内微生境模拟条件下,应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分别评估了岩原鲤幼鱼对底质、光照、水深3种生境因子的适宜性指数,建立岩原鲤幼鱼的栖息地适宜性模型,并测定了岩原鲤幼鱼的最小栖息面积。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发现岩原鲤幼鱼摄食强度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呈现较典型的单峰分布特征,其摄食强度高峰时间在0:30到6:30;研究得到人工养殖条件下岩原鲤幼鱼的日摄食量(湿重)为24.91g wet/100g wet/d;应用Elliott-Persson(1978)模型评估得到自然环境条件下岩原鲤幼鱼的日摄食量Cd=14.31g wet/100g wet/d.2.实验水温为18.6℃,胃含物重量用湿重表示时,线性、指数和平方根3种模型均可较好地拟合岩原鲤幼鱼(平均体质量为为3.30±0.94g)的排空率实验数据(df=18,P<0.001)。进一步综合分析表明,其中指数模型拟合度最好,所得模型为St=0.139c-0.169t(r2=0.952,P<0.001);同时得到岩原鲤幼鱼的排空率为0.169g wet/100g wet/h.3.研究发现,岩原鲤幼鱼空消化道重(EDW)-体长(BL)-体质量(BW)具有相关性,获得的关系式为EDW=0.24(BW/BL)1.547-0.139(n=83,r2=0.89).4.研究发现,岩原鲤幼鱼对底质、光照、水深3种生境因子的适宜栖息范围分别为砾石直径:10~15cm,光照强度:0.2~1.81x,水深范围:0~15cm。研究得到实验条件下底质、光照、水深3种生境因子的适宜性指数曲线表达式分别为底质:Ys=1.7338e-0997x(r2=0.892,P<0.001),光照:YL=3.0121e-1.339x(r2=0.930,P<0.001),水深:Yw=2.4055e-1.245x(r2=0.975,P<0.001)。同时得到岩原鲤幼鱼综合栖息地适宜性评估模型为:HSI=(SIs+SIL+S1w)/3。5.实验共发现7组岩原鲤幼鱼建立并维持着相对稳定的栖息地范围,7组岩原鲤幼鱼的体长范围为6.92~7.53cm,平均值为(7.21±0.23)cm;叉长范围为7.62~8.33cm,平均值为(7.89±0.26)cm;体重范围为5.51~6.15g,均值为(5.82±0.24)g;其栖息地面积范围为628cm2到2015cm2之间,平均值为1113.7cm2。6.研究建立了实验条件下岩原鲤幼鱼的营养和空间容纳量估算模型,其营养容纳量估算公式为:环境容纳量估算公式为:并应用新建模型初步评估了长江上游南溪段岩原鲤幼鱼营养和空间容纳量。结果表明,当岩原鲤幼鱼对长江上游南溪段饵料生物、栖息空间的利用率分别为10%~100%时,该江段岩原鲤幼鱼的营养容纳量范围为57.5~574.5万尾,而空间容纳量的范围则为486.4~4864.5万尾。(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刘群秀,王小明[2](2009)在《基于地形因子的藏狐生境评价及其空间容纳量的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藏狐的"出现点"数据,基于藏狐对家域内地形因子的利用,作者对青海省都兰县沟里乡野生藏狐的生境质量进行初步评价,并在基于个体藏狐最小空间需求的基础上,估算了研究地区的空间环境容纳量。选择海拔、坡度、坡位和地形起伏度等4个主要的地形因子,应用Bonferroni置信区间比较藏狐对各因子的利用及其可获得性来建立单个因子评价准则,并依据各因子的分布特征进行综合生境评价。研究结果:藏狐最适宜的海拔高度为4050~4300m,坡度为5~20°,坡位为上坡位和下坡位;藏狐对地形起伏度因子没有明显的选择性。根据藏狐对不同生境因子的利用,及不同藏狐个体生境利用的一致性,建立的综合评价准则为:Xi=(X2海拔×X2坡位×X坡度×X地形起伏度)1/6。研究地区内适宜性区域面积约为17.4km2,占总研究地区面积的38.8%,其中最适宜生境仅0.4km2。藏狐家域面积从2.53~4.99km2不等,不同个体间家域重迭指数(OI)从0.16~0.66不等。藏狐的最小空间需求为2.09~3.55km2,研究地区藏狐的空间容纳量为7~12只。根据生境资源现状及监测结果表明,研究地区的藏狐种群数量保持稳定。(本文来源于《动物学研究》期刊2009年06期)

空间容纳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依据藏狐的"出现点"数据,基于藏狐对家域内地形因子的利用,作者对青海省都兰县沟里乡野生藏狐的生境质量进行初步评价,并在基于个体藏狐最小空间需求的基础上,估算了研究地区的空间环境容纳量。选择海拔、坡度、坡位和地形起伏度等4个主要的地形因子,应用Bonferroni置信区间比较藏狐对各因子的利用及其可获得性来建立单个因子评价准则,并依据各因子的分布特征进行综合生境评价。研究结果:藏狐最适宜的海拔高度为4050~4300m,坡度为5~20°,坡位为上坡位和下坡位;藏狐对地形起伏度因子没有明显的选择性。根据藏狐对不同生境因子的利用,及不同藏狐个体生境利用的一致性,建立的综合评价准则为:Xi=(X2海拔×X2坡位×X坡度×X地形起伏度)1/6。研究地区内适宜性区域面积约为17.4km2,占总研究地区面积的38.8%,其中最适宜生境仅0.4km2。藏狐家域面积从2.53~4.99km2不等,不同个体间家域重迭指数(OI)从0.16~0.66不等。藏狐的最小空间需求为2.09~3.55km2,研究地区藏狐的空间容纳量为7~12只。根据生境资源现状及监测结果表明,研究地区的藏狐种群数量保持稳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间容纳量论文参考文献

[1].冯宪斌.实验条件下岩原鲤幼鱼营养和空间容纳量模型构建[D].华中农业大学.2012

[2].刘群秀,王小明.基于地形因子的藏狐生境评价及其空间容纳量的估算[J].动物学研究.2009

标签:;  ;  ;  ;  

空间容纳量论文-冯宪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