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诗词与绘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绘画,古诗词教学,简笔画,图画法
诗词与绘画论文文献综述
李丽华[1](2019)在《绘画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绘画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已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与关注。绘画的形象性、互动性、趣味性完美贴合了古诗词的教学特点,能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水平。简笔画和图画法是绘画在教学应用中最普遍的两种方式,简单有效地利用好这些方式,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学得投入、开心,而且也更能理解诗词内容和感悟其中的情感,诗词鉴赏素养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本文来源于《名师在线》期刊2019年01期)
姜宏彪[2](2018)在《论玉雕艺术与诗词、绘画的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古往今来,在几千年的文化熏陶下,中国的玉雕艺术也是众彩纷呈。随着审美水平、鉴赏水平等的提高,对玉雕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件玉雕作品不仅要具备艺术美感,而且要有文化内涵。诗词、绘画艺术与玉雕艺术的融合,使玉雕作品多了一份文人雅趣,也多了一份唯美。(本文来源于《天工》期刊2018年03期)
喻鹏[3](2018)在《绘画策略应用于古诗词学习的行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推行核心素养的当下,学生的全面发展收到了格外的重视,作为核心素养之一的人文底蕴中除了强调学生的基本能力,更强调了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这一点,而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这一层次来说,很多老师对于这一要点的理解仍然停留在教案之上,小学阶段对于古诗词的教学尤为甚之。如何结合当前教育信息化的思想,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方面的学习,就是本次研究想要探讨的内容。古诗词是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在对古诗词的教学却普遍停留在表面的字词记忆和诗句背诵,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上投入的时间精力都十分有限,结果导致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除了死记硬背之外很难从古诗词学习中学到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基于生成学习理论和多媒体学习原则,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通过生成绘画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基于这一点提出在课堂中运用的一种教学策略,称之为绘画策略。为了探究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运用绘画策略的效果,拟开展行动研究,重点探究以下几个问题:1,运用绘画策略对于古诗词学习有哪些影响?2,运用绘画策略能否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3,绘画策略运用于古诗词教学给我们那些启发?本文对绘画策略在小学古诗词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效果开展了叁轮行动研究,在开展研究之前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古诗词学习现状,然后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对课堂的观察,以及对学生的访谈,收集相关的信息,最后总结得出相关的结论。并提出绘画策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流程和要点。(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臧亚颖[4](2018)在《古典诗词之“绘画美·音乐美·意境美·哲理美”赏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家对古典诗词的赏析应充分认识和了解美的形式和内容,通过赏析古典诗词的绘画美、音乐美、意境美、哲理美,把握蕴藏在古典诗词的美才是诗词审美赏析的关键所在。(本文来源于《新课程(小学)》期刊2018年04期)
金文宇[5](2018)在《从“物感说”看中国古诗词与绘画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物感说"是中国文艺创作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最初是一种自然审美理论,天人合一论是它的哲学基础,其更多的是表现人、物相遇产生的情感、意趣和意境。而在这一理论依托下形成的中国古典诗词与绘画,更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两大精髓。诗歌与绘画从古至今都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二者在艺术精神、内容、意境、审美情趣上都有着极大的交融性。本文从"物感说"这一理论依据出发,简述在这一观点影响下的中国古典诗词与绘画艺术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文存阅刊》期刊2018年03期)
杜向远[6](2016)在《浅析诗词文化与陶瓷绘画创作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诗词文化与陶瓷绘画的艺术表现手法虽不尽相同,但在人类历史文明的长河中两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互为衬托,都承载着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文化符号的象征。(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6年26期)
杨开勇[7](2016)在《浅谈铁画的渊源和发展与诗词、绘画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清康熙年间的铁匠汤天池,从江苏漂水移居安徽芜湖寺码头一铁匠铺打铁。铁匠铺与当时新安画派的山水画家肖云从家相邻。汤天池潜意识里心灵对艺术的感受,在大画家挥毫泼墨、水墨淡染的画境中得到诠释。汤常“辍业观肖作画”。“遂以意将其创为铁画”。画家作品诸类题材,汤天(本文来源于《安徽经济报》期刊2016-03-25)
毛艺衡,黄滢[8](2016)在《瓷声诗语 诗书画印——浅论陶瓷绘画与诗词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词与中国绘画的关系密切由来已久,中国传统的"诗、书、画、印"便慢慢的融入到了陶瓷创作中,诗词与陶瓷绘画结合与融合,相得益彰,在审美价值上取得一定成就,也书写了陶瓷彩绘的新篇章。本文就诗词与陶瓷绘画,将浅析一下两者的关系以及诗词在绘画中的表现。(本文来源于《城市地理》期刊2016年04期)
王玉玲[9](2015)在《芍药花文化在中国诗词、绘画中的精神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芍药花以其轻柔娇妍,嫣然动人之态,作为一种"意象"符号,应用于诗词、绘画中。其被赋予"娇客"、"余客"的意象,承载着多重文化意蕴。早在先秦的《诗经》中,芍药花已作为典型文学意象始现,并在以后各朝代都有作者对其歌颂。芍药花意蕴、意象符号异常丰富,大体来说,芍药花有"绰约"、"伤春"、"离别"、"富贵"等典型意象,这一象征符号被诗人、画者在诗词、画作中巧妙的加以利用,成为作者感物喻志的象征符号,是作者智慧与情感的结晶。(本文来源于《红河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赖小琳[10](2015)在《试谈古体诗词蕴含的绘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认为:中国古体诗词迫求"象外之象、言外之意"与中国绘画追求"意趣、气韵生动"二者是异迹而同趣的。文章旨在鼓励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古体诗词蕴含的绘画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引导广大读者在阅读中国古体诗词时,能自觉把绘画理论应用到古体诗词的赏析中去,开辟赏析古体诗词另一境界。(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上)》期刊2015年12期)
诗词与绘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古往今来,在几千年的文化熏陶下,中国的玉雕艺术也是众彩纷呈。随着审美水平、鉴赏水平等的提高,对玉雕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件玉雕作品不仅要具备艺术美感,而且要有文化内涵。诗词、绘画艺术与玉雕艺术的融合,使玉雕作品多了一份文人雅趣,也多了一份唯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诗词与绘画论文参考文献
[1].李丽华.绘画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名师在线.2019
[2].姜宏彪.论玉雕艺术与诗词、绘画的融合[J].天工.2018
[3].喻鹏.绘画策略应用于古诗词学习的行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4].臧亚颖.古典诗词之“绘画美·音乐美·意境美·哲理美”赏析分析[J].新课程(小学).2018
[5].金文宇.从“物感说”看中国古诗词与绘画的关系[J].文存阅刊.2018
[6].杜向远.浅析诗词文化与陶瓷绘画创作的关系[J].北方文学.2016
[7].杨开勇.浅谈铁画的渊源和发展与诗词、绘画的关系[N].安徽经济报.2016
[8].毛艺衡,黄滢.瓷声诗语诗书画印——浅论陶瓷绘画与诗词的关系[J].城市地理.2016
[9].王玉玲.芍药花文化在中国诗词、绘画中的精神内涵[J].红河学院学报.2015
[10].赖小琳.试谈古体诗词蕴含的绘画性[J].文学教育(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