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交变流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斯特林发动机,螺旋波纹加热管,纵向涡,数值模拟
交变流动论文文献综述
辛凤,刘志春,郑年本,刘鹏,刘伟[1](2018)在《斯特林机加热管交变流动强化传热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氦气为工质,对斯特林机加热管内流体的变物性、可压缩、瞬态交变流动的换热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流体在二头螺旋波纹管内产生纵向旋流涡,吸热量明显大于光管。从回热器端进入的575 K的工质流经壁温1000 K的两种加热管后,强化管比光管温升高160 K.采用两种PEC计算方法评价了螺纹波纹管的综合强化换热能力:单个周期瞬态PEC取平均值方法获得平均PEC值为1.69;周期内参数平均值计算PEC为1.38。由于膨胀腔、压缩腔内压力是MPa级变化,加热器中由于使用强化管导致的百帕级压降代价很小,却获得了加热器出口上百度的温升,使发动机的效率提高。(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刘勉立,黄迦乐,金滔[2](2018)在《平行平板型换热器深低温交变流动传热中的变截面效应模拟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工作在30—60 K深低温区、带有不同入口倾角的平行平板式狭缝换热器内部交变流动工质流动及传热特性开展了数值研究。在保持运行工况不变的前提下,考察换热器流道两侧入口倾角和工作温区对于传热性能的影响,分析不同变截面参数下传热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减小换热器入口处法兰的倾角有助于换热器入口段流体均布性,从而强化换热器内部换热,提升换热器的传热性能。该研究有助于理解变截面效应对交变流动传热特性的影响情况。(本文来源于《低温工程》期刊2018年05期)
刘勉立[3](2018)在《狭缝式换热器在低温区的交变流动传热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回热式制冷机因其在低温区的高可靠性和长寿命等优点,在空间技术、军事和超导等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这类场合对回热式制冷机精细化设计有着较为严苛的要求,对制冷机整机及构件设计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本文致力于探索回热式制冷机冷端换热器流道内可压缩流体交变流动的传热特性,针对基于常温环境下的单一方向定常流传统实验关联式以及近年来交变流动传热研究中的不足,着重开展了以下研究:1.液氮温区以上狭缝式换热器内交交流动传热特性实验:基于前期常温实验装置,增设液氮预冷换热器,考察工作在液氮温区以上的平行平板型及辐射板型狭缝式换热器内部氦气工质的传热性能,并与前期的常温实验结果进行对比,论证了深低温区实验的必要性及更为优化的换热器选择。2.液氢温区平行平板型换热器内交变流动变截面效应模拟:采用二维计算流体动力学模型,对工作在液氢温区、带有不同入口倾角的平行平板式狭缝换热器内部变热物性工质流体的交变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考察了交变流动状态下换热器气侧通道内部流动、传热参数周期性的变化,并对其进行分析,定性解释了变截面效应对于深低温区交变流动与传热特性影响的机理。3.液氢温区交变流动传热特性测试平台搭建与初步实验研究:基于文献调研及前述研究成果,设计并搭建了一套液氢温区交变流动传热特性测试实验平台,可开展30K以上温区的交变流动构件传热特性研究。分别采用传导冷却及交变流动与传导冷却相结合的方式对试验装置的降温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优化操作可确保后续实验的顺利开展。(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8-10)
邢鹏,李涛,刘会,朱春阳,琚亚平[4](2016)在《叁级离心压缩机非定常流动与交变应力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叁级天然气离心压缩机为研究对象,采用非定常流动和流固耦合方法,研究了离心压缩机在叁种转速、多个流量工况下的内部非定常流动和叶片交变应力。研究表明:流场关键监测点处的压力脉动以叶片通过频率为主,在偏离设计工况下压力脉动频率成分较复杂,但是以叶片通过频率为主导;同一工况下,监测点压力脉动幅值逐级增加;同一转速下,随着流量增大,叶片交变应力幅值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并且随着转速提高而增大。(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禹娟[5](2015)在《换热器平行平板流道内交变流动传热特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工质交变流动是回热式制冷机或者发动机的重要特点,而工作于交变流动流场中的换热器的传热性能是影响回热式制冷机或者发动机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效的换热器必需建立在精确设计的前提下,但目前工作于交变流场的换热器的设计过程多是参考单一方向定常流的理论和实验结果。实际上,采用传统稳态流动的实验关联式来预测交变流动的传热特性,会出现明显偏差。因此,开展换热器内交变流动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并获得具有较宽适用条件范围的实验关联式,对今后交变流场中换热器的设计及其性能评价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现有换热器内交变流动传热特性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着重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基于能量平衡的实验研究方法:在确立了.研究换热器内交变流动传热的相关相似准则数后,基于能量平衡的实验方法,模拟斯特林制冷机、热声制冷机、脉管制冷机中热端(室温端)换热器的工况条件,搭建了换热器平行平板流道内交变流动传热特性研究的实验装置。在热平衡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其传热性能的计算分析方法,并采用空间周期平均努塞尔特数Nu对平行平板流道内交变流动气体工质的传热特性进行表征和总结。2.换热器平行平板流道内交变流动传热特性实验研究:基于所搭建的实验装置,采用回热式制冷机中的典型工质氦气,首先考察了雷诺数Re和瓦伦西数Va对换热器平行平板流道内交变流动传热的影响,并将实验结果与前人的工作进行对比分析。其次,研究了由压比PR表征的压缩膨胀效应对平行平板流道内交变流动传热性能的影响,指明了压比是独立于另外六个相似准则的对交变流动传热有重要影响的参数。然后,在控制雷诺数R8,瓦伦西数Va和压比不变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换热器流道长度与流道内交变流动氦气传热性能的关系。讨论了相对流体位移振幅Ar与长径比l/dn的区别和联系,并最终采用长径比l.dh这一更独立的准则数来表征几何相似。最终,通过相应的相似准则对所有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给出了估算换热器平行平板流道内层流交变流动氦气传热性能的实验关联式及其适用范围。(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5-03-08)
汤剑波,周远,顾超,王俊杰[6](2014)在《脉冲管制冷机变截面交变流动特性CFD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小型脉冲管制冷机进行了二维数值模拟,研究了脉冲管制冷机部件变截面处的结构非对称性对流场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观测到由非对称结构所引起的非对称流动,揭示了第叁直流效应的产生机理,这种非对称流动以周期性演变的涡量环流的形式进行。涡量环流的演变是一个能量的耗散过程,文中还对比了不同输入功率和运行频率对涡量耗散的影响。此外,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实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的有效性,并从涡量耗散的观点出发对小型脉冲管制冷机输入功率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制冷温度升高的反常现象进行了解释。(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4年12期)
黄太和,陈厚磊,蔡京辉[7](2014)在《惯性管内部交变流动的数值计算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针对脉冲管制冷机中惯性管内部交变流动的数值计算方法。借助这个方法,计算得到了惯性管内动态压力波、质量流量、质量流量与压力波的相位差等流动参数,分析了这些参数受惯性管入口动态压力波幅值和频率的影响。计算结果验证了在惯性管中存在动态压力波幅值最小的点,进一步发现了该点的位置受入口动态压力波幅值影响较小,受频率影响较大。并且在该点前后,惯性管中质量流量与压力波的相位差沿着惯性管轴向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趋势。(本文来源于《低温工程》期刊2014年03期)
牛越,夏淯博,谢海波,李银宾,刘益才[8](2013)在《平行平板回热器通道内交变流动的频率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平行平板式回热器内交变流动下的频率特性进行了定量研究,分析了不同频率下的流道内的速度分布,指出平均速度与压力之间相位差随无量纲角频率的变化存在一最小值,并对不同瓦伦西数下"速度环状效应"的显着程度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在瓦伦西数等于116.617时,无量纲速度环状效应系数取得最大值0.352。(本文来源于《2013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3-11-05)
唐文涛,汤珂[9](2013)在《圆管流道层流交变流动传热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脉管制冷机通过交变流动来实现低温制冷效应。在交变流动中,流体往复运动,即速度存在周期性反向,这使其流动和传热过程呈现出与通常单一方向流动显着不同的特点,由此产生了明显区别于定常流的流动和传热特性。深入研究交变流流动及传热特性对于深化理解脉管制冷机的工作机理、提升设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现有交变流动传热特性研究存在的不足,着重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圆管流道层流交变流动温度环状效应分析:针对管内交变流动传热中壁面热流和壁面与流道中心流体温差相位不一致的特性,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流体在同一流道截面上的径向温度分布,分析了最容易观察到温度环状效应的相位,并提出了定量评价指标温度环状效应系数CTAE(Coefficient ofTemperature Effect),利用该评价指标定量考察了无量纲参数(最大雷诺数Re_(max)和包括贝克利数Pe)对温度环状效应的影响。2.热线风速仪应用于交变流动测速的适用性分析:针对热线风速仪在高频低速交变流动中的较大测速误差,通过数值计算模拟了热线在定常流动中标定,并应用于交变流动测速的工作过程,分析了不同交变流动工况下速度真值与测量值得差异,并提出了热线风速仪交变流测速准确性的定量评价指标可信度ξ,利用该指标讨论了热线风速仪在脉管制冷机通常工况下进行速度测量的适用范围。此外,针对本文实验装置工况,进一步分析了热线风速仪在本文实验装置中的测速适用性。2.圆管流道层流交变流动传热特性实验研究:开展了圆管流道层流交变流动传热特性实验研究,采用离散傅里叶级数的表征方法分析了最大雷诺数Re_(max)和贝克利数Pe对时均努赛尔数(即0阶努赛尔数Nu_0)的影响。并在本文实验工况内,拟合实验数据,获得了时均努赛尔数随贝克利数变化的关联式。(本文来源于《浙江制冷(2013年第01期总第102期)》期刊2013-05-01)
唐文涛[10](2013)在《圆管流道层流交变流动传热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脉管制冷机通过交变流动来实现低温制冷效应。在交变流动中,流体往复运动,即速度存在周期性反向,这使其流动和传热过程呈现出与通常单一方向流动显着不同的特点,由此产生了明显区别于定常流的流动和传热特性。深入研究交变流流动及传热特性对于深化理解脉管制冷机的工作机理、提升设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现有交变流动传热特性研究存在的不足,着重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圆管流道层流交变流动温度环状效应分析:针对管内交变流动传热中壁面热流和壁面与流道中心流体温差相位不一致的特性,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流体在同一流道截面上的径向温度分布,分析了最容易观察到温度环状效应的相位,并提出了定量评价指标温度环状效应系数CTAE (Coefficient of Temperature Effect),利用该评价指标定量考察了无量纲参数(最大雷诺数Remax和包括贝克利数Pe)对温度环状效应的影响。2.热线风速仪应用于交变流动测速的适用性分析:针对热线风速仪在高频低速交变流动中的较大测速误差,通过数值计算模拟了热线在定常流动中标定,并应用于交变流动测速的工作过程,分析了不同交变流动工况下速度真值与测量值得差异,并提出了热线风速仪交变流测速准确性的定量评价指标可信度ξ,利用该指标讨论了热线风速仪在脉管制冷机通常工况下进行速度测量的适用范围。此外,针对本文实验装置工况,进一步分析了热线风速仪在本文实验装置中的测速适用性。3.圆管流道层流交变流动传热特性实验研究:开展了圆管流道层流交变流动传热特性实验研究,采用离散傅里叶级数的表征方法分析了最大雷诺数Remax和贝克利数Pe对时均努赛尔数(即0阶努赛尔数Nu0)的影响。并在本文实验工况内,拟合实验数据,获得了时均努赛尔数随贝克利数变化的关联式。(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3-01-01)
交变流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工作在30—60 K深低温区、带有不同入口倾角的平行平板式狭缝换热器内部交变流动工质流动及传热特性开展了数值研究。在保持运行工况不变的前提下,考察换热器流道两侧入口倾角和工作温区对于传热性能的影响,分析不同变截面参数下传热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减小换热器入口处法兰的倾角有助于换热器入口段流体均布性,从而强化换热器内部换热,提升换热器的传热性能。该研究有助于理解变截面效应对交变流动传热特性的影响情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交变流动论文参考文献
[1].辛凤,刘志春,郑年本,刘鹏,刘伟.斯特林机加热管交变流动强化传热模拟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8
[2].刘勉立,黄迦乐,金滔.平行平板型换热器深低温交变流动传热中的变截面效应模拟与分析[J].低温工程.2018
[3].刘勉立.狭缝式换热器在低温区的交变流动传热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8
[4].邢鹏,李涛,刘会,朱春阳,琚亚平.叁级离心压缩机非定常流动与交变应力的数值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6
[5].禹娟.换热器平行平板流道内交变流动传热特性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5
[6].汤剑波,周远,顾超,王俊杰.脉冲管制冷机变截面交变流动特性CFD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4
[7].黄太和,陈厚磊,蔡京辉.惯性管内部交变流动的数值计算与分析[J].低温工程.2014
[8].牛越,夏淯博,谢海波,李银宾,刘益才.平行平板回热器通道内交变流动的频率特性研究[C].2013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
[9].唐文涛,汤珂.圆管流道层流交变流动传热特性研究[C].浙江制冷(2013年第01期总第102期).2013
[10].唐文涛.圆管流道层流交变流动传热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