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识读能力论文-李莉

电视识读能力论文-李莉

导读:本文包含了电视识读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闻配音,识读能力,心理准备

电视识读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李莉[1](2016)在《电视新闻配音识读能力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播音员在电视新闻配音工作中要重视识读能力的培养,要认真备稿、做好功课,加强对稿件的理解能力,分析配音与画面的关系,保持心理的稳定和生理的健康,这样才能达到新闻传播的要求。面对急稿、直播等等考验时,才能从容应对。电视新闻配音识读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在工作中,播音员平时的广义备稿有助于识读能力的提升。(本文来源于《新闻传播》期刊2016年07期)

刘贤[2](2015)在《亲子共视中儿童电视识读能力的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信息时代以来,在个体日常生活中,媒介消费的时间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儿童作为媒介使用中的特殊群体,在对媒介信息的识别能力方面堪虞。电视作为儿童最容易、最频繁接触的媒介,其影响却是正面与负面并存,而儿童的电视识读能力是决定影响正负的关键因素。在现有研究中已知,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儿童自身因素是影响儿童电视识读能力的叁大主要原因。其中家庭作为儿童最常接触的场所,也是最平常的社会结构,从家庭出发考察儿童电视识读能力的培养,对我国儿童媒介教育的普及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本研究通过自然观察法、访谈法对四组家庭进行为期叁个月的观察研究,探究亲子共视对儿童电视识读能力方面的影响,以推动家庭在培养儿童媒介识读能力方面发挥作用。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个部分是绪论,这部分介绍了本次研究展开的背景及意义,阐明了本次研究的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最后介绍了国内外关于亲子共视以及儿童电视识读能力研究的概况。第二个部分介绍了本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及设计方案。第叁个部分探讨了在亲子共视的情况下,不同家庭呈现出怎样的亲子共视模式,以及在不同的共视模式下,亲子沟通具有怎样的特征。第四个部分从“收视语境”的角度,分析了父母与儿童在亲子共视的场景中呈现出的解码特征。并对电视广告与电视暴力两类特殊文本进行具体分析,探究父母的不同解码模式是否会对儿童解码同类信息产生不同的影响。第五个部分总结了儿童电视识读能力的差异化表现,探讨了不同的亲子共视模式造成的不同影响。(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陈钢[3](2013)在《亲子共视有助提升儿童电视识读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电视对每个儿童的影响各不相同,所以亲子共视并没有一个固定模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补充,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父母不能扮演权威、命令者的角色,而应本着与儿童共同协商、共同成长的原则,以支持分享的态度,在民主开放的家庭氛围中,对儿童的收视进行积极干预。(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3-07-31)

刘宣文,任宁[4](2009)在《不同共视方式对儿童电视识读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言中国少年儿童素质状况抽样调查显示,电视和图书仍是我国7岁以上儿童接触最多的媒体类型(童欣,2001),电视作为儿童接触最多的媒体之一,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有研究显示,电视会影响儿童认知方式的变化,道德行为模式(本文来源于《中国儿童文化》期刊2009年00期)

任宁[5](2009)在《成人干预对儿童电视识读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以共视为例,主要为了探究成人干预对儿童电视识读能力的影响效果,并初步构建家庭共视干预模式。方法: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用问卷法调查家庭收视及父母干预现状。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了1132名杭州、宁波、温州、金华四所小学1—6年级学生及其家长为被试。问卷分为学生填答和父母填答两大部分,学生卷主要调查学生收视时间及收视节目类型以及他们所感知到的父母对其收视的干预情况。父母填答问卷主要调查家庭的收视情形,包括家庭成员的日常收视时时间长短,看的节目类型,家庭共视情况等。第二部分采用2(共视方式)×2(年龄段)×2(性别)的被试间实验设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了金华、温州两所小学共168名1—6年级学生。实验设一组控制组(非共视组),两组实验组(有目的解释组和无目的解释组)。实验组有一名主试与一名儿童一起观看视频,两组主试采用不同的共视方式进行干预,控制组儿童独自观看视频。所有被试看完视频后,完成电视识读能力问卷。结果:1.在父母干预子女收视类型中,只有限制型超过了3分。以限制型干预为主的父母最多,占64.3%,且以限制收视时间为主,对孩子收视节目类型的限制较少。2.在整体上及分别在叁类干预方式上,父母对不同年级儿童的干预均存在显着差异(F_((5,1126)) =4.67,p<.01;F_((5,1126)) =3.68,p<.01;F_((5,1126))=2.88,p<.05;F_((5,1126))=3.67, p<.01),四、五、六年级学生的父母较一、二、叁年级学生的父母,更多地对儿童的收视进行干预。3.不同就业情形的父母在有目的解释型干预及整体干预上有显着差异(F_((2,981))=7.47,p<.01;F_((2,981))=5.86, p<.01),暂无工作的父母的干预程度显着低于全职或兼职(打零工)的父母。不同亲子共视频率的家庭在有目的解释型于预上有显着差异(F_((3,984))=4.25,p<.01),偶尔与孩子共视的父母,其干预程度显着低于时常或每天都与子女共视的父母。不同收视时间的父母在限制型干预上有显着差异(F_((3, 983)) =2.89,p<.05),平均每天收视1小时以内的父母的干预程度显着高于其他父母(F_((3, 983)) =2.89,p<.05)。4.在整体识读能力、真实性辨别能力和意图理解能力上,实验处理在两个年级段上的简单效应显着(F_((2,167))=7.32,p<.01;F_((2,167))=31.34,p<.01; F_((2,167))=15.10,p<.01;F_((2,167))=30.04,p<.01;F_((2,167))=6.07,p<.01; F_((2,167))=20.81,p<.01):在低年级段,有目的解释组显着高于无目的解释组和非共视组;在高年级段,共视组显着高于非共视组,且在真实性辨别能力上,有目的解释组要显着高于无目的解释组。在评价新闻价值能力上,实验处理的主效应显着(F_((2,167))=6.21,p<.05),共视组显着高于非共视组。5.在广告识读能力上,实验处理在两个年级段上的简单效应显着(F_((2,167))=6.73, p<.01;F_((2,167))=26.23, p<.01):在低年级段,有目的解释组显着高于无目的解释组和非共视组;在高年级段,共视组显着高于非共视组。在新闻识读能力上,实验处理的主效应显着(F_((2,167))=15.04, p<.01),共视组显着高于非共视组。在动画片识读能力上,实验处理在两个年级段上的简单效应显着(F_((2,167))=8.57, p<.01; F_((2,167))=5.13, p<.01):在低年级段,有目的解释组显着高于无目的解释组,无目的解释组显着低于非共视组;在高年级段,有目的解释组显着高于非共视组。结论:1.父母对子女的收视干预程度整体不高,干预方式较单一,缺乏恰当的方法。父母的对子女的收视干预程度会受孩子年级、父母就业状况、亲子共视频率和父母收视时间的影响。2.有目的解释与无目的解释都能提高儿童的电视识读能力,尤其有目的解释的效果更好。但这两种共视方式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影响效果有差异。3.构建了初步的家庭共视干预模式:分为看电视过程中和看完节目后两部分,特别要注意家长要以开放民主的态度进行积极的共视干预。(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09-05-18)

刘宣文,任宁[6](2009)在《不同共视方式对儿童电视识读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探究成人的不同共视方式对儿童电视识读能力的影响效果。以小学1-6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有效被试共168名。实验采用2(干预方式)×2(年龄段)×2(性别)的被试间设计。研究发现:1、家长对孩子收视行为的介入的整体程度较低,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收视进行限制型介入,很少与孩子共视,而采用有目的解释的方式与孩子共视的家长就更少。2、儿童的电视识读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3、成人与儿童共视有助于儿童电视识读能力的提高,成人的不同共视方式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影响有差异。(本文来源于《新闻与传播研究》期刊2009年02期)

电视识读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在个体日常生活中,媒介消费的时间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儿童作为媒介使用中的特殊群体,在对媒介信息的识别能力方面堪虞。电视作为儿童最容易、最频繁接触的媒介,其影响却是正面与负面并存,而儿童的电视识读能力是决定影响正负的关键因素。在现有研究中已知,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儿童自身因素是影响儿童电视识读能力的叁大主要原因。其中家庭作为儿童最常接触的场所,也是最平常的社会结构,从家庭出发考察儿童电视识读能力的培养,对我国儿童媒介教育的普及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本研究通过自然观察法、访谈法对四组家庭进行为期叁个月的观察研究,探究亲子共视对儿童电视识读能力方面的影响,以推动家庭在培养儿童媒介识读能力方面发挥作用。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个部分是绪论,这部分介绍了本次研究展开的背景及意义,阐明了本次研究的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最后介绍了国内外关于亲子共视以及儿童电视识读能力研究的概况。第二个部分介绍了本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及设计方案。第叁个部分探讨了在亲子共视的情况下,不同家庭呈现出怎样的亲子共视模式,以及在不同的共视模式下,亲子沟通具有怎样的特征。第四个部分从“收视语境”的角度,分析了父母与儿童在亲子共视的场景中呈现出的解码特征。并对电视广告与电视暴力两类特殊文本进行具体分析,探究父母的不同解码模式是否会对儿童解码同类信息产生不同的影响。第五个部分总结了儿童电视识读能力的差异化表现,探讨了不同的亲子共视模式造成的不同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视识读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1].李莉.电视新闻配音识读能力浅析[J].新闻传播.2016

[2].刘贤.亲子共视中儿童电视识读能力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15

[3].陈钢.亲子共视有助提升儿童电视识读能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

[4].刘宣文,任宁.不同共视方式对儿童电视识读能力的影响[J].中国儿童文化.2009

[5].任宁.成人干预对儿童电视识读能力的影响[D].浙江师范大学.2009

[6].刘宣文,任宁.不同共视方式对儿童电视识读能力的影响[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

标签:;  ;  ;  

电视识读能力论文-李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