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吡嗪衍生物合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阿魏酸,2-甲基吡嗪,[(吡嗪-3-基)甲氧基]芳酸,合成
吡嗪衍生物合成论文文献综述
马逢时,李家明[1](2019)在《新型[(吡嗪-3-基)甲氧基]芳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有效成分阿魏酸为先导物,利用基于受体结构的理性药物设计方法,设计并合成了6个新化合物[(吡嗪-3-基)甲氧基]芳酸衍生物(6a~6f)。以2-甲基吡嗪和不同取代的芳香酸甲酯为起始原料,经自由基卤代反应、醚化反应和水解反应合成6a~6f,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 IR和MS表征。体外药效筛选结果显示:6a~6f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其中(E)-3-甲氧基-4-(吡嗪-2-甲氧基)-苯丙烯酸(6a)和3-(2-吡嗪甲氧基)-4-甲氧基-苯甲酸(6e)的活性优于奥扎格雷和阿魏酸。(E)-3-甲氧基-4-(吡嗪-2-甲氧基)-苯丙烯酸(6a)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优于化合物(E)-3-(4-(吡啶-3-基)甲氧基)-3-甲氧基苯基)丙烯酸。(本文来源于《合成化学》期刊2019年09期)
付玉帛[2](2019)在《基于吡唑和双螯合吡嗪衍生物的多酸基化合物的合成、电化学传感器及催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工作中,在水热条件下利用吡唑和吡嗪衍生物作为有机配体:1'-双(3,5-二甲基-1H-吡唑)甲烷(简化为H_2bdpm)和1,2-双(1H-吡唑基)乙烷(简化为H_2bhpe),2,3-二吡啶-2-基-吡嗪(L~1),2,3-二-吡啶-2-基-喹喔啉(L~2),通过改变pH、POMs的种类和温度等反应体系条件,得到了12个基于Keggin型、Wells-Dawson型、同多钼酸盐的化合物,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表征了它们的结构。此外,我们还研究了这些新的多酸基化合物的电化学传感器和光催化性质。1.在水热条件下,通过调节不同的过渡金属离子TM(Co~Ⅱ,Cd~Ⅱ,Cu~Ⅱ)和有机配体,我们获得了叁种含有单核、双核和叁核簇的Wells-Dawson化合物。并对化合物1-3的电化学和光催化性质进行了研究。[Co~Ⅱ(edpz)(H_2bdpm)_3][(H_4P_2W_(18)O_(62))](1)[Cd_2~Ⅱ(mpz)(H_2bhpe)_(2.5)(H_2O)(H_2P_2W_(18)O_(62))]·(ppz)·6H_2O(2)[Cu_3~Ⅱ(ppz)(H_2bhpe)_2(P_2W_(18)O_(62))(H_2O)_3]·2H_2O(3)H_2bdpm=1,1'-双(3,5-二甲基-1H-吡唑)甲烷,H_2bhpe=1,2-双(1H-吡唑基)乙烷edpz=4-乙基-3,5-二甲基-1H-吡唑,mpz=4-甲基-4H-吡唑ppz=4-丙基-1H-吡唑在化合物1中,一个Co~Ⅱ离子连接四个配体并形成单核簇。化合物2具有两个Cd~Ⅱ离子与六个配体配位形成的双核Cd~Ⅱ簇。P_2W_(18)阴离子连接双核Cd~Ⅱ簇以形成叁维框架。在化合物3中,五个配体连接叁个Cu~Ⅱ离子构建叁核簇。2.水热条件下使用双螯合配体2,3-二吡啶-2-基-吡嗪(L~1)和2,3-二吡啶-2-基-喹喔啉(L~2)构建了六个基于POM的金属有机环路化合物。[Ag_4~I(L~1)_4(SiMo_(12)O_(40))](4)[Cu_6~Ⅱ(L~1)_6(H_2O)_6(SiMo_(12)O_(40))_3]·6H_2O(5)[Cu~Ⅱ(L~1)(H_2O)(β-Mo_8O_(26))_(0.5)](6)[Ag_2~I(L~2)(β-Mo_8O_(26))_(0.5)](7)[Cu~Ⅱ(L~2)(β-Mo_8O_(26))_(0.5)](8)[Zn~Ⅱ(L~2)(β-Mo_8O_(26))_(0.5)](9)我们首先用L~1,获得了含有四核和六核金属有机环路的化合物4和5。通过将SiMo_(12)改变为Mo_8O_(26),形成6的二维非环路结构。此外,改变配体空间位阻,使用L~2并加入不同的过渡金属离子构建了具有双核金属有机环路的二维化合物7-9。3.对于水热反应的不确定性,有目的的合成化合物是十分有挑战性的,调控化合物结构意义十分重大,本章我们使用以喹喔啉衍生物dpq作为配体,通过调节反应条件:pH、反应时间及温度得到了化合物10-12。[Ag_2(dpq)][(H_6Mo_3O_(10))](10)[(dpq)_2(H_4SiMo_(12)O)]·8H_2O(11)[Ag_2(dpq)_2(H_2SiMo_(12)O_(40))](12)化合物10中,出现了连续的多酸单元:Mo链结构。在Mo链两侧通过Ag~I连接配体。然后扩展到下一个Mo链进而构建二维层结构。化合物11通过氢键连接SiMo_(12)和dpq配体形成一维超分子链和二维超分子层。在化合物12中,多酸参与配位的模式很有趣,同时有一个端氧和两个桥氧参与一维链的构建。高维度结构的构建研究正在进行中。此外,我们对叁个化合物的电化学传感器以及作为催化剂对MB的紫外光降解性质进行了研究。(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期刊2019-06-01)
徐黎明[3](2019)在《氧杂杯[2]芳烃[2]叁嗪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超分子化学已经成为化学研究的重要方向。杯芳烃和柱芳烃作为超分子化学中的重要大环化合物成员,对其衍生和功能化一直是化学家的研究热点。合成一种新的大环主体化合物,并且研究其功能衍生物的合成以及在离子识别或构建超分子组装体,对于构建分子传感器、分子开关和分子探针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氧杂杯[2]芳烃[2]叁嗪为母体,合成了一系列的氧杂杯[2]芳烃[2]叁嗪功能衍生物,并研究了它们对金属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识别性能;以柱芳烃为骨架构建了一系列含有叁个柱[5]芳烃单元的双-[1]轮烷结构。具体内容如下:1.二氯代氧杂杯[2]芳烃[2]叁嗪分别与对羟基苯甲醛、香兰素和对苯二胺反应,得到氧杂杯[2]芳烃[2]叁嗪氧代芳醛和芳胺衍生物。再通过醛基与苯甲酰肼、2-吡啶甲酰肼缩合得到酰腙类化合物;通过胺基与1,3-二羰基化合物缩合得到烯胺酮类化合物。并用紫外光谱法研究了氧杂杯[2]芳烃[2]叁嗪酰腙类、烯胺酮类化合物对金属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识别性能。2.通过氧杂杯[2]芳烃[2]叁嗪芳胺衍生物与水杨醛类化合物的缩合,合成了一系列水杨醛类席夫碱化合物;还通过氧杂杯[2]芳烃[2]叁嗪芳胺衍生物与异硫氰酸甲酯、异硫氰酸节酯等缩合得到一系列氧杂杯[2]芳烃[2]叁嗪硫脲类化合物。用紫外光谱法研究了氧杂杯[2]芳烃[2]叁嗪水杨醛类席夫碱、硫脲类化合物对金属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识别性能。3.通过叁种方法合成了结构新颖的以氧杂杯[2]芳烃[2]叁嗪为骨架的笼状大分子化合物。一是通过二氯代氧杂杯[2]芳烃[2]叁嗪与二胺化合物的双取代反应,成功的合成了一系列胺基桥联笼状大分子化合物;二是通过氧杂杯[2]芳烃[2]叁嗪芳胺与双水杨醛化合物发生[2+2]缩合反应,合成了席夫碱桥联的笼状大分子;叁是氧杂杯[2]芳烃[2]叁嗪芳胺与1,4-苯二异硫氰酸酯、己二异氰酸酯发生[2+2]缩合反应,合成了一系列脲基桥联笼状大分子。并用紫外光谱法研究了席夫碱桥联的笼状分子对金属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识别性能。4.通过ω-溴代烷氧基柱[5]芳烃首先与对羟基苯甲酸甲酯或乙酯发生烃基化反应,再在碱性条件下水解,高产率合成了一系列单和双(氧烷氧基)苯甲酸取代的柱[5]芳烃。利用双(氧丁氧基)苯甲酸取代的柱[5]芳烃在与单酰胺类柱[5]芳烃在HOBT/EDCI催化下发生酰胺化反应得到酰胺键桥连的叁联柱[5]芳烃。1H NMR和2D NOESY光谱清楚地表明,当桥联基团为二氨基丙撑基或者更长链时,成功地形成了独特的双-[1]轮烷结构。(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9-06-01)
杨曦[4](2019)在《基于亲电捕捉两性离子对中间体的苯并恶嗪衍生物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过渡金属卡宾作为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因其特殊的反应活性,能够实现一些其它反应途径难以实现的高效转化,受到合成化学家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基于过渡金属卡宾形成活性中间体的捕捉反应成为研究热点,我们课题组基于该策略发展了一系列亲电试剂捕捉活性中间体新反应,为高效构建结构多样性化合物提供了新的方法。苯并恶嗪衍生物是天然产物及药物分子的重要结构单元,在该系列衍生物中,4-季碳-4H-苯并恶嗪衍生物因具有抗肿瘤活性和杀菌活性,日益受到合成化学家和生物化学家的关注。基于亲电试剂捕捉两性离子对中间体反应为我们一步高效构建杂环化合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本论文中我们成功实现了亲电试剂对2-(2-N-芳香甲酰氨基苯基)-2-重氮酸酯分子内形成的两性离子对中间体的捕捉反应,为快速构建4-季碳-4H-苯并恶嗪衍生物提供了新的合成方法。论文第二章,我们以芳醛作为亲电试剂,实现了芳醛对2-重氮-2-(2-N-芳香甲酰氨基苯基)乙酸酯原位形成的两性离子对中间体的Aldol反应。反应通过醋酸铑催化重氮分解,消旋锆催化剂对芳醛的活化,实现了亲电试剂与两性离子对中间体的活性匹配,成功实现了一步高效构建4-季碳-4H-苯并恶嗪衍生物。反应机理研究表明,反应经历芳醛对于两性离子对中间体的亲电捕捉历程,同时我们实现了反应的克级放大,证实了该方法用于构建4-季碳-4H-苯并恶嗪衍生物的高效性与实用性。通过初步不对称筛选,反应可以实现中等的立体选择性控制。该部分工作是对我们课题组两性离子对中间体捕捉反应的补充和发展。同时为我们实现杂环化合物多样性构建提供了新方法。论文第叁章,我们继续拓展了对上述离子对中间体的捕捉反应,我们实现了基于Michael受体对于2-重氮-2-(2-N-芳香甲酰氨基苯基)乙酸酯原位形成的两性离子中间体的捕捉反应。通过一价铑与路易斯碱的催化体系,我们实现了硝基烯烃对于两性离子对中间体的亲电Michael加成反应,该反应的成功实现丰富了构建4-季碳-4H-苯并恶嗪衍生物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11)
房康[5](2019)在《常春藤皂苷元—吡嗪类衍生物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常春藤皂苷元是一种齐墩果烷型五环叁萜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威灵仙,金银花,白头翁,续断,预知子等药用植物中。现代研究表明,常春藤皂苷元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炎,抗抑郁,抗糖尿病以及保肝等多种生物活性。该化合物并凭借高效低毒的体内体外抗肿瘤活性以及逆转肿瘤细胞耐药等特征逐渐引起了药物研究人员的关注。尽管结构优异,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生物活性相对较弱,价格昂贵,原料获取困难,溶解性较差,生物利用度低等,这一系列问题限制了常春藤皂苷元的进一步开发与应用。本课题组前期基于“配伍法则-拼合原理”理论,发现将川芎活性成分川芎嗪(2,3,5,6-四甲基吡嗪)引入齐墩果酸及甘草次酸等齐墩果烷型五环叁萜,可改善叁萜化合物溶解性,提高抗肿瘤活性。因此,本研究基于结构拼合的研究思路,以中药活性分子常春藤皂苷元为母核,在其结构上引入川芎嗪及类似的吡嗪片段,期望提高常春藤皂苷元的抗肿瘤活性,发现生物活性好,毒副作用小的新型常春藤皂苷元衍生物。研究内容:本研究拟通过酸裂解常春藤皂苷提取物,基于响应面法确立常春藤皂苷元的制备工艺,获得天然活性分子常春藤皂苷元。以常春藤皂苷元为基本母核,通过酯化反应,氧化反应,自由基取代反应等手段,在常春藤皂苷元C28位羧基处引入吡嗪结构,获得一系列常春藤皂苷元衍生物。以人肝癌细胞(HepG2),人肺癌细胞(A549)及人乳腺癌细胞(MCF-7)为模型,评价常春藤皂苷元衍生物的体外抗肿瘤效果,以犬肾上皮细胞(MDCK)及大鼠心肌细胞(H9c2)为模型评价常春藤皂苷元衍生物的肾脏及心肌毒性,通过偏最小二乘法聚类分析与细胞毒性数据相结合的方式较为客观直观地评价衍生物构效规律,并初步筛选出较为优势的常春藤皂苷元衍生物,进一步结合Giemsa,DAPI染色观察优势化合物对A549细胞形态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术及分子对接技术初步考察H9促进A549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结果:制得常春藤皂苷元原料10 g以上,合成新颖的常春藤皂苷元衍生物26个,以上结构均通过1H-NMR、13C-NMR以及HRMS进行了确认。通过MTT法评价了衍生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并通过偏最小二乘法聚类分析与细胞毒性数据相结合的方式较为客观直观地评价了药物构效关系,初步筛选出活性优异的常春藤皂苷元衍生物H9,该化合物对HepG2细胞,A549细胞及MCF-7细胞均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对A549细胞的IC50值达3.45士0.59μμM,与顺铂(IC50为3.85士0.63μM)类似,呈现出色的抗肿瘤活性,同时该衍生物的肾脏以及心肌毒性低于顺铂,展现出中药天然化合物安全低毒的药用优势。结合Giemsa,DAPI染色以及流式细胞术技术,发现H9能增强A549细胞膜通透性,促进钙离子内流,降低线粒体膜电位诱发A549细胞凋亡,同时将A549细胞有丝分裂阻滞在S期,笔者以Pharm Mapper为平台对常春藤皂苷元及优势化合物在抗肿瘤方面的作用靶点进行预测,发现原癌基因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IM-1可能是常春藤皂苷元衍生物抗肿瘤作用的靶点,并提出常春藤皂苷元衍生物可能是通过抑制原癌基因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IM-1的活力和表达,促进细胞早期凋亡,抑制肿瘤有丝分裂,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的猜想。研究结论:本实验设计并合成了 26个结构新颖的常春藤皂苷元衍生物,并对该衍生物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研究发现,引入吡嗪结构可显着提升常春藤皂苷元的抗肿瘤活性。构效关系规律表明,对于A549和MCF-7细胞而言,以短碳链子链接常春藤皂苷元C28位与吡嗪结构为佳,其中以两个碳作为链子的化合物表现较为优异,对于HepG2细胞,长链链子表现优异,呈现较为明显的4C>2C>1C的活性规律。C28羧基以及C23羟基的修饰位点差异对抗肿瘤活性的提升存在一定影响,对MCF-7和HepG2细胞而言,较之于C28位,于C23位引入吡嗪结构可能更加有利于提升常春藤皂苷元的抗肿瘤活性。吡嗪环上的甲基数量以及甲基位点的差异可能对于提高常春藤皂苷元的活性没有明显效应规律。通过体外肿瘤细胞模型评价,我们筛选得得到优势化合物H9,该化合物呈现出色的广谱抗肿瘤活性,对A549细胞的杀伤作用类似于临床药物顺铂,并表现出较低的肾脏及心肌毒性。通过Pharm Mapper生物信息平台靶点数据分析,分子对接及分子生物学染色技术分析,我们提出常春藤皂苷元衍生物可能是通过抑制原癌基因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IM-1的活力和表达,增强A549细胞膜通透性,促进钙离子内流,降低线粒体膜电位诱发A549肿瘤细胞凋亡,同时将肿瘤细胞有丝分裂阻滞在S期,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的机制。(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5-01)
郝改辉[6](2019)在《基于烯基迭氮合成吡嗪衍生物的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乙烯基迭氮化物是重要的有机合成子,可提供多种官能团或合成N-杂环产物。α-取代的乙烯基迭氮化物是一种特殊类别,具有独特的反应性,不仅能够作为迭氮化物参与反应,还能作为自由基受体,烯胺型亲核试剂,甚至亲电子试剂,从而可生成广泛的含氮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烯基迭氮化物可以产生一系列重要的中间体,如亚氨基二氮离子、亚硝鎓离子、亚氨基自由基和金属烯胺基,这些中间体在环加成、C-H官能化、水解过程和过渡金属/光氧化催化下的串联反应中被应用。杂环化合物的合成与应用一直是有机合成化学的研究热点及前沿领域之一。吡嗪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氮杂环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药物分子和生物活性分子中。制备吡嗪的典型方法包括邻二胺与邻二酮的缩合或α-氨基酮自缩合。也已发展了使用不同种类的起始原料如α-羟基酮、α-卤代酮、α-卤代烯醇乙酸酯、硝基环氧化物、2H-吖啶等合成了吡嗪。然而,这些方法中的大多数需较多的反应步骤以及金属催化剂。因此,开发从简单易得的廉价起始原料合成吡嗪的新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中,我们利用两分子的烯基迭氮在水相中失去氮气偶联形成吡嗪。以往的反应中,要得到2H-吖啶中间体,2H-吖啶二聚形成吡嗪,该反应直接由烯基迭氮生成吡嗪。反应官能团耐受性高、底物适用范围广。(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寇玉辉,张英俊,谢洪明,蒋海港,林兴龙[7](2019)在《新型Venetoclax哌嗪衍生物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溴乙酸乙酯和苄胺为起始原料,经氨基化、氨基酸缩合、环化、还原、脱苄基、苯甲酸甲酯衍生物取代、氯苯衍生物取代、水解、磺胺缩合和吡喃氨基化反应,合成了一个新型的含螺环哌嗪结构的磺胺类Venetoclax衍生物,总收率3. 4%,其结构经~1H NMR和HR-MS(ESI)表征。(本文来源于《合成化学》期刊2019年06期)
谢国权,梁昕彤,张文先,罗国林,廖冉欣[8](2019)在《四甲基吡嗪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四甲基吡嗪、2,4-二氯-5-硝基嘧啶和取代苯硼酸为原料,经过6步反应合成了4个未见文献报道的2-(取代苯基)-4-((3′,5′,6′-叁甲基吡嗪-2′-基)甲氧基)-5-氨基嘧啶衍生物(5a~5d),其结构经~1HNMR、~(13)CNMR、HR-MS等方法表征。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使用CCK8试剂盒测定5a~5d对人神经母瘤细胞和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化合物5c和5d对SH-SY5Y、Hep G2细胞均有一定的生长抑制活性。(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与应用》期刊2019年02期)
王业飞,杨震,战风涛,胡松青,陈五花[9](2019)在《喹啉季铵盐二聚体吲哚嗪衍生物的合成与酸化缓蚀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发新型、高效酸化缓蚀剂是油气井酸化技术的研究重点之一。氯化苄基喹啉(BQC)是一种常用的酸化缓蚀剂,其二聚体衍生物BQD具有更高效的缓蚀性能。而BQD实际上是由其前体物质BQC经分子间1,3-偶极环加成反应而得到的一种二聚体吲哚嗪衍生物。参照1,3-偶极环加成反应条件,分别由溴化苯甲酰甲基喹啉季铵盐(PaQBr)及溴化乙酸乙酯基喹啉季铵盐(EAQBr)成功地合成了溴化苯甲酰甲基喹啉二聚体吲哚嗪衍生物(Di-PaQBr)和溴化乙酸乙酯基喹啉二聚体吲哚嗪衍生物(Di-EAQBr),通过增强前体季铵盐中α-H的活性提高了衍生物的产率。采用高分辨质谱(HRMS)以及核磁共振(NMR)等技术确认了两种二聚体吲哚嗪衍生物的结构,并由此证实了由两分子喹啉季铵盐经1,3-偶极环加成反应得到二聚体吲哚嗪衍生物的反应机理。通过静态失重法对比考察了两种喹啉季铵盐与相应二聚体吲哚嗪衍生物的缓蚀性能。衍生物在90℃、15%盐酸中对N80钢的缓蚀性能均明显优于相应前体物喹啉季铵盐,说明当杂环碱季铵盐转化为其二聚体吲哚嗪衍生物后,缓蚀性能可得到显着提高。(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罗浩敏,宏凤英,欧阳新华,夏正策,朱德兆[10](2018)在《深蓝色OLED材料均叁嗪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3种均叁嗪衍生物叁(4-吡咯基苯基)均叁嗪(TPTPA)、叁(4-吲哚基苯基)均叁嗪(TITPA)和叁(4-咔唑基苯基)均叁嗪(TCTPA),并利用其电学和光学特性,将其作为发光/电子传输层材料制作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s). TCTPA的荧光量子产率(47%)比TPTPA(11%)和TITPA(33%)的更高.从TPTPA到TCTPA的最低未占据轨道能级(LUMO)逐渐减少,说明由于TCTPA共轭结构的延长,导致具有更高的电子迁移率.以TCTPA作为发光/电子传输层的无掺杂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器件,在20 V时亮度达到最大值(2 612 cd/m2),其最大亮度效率和最大功率效率分别为1.72 cd/A和1.35 lm/W.将Ir(PPy)3、聚-N-乙烯基咔唑(PVK)、1,2-聚丁二烯(PBD)等化合物分别掺杂到以TCTPA为发光/电子传输层的OLED器件中,均具有比无掺杂器件更高的亮度(12 642 cd/m2)、最大亮度效率(11.93 cd/A)和最大功率效率(18.13 cd/W).(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吡嗪衍生物合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工作中,在水热条件下利用吡唑和吡嗪衍生物作为有机配体:1'-双(3,5-二甲基-1H-吡唑)甲烷(简化为H_2bdpm)和1,2-双(1H-吡唑基)乙烷(简化为H_2bhpe),2,3-二吡啶-2-基-吡嗪(L~1),2,3-二-吡啶-2-基-喹喔啉(L~2),通过改变pH、POMs的种类和温度等反应体系条件,得到了12个基于Keggin型、Wells-Dawson型、同多钼酸盐的化合物,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表征了它们的结构。此外,我们还研究了这些新的多酸基化合物的电化学传感器和光催化性质。1.在水热条件下,通过调节不同的过渡金属离子TM(Co~Ⅱ,Cd~Ⅱ,Cu~Ⅱ)和有机配体,我们获得了叁种含有单核、双核和叁核簇的Wells-Dawson化合物。并对化合物1-3的电化学和光催化性质进行了研究。[Co~Ⅱ(edpz)(H_2bdpm)_3][(H_4P_2W_(18)O_(62))](1)[Cd_2~Ⅱ(mpz)(H_2bhpe)_(2.5)(H_2O)(H_2P_2W_(18)O_(62))]·(ppz)·6H_2O(2)[Cu_3~Ⅱ(ppz)(H_2bhpe)_2(P_2W_(18)O_(62))(H_2O)_3]·2H_2O(3)H_2bdpm=1,1'-双(3,5-二甲基-1H-吡唑)甲烷,H_2bhpe=1,2-双(1H-吡唑基)乙烷edpz=4-乙基-3,5-二甲基-1H-吡唑,mpz=4-甲基-4H-吡唑ppz=4-丙基-1H-吡唑在化合物1中,一个Co~Ⅱ离子连接四个配体并形成单核簇。化合物2具有两个Cd~Ⅱ离子与六个配体配位形成的双核Cd~Ⅱ簇。P_2W_(18)阴离子连接双核Cd~Ⅱ簇以形成叁维框架。在化合物3中,五个配体连接叁个Cu~Ⅱ离子构建叁核簇。2.水热条件下使用双螯合配体2,3-二吡啶-2-基-吡嗪(L~1)和2,3-二吡啶-2-基-喹喔啉(L~2)构建了六个基于POM的金属有机环路化合物。[Ag_4~I(L~1)_4(SiMo_(12)O_(40))](4)[Cu_6~Ⅱ(L~1)_6(H_2O)_6(SiMo_(12)O_(40))_3]·6H_2O(5)[Cu~Ⅱ(L~1)(H_2O)(β-Mo_8O_(26))_(0.5)](6)[Ag_2~I(L~2)(β-Mo_8O_(26))_(0.5)](7)[Cu~Ⅱ(L~2)(β-Mo_8O_(26))_(0.5)](8)[Zn~Ⅱ(L~2)(β-Mo_8O_(26))_(0.5)](9)我们首先用L~1,获得了含有四核和六核金属有机环路的化合物4和5。通过将SiMo_(12)改变为Mo_8O_(26),形成6的二维非环路结构。此外,改变配体空间位阻,使用L~2并加入不同的过渡金属离子构建了具有双核金属有机环路的二维化合物7-9。3.对于水热反应的不确定性,有目的的合成化合物是十分有挑战性的,调控化合物结构意义十分重大,本章我们使用以喹喔啉衍生物dpq作为配体,通过调节反应条件:pH、反应时间及温度得到了化合物10-12。[Ag_2(dpq)][(H_6Mo_3O_(10))](10)[(dpq)_2(H_4SiMo_(12)O)]·8H_2O(11)[Ag_2(dpq)_2(H_2SiMo_(12)O_(40))](12)化合物10中,出现了连续的多酸单元:Mo链结构。在Mo链两侧通过Ag~I连接配体。然后扩展到下一个Mo链进而构建二维层结构。化合物11通过氢键连接SiMo_(12)和dpq配体形成一维超分子链和二维超分子层。在化合物12中,多酸参与配位的模式很有趣,同时有一个端氧和两个桥氧参与一维链的构建。高维度结构的构建研究正在进行中。此外,我们对叁个化合物的电化学传感器以及作为催化剂对MB的紫外光降解性质进行了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吡嗪衍生物合成论文参考文献
[1].马逢时,李家明.新型[(吡嗪-3-基)甲氧基]芳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J].合成化学.2019
[2].付玉帛.基于吡唑和双螯合吡嗪衍生物的多酸基化合物的合成、电化学传感器及催化性能研究[D].渤海大学.2019
[3].徐黎明.氧杂杯[2]芳烃[2]叁嗪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扬州大学.2019
[4].杨曦.基于亲电捕捉两性离子对中间体的苯并恶嗪衍生物合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5].房康.常春藤皂苷元—吡嗪类衍生物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表征[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6].郝改辉.基于烯基迭氮合成吡嗪衍生物的反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7].寇玉辉,张英俊,谢洪明,蒋海港,林兴龙.新型Venetoclax哌嗪衍生物的合成[J].合成化学.2019
[8].谢国权,梁昕彤,张文先,罗国林,廖冉欣.四甲基吡嗪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9
[9].王业飞,杨震,战风涛,胡松青,陈五花.喹啉季铵盐二聚体吲哚嗪衍生物的合成与酸化缓蚀性能[J].石油学报.2019
[10].罗浩敏,宏凤英,欧阳新华,夏正策,朱德兆.深蓝色OLED材料均叁嗪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标签:阿魏酸; 2-甲基吡嗪; [(吡嗪-3-基)甲氧基]芳酸; 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