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血管减压手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舌咽神经痛,微血管减压,迷走神经根,舌咽神经根,搏动性压迫,后颅窝,叁叉神经痛,颅神经疾病,神经外科医生,神经分布区
微血管减压手术论文文献综述
孙燕明[1](2019)在《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舌咽神经痛》一文中研究指出舌咽神经痛是一种发生在口咽和耳部舌咽神经分布区的阵发性锐痛,疼痛发作时让人难以忍受。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陈琳副主任医师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采访时指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舌咽神经痛的有效手段,长期治愈率可达到70%至80%。舌咽神(本文来源于《中国消费者报》期刊2019-11-22)
刘建仁,任建伟[2](2019)在《MVD(微血管减压)手术脑脊液皮下漏的预防》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微血管减压术(MVD)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病率、常见原因以及预防措施,为今后减少该类手术后脑脊液皮下漏提供临床参考。内容:微血管减压术(MV D)后脑脊液漏是较常见的并发症,主要类型有切口漏和鼻漏,发生率在1%~10%,值得重视。常见原因有:术中硬脑膜缺损或电灼过度、硬脑膜缝合不严、切除部分颅骨导致气室开放、术后切口感染、颅内高压、引流管瘘管形成、颅骨缺损导致的死腔、骨窗对肌肉的卡压影响肌肉的血供使肌肉愈合不良等;预防措施主要有:减少硬脑膜的损伤和电灼;减轻小脑牵拉及脑组织的水肿;术中显露尽量利用小脑自身的重力作用,避免对脑组织的过度牵拉;熟练的手术操作,尽量减少脑暴露的时间;术毕应严格止血,止血满意后方可关颅;利用自身骨瓣或碎骨修补缺损的骨窗,消除死腔;其他措施还包括严密分层缝合肌肉、切口加压包扎、早期颈部制动、营养支持等。一旦出现脑脊液皮下漏,早期行腰大池持续外引流,促进伤口愈合。(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大会暨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2019年学术年会及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期刊2019-08-16)
李明武,姜晓峰,吴旻,牛朝诗[3](2019)在《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所致叁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的微血管减压手术策略及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所致叁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的微血管减压术中采用悬吊法的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2015年6月至2018年2月160例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所致的叁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悬吊法在不同责任血管类型减压中的操作技巧,分析临床疗效。结果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所致叁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的病例中,椎基底动脉很少作为单支责任血管压迫神经,常伴有一支或多支血管压迫,术中结合悬吊法进行了责任血管的充分减压,叁叉神经痛的手术有效率为93%,面肌痉挛的手术有效率98.2%,术后疗效及并发症较其他非椎基底动脉相关的微血管减压术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复杂血管压迫类型,术中采用悬吊法可以充分减压,为微血管减压提供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本文来源于《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郑佳平,陈国强,李储忠[4](2018)在《3D打印微血管减压手术训练模型的制作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作基于叁维(3D)打印技术的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MVD)手术训练模型,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利用Mimics软件从面肌痉挛(HFS)患者的医学影像数据中提取组织器官二维图像并进行3D建模,使用多色彩多材质3D打印技术制作颅脑模型,附加颅神经报警系统和模拟蛛网膜下腔组件后组装成MVD手术训练模型,采用李克特量表对模型的真实程度及训练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李克特量表评分中3名神经外科医生对模型组织仿真程度的评分为4.1分,10名接受培训的医师对于模型提高手术技术的评分为4.3分,接受手术训练后牵拉小脑的最大牵拉力明显下降,器械触碰颅神经的频率明显减少。结论:多色彩多材质3D打印技术制作的MVD手术训练模型能够对手术的关键步骤进行有针对性的手术技术培训,脑压板压力测量及神经触碰报警系统的使用可以提高手术训练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装备》期刊2018年12期)
王亚,王东,苏少波,张川,雪亮[5](2018)在《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手术后面瘫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行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后面瘫的转归、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MVD治疗128例面肌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后出现面瘫30例,统计分析可能影响面瘫恢复的因素。结果所有病人随访5~18个月,House-BrackmannⅢ(H-BⅢ)级及以上病人共7例。面肌痉挛不同病程间术后面瘫的发生率存在差异(P <0.05),不同面瘫的起始级别、发生时间之间面瘫的持续时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面肌痉挛病程与面瘫的发生相关(OR=0.404,95%CI:0.175~0.934,P=0.034);面瘫发生时间对面瘫持续时间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20),面瘫起始级别对面瘫持续时间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70)。结论面肌痉挛MVD术后面瘫的发生率较高,但预后良好;面肌痉挛病程越长,手术后并发面瘫的可能性越大,术后面瘫发生时间越早,面瘫持续的时间越长。(本文来源于《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10期)
张春霞[6](2018)在《无创实时动脉血压监测系统用于叁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手术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无创实时动脉血压监测系统在叁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手术(micro 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自2017年3月—2018年3月间收治的行MVD手术治疗的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两组,观察组患者35例术中采用无创实时动脉血压监测系统,对照组患者35例在MVD术中未进行动脉血压监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有效性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总有效率为94.29%,略高于对照组的88.57%(χ~2=0.729,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57%,对照组则高达31.43%(χ~2=5.714,P<0.05)。结论在MVD术中采用无创实时动脉血压监测系统来全程跟踪手术过程,可以提升手术有效率、提高手术安全性,因此值得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系统医学》期刊2018年09期)
王亚[7](2018)在《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手术后面瘫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已经趋于成熟,治疗效果显着。但截至今日该手术仍存在较多并发症,其中面瘫是最为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之一,而且面瘫的发生率在不同神经外科中心存在较大差别,这极大的限制了该手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给临床医生及患者带来巨大心理压力。因此,探讨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后面瘫的转归、影响面瘫恢复的因素以及应对措施,能为改进术式,促进MVD手术的开展,降低面肌痉挛手术后面瘫的风险,提供理论和证据支持。方法:通过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患者,术后对患者进行5~18个月随访,密切追踪、记录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的转归。进行统计分析,回顾性分析面瘫的转归以及可能影响面瘫恢复的因素及应对措施。结果:在128例接受MVD手术患者中,手术后出现面瘫30例,经5~18个月随访,绝大多数患者面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面瘫持续时间1~18个月(平均8.3个月),随访结束时,House-BrackmannⅢ(H-BⅢ)级及以上患者共7例(5.47%)。经统计学分析,术前病程长短与术后面瘫的发生之间,在病程大于4年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面肌痉挛病程时长(OR=0.404,95%CI:0.175~0.934;P=0.034)与面瘫的发生相关。术后面瘫的发生时间、术后面瘫的初始级别与面瘫的最终持续时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者进一步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面瘫的发生时间对面瘫持续时间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20),面瘫的起始级别对面瘫持续时间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70)。结论: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后面瘫的发生率较高,但预后良好,面肌痉挛病程越长,手术后并发面瘫的可能性越大,术后面瘫起始级别越高、面瘫发生的时间越早,面瘫持续的时间越长。(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宋正飞,王义荣,杨树旭[8](2015)在《CTV技术在叁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手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比不同方式定位横窦乙状窦的拐点(transver-sigmoid sinus junction,TSSJ)位置的准确性,以探寻采用乙状窦后入路行叁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更为简便可靠的定位方法。方法将89例行叁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术前行头颅CT静脉造影检查(computed tomography venography,CTV),指导术中定位。对照组根据术者以往的经验和术中判断进行定位。比较两组术中静脉窦损伤及术野暴露情况。结果两组在静脉窦损伤及术野暴露情况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术前行头颅CTV检查及重建有助于减少叁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的静脉窦损伤,便于术野暴露,在临床上有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浙江实用医学》期刊2015年06期)
许天悦,王巧桂,华薇[9](2015)在《颅神经疾病患者显微血管减压手术体位的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降低显微血管减压术患者手术体位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按时间段将845例接受微血管减压手术的颅神经疾病患者分为对照组253例和改进组592例。对照组采用头架固定头部,健侧上肢以支具固定于头架间隙内;改进组应用C形软枕替代头架固定患者头部,健侧上肢自然放置在手术床的手背板上。结果改进组术后头皮出血/水肿、颈肩部肌肉酸痛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显着高于对照组(均P<0.0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体位可有效减少患者手术相关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本文来源于《护理学杂志》期刊2015年22期)
董艳芳,梅小龙,赵志军,孙建营,张春阳[10](2015)在《原发性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手术并发症的防治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原发性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手术并发症的防治体会。方法对68例面肌痉挛实施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手术发现压迫的血管有33例小脑前下动脉,18例小脑后下动脉为单根血管压迫;17例椎动脉分别和小脑前下或后下动脉构成双重压迫。术后脑脊液漏1例,经漏液处皮肤切口加缝后消失。暂时性面瘫2例,分别于术后4天和14天出现,治疗后恢复;耳鸣2例,分别于术后1天和4天出现,经治疗1例恢复1例好转。术后3~4天发热,体温持续超38.5℃7~10天2例,有脑膜刺激征且血象高,抗菌素静滴治疗痊愈。结果患者术后症状完全消失49例,术后两周内消失18例,半年消失1例,1年内轻度复发1例。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有效手段,手术操作细致、术后严密观察并积极治疗并发症可以有效改善预后。(本文来源于《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5年05期)
微血管减压手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微血管减压术(MVD)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病率、常见原因以及预防措施,为今后减少该类手术后脑脊液皮下漏提供临床参考。内容:微血管减压术(MV D)后脑脊液漏是较常见的并发症,主要类型有切口漏和鼻漏,发生率在1%~10%,值得重视。常见原因有:术中硬脑膜缺损或电灼过度、硬脑膜缝合不严、切除部分颅骨导致气室开放、术后切口感染、颅内高压、引流管瘘管形成、颅骨缺损导致的死腔、骨窗对肌肉的卡压影响肌肉的血供使肌肉愈合不良等;预防措施主要有:减少硬脑膜的损伤和电灼;减轻小脑牵拉及脑组织的水肿;术中显露尽量利用小脑自身的重力作用,避免对脑组织的过度牵拉;熟练的手术操作,尽量减少脑暴露的时间;术毕应严格止血,止血满意后方可关颅;利用自身骨瓣或碎骨修补缺损的骨窗,消除死腔;其他措施还包括严密分层缝合肌肉、切口加压包扎、早期颈部制动、营养支持等。一旦出现脑脊液皮下漏,早期行腰大池持续外引流,促进伤口愈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血管减压手术论文参考文献
[1].孙燕明.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舌咽神经痛[N].中国消费者报.2019
[2].刘建仁,任建伟.MVD(微血管减压)手术脑脊液皮下漏的预防[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大会暨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2019年学术年会及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2019
[3].李明武,姜晓峰,吴旻,牛朝诗.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所致叁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的微血管减压手术策略及临床分析[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9
[4].郑佳平,陈国强,李储忠.3D打印微血管减压手术训练模型的制作与评价[J].中国医学装备.2018
[5].王亚,王东,苏少波,张川,雪亮.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手术后面瘫的探究[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8
[6].张春霞.无创实时动脉血压监测系统用于叁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手术的临床研究[J].系统医学.2018
[7].王亚.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手术后面瘫的探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8
[8].宋正飞,王义荣,杨树旭.CTV技术在叁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手术中的应用[J].浙江实用医学.2015
[9].许天悦,王巧桂,华薇.颅神经疾病患者显微血管减压手术体位的改进[J].护理学杂志.2015
[10].董艳芳,梅小龙,赵志军,孙建营,张春阳.原发性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手术并发症的防治体会[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5
标签:舌咽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 迷走神经根; 舌咽神经根; 搏动性压迫; 后颅窝; 叁叉神经痛; 颅神经疾病; 神经外科医生; 神经分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