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杆状病毒论文-何海健,吴瑗,王鲁彦,李群景,巴少波

基因杆状病毒论文-何海健,吴瑗,王鲁彦,李群景,巴少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基因杆状病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纤突蛋白(S1),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真核表达

基因杆状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何海健,吴瑗,王鲁彦,李群景,巴少波[1](2019)在《PEDV分离株S1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真核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分离株(PEDV/LA/2014/02)纤突蛋白(S1)的真核表达及其反应原性,本研究利用杆状病毒真核表达系统表达出重组His-PEDV-S1蛋白。利用在线软件分析PEDV S1基因在sf9细胞内的稀有密码子,经优化密码子后的基因进行人工合成,合成后的PEDV S1基因被克隆至杆状病毒的穿梭载体(pFastBac HT A)中,转化大肠杆菌DH10Bac感受态细胞进行重组,PCR方法验证后将重组成功的杆状病毒基因组转染sf9细胞,获得包装成功的杆状病毒,该病毒进一步接种sf9细胞,显微镜观察重组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RT-PCR方法验证PEDV S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SDS-PAGE、Western blotting方法验证重组PEDV S1蛋白的表达及其反应原性。结果显示,试验成功构建了重组穿梭质粒pFastBac HT A-PEDV-S1(pSL598),成功包装表达了PEDV S1的重组杆状病毒,重组杆状病毒能使sf9细胞出现细胞变大、胞内有空泡等典型病变,PEDV S1基因的mRNA获得表达,重组蛋白His-PEDV-S1在sf9细胞中得到表达,蛋白质大小为83 ku左右,主要存在于细胞沉淀中,表达的重组蛋白能与小鼠抗His抗体和猪抗PEDV阳性血清反应,说明该蛋白具有较好的反应原性。本研究为研制PEDV新流行毒株新型亚单位疫苗和防控该毒株的流行提供了材料。(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03期)

冯平[2](2018)在《羊口疮病毒的分离鉴定与B2L和F1L基因在昆虫杆状病毒系统中的表达及免疫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羊口疮病毒(Orf virus,ORFV)又称接触传染性脓疱皮炎病毒(Contagious pustular dermatitis virus,CPDV),主要引起绵羊和山羊的急性脓疱性皮肤病,且可感染人。为了研究陕北白绒山羊羊群中流行ORFV的生物学特性及流行特征,在某白绒山羊场采集具有典型羊口疮症状的病羊结痂病料,用MDBK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同时用特异性引物对ORFV的B2L和F1L基因全长进行扩增,并从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上对其同源性进行分析,同时对分离的毒株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基于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对ORFV的B2L、F1L和B2L-F1L分别进行真核表达,并通过SDS-PAGE、质谱以及Western blot等方法进行鉴定,利用纯化的重组蛋白建立ORFV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并检测重组蛋白的免疫保护性,为羊口疮病的防控提供了新思路。1.将疑似病料处理液在MDBK细胞上盲传至5代后,可见产生明显的CPE,经PCR鉴定成功分离到了ORFV,将其命名为ORFV-Yulin。2.扩增的B2L基因和F1L基因大小分别为1 137 bp和1 029 bp。基于B2L基因核苷酸序列的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ORFV-Yulin与Hub13株亲缘关系最近:基于F1L基因核苷酸序列绘制的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ORFV-Yulin与福建株(FJ-MH2015)、山西株(Shanxi)以及福建株(XP)属于同一个分支。3.成功构建了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pBac-B2L和pBac-cF1L,经SDS-PAGE、质谱以及western blot鉴定,B2L和F1L均在sf9细胞中获得了成功表达,但两种蛋白的可溶性比例均不高。4.截掉F1L基因的信号肽序列,并利用碱基linker连接,通过重迭PCR的方法成功获得ORFVB2L-linker-cF1L重组基因(GB2LcF1L)。SDS-PAGE、质谱鉴定以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重组蛋白rB2LcF1L在sf9细胞中获得高效表达,且约40%重组蛋白能分泌到细胞培养基中。5.以重组蛋白rB2LcF1L作为包被抗原成功建立了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均较好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6.将重组蛋白rB2LcF1L两次免疫小鼠后,结果显示中和抗体可达1:32以上,对免疫后小鼠进行攻毒,结果显示免疫保护率可达70%。(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8-12-01)

王希,王琳,张喆,龙敏,董轲[3](2018)在《AEG-1肺归巢域与Flagellin融合基因的杆状病毒制备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重迭PCR方法获得AEG-1C-Flic融合基因,采用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获得重组AEG-1C-Flic杆状病毒,为后续AEG-1C-Flic病毒样颗粒疫苗的制备奠定基础。方法从鼠伤寒沙门菌的基因组中PCR扩增细菌鞭毛蛋白Flagellin,采用重迭PCR的方法将AEG1肺归巢域段基因与Flagellin融合,并添加猴免疫缺陷病毒(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SIV)包膜蛋白gp41信号肽与跨膜区,构建AEG-1C-Flic pFastBacTM重组表达载体,转座大肠杆菌E.coliDH10Bac感受态细胞后获得重组杆粒,重组杆粒转染昆虫细胞Tn5,获得AEG-1CFlic重组杆状病毒,并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对该病毒进行鉴定。结果构建的AEG-1C-Flic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经双酶切及测序正确,通过转化E.coli DH10Bac感受态细胞获得重组Bacmid,经PCR鉴定大小正确,Western Blot结果显示Bacmid转染Tn5细胞后成功获得重组杆状病毒rBv AEG-1C-Flic。结论成功构建的AEG-1C-Flic杆状病毒可用于新型AEG1-病毒样颗粒疫苗的制备。(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诊断学》期刊2018年10期)

李瑞林,胡丛武,侯成香,高坤,耿涛[4](2018)在《家蚕贮存蛋白SP1基因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表达及其互作蛋白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大多数昆虫物种中,贮存蛋白是脂肪体中合成的主要蛋白质,随后释放到血淋巴中,并在化蛹前重新封存到脂肪体中为不进食的蛹期提供重要的氨基酸和营养资源,而且对昆虫的变态和卵子发生起着重要作用。贮存蛋白的分泌是一种选择性、特异性受体介导的过程。然而,迄今为止,尚未确定家蚕贮存蛋白介导的潜在受体。因此本研究通过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家蚕贮存蛋白SP1,并采用免疫共沉淀技术筛选与BmSP1互作的宿主蛋白,这将有助于解析家蚕贮存蛋白SP1的功能及其调控网络。利用以pFastBac1为载体的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构建获得带有EGFP荧光标签可稳定表达BmSP1基因的杆状病毒质粒。将重组杆状病毒穿梭质粒vBm~(EGFP-SP1)和vBm~(EGFP)分别转染家蚕BmN细胞,获得稳定表达BmSP1和EGFP的杆状病毒。转染成功的细胞可以观测到明显的荧光信号,同时经SDS-PAGE、Western blot、MALDI-TOF/MS质谱分析表明获得的重组蛋白为BmSP1蛋白。随后为了进一步探究家蚕贮存蛋白SP1的生物学功能,我们利用EGFP作为抗原决定簇通过免疫共沉淀技术在细胞水平筛选可能与BmSP1蛋白具有相互作用的家蚕蛋白。通过质谱鉴定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初步筛选出3种候选互作蛋白,分别为组蛋白-赖氨酸N-甲基转移酶、FAM13B类蛋白、叉头框蛋白K1。并对他们进行了功能分析:组蛋白-赖氨酸N-甲基转移酶在表观遗传调控中起关键作用,通常与基因的转录激活相关;FAM类蛋白可以调控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对肌内脂肪沉积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叉头框蛋白家族中许多蛋白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包括调控胚胎发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以及肿瘤形成。这叁种与家蚕贮存蛋白SP1互作的蛋白都与基因的转录、调控以及细胞的增值、分化有关,表明家蚕贮存蛋白SP1是家蚕体内重要的调控元件,为家蚕的生长发育以及对外源微生物侵染的免疫应答都可能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研究BmSP1及与其相互作用的蛋白有助于探究家蚕各个通路的调控网络及预测蛋白的功能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蚕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0-11)

陈美荣,林伟东,宋天琪,鑫婷,郭晓宇[5](2018)在《CDV强毒BJ16B2株H基因在昆虫杆状病毒中的表达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旨在获得具有天然构象且抗原性良好的犬瘟热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CDV)强毒株的H蛋白。以分离的CDV强毒株BJ16B2为模板,RT-PCR特异扩增H基因,克隆至表达载体pFastBacTMHTA上,酶切及测序鉴定正确后比对分析H基因同源性,并将重组质粒pFastBacTMHTA-H转化大肠杆菌DH10BacTM感受态细胞,同源重组构建穿梭质粒rBacmid-H,将重组穿梭质粒转染Sf9昆虫细胞,拯救重组杆状病毒。利用IFA和Western blotting对获得的重组蛋白进行鉴定及抗原性分析。结果显示,重组质粒pFastBacTMHTA-H酶切测序鉴定正确,该H基因属于Asia-1强毒株,与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9.8%~99.3%和89.6%~99.5%。在杆状病毒中所表达的H蛋白能与CDV阳性血清及His-tag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IFA鉴定能够产生特异性绿色荧光,且在68ku左右出现蛋白条带,表明H蛋白成功表达且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本研究获得了具有天然构象及良好抗原性的CDV重组H蛋白,为后续蛋白结构和抗原特性差异分析、单抗制备、CDV亚单位疫苗的开发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18年08期)

申一兰,王选年,张强,邢瑞林,李润止[6](2018)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2基因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上的表达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鸡感染该病毒后会引起免疫抑制从而导致免疫失败和继发感染,对养鸡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VP2叁聚体是病毒核衣壳的重要组成部分,携带主要的抗原表位,能诱导中和性抗体的产生。并且VP2蛋白能自组装形成VLPs结构,其抗原反应性大大增强。本研究旨在获得具有高度特异性和免疫原性的IBDV VP2蛋白,并建立检测IBDV的抗体检测方法,探索其自组装形成VLPs的条件,为IBDV疫苗的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叁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叁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兽医病理学家第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07-27)

沈文康[7](2018)在《禽呼肠孤病毒在不同细胞系中增殖规律及其σB、σC基因在杆状病毒系统中表达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禽呼肠孤病毒(ARV)是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正呼肠孤病毒属(Orthoreovirus)分支的重要成员,感染宿主常为鸡、番鸭及一些鸟类,常见临床病症有吸收不良综合征、病毒性关节炎以及免疫抑制性疾病。ARV危害严重,给世界养禽业造成了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研究发现,ARV可以在鸡肝癌(LMH)细胞系、绿猴肾(Vero)细胞系、鸡胚成纤维(DF-1)细胞系等多种细胞系中进行增殖,但有关于其增殖规律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是基因工程的四大表达系统之一,其具有外源基因表达量高、可携带较大的基因片段、表达产物生物活性好等多种优势。ARV编码的σB、σC蛋白是其病毒粒子的外衣壳蛋白,σB蛋白携带有群特异型中和抗原决定簇,σB蛋白通过σC蛋白作用,提高ARV感染细胞的能力。σC蛋白携带有ARV特异性中和反应的表面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的中和抗体,并与病毒粒子的吸附、增殖等过程有关。因此,σB蛋白和σC蛋白是研制ARV疫苗的首选蛋白。为此,本课题首先研究了 ARV在几种细胞系中的增殖特性,随后通过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ARVσB、σC抗原蛋白,并分析其生物学活性。以期为ARV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研究结果主要分为四部分。1.ARV增殖特性的研究将ARVS1133毒株梯度稀释接种鸡肝癌(LMH)细胞系、非洲绿猴肾(Vero)细胞系和鸡胚成纤维(DF-1)细胞系,分别测定ARV感染叁种细胞系后八个时间点(0h、12h、24h、36h、48h、72h、96h、120h)的病毒滴度,并绘制ARV在叁种细胞系上的生长曲线,分析其增殖规律。结果显示,ARV在Vero细胞系上增殖更快,病毒滴度更高,稳定期更长,更适合ARV的增殖。同时产生稳定的CPE,且在感染后48 h达到病毒滴度峰值,为1×10-8 46/0 1 mL。2.构建ARV σB、σC基因的表达载体分析NCBI数据库中σB、σC基因与表达载体序列特征,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σB、σC基因并构建其重组表达载体,命名为σB-pFastHTB、σC-pFast Dual,对重组表达载体进行双酶切验证及测序验证。结果显示,成功扩增了σB、σC全长基因,并克隆至表达载体上,构建了σB、σC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3.σB、σC蛋白在Sf9细胞中的可溶性表达将σB、σC重组质粒转化DH10感受态细胞,筛选阳性克隆,提取重组杆粒后分别转染Sf9细胞,获得了其重组杆状病毒,命名为BacSC-σB、BacSC-σC。并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DNA水平验证以及mRNA转录水平验证,同时测定其病毒滴度。研究结果表明BacSC-σB、BacSC-σC成功感染Sf9细胞,且转染后的Sf9细胞出现胞核变大,胞内出现颗粒样物质等典型CPE,重组杆状病毒转染Sf9细胞后的DNA提取物及RNA提取物均能检出目的片段大小的条带,BacSC-σB 的 TCIDso 为 10-9 42/0.1 mL、BacSC-σC 的 TCID50 为 10-8 31/0.1 mL。4.σB、σC蛋白的初步验证提取重组蛋白,命名为rBacSC-σB、rBacSC-σC,对重组蛋白进行IFA、SDS-PAGE及Western Blot初步验证。结果表明:σB、σC蛋白成功在Sf9细胞中表达;IFA结果显示重组杆状病毒BacSC-σB、BacSC-σC感染的Sf9细胞均出现绿色荧光;SDS-PAGE、Western Blot结果显示rBacSC-σB在41kD处有蛋白条带,rBacSC-σC在35kDa处有蛋白条带,表明σB、σC重组蛋白成功在Sf9细胞中表达,且能与ARV阳性血清抗体反应,表现出较好的反应原性。本研究获得了 ARV在几种细胞系中的增殖规律资料,完成了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σB、σC蛋白的表达与鉴定,为下一步ARV疫苗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与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8-06-01)

苏霞[8](2018)在《杆状病毒AcMNPV ac51、ac73、ac75基因的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杆状病毒是目前已知病毒种类中对人类最有益的病毒之一,已广泛应用于生物杀虫剂、真核表达载体系统、疫苗制备、蛋白表面展示系统和基因治疗等方面。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cMNPV)是杆状病毒的模式种,是第一个被完全测序的,也是目前研究最多、最广泛的杆状病毒。为了更好地利用杆状病毒,就需要揭示病毒编码的各个基因在杆状病毒生活史中的功能。ac51、ac73、ac75基因是AcMNPV中功能未知的基因,ac51基因在Ⅰ和Ⅱ型鳞翅目NPV基因组都存在同源序列;aac73基因只在已测序的Ⅰ型鳞翅目NPV基因组有同源基因;ac75的同源基因存在于所有鳞翅目NPV、GV和膜翅目NPV基因组中,但不存在于双翅目基因组中。本论文分别对ac51、ac73、ac75基因进行实验分析,探究各基因在病毒增殖、病毒粒子组装和病毒感染虫体等方面的作用;并对ac51、ac73、ac75基因产物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从而揭示ac51、ac73、ac75基因在AcMNPV的感染过程中的具体功能。论文开始对文献进行了综述,主要从杆状病毒的基因组和分类、杆状病毒的表型和感染周期、杆状病毒基因的表达、杆状病毒基因的分类、杆状病毒的应用等方面介绍了杆状病毒的研究背景,并阐述了ac51、ac73、ac75基因的背景知识和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论文首先以ac73基因为研究对象,利用λ-Red同源重组技术和Bac-to-Bac系统构建了ac73基因缺失型和拯救型重组病毒,将这两种重组病毒质粒及野生型转染、感染Sf9细胞,通过普通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ac73基因缺失型的重组病毒可以产生多角体和感染性的病毒粒子;对叁种重组病毒进行一步生长曲线分析,生长曲线总体走势相似,呈稳定增长的趋势,但缺失型重组病毒滴度明显低于野生型和拯救型,因此,缺失型病毒粒子的量低于拯救型和野生型病毒;电镜观察缺失型重组病毒发现有正常的核衣壳,也有异常的中空长管状结构;形成的多角体有些中间有大空腔,有些是未包裹核衣壳的空泡。生物学测定结果表明,缺失型重组病毒的半致死时间LT50比野生型重组病毒延长了 42 h;取食缺失型病毒多角体的甜菜夜蛾幼虫其血淋巴中含有病毒粒子,可以感染昆虫细胞。Ac73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果显示,在病毒感染的早期Ac73-EGFP蛋白定位于宿主细胞核中,感染后期细胞核和细胞质都有Ac73-EGFP蛋白。综上说明,ac73基因是病毒增殖的非必需基因,但基因缺失后会影响AcMNPV病毒粒子的产量和多角体的形态,病毒增殖能力减弱,杀虫速度减慢。Ac73蛋白可能感染初期仅在细胞核中行使功能,感染晚期在细胞质中也发挥功能。接着以ac51、ac75基因为研究对象,同样利用λ-Red同源重组技术和Bac-to-Bac系统,分别构建ac51、ac75基因的缺失型和拯救型重组病毒质粒,通过转染、感染Sf9细胞和绘制一步生长曲线等实验,分析发现缺失这两个基因的任何一个都会使病毒失去增殖能力,而拯救型重组病毒具有感染性。电镜观察结果发现,缺失这两个基因后病毒核衣壳无法组装,也无法形成多角体。因此,ac51、ac75基因都是AcMNPV的必需基因,缺失后病毒没有感染性。Ac51和Ac75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果显示,病毒感染后Ac51-EGFP蛋白主要定位在宿主细胞核中,后期在细胞核边缘聚集;Ac75-EGFP蛋白在感染早期主要定位在宿主细胞的核环带区中呈成聚集状分布,后期进入细胞质中执行其功能。说明病毒感染前期,Ac51蛋白和Ac75蛋白主要在细胞核中行使功能,后期Ac75蛋白还在细胞质中发挥一定的功能。预测Ac51和Ac75与病毒核衣壳的形成相关。综合研究表明,ac51、ac75基因都是AcMNPV的必需基因。ac73基因是非必需基因,其对病毒的增殖和经口感染昆虫并不是必需的,但基因缺失后会影响病毒粒子的产量和多角体的形态。病毒滴度下降,缺失病毒的杀虫速度减缓。(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8-05-01)

石生林,张莹,周敬林,刘彦群,秦利[9](2018)在《杆状病毒与昆虫和沙雷氏菌间的几丁质酶基因密码子使用模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阐明杆状病毒几丁质酶基因(v-Chi A)密码子使用在病毒基因组进化的基因水平转移中发生的适应性变化,比较分析了杆状病毒v-Chi A与昆虫几丁质酶基因(Chi-h)、沙雷氏菌几丁质酶基因(Chi A)以及杆状病毒以lef-8、lef-9和polh/gran基因为代表的基因组(表示为lef8-lef9-pg)的密码子使用模式。结果表明,杆状病毒v-Chi A与昆虫Chi-h的GC含量、GC3s含量、有效密码子数(ENc)及与沙雷氏菌Chi A的GC含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杆状病毒lef8-lef9-pg的GC含量、GC3s含量、ENc值以及沙雷氏菌Chi A的GC3s含量、ENc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杆状病毒v-Chi A与lef8-lef9-pg、昆虫Chi-h和沙雷氏菌Chi A的同义密码子使用均高度相似(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992、0.870、0.862)。选择与突变共同影响杆状病毒v-Chi A和lef8-lef9-pg的密码子使用,而昆虫Chi-h和沙雷氏菌Chi A的密码子使用完全由选择所影响。综上所述,杆状病毒v-Chi A的碱基组成及密码子偏好性与昆虫Chi-h相似,与lef8-lef9-pg不同;密码子使用的影响因素与lef8-lef9-pg相似,与昆虫Chi-h和沙雷氏菌Chi A不同。上述结果从密码子使用角度证实了杆状病毒v-Chi A来源于昆虫Chi-h的水平转移。(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冯平,李云章,孙丰廷,屈雷,闫海龙[10](2018)在《羊口疮病毒榆林株B2L和F1L串联基因在昆虫杆状病毒系统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克隆分析羊口疮病毒(ORFV)榆林株(ORFV-Yulin)的F1L基因序列,通过昆虫杆状病毒表达B2L和F1L串联基因。【方法】采用PCR方法扩增ORFV-Yulin株F1L全长基因,测序后对其进行序列分析和遗传进化分析。扩增ORFV-Yulin株B2L融合基因(r B2L)和F1L融合基因(c F1L),利用碱基linker连接,通过重迭PCR方法扩增获得ORFV r B2L-linker-c F1L重组基因(r B2Lc F1L),将其与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pBac5连接构建表达载体pBac-rB2LcF1L。将pBac-rB2LcF1L包装出杆状病毒,侵染sf9细胞,通过SDS-PAGE、Western-blotting以及质谱鉴定等方法验证目的基因r B2Lc F1L的表达。【结果】克隆获得了1 029bp的F1L全长基因,该基因高度保守,与FJ-MH2015株的序列相似性最高,核苷酸和氨基酸的相似性分别为99.0%和99.4%。系统进化分析表明,ORFV-Yulin株与XP(KU199840.1)、FJ-MH2015(KM675409.1)以及Shanxi(HQ221964.1)株同处于一个分支。PCR扩增获得了855bp的c F1L基因、1 180bp的r B2L基因及1 983bp的r B2Lc F1L基因,成功构建了pBacrB2LcF1L载体,并包装出相应的杆状病毒。B2L和F1L串联基因通过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获得成功表达,表达产物的分子质量为80ku,且有部分重组蛋白能分泌到细胞培养基中。【结论】ORFV-Yulin株的B2L和F1L串联基因在昆虫杆状病毒系统表达成功。(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基因杆状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羊口疮病毒(Orf virus,ORFV)又称接触传染性脓疱皮炎病毒(Contagious pustular dermatitis virus,CPDV),主要引起绵羊和山羊的急性脓疱性皮肤病,且可感染人。为了研究陕北白绒山羊羊群中流行ORFV的生物学特性及流行特征,在某白绒山羊场采集具有典型羊口疮症状的病羊结痂病料,用MDBK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同时用特异性引物对ORFV的B2L和F1L基因全长进行扩增,并从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上对其同源性进行分析,同时对分离的毒株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基于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对ORFV的B2L、F1L和B2L-F1L分别进行真核表达,并通过SDS-PAGE、质谱以及Western blot等方法进行鉴定,利用纯化的重组蛋白建立ORFV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并检测重组蛋白的免疫保护性,为羊口疮病的防控提供了新思路。1.将疑似病料处理液在MDBK细胞上盲传至5代后,可见产生明显的CPE,经PCR鉴定成功分离到了ORFV,将其命名为ORFV-Yulin。2.扩增的B2L基因和F1L基因大小分别为1 137 bp和1 029 bp。基于B2L基因核苷酸序列的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ORFV-Yulin与Hub13株亲缘关系最近:基于F1L基因核苷酸序列绘制的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ORFV-Yulin与福建株(FJ-MH2015)、山西株(Shanxi)以及福建株(XP)属于同一个分支。3.成功构建了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pBac-B2L和pBac-cF1L,经SDS-PAGE、质谱以及western blot鉴定,B2L和F1L均在sf9细胞中获得了成功表达,但两种蛋白的可溶性比例均不高。4.截掉F1L基因的信号肽序列,并利用碱基linker连接,通过重迭PCR的方法成功获得ORFVB2L-linker-cF1L重组基因(GB2LcF1L)。SDS-PAGE、质谱鉴定以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重组蛋白rB2LcF1L在sf9细胞中获得高效表达,且约40%重组蛋白能分泌到细胞培养基中。5.以重组蛋白rB2LcF1L作为包被抗原成功建立了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均较好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6.将重组蛋白rB2LcF1L两次免疫小鼠后,结果显示中和抗体可达1:32以上,对免疫后小鼠进行攻毒,结果显示免疫保护率可达7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因杆状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1].何海健,吴瑗,王鲁彦,李群景,巴少波.PEDV分离株S1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真核表达[J].中国畜牧兽医.2019

[2].冯平.羊口疮病毒的分离鉴定与B2L和F1L基因在昆虫杆状病毒系统中的表达及免疫原性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8

[3].王希,王琳,张喆,龙敏,董轲.AEG-1肺归巢域与Flagellin融合基因的杆状病毒制备及鉴定[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8

[4].李瑞林,胡丛武,侯成香,高坤,耿涛.家蚕贮存蛋白SP1基因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表达及其互作蛋白筛选[C].中国蚕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5].陈美荣,林伟东,宋天琪,鑫婷,郭晓宇.CDV强毒BJ16B2株H基因在昆虫杆状病毒中的表达与鉴定[J].中国畜牧兽医.2018

[6].申一兰,王选年,张强,邢瑞林,李润止.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2基因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上的表达与应用[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叁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叁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兽医病理学家第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

[7].沈文康.禽呼肠孤病毒在不同细胞系中增殖规律及其σB、σC基因在杆状病毒系统中表达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8

[8].苏霞.杆状病毒AcMNPVac51、ac73、ac75基因的功能研究[D].扬州大学.2018

[9].石生林,张莹,周敬林,刘彦群,秦利.杆状病毒与昆虫和沙雷氏菌间的几丁质酶基因密码子使用模式分析[J].蚕业科学.2018

[10].冯平,李云章,孙丰廷,屈雷,闫海龙.羊口疮病毒榆林株B2L和F1L串联基因在昆虫杆状病毒系统的表达[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标签:;  ;  ;  ;  

基因杆状病毒论文-何海健,吴瑗,王鲁彦,李群景,巴少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