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育才学校谢瑜
化学是初中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质量一直不高,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学生的学习时间少,只有一年的化学学习时间;二是化学的概念性强,学生理解困难;三是学校普遍缺少实验教学;四是化学知识的生活化不够,没有体现出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的特点;五是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加剧。针对以上原因,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课堂的有效教学是解决初中化学教学质量不高的最有效途径。初中化学教学如何才能做到有效教学呢?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一、化学实验是教学前提
心理学表明: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初中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一开始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求知欲。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是最有效的方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对于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往往有浓厚兴趣。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能把教材知识由微观变为宏观,把抽象变成具体,使学生在有趣的实验活动中获取化学知识,从而巩固学习成果。
例如,在上第一节化学课时,我先做了几个趣味实验:“人造牛奶”、“红酒变雪”、“魔棒点灯”,学生一个个睁大了好奇的双眼,急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化学原理。可见,化学实验对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作用很大。
首先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兴趣盎然的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想,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从而使学生从中学到化学知识。如在讲授“分子运动”内容时,我把一个烧杯放在讲台上,向烧杯中加入约大半杯水,然后用药匙取几粒品红放入烧杯中。品红最初在水中缓缓溶解,渐渐地明显分成两支,待片刻后,扩散完成。此时,学生真实清楚地观察到分子运动的全过程,并透过观察到的现象,认识分子是处在不停地运动状态中。这就避免了以往教师枯燥无味的说教,把微观物质运动状态,通过实验展现在学生眼前,直接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从而加深学生对分子概念、性质、结构的理解。
其次是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操作实验。学生自己做实验时兴趣很高,如在进行中和反应的实验教学时,我让学生动手操作“在碱中滴入酚酞试液和在酸中滴入酚酞试液”的实验,并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在碱中滴入酚酞试液变红色?酸中滴入酚酞试液不变色?然后再引导学生用已学过的有关酸与碱的性质来理解其中的实验现象。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对中和反应的实质获得本质上的理解,学习效果非常好。事实证明,通过组织学生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还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可见,实验手段能对化学的有效教学起到的很好指导作用,所以教师如何真正运用好实验这个教学手段,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好坏和学习效率高低。
二、讲清化学概念是关键
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的基础知识,准确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讲清概念。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1.讲清概念中的“字”和“词”
为了使学生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以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的种类来判断其是单质或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为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错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为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又如,在讲“氧化物”概念时,要讲清楚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两种元素中有一种是氧元素。强调氧化物一定要含氧元素,但并不是所有含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如H2O2是氧化物,而KMnO4就不是氧化物。
2.理解概念中的关键语句
对概念注释所表达的意思要进行分解剖析、透彻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对“溶解度”概念的讲解,可将组成溶解度的定义理解成四个要素:①条件,要在一定温度条件下;②标准,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③状态,溶液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④单位,溶质所溶解的质量以克为单位。并强调这四个要素是缺一不可的,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在教学中若在抓住概念特征的前提下,将概念逐字逐句分解剖析、透彻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能明显区分不同的概念,学生就容易理解。
三、化学知识教学的生活化是根本
化学知识是很微观的,在教学中如果能将化学知识和生活中的熟悉的现象联系在一起,学生能用学到的化学知识解释身边的事,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内容时,教材介绍了“酸雨”的危害,让学生明白它的形成是因为煤燃烧排放出SO2、NO2等污染物、化工生产中废气的任意排放造成的。酸雨的危害很大,“酸雨”可以使工业机械锈蚀,寿命缩短;可以使河流、湖泊中沉积的某些重金属元素化合物溶出,从而进入鱼、贝体中,这些有毒的重金属元素通过食物链而危害人类的健康;可以使土壤酸化,造成农作物大幅减产;可以使一些价值很高的古文物腐蚀等。如80年代以来我国南方重庆、贵阳等工业城市大面积的“酸雨”等,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再如,在学习了“煤、石油、天然气”等知识后,重点介绍“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由于“温室气体”阻碍了地球上能量的扩散,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气温变暖的一种现象。它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也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如水的蒸发速度加快了,使大气环流紊乱,造成了旱、涝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有资料报道,由于地表温度的升高,极地及高山的冰川开始融化,加之温度的升高引起海水体积的膨胀,可能导致海平面水位上升,使一些沿海平原和三角洲淹没,土地减少,引起世界性的人口流动,增大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而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它的形成主要有:化石燃料的燃烧,动物的呼吸,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工业生产中废气的任意排放等。更重要的是森林的大面积毁坏,绿色植物的减少,破坏了人与自然界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固有平衡,导致二氧化碳过剩并不断增加。再引导学生从身边做起,只要大力发展绿色植物,就能恢复生态系统之间的固有平衡。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生活化的教学能使学生学以致用,从而有效提高化学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