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叶骆驼刺论文-王艳婕,曹威,李庆丽,周彦生,杨瑞

疏叶骆驼刺论文-王艳婕,曹威,李庆丽,周彦生,杨瑞

导读:本文包含了疏叶骆驼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奶蓟草,疏叶骆驼刺,酒精性肝损伤

疏叶骆驼刺论文文献综述

王艳婕,曹威,李庆丽,周彦生,杨瑞[1](2019)在《奶蓟草和疏叶骆驼刺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奶蓟草和疏叶骆驼刺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将90只小鼠随机分为9组,即:正常组,模型组,联苯双酯组,奶蓟草高、中、低剂量组,疏叶骆驼刺高、中、低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其他各组采用酒精度为55度的白酒连续灌胃4周,之后,联苯双酯组、奶蓟草组和疏叶骆驼刺组分别给与对应药物治疗4周,然后测定各组小鼠的相关生化指标,如ALT、AST、TC、TG、TNF-α、NF-κB和TNF-αmRNA的表达的含量。结果模型组小鼠血清中的ALT和AST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与模型组相比,奶蓟草和疏叶骆驼刺高剂量组均可明显降低血清中ALT、AST、TC、TG的含量,并且明显增加肝匀浆中SOD和GSH的含量而明显降低MDA含量;奶蓟草和疏叶骆驼刺高剂量组可明显降低TNF-α和NF-κB的含量;奶蓟草和疏叶骆驼刺高、中剂量组可显着降低小鼠肝组织中TNF-αmRNA的表达的含量。结论奶蓟草和疏叶骆驼刺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免疫学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李永超[2](2017)在《疏叶骆驼刺杆状DNA病毒及其ORF4编码蛋白与启动子的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杆状DNA病毒属(Badnavirus)隶属于花椰菜花叶病毒科(Caulimoviridae),是一种类反转录病毒(pararetrovirus),其基因组为不完全环化的双链DNA,大小在7.2 kb~9.2 kb,包含基因间隔区(intergenic region,IR)及叁个典型ORFs(ORF1、ORF2、ORF3),其中ORF3最大,编码一个~216 kDa多聚蛋白,包含天冬氨酸蛋白酶(aspartic protease,AP)、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逆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RT)和RNA酶H(ribonuclease H,RNase H)等保守功能区。目前,已经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植物中发现了杆状DNA病毒,但尚未在高寒地区的植物中发现此类病毒。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为豆科(Leguminosae sp.)多年生植物,主要分布于中亚高寒地区。在前期研究中,本实验室前期以塔克拉玛干地区的疏叶骆驼刺为实验材料,构建了疏叶骆驼刺的转录组数据库。Blast分析发现其中2个转录本与已知杆状DNA病毒基因组序列具有一定的同源性,且其丰度与干旱胁迫正相关。这些数据暗示,疏叶骆驼刺中可能含有一种杆状DNA病毒,因而暂时命名为疏叶骆驼刺杆状病毒(Alhagi bacilliform virus,ABV)。在此基础上,本论文继续开展了ABV基因组克隆、序列分析、进化树分析,以及ABV编码基因及调控序列功能的研究,具体如下:1)ABV基因组克隆与序列分析以塔克拉玛干疏叶骆驼刺总DNA为模板,利用PCR分段克隆,获得了长度为7068 nt的ABV核苷酸序列;序列分析没有发现完整的IR及ORF1序列,但推测其含有对应杆状DNA病毒ORF2、ORF3、ORF4的遗传信息,且ORF3编码蛋白包含典型的AP、RT-RNaseH及CP等保守功能区;利用保守功能区氨基酸序列与已知杆状DNA病毒属成员的相应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表明ABV与杆状DNA病毒具有较高同源性;根据系统进化树分析及ICTV规定的杆状DNA病毒分类标准,证明ABV隶属于杆状DNA病毒属,为该病毒属的一个新的种。利用Southern杂交和反向PCR证明了ABV基因组已经整合进入疏叶骆驼刺基因组,以内源类逆转录病毒(endogenous pararetroviruses,EPRV)的形式存在,且整合的ABV元件可能经历了复杂的DNA重组。分析了我国西北12个不同地区(包括塔克拉玛干)的疏叶骆驼刺总DNA,结果仅在阿克苏温宿县、阿克苏乌什县和阿拉尔市等叁个邻近地区的样本中没有扩增得到ABV RT-RNaseH保守区,表明ABV在我国西北地区的疏叶骆驼刺中广泛存在。2)ABV ORF4启动子及编码蛋白功能的初步分析利用qRT-PCR证实了PEG处理能够诱导疏叶骆驼刺幼苗ORF4 mRNA的表达,由此推测内源ABV元件可能与疏叶骆驼刺抗旱特性正相关。克隆了ABV ORF4启动子(ORF4-P),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ORF4-P-GUS,转化获得转基因拟南芥,并通过组织化学染色与GUS定量分析,证明ORF4-P具有干旱诱导表达的特征。克隆了ABV ORF4基因,瞬时表达分析显示ORF4编码蛋白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CAM-ORF4,转化拟南芥,结果显示,与野生型拟南芥相比,转ORF4植株表现莲座叶增多,抽薹推迟等特征,且在甘露醇处理条件下,其根系明显长于野生型。综上所述,本研究在典型高寒荒漠植物——疏叶骆驼刺中发现了一种新的杆状DNA病毒——ABV,并揭示ABV以内源病毒形式存在于疏叶骆驼刺;根据ABV ORF4启动子及编码蛋白功能的初步分析,疏叶骆驼刺可能利用内源ABV元件,调控基因表达或表达蛋白,从而提高其抵御非生物胁迫比如干旱的能力。(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7-04-01)

高欢欢,曾凡江,李尝君,郭自春[3](2016)在《疏叶骆驼刺根系的田间离体繁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离体根系为研究对象,在策勒沙漠-绿洲过渡带人工控制试验田设置3种根长处理、3种种植深度处理、5种灌溉处理,进行叁因素完全交互试验。结果显示,在其它两种影响因素相同情况下,疏叶骆驼刺出苗率随根长的增加而减小,根长为10cm时出苗率最高;随着种植深度的加深出苗率逐渐增大,种植深度为30cm时出苗率最高;出苗率在灌水10m~3·m~(-2)、7月30日灌溉一次处理下最高。除灌水处理与种植深度的交互作用外,其它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出苗率影响差异显着(P<0.05)。研究得出,10cm根长、30cm种植深度、10m~3·m~(-2)灌溉一次为最优处理组合。(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6年05期)

罗瀚林,曾凡江,郭自春,赵生龙,刘波[4](2016)在《春季与秋季刈割对疏叶骆驼刺叶片功能性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县荒漠-绿洲过渡带为研究区,探讨了春季刈割与秋季刈割对自然植被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叶片功能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骆驼刺经刈割处理后,比叶面积均极显着升高(P<0.01),且春季刈割比秋季刈割升高幅度更大;叶干物质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而春季刈割与秋季刈割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各处理对全碳含量和叶绿素a/b无显着影响(P>0.05);而春季刈割与自然生长和秋季刈割相比,全氮含量、氮磷比、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均极显着升高(P<0.01)。从叶片功能性状对植物适应环境的指示作用分析,刈割可能会造成骆驼刺植被的养分保有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下降。但在经济效益方面,秋季刈割会增加骆驼刺的生物量。因此,综合考虑对骆驼刺植被最小程度的破坏以及满足牲畜饲草供应量的要求,推荐秋季刈割作为一种适时利用骆驼刺资源的管理措施。(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6年04期)

郭自春,曾凡江,刘波,李尝君,张波[5](2016)在《不同地理种群疏叶骆驼刺光合和水分代谢特性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极端干旱区的策勒种群和干旱区的阜康种群,利用LI-6400测定了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光合有效辐射(PAR)、空气温度(Ta)、水汽压亏缺(Vpd)、相对湿度(RH)等相关参数,对2个不同分布区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 Shap.)的光合特性和水分代谢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群骆驼刺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同,策勒种群的光饱和点(1 300μmol·m~(-2)·s~(-1))、光合最适宜温度(35℃)均高于阜康种群(光饱和点为1 000μmol·m~(-2)·s~(-1),光合最适宜温度为31℃);与阜康种群相比,策勒种群采用低光合、低蒸腾、高水分利用效率的节水对策来维持植物在极端干旱环境下的正常生长。策勒种群的净光合速率(5.68μmol·m~(-2)·s~(-1))、蒸腾速率(2.71 mmol·m~(-2)·s~(-1))和光能利用效率(10.35 mol·mol~(-1))远低于阜康种群(净光合速率为8.57μmol·m~(-2)·s~(-1),蒸腾速率为6.11 mmol·m~(-2)·s~(-1),光能利用效率为12.56 mol·mol~(-1)),而水分利用效率(1.79μmol·mmol~(-1))和水汽压亏缺(3.96 k Pa)明显高于阜康种群(水分利用效率为1.33μmol·mmol~(-1),水分亏缺为3.28 k Pa),说明策勒种群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努尔凯麦尔·木拉提,帕尔哈提·阿布都克日木,王希东[6](2015)在《疏叶骆驼刺耐盐基因AsNHX的3′-RACE克隆及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Trizol法提取骆驼刺叶片总RNA的方法,反转录合成c DNA,PCR扩增得到一条600-800bp的DNA条带,与报道的Asp NHX1基因的核心序列基本相符,经3′-RACE扩增的DNA片段并连接到载体上进行测序.测序结果显示c DNA长度为1484bp,编码470个氨基酸,与猪毛菜Sa NHX1(Salsola affinis)、梭梭Ha NHX1(Haloxylon ammodendron)、盐爪爪Kf NHX1(Kalidium foliatum)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6%、89%、89%,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到97%、93%和90%.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As NHX蛋白的分子式为C4578H7674N1484O1907S291,蛋白的分子量为123347.5,理论等电点p I为5.01,不稳定参数为46.41,是一个富含疏水性氨基酸的不太稳定蛋白,理论上有35个苏氨酸的磷酸化位点,属于NHX1家族.说明己经在骆驼刺叶片中成功的克隆到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c DNA序列的部分片段,为下一步克隆骆驼刺叶片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的c DNA全序列提供了可能.(本文来源于《喀什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马洋,王雪芹,韩章勇,刘进辉[7](2015)在《风蚀沙埋对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和花花柴(Karelinia caspica)幼苗的生理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风蚀沙埋是风沙活动区植物生长发育面临的重要干扰因子。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主要建群种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和花花柴(Karelinia caspica)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控制试验设置对照、1/3 H(H为林高)沙埋、2/3 H沙埋、3/3 H沙埋、风蚀2cm、风蚀5cm和风蚀10cm等7个处理,测定处理后2种植物幼苗的丙二醛、可溶性糖、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参数,系统研究这2种植物幼苗对风蚀沙埋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1)风蚀沙埋后,花花柴幼苗体内丙二醛累积,造成膜损伤,而疏叶骆驼刺幼苗的丙二醛含量变化不大。(2)沙埋胁迫下疏叶骆驼刺幼苗的叶绿素含量升高,而风蚀胁迫下叶绿素含量降低。3/3 H沙埋下花花柴叶绿素含量显着升高,其他风蚀沙埋处理下叶绿素含量均降低。(3)风蚀沙埋处理下,疏叶骆驼刺幼苗的光合速率升高,而花花柴幼苗的光合速率降低,可见疏叶骆驼刺幼苗耐风蚀沙埋的能力强于花花柴幼苗。(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5年05期)

郭自春,曾凡江,李尝君,刘波,张波[8](2015)在《刈割对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阻沙能力和土壤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刈割是策勒绿洲-荒漠过渡带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利用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对疏叶骆驼刺刈割干扰4年后植被的恢复能力、阻沙能力和土壤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秋季刈割下的植被恢复能力和阻沙能力都强于春季刈割;与对照相比,春季刈割和秋季刈割都使表层土壤容重下降,秋季刈割下表层土壤孔隙度比春季刈割下提高了2.5%;秋季刈割和春季刈割使灌丛下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都增加,而全磷、全钾没有明显的影响;相比较而言,刈割4年以后秋季刈割更容易形成"肥岛",更加有利于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5年04期)

吴华年[9](2015)在《疏叶骆驼刺初生根应答水分胁迫的转录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是一种典型的沙生植物,隶属于豆科骆驼刺属,根系发达,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及中亚的荒漠、戈壁地带,能够耐受极端干旱的生态环境,是研究植物与干旱胁迫互作的理想物种。但截止目前,关于疏叶骆驼刺耐旱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在分子机制等方面尚没有任何报道。众所周知,全世界淡水资源日趋紧张,从分子水平阐释荒漠旱生植物如疏叶骆驼刺的耐旱机制,对于培育抗旱作物、发展节水农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论文针对疏叶骆驼刺,以其初生根为研究材料,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进行了如下工作。首先,以PEG-6000溶液处理模拟干旱胁迫,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不同浓度PEG-6000对骆驼刺初生根生长的影响,确定浓度为22%的PEG-6000是抑制初生根延伸的临界浓度。随后以此浓度PEG溶液,对2天龄的骆驼刺幼苗进行水分胁迫处理,分别于0h、6h、24h、30h(PEG处理24h后,继续复水处理6h)收集初生根,提取RNA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分别获得了38,763,230、67,511,150、49,259,804、54,744,906条clean reads。将此4组数据合并组装,构建了包含33,255个unigene(平均长度为1,057 bp)的骆驼刺初生根转录组数据库,并利用公共数据库对其进行了GO、KEGG等功能注释。基于此转录组数据库,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处理条件下(0h、6h、24h、30h)初生根的基因表达谱,并通过系列比对筛选不同时间点的特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 expression genes,DEGs),构建了早期(6h vs.0h)、后期(24h vs.0h)、及复水(30h vs.24h)的DEGs数据库,揭示了水分胁迫以及复水条件下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规律。利用GO、KEGG分析DEGs,结果暗示氧化还原酶系统特别是谷胱甘肽代谢途径的激活在疏叶骆驼刺应答水分胁迫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本论文利用RNA-seq技术构建了疏叶骆驼刺初生根应答水分胁迫的转录组数据库,并基于此初步探讨了疏叶骆驼刺应答水分胁迫的分子基础,为进一步研究疏叶骆驼刺耐旱的分子机制及其功能基因组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5-05-01)

高欢欢,曾凡江,鲁艳,刘镇,安桂香[10](2015)在《不同干扰方式对疏叶骆驼刺生长及生理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疏叶骆驼刺为研究对象,设置春季刈割、春季火烧、秋季刈割、对照4个处理,研究干扰对其生长及生理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秋季刈割叶片长宽比、叶片厚度显着大于其他处理,叶片进行能量交换、物质积累的能力最强。2)不同干扰方式均降低了疏叶骆驼刺株高,不利于疏叶骆驼刺的恢复与再生,3种人为干扰方式比较秋季刈割骆驼刺再生能力最强。3)秋季刈割叶片叶绿素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4)3种干扰在生理上降低了疏叶骆驼刺受外界逆境的损害,秋季刈割抗逆性最强。因此,秋季适度刈割是疏叶骆驼刺最佳的保护性利用措施。(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疏叶骆驼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杆状DNA病毒属(Badnavirus)隶属于花椰菜花叶病毒科(Caulimoviridae),是一种类反转录病毒(pararetrovirus),其基因组为不完全环化的双链DNA,大小在7.2 kb~9.2 kb,包含基因间隔区(intergenic region,IR)及叁个典型ORFs(ORF1、ORF2、ORF3),其中ORF3最大,编码一个~216 kDa多聚蛋白,包含天冬氨酸蛋白酶(aspartic protease,AP)、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逆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RT)和RNA酶H(ribonuclease H,RNase H)等保守功能区。目前,已经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植物中发现了杆状DNA病毒,但尚未在高寒地区的植物中发现此类病毒。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为豆科(Leguminosae sp.)多年生植物,主要分布于中亚高寒地区。在前期研究中,本实验室前期以塔克拉玛干地区的疏叶骆驼刺为实验材料,构建了疏叶骆驼刺的转录组数据库。Blast分析发现其中2个转录本与已知杆状DNA病毒基因组序列具有一定的同源性,且其丰度与干旱胁迫正相关。这些数据暗示,疏叶骆驼刺中可能含有一种杆状DNA病毒,因而暂时命名为疏叶骆驼刺杆状病毒(Alhagi bacilliform virus,ABV)。在此基础上,本论文继续开展了ABV基因组克隆、序列分析、进化树分析,以及ABV编码基因及调控序列功能的研究,具体如下:1)ABV基因组克隆与序列分析以塔克拉玛干疏叶骆驼刺总DNA为模板,利用PCR分段克隆,获得了长度为7068 nt的ABV核苷酸序列;序列分析没有发现完整的IR及ORF1序列,但推测其含有对应杆状DNA病毒ORF2、ORF3、ORF4的遗传信息,且ORF3编码蛋白包含典型的AP、RT-RNaseH及CP等保守功能区;利用保守功能区氨基酸序列与已知杆状DNA病毒属成员的相应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表明ABV与杆状DNA病毒具有较高同源性;根据系统进化树分析及ICTV规定的杆状DNA病毒分类标准,证明ABV隶属于杆状DNA病毒属,为该病毒属的一个新的种。利用Southern杂交和反向PCR证明了ABV基因组已经整合进入疏叶骆驼刺基因组,以内源类逆转录病毒(endogenous pararetroviruses,EPRV)的形式存在,且整合的ABV元件可能经历了复杂的DNA重组。分析了我国西北12个不同地区(包括塔克拉玛干)的疏叶骆驼刺总DNA,结果仅在阿克苏温宿县、阿克苏乌什县和阿拉尔市等叁个邻近地区的样本中没有扩增得到ABV RT-RNaseH保守区,表明ABV在我国西北地区的疏叶骆驼刺中广泛存在。2)ABV ORF4启动子及编码蛋白功能的初步分析利用qRT-PCR证实了PEG处理能够诱导疏叶骆驼刺幼苗ORF4 mRNA的表达,由此推测内源ABV元件可能与疏叶骆驼刺抗旱特性正相关。克隆了ABV ORF4启动子(ORF4-P),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ORF4-P-GUS,转化获得转基因拟南芥,并通过组织化学染色与GUS定量分析,证明ORF4-P具有干旱诱导表达的特征。克隆了ABV ORF4基因,瞬时表达分析显示ORF4编码蛋白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CAM-ORF4,转化拟南芥,结果显示,与野生型拟南芥相比,转ORF4植株表现莲座叶增多,抽薹推迟等特征,且在甘露醇处理条件下,其根系明显长于野生型。综上所述,本研究在典型高寒荒漠植物——疏叶骆驼刺中发现了一种新的杆状DNA病毒——ABV,并揭示ABV以内源病毒形式存在于疏叶骆驼刺;根据ABV ORF4启动子及编码蛋白功能的初步分析,疏叶骆驼刺可能利用内源ABV元件,调控基因表达或表达蛋白,从而提高其抵御非生物胁迫比如干旱的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疏叶骆驼刺论文参考文献

[1].王艳婕,曹威,李庆丽,周彦生,杨瑞.奶蓟草和疏叶骆驼刺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J].免疫学杂志.2019

[2].李永超.疏叶骆驼刺杆状DNA病毒及其ORF4编码蛋白与启动子的功能研究[D].江苏大学.2017

[3].高欢欢,曾凡江,李尝君,郭自春.疏叶骆驼刺根系的田间离体繁殖[J].草业科学.2016

[4].罗瀚林,曾凡江,郭自春,赵生龙,刘波.春季与秋季刈割对疏叶骆驼刺叶片功能性状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6

[5].郭自春,曾凡江,刘波,李尝君,张波.不同地理种群疏叶骆驼刺光合和水分代谢特性的差异[J].干旱区研究.2016

[6].努尔凯麦尔·木拉提,帕尔哈提·阿布都克日木,王希东.疏叶骆驼刺耐盐基因AsNHX的3′-RACE克隆及序列分析[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5

[7].马洋,王雪芹,韩章勇,刘进辉.风蚀沙埋对疏叶骆驼刺(Alhagisparsifolia)和花花柴(Kareliniacaspica)幼苗的生理影响[J].中国沙漠.2015

[8].郭自春,曾凡江,李尝君,刘波,张波.刈割对疏叶骆驼刺(Alhagisparsifolia)阻沙能力和土壤性质的影响[J].中国沙漠.2015

[9].吴华年.疏叶骆驼刺初生根应答水分胁迫的转录组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

[10].高欢欢,曾凡江,鲁艳,刘镇,安桂香.不同干扰方式对疏叶骆驼刺生长及生理特征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5

标签:;  ;  ;  

疏叶骆驼刺论文-王艳婕,曹威,李庆丽,周彦生,杨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