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柔软滨麦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麦条锈病,小麦-柔软滨麦草易位系,抗条锈病基因,遗传分析
柔软滨麦草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李倩,巢凯翔,薛楠,吴蕾[1](2015)在《4个小麦—柔软滨麦草易位系苗期抗条锈基因的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开发和利用柔软滨麦草的基因,丰富小麦抗条锈基因库。利用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CYR32和CYR33对M851-1、M8724-1、M8725-2和M8657-2 4个小麦-柔软滨麦草易位系进行苗期抗条锈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M851-1对CYR32的抗条锈性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M8724-1对CYR32的抗条锈性由2对隐性基因独立作用控制,对CYR33的抗条锈性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M8725-2对CYR32的抗条锈性由2对显性基因互补作用控制,对CYR33的抗条锈性由1显1隐2对基因独立控制;M8657-2对CYR32的抗条锈性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对CYR33的抗条锈性由2对显性基因独立作用控制。研究结果初步明确这4个小麦-柔软滨麦草易位系抗条锈性遗传规律,有助于进一步利用这些易位系进行小麦抗条锈病育种。(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张玉,巢凯翔,高旭,柳泽光,姚未远[2](2014)在《源于柔软滨麦草抗小麦条锈病基因YrElm的遗传分析与SSR标记》一文中研究指出M852-1是由柔软滨麦草和普通小麦7182经杂交和回交培育的易位系。苗期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M852-1对CYR29、CYR31、CYR32、CYR33、Su11-4、Su11-7和V26等7个中国小麦条锈菌主要生理小种或新的致病类型均表现免疫至高抗,是一个较好的抗条锈资源材料。用条锈菌流行小种CYR33对M852-1与铭贤169杂交F1、F2、F3和BC1代进行抗性鉴定与遗传分析,发现M852-1对CYR33的抗条锈性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暂定名为Yr Elm。以F2代分离群体构建作图群体,利用集群分离分析法,筛选到与Yr Elm连锁的5个SSR标记:Xcfd35、Xgwm161、Xwmc630、Xgwm533和Xcfd34,并将Yr Elm定位于小麦染色体3DS上。Yr Elm两侧最近2个SSR标记Xcfd35与Xgwm161的遗传距离分别为6.5 c M和4.2 c M。抗锈性鉴定、系谱分析以及分子标记检测结果表明,该抗病基因来源于柔软滨麦草。综合基因来源、分子检测及染色体位点等方面的分析,认为Yr Elm可能是一个新的抗条锈病基因。用该基因两侧最近两个标记Xcfd35和Xgwm161检测68个甘肃和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10个(14.7%)品种能扩增出与M852-1相同的条带。进一步进行抗病性及系谱分析表明,这10个品种均不含Yr Elm。本研究结果为利用Yr Elm进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进一步的精细定位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巢凯翔,樊玉,申雪雪,张玉,马东方[3](2014)在《普通小麦—柔软滨麦草衍生后代M8664-3抗条锈基因的分子标记》一文中研究指出柔软滨麦草与普通小麦7182经过杂交和回交培育的后代M8664-3是一个对CYR29、CYR31、CYR33、Su11-4、SU11-7及新菌系T_4都表现出免疫或者高抗的抗条锈资源材料。通过对M8664-3与铭贤169杂交的F_2、F_3进行遗传分析,表明]M8664-3对CYR33的抗病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暂命名为YrM8664-3。采取集群分离法,用SSR引物进行筛选,获得了与抗条锈病基因YrM8664-3连锁的5对SSR标记,其中,最近的两个侧翼标记为Xgpw2331与Xgpu3224,距离YrM8664-3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8cm和8.1cm。通过分析SSR引物信息和中国春缺体—四体系材料检测,将YrM8664-3定位于小麦4AL染色体上。再运用分子检测、系谱分析法,初步推断M8664-3的抗病基因YrM8664-3可能源于柔软滨麦草,并且是一个与已知抗病基因都不同的新基因。(本文来源于《2014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4-11-05)
巢凯翔[4](2014)在《普通小麦—柔软滨麦草衍生后代M8664-3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作图》一文中研究指出由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引起的小麦条锈病是一种世界性小麦病害。在我国,小麦条锈病是小麦上发病面积最广,危害最重的一种病害,会给小麦的产量带来毁灭性影响。控制小麦条锈病最经济、有效、环保的方法是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然而,生产中,由于病原菌毒性的不断变异和抗病基因的单一利用,导致小种专化抗条锈病基因被新的毒性强的小种所克服,使得品种抗病性“丧失”。因此,发掘更多抗病基因,实现多基因聚合育种具有重要意义。小麦近缘和远缘材料中含丰富的抗条锈病基因。柔软滨麦草是一个具有良好抗条锈性,且易于利用的外源材料。本研究对普通小麦—柔软滨麦草衍生后代M8664-3进行了苗期抗条锈鉴定、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遗传分析及分子作图,取得了以下成果:1、普通小麦—柔软滨麦草衍生后代M8664-3经过苗期抗条锈鉴定,发现M8664-3对我国当前主要的5个流行小种:CYR29、CYR31、CYR33、Su11-4、SU11-7及新菌系T4都表现出免疫或者高抗。2、通过对M8664-3与铭贤169杂交的F2、F3进行遗传分析,表明M8664-3对CYR33的抗病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暂命名为YrM8664-3。采取集群分离法,用SSR引物进行筛选,获得了与抗条锈病基因YrM8664-3连锁的5对SSR标记,其中最近的两个侧翼标记为Xgpw2331与Xgpw3224,距离YrM8664-3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8和8.1cM。3、通过分析SSR引物信息和中国春缺体—四体系材料检测,将YrM8664-3定位于小麦4AL染色体上。再运用分子检测、基因组原位杂交、系谱分析法,初步推断M8664-3可能是一个普通小麦—柔软滨麦草渗透系材料,其抗病基因YrM8664-3可能源于柔软滨麦草,并且是一个与已知抗病基因都不同的新基因。(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1)
张玉[5](2013)在《普通小麦—柔软滨麦草易位系M852-1及几个小麦品种(系)的抗条锈性遗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条锈病是由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引起的真菌病害,可随高空气流进行远距离的传播,给小麦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我国是世界上最大且相对独立的小麦条锈病流行区,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黄淮海等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在条锈病流行年份可导致小麦减产20~30%,特大流行年份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1999~2009年,我国平均每年受灾的小麦面积约为400万hm2。国内外研究以及生产实践表明,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经济、有效和环保的措施。然而由于目前大面积推广抗病品种的抗源单一以及条锈菌毒性变异频繁,致使种植小麦的抗锈性屡屡“丧失”。20世纪50年代至今,我国小麦条锈病主要流行区已经因品种抗病性“丧失”进行了7次大规模的品种更替。小麦抗条锈病基因的挖掘是培育和合理利用抗病品种的基础。因此寻找新的抗源、发掘和利用小麦抗条锈病新基因、丰富抗病基因的遗传背景成为小麦育种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柔软滨麦草(Elymus mollis (Trin.) Hara JJNN2n=28)具有抗干旱、耐盐碱、茎秆粗壮、大穗多花、对小麦条锈病等多种病害有良好抗性等优良性状,是挖掘小麦抗病基因的珍贵抗源。利用柔软滨麦草与普通小麦杂交、回交,已经培育了一批农艺性状优良的柔软滨麦草异源种质系。甘肃地区是小麦条锈病的重发区,也是我国小麦条锈病的重要菌源地。兰天18、天选45和天选46均是该地区的小麦品种,田间种植效果证实其对小麦的多种病害均具有良好地抗病性,说明其中可能蕴藏着丰富的抗条锈病基因。本研究对15个普通小麦-柔软滨麦草易位系和3个甘肃小麦品种的抗条锈性进行了研究,得到以下结果:1、采用7个我国条锈菌生理小种CYR29、CYR31、CYR32、CYR33、Su11-4、Su11-7和Su11-11对15个普通小麦-柔软滨麦草易位系进行苗期抗条锈性评价(以易位系表现的最高反应型为准),结果表明:5个易位系M852-1、M8657-2、M8724-1、M8725-2和M8926-2表现为免疫至高抗(0~1~+);6个易位系M8003-14-4、M8003-6、M8003-5、M851-2、M857-1和M8664-5表现为中抗(2~2~+);4个易位系M8926、M8664-3、M8007-1和M851-1表现为感病(3-~4)。2、对6个普通小麦-柔软滨麦草易位系与感病品种铭贤169杂交后代群体,分别接种我国优势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CYR32和CYR33,苗期抗条锈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M852-1对CYR33的抗条锈性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M851-1对CYR32的抗条锈性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M8724-1对CYR32的抗锈性由2对隐性基因独立作用控制,对CYR33的抗锈性由1对隐性基因独立控制;M8725-2对CYR32的抗锈性由2对显性基因互补作用控制,对CYR33的抗锈性由1显1隐两对基因独立控制;M8657-2对CYR32的抗锈性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对CYR33的抗锈性由2对显性基因独立控制;M8926-2对CYR32的抗锈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对CYR33的抗锈性由1显1隐两对基因互补作用控制。3、M852-1对7个我国条锈菌生理小种CYR29、CYR31、CYR32、CYR33、Su11-4、Su11-7和V26均表现免疫或近免疫。用我国条锈菌优势小种CYR33对M852-1与铭贤169杂交F1、F2、F3和BC1代进行遗传分析,发现M852-1对CYR33的抗条锈性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暂命名为YrElm。以M852-1与铭贤169杂交的F2代分离群体构建作图群体,利用集群分离分析法(BSA法),筛选到与YrElm连锁的5个SSR标记:Xcfd35、Xgwm161、Xwmc630、Xgwm533和Xcfd34,将YrElm定位于小麦染色体3DS上。YrElm两侧最近两个SSR标记Xcfd35与Xgwm161的与其遗传距离分别为6.5cM和4.2cM。系谱分析、抗锈性鉴定以及分子标记检测结果表明,该抗病基因来源于柔软滨麦草。综合基因来源、分子检测及染色体位点等方面的分析,YrElm可能是一个新的抗条锈病基因。用基因两侧最近两个标记Xcfd35和Xgwm161检测68个甘肃和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仅14.7%的品种能扩增到与M852-1相同的条带。系谱分析的结果显示,其中均不含有抗病基因YrElm,说明其在抗病育种中的应用潜力巨大。本研究结果为利用YrElm进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进一步的精细定位奠定了基础。4、叁个甘肃小麦品种的苗期抗条锈性鉴定结果表明,兰天18对供试菌种CYR31、CYR32、CYR33、Su11-4、Su11-7和Su11-11均表现高抗,天选45和天选46除对CYR32表现感病外,对其他小种均表现抗病。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兰天18对CYR32的抗条锈性由2对显性基因互补控制,对CYR33的抗条锈性由1对显性基因独立控制;天选45对CYR33的抗锈性由1对隐性基因独立控制;天选46对CYR33的抗锈性由1对隐性基因独立控制。这为进一步利用这些抗病基因进行分子标记和抗病育种以及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3-05-01)
白耀博,张玉,姚未远,李强,井金学[6](2013)在《普通小麦-柔软滨麦草易位系M852-1抗条锈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分子作图》一文中研究指出M852-1是经杂交和回交培育的普通小麦-柔软滨麦草易位系,苗期对我国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均表现良好抗性。为明确其抗条锈性遗传规律,本研究选用条锈菌流行小种(类型)CYR29、CYR32、CYR33和Su11-7的单孢菌系对其与铭贤169杂交F1、F2、F3及BC1代群体进行遗传分析,同时应用420对SSR引物对接种CYR32的M852-1/铭贤169 F2代144个单株作图群体进行抗病基因定位。结果表明,M852-1对供试小种均表现免疫或近免疫,对CYR29的抗锈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对CYR32、CYR33和Su11-7的抗锈性均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筛选到3个与抗CYR32基因连锁的SSR标记Xbarc124、Xbarc200和Xgwm429,遗传距离分别为6.3、5.6和9.7 cM。根据SSR标记锚定性将该基因定位于小麦2BS染色体,暂命名为YrM852。基因来源、分子标记检测及染色体位点分析表明,YrM852很可能是1个不同于目前已知抗条锈病基因的新基因。(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白耀博,张玉,姚未远,李强,井金学[7](2012)在《普通小麦—柔软滨麦草易位系M852-1抗条锈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分子作图》一文中研究指出M852-1是经杂交和回交培育的普通小麦-柔软滨麦草易位系,苗期对我国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均表现良好抗性。为明确其抗条锈性遗传规律,本研究选用条锈菌流行小种(类型)CYR29、CYR32、CYR33和Su11-7的单孢菌系对其与铭贤169杂交F_1、F_2、F_3及BC_1代群体进行遗传分析,同时应用420对SSR引物对接种CYR32的M852-1/铭贤169 F_2代144个单株作图群体进行抗病基因定位。结果表明,M852-1对供试小种均表现免疫或近免疫,对CYR29的抗锈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对CYR32、CYR33和Su11-7的抗锈性均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筛选到3个与抗CYR32基因连锁的SSR标记Xbarc124、Xbarc200和Xgwm429,遗传距离分别为6.3cM、5.6cM和9.7cM。根据SSR标记锚定性将该基因定位于小麦2BS染色体,暂命名为YrM852。基因来源、分子标记检测及染色体位点分析表明,YrM852很可能是1个不同于目前已知抗条锈病基因的新基因。(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2-07-20)
白耀博[8](2012)在《源于柔软滨麦草抗小麦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微卫星标记》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条锈病是由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引起的气流传播性真菌病害,在世界上各主要麦区均有发生,也是我国小麦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和主要监控对象。大量的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选育和种植抗锈良种是综合控制该病危害、保证小麦稳产增产最有效、经济和对环境安全的措施,这一措施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防治小麦条锈病的实践中卓有成效。但是由于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小麦品种抗条锈基因单一化和条锈菌的高度变异性,导致品种抗病性很容易被条锈菌新的毒性小种所克服而“丧失”抗病性,从而造成小麦条锈病的再度大流行。因此,发掘和鉴定新的抗条锈病基因,利用其与其它有效抗条锈病基因聚合培育持久抗病性品种,对延缓条锈菌生理小种的毒性变异,拓宽小麦品种抗性遗传多样性、延长抗病品种的使用寿命非常必要,也是实现我国小麦条锈病可持续控制的根本措施。本研究系统分析了五个普通小麦-柔软滨麦草易位系的抗条锈性及其抗条锈性遗传机制,并对M852-1的抗条锈基因进行SSR分子标记。得到了以下结果:1.以7个小麦条锈菌流行生理小种对26个普通小麦-柔软滨麦草的易位系进行抗条锈性鉴定结果表明,14个易位系(M16、M851-11-10-12-7-5-7-3-6-2、M852-1、M853-2、M8657-3、M8657-4、M8657-7、M8664-3、M8724-1、M8725-1、M8725-2、M8725-3、M8725-4、M8926)对所有的测试小种表现抗病;M851-1、M8926-1除对CYR33表现为感病外,对其它测试小种均表现抗病;M853除对CYR31小种表现为感病外,对其它测试小种均表现抗病;M8724-2除对Su11-7小种表现为感病外,对其它测试小种均表现抗病;M97除对CYR32小种表现为感病外,对其它测试小种均表现抗病;M8664-1-3-1-1-1-3-1-4对测试小种均表现感病;其它易位系亲本对测试小种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抗感分化。2.通过对4个普通小麦-柔软滨麦草易位系与感病品种铭贤169杂交构建的群体分别接种当前流行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进行苗期抗条锈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易位系M8724-1对CYR33的抗锈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易位系M851-1对CYR32的抗锈性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易位系M8725-2对CYR33的抗锈性由1显1隐两对基因重迭或独立控制的;易位系M853-2对CYR31的抗锈性由2对显性互补的基因控制的。3.通过对易位系M852-1与感病品种铭贤169杂交构建的群体分别接种当前流行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进行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M852-1对CYR29的抗锈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对CYR32、CYR33和Su11-7的抗锈性均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4.用420对SSR引物对接种CYR32的M852-1/铭贤169F2代144个单株作图群体进行抗病基因定位,筛选到3个与抗CYR32基因连锁的SSR标记Xbarc124、Xbarc200和Xgwm429,遗传距离分别为6.3、5.6和9.7cM。根据SSR标记锚定性将该基因定位于小麦2BS染色体,暂命名为YrM852。综合基因来源、分子标记检测及染色体位点分析表明,YrM852很可能是1个不同于目前已知抗条锈病基因的新基因。多年室内和田间试验鉴定证明易位系M852-1对我国目前条锈病流行小种均具有良好的全生育期抗病性。本研究表明M852-1的抗条锈性由主效抗条锈病基因所控制,所建立的分子标记将为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2-05-01)
徐皖彬,尹军良,马东方,唐明双,杨悦[9](2012)在《普通小麦-柔软滨麦草易位系M97抗条锈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分子作图》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M97抗条锈性遗传规律,在苗期用7个小麦条锈菌系对M97与感病品种铭贤169的杂交后代F1、F2、F3和BC1代进行抗条锈性遗传分析,并对M97抗Sun11-4的抗条锈基因进行SSR分子标记。M97对Sun11-4和Sun11-11的抗病性均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对CY29、CY30、CY33的抗病性由1显1隐2对基因共同控制,对CY31的抗病性由2对显性基因独立或重迭作用控制。以接种Sun11-4的F2代分离群体构建作图群体,筛选到Xwmc222、Xwmc147、Xbarc229和Xwmc339等4个与抗病基因连锁的SSR标记,其遗传距离分别为3.4、4.8、7.6和12.1 cM。将该抗病基因定位于小麦1DS染色体,且该基因不同于已知的抗条锈基因,暂命名为YrM97。用YrM97两侧遗传距离最近的2个标记Xwmc222和Xwmc147对42个黄淮麦区主栽小麦品种进行分子检测,仅有9.5%的品种具有与YrM97相同的标记位点。(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杨敏娜,彭岳林,姚强,贺苗苗,井金学[10](2010)在《普通小麦-柔软滨麦草易位系M8657-1抗条锈病基因遗传分析与SSR标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小麦(Triticum aestivum)-柔软滨麦草(Leymus mollis(Trin.)Hara)易位系M8657-1的抗条锈性,用中国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 f.sp.stritici)流行小种条中30号、条中31号、水源11-4和水源11-11生理小种,对M8657-1和铭贤169的杂交后代进行苗期抗条锈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易位系M8657-1对条中30号和水源11-11的抗条锈性均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对条中31号的抗条锈性由2对显性核基因(互补作用)控制;对水源11-4的抗条锈性由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将控制水源11-4抗病性的基因暂时命名为YrElm1-4,以接种水源11-4的F2正交群体为研究对象,应用BSA法进行了SSR分析。从320对SSR引物组合中筛选到3个与主效抗病基因YrElm1-4连锁的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它们分别是Xgwm636、Xwmc522和Xwmc453,根据3个微卫星标记位点的染色体位置,推出YrElm1-4位于小麦2AS染色体上,这3个标记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柔软滨麦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M852-1是由柔软滨麦草和普通小麦7182经杂交和回交培育的易位系。苗期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M852-1对CYR29、CYR31、CYR32、CYR33、Su11-4、Su11-7和V26等7个中国小麦条锈菌主要生理小种或新的致病类型均表现免疫至高抗,是一个较好的抗条锈资源材料。用条锈菌流行小种CYR33对M852-1与铭贤169杂交F1、F2、F3和BC1代进行抗性鉴定与遗传分析,发现M852-1对CYR33的抗条锈性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暂定名为Yr Elm。以F2代分离群体构建作图群体,利用集群分离分析法,筛选到与Yr Elm连锁的5个SSR标记:Xcfd35、Xgwm161、Xwmc630、Xgwm533和Xcfd34,并将Yr Elm定位于小麦染色体3DS上。Yr Elm两侧最近2个SSR标记Xcfd35与Xgwm161的遗传距离分别为6.5 c M和4.2 c M。抗锈性鉴定、系谱分析以及分子标记检测结果表明,该抗病基因来源于柔软滨麦草。综合基因来源、分子检测及染色体位点等方面的分析,认为Yr Elm可能是一个新的抗条锈病基因。用该基因两侧最近两个标记Xcfd35和Xgwm161检测68个甘肃和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10个(14.7%)品种能扩增出与M852-1相同的条带。进一步进行抗病性及系谱分析表明,这10个品种均不含Yr Elm。本研究结果为利用Yr Elm进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进一步的精细定位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柔软滨麦草论文参考文献
[1].张玉,李倩,巢凯翔,薛楠,吴蕾.4个小麦—柔软滨麦草易位系苗期抗条锈基因的遗传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2015
[2].张玉,巢凯翔,高旭,柳泽光,姚未远.源于柔软滨麦草抗小麦条锈病基因YrElm的遗传分析与SSR标记[J].植物病理学报.2014
[3].巢凯翔,樊玉,申雪雪,张玉,马东方.普通小麦—柔软滨麦草衍生后代M8664-3抗条锈基因的分子标记[C].2014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
[4].巢凯翔.普通小麦—柔软滨麦草衍生后代M8664-3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作图[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5].张玉.普通小麦—柔软滨麦草易位系M852-1及几个小麦品种(系)的抗条锈性遗传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6].白耀博,张玉,姚未远,李强,井金学.普通小麦-柔软滨麦草易位系M852-1抗条锈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分子作图[J].植物病理学报.2013
[7].白耀博,张玉,姚未远,李强,井金学.普通小麦—柔软滨麦草易位系M852-1抗条锈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分子作图[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
[8].白耀博.源于柔软滨麦草抗小麦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微卫星标记[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9].徐皖彬,尹军良,马东方,唐明双,杨悦.普通小麦-柔软滨麦草易位系M97抗条锈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分子作图[J].植物保护学报.2012
[10].杨敏娜,彭岳林,姚强,贺苗苗,井金学.普通小麦-柔软滨麦草易位系M8657-1抗条锈病基因遗传分析与SSR标记[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0
标签:小麦条锈病; 小麦-柔软滨麦草易位系; 抗条锈病基因; 遗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