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临床疗效观察

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临床疗效观察

田红华12汪水香3

(1.浙江省遂昌县妙高中心卫生院323300)

(2.浙江省遂昌县人民医院323300)

(3.浙江省遂昌县中医院323300)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1月间于本院接受治疗的90例因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数字表法将参与本次研究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复方甘草酸苷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采取异甘草酸镁进行临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血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对比各项肝功能指标,结果显示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对比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显示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疗效较为理想,其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肝功能,且不会导致患者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药物性肝炎;抗结核药;异甘草酸镁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6-0027-01

在临床进行抗结核治疗的过程中,因联合使用多种药物以及治疗周期长等原因,常常会导致患者患上药物性肝炎[1]。其不但会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损害,而且也在极大程度上对化疗的进行造成影响。近年来,异甘草酸镁在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肝炎的临床治疗中被广泛应用。大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该药物可在极大程度上促进患者的肝功能恢复并且不会导致患者出现明显不良反应[2]。本次研究将以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1月间于本院接受治疗的90例因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数字表法将参与本次研究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每组各45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1例;患者年龄为36-75岁,平均年龄(52.9±2.1)岁;对照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龄为38-75岁,平均年龄(52.2±2.2)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的对比上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本次研究具有可行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暂停抗结核类药物的使用,观察组给予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用法用量:将100mg的异甘草酸镁加入到250ml浓度为5%的葡萄糖溶液中,经由静脉滴注治疗,1日1次,治疗2周。对照组则给予复方甘草酸苷进行治疗,用法用量:将60ml的复方甘草酸苷加入到250ml浓度为5%的葡萄糖溶液中,经由静脉滴注治疗,1日1次,治疗2周。

1.3疗效评价标准[3]

显效:患者经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且各项临床症状以及体征消失。有效:患者肝功能以及各项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无效:治疗前后患者病情并未有明显改变。显效+有效=总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x-±s),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对比

两组患者对比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结果显示差异显著(P<0.05),详见下表1。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表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对比[n(%)]

组别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对照组(n=45)17(37.8)14(31.1)14(31.1)31(68.9)

观察组(n=45)25(55.6)14(31.1)6(13.3)39(86.7)

x2——————4.114

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生化指标检测结果的对比

两组患者对比各项肝功能指标,结果显示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下表2。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生化指标检测结果的对比(x-±s)

组别时间ALT(U/L)STB(μmol/L)

对照组

(n=40)治疗前312.4±13.257.7±15.4

(n=45)治疗后56.5±6.4#32.6±8.7#

观察组

(n=40)治疗前316.3±12.756.8±14.7

(n=45)治疗后31.7±5.3#*23.5±8.6#*

注*表示组间对比结果P<0.05,#表示组内对比结果P<0.05。

3.讨论

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炎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类型,其仅次于胃肠道不良反应。抗结核药物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细胞膜上Na+、K+以及ATP酶活性,破坏细胞骨架功能,从而导致患者患上药物性肝炎。异甘草酸镁属于肝细胞保护剂,其可起到保护患者肝细胞膜、抗炎、调节免疫、抗肝脏毒物等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肝功能[3]。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取了复方甘草酸苷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则采用了复方甘草酸苷进行治疗。从研究结果来看:两组患者均未在治疗期间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6.7%)明显高于对照组(68.9%),且观察组患者ALT以及STB等血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分别为31.7±5.3U/L以及23.5±8.6μmol/L)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分别为56.5±6.4U/L以及32.6±8.7μmol/L)。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疗效较为理想,其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且具有一定的用药安全性。刘峰的研究结果显示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4]。本次研究结果与其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综上所述,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疗效较为理想,其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肝功能,且不会导致患者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资料

[1]陈涛,邓永聪.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3(12):45-46.

[2]熊延军,李东方,孙红.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5):68-69.

[3]李仁仙.异甘草酸镁治疗药物性肝炎50例临床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3,7(8):75-76.

[4]刘峰.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炎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18(6):223-27.

标签:;  ;  ;  

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临床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