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险情境论文-刘振亮,李志杰,李岩松

冒险情境论文-刘振亮,李志杰,李岩松

导读:本文包含了冒险情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竞争,冒险行为,社会比较理论,风险敏感理论

冒险情境论文文献综述

刘振亮,李志杰,李岩松[1](2019)在《竞争情境下的冒险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竞争情境下的冒险行为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普遍研究表明,竞争能够促进冒险行为。基于此,文章首先对竞争与冒险行为的概念和测量方式进行介绍,并概述竞争与冒险行为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随后,使用社会比较理论与风险敏感理论解释了竞争对冒险行为影响的心理机制。同时,文章也进一步探讨了其神经生理机制。最后,文章总结并拓展了现有研究框架,为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思考与展望。(本文来源于《应用心理学》期刊2019年02期)

周韵[2](2018)在《欲望的冒险:情境主义的都市想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德波尔为代表的情景主义者,始终关注于在都市地理批判基础上的理想都市建构问题。为此,他们提出以构境取代景观,以统一都市主义取代都市主义、自由城市取代绝对统治的城市,从而表现出强烈的反乌托邦的乌托邦特征。对于当下中国城市建设实践而言,情景主义希冀通过构境、漂移、挪用等策略对都市空间进行重塑的理论设想,具有积极的现实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毕露[3](2017)在《驴友的冒险取向与旅游动机类型、情境伦理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旅游者中一类有着鲜明特色的旅游群体,近年来国内的驴友已经从上世纪末的寥寥可数变成了现在的百万之多。驴友们各式各样的驴行线路吸引着部分热爱旅游、热爱冒险的旅游者眼光的同时,随之而来的也有国内频频发生的和驴友相关的伤亡事故,这使得人们对于驴友驴行活动的评级褒贬不一,也引起了笔者的关注与思考。本文试图解决如下问题:同样身为旅游者,驴友和一般旅游者以及背包客的区别;驴友驴行活动的相关特征;驴友参与驴行活动的动机;驴友发生冒险性行为背后所隐含的伦理取向问题。本文的研究方法是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主要利用文献分析、驴友网络游记文本分析以及半结构采访,初步确定驴友参与驴行活动的心理动机并编制驴友的旅游动机量表;定量研究则借助问卷调查对驴友的旅游动机进行进一步确定,并运用雷登巴赫和罗宾的多元伦理量表(Multidimensional Ethics Scale,简称MES)对驴友面对冒险情境时的伦理取向进行调查,通过对比驴友和非驴友在面对冒险情境时的伦理取向差异,深入分析驴友伦理取向背后所隐含的问题所在。定量研究部分的数据分析方法是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20对所得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分析、比较分析等,最终得出研究结论。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一)将驴友重新界定为“利用个人自由时间通过网络自发结伴并以寻求异于常规旅游体验的独特性体验为目的而在异地进行短暂的徒步、骑行、穿越、登山等非常规性旅游的旅游者”。驴友和背包客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在于一个“友”字,即相对于背包客,驴友更多是结伴而行而背包客则不然。(二)驴友发生驴行活动的一些行为规律:(1)驴友每年平均参加驴行的次数大约是3次,其中每年进行1-2次的驴友数量最多,每年进行6次以内驴行活动的人数占据了大多数;(2)大多数驴友近叁年每次参与驴行活动的时间不会太久,即不超过10天,并且以1-6天为主,少部分驴友会进行一次性超过10天的长时间驴行;(3)根据驴友参加驴行活动时的同行人数,将驴友每次驴行活动的群体规模分为了四类,以2~5人为主的小规模群体、10人左右的中小规模群体、15人左右的中规模群体和超过20人的大规模群体;(4)大多数驴友的驴行偏好项目为冒险性程度相对较低的远足、登山、穿越和骑行等,少数部分驴友热爱冒险程度较高的攀岩和探险项目。(叁)根据对驴友旅游动机量表的因子分析结果将驴友参与驴行活动的动机分为四类,分别是社交动机、身心健康动机、寻求差异动机和自我实现动机:(1)驴友的社交动机反映了是人的情感和归属的需要,驴友参与驴行活动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同行驴友以及目的地居民,这种契机可以很好地满足驴友的社交需求;(2)驴友参与的驴行活动大多需要很多的体力才能完成,对参与者的身体将会是很好地考验与锻炼,身心健康动机反映了驴友想要改善处于亚健康状态下身心的一种心理需求;(3)寻求差异动机解释了驴友不满足于日常生活的平淡与枯燥,从而参与驴行活动寻求新鲜与不同的心理需求;(4)自我实现动机,此项动机主要通过驴友在驴行中反思自我、理解自我、寻求真实的人、物或者自己等体现出来,反映了驴友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四)根据MES的调查结果,并通过与与非驴友群体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驴友对于冒险行为决策比非驴友群体持有更高的接受度,并且驴友群体比非驴友群体具有更高的冒险取向与冒险精神;冒险行为的发生可能和驴友所隐含的相对主义伦理观以及利己主义伦理观有着深层次的联系,并且发生的概率大小也可能会受到其家人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目前国内有关驴友的研究文献均集中于对策与建议研究,缺乏相关理论性的研究。本文的创新性成果体现在重新界定了驴友的概念,并对国内驴友旅游动机领域中理论研究上的不足作出了贡献,同时尝试运用MES来对驴友隐含的相关伦理问题进行定量化研究,也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了一种研究视角。本文的研究不足之处体现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两方面。在研究内容上,由于本人学术功底以及理论视野有限,对于驴友概念的界定可能存在不恰当之处。并且伦理学的知识源远流长,理论学派众多,使得笔者对伦理学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尚浅,对于驴友的伦理取向问题分析可能存在欠缺。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定量分析的有关驴友的调查问卷大多数样本来源于网络,网民的代表性存在不准确性,无法深入调查,因而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受网络填写人员的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期刊2017-11-01)

聂佳,郑丽娜,张微[4](2016)在《冒险情境与奖惩信息对网络成瘾者决策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决策行为与冲动性。方法:根据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修订版的诊断标准筛选出网瘾组23人,对照组22人;参考Rogers的冒险任务范式,对比两组被试冒险决策任务和冒险延迟任务的成绩。结果:(1)冒险决策任务中网瘾组做出高冒险、高奖励的选择次数显着多于对照组,且在冒险选择决策时思考时间偏少;冒险延迟任务中网瘾组的冒险和非冒险信心指数差值均显着大于对照组,网瘾组的冒险信心指数差值大于非冒险条件。结论:网络成瘾青少年在已知奖惩概率的冒险情境下,更倾向于做出高冒险高奖励的选择,且缺乏奖惩信息的冒险情境也容易促使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冲动性行为。(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期刊2016年04期)

张晨,张丽锦[5](2012)在《不同冒险程度中学生的风险敏感决策:基于刚性与弹性需要情境》一文中研究指出风险敏感决策的相关研究认为,当个体进行风险决策时,需要水平(即:个体当前水平与需要达到的目标间的距离。距离远为高需要水平;距离近为低需要水平)是影响其选择的一个重要变量(Mishra&Lalumière,2010;Rode,Cosmides,Hell,&Tooby,1999)。无论个体具有何种特质,其风险敏感决策均稳定地表现出"高需要水平下高冒险,低需要水平下低冒险"的决策模式。但是这些研究多建立在"生存决策"等刚性需要情境中,高需要高冒险、低需要低冒险的决策模式很可能是受刚性需要的影响所致。基于此,本研究试图构建风险敏感决策的弹性需要情境,探查不同冒险程度青少年在刚性与弹性需要情境中的风险敏感决策的不同表现。以儿童感觉寻求量表筛选出高冒险(n=25)、低冒险(n=29)中学生被试,以刚性需要情境的生存决策任务和弹性需要情境的社会性事件决策任务与社会比较任务作为施测任务。各任务中高、低需要条件的设定为:高需要—低风险选项基本不能满足当前目标;低需要—低风险选项很大程度上能满足当前目标。结果发现:(1)在刚性需要情境中,被试表现出了高需要高冒险(x2(1)=195.926,p<0.001),低需要低冒险(x2(1)=157.170,p<0.001)的决策模式,且性别和冒险程度的影响不显着;(2)被试在社会性事件决策任务中的决策模式与刚性需要情境表现相同,这可能与该任务情境涉及与身体健康和安全的风险有关;(3)在社会比较任务中,高需要水平下表现出了一致的高冒险倾向;但在低需要水平下被试选择高、低风险的频次却没有差异(x2(1)=1.235,p=0.267),说明在社会比较的弹性需要情境中,当处于低需要水平时,即便此时选择低风险已经能够满足当前目标需要,但仍有一些被试倾向于选择高风险以实现"超过他人"的成就性需要。本研究表明,中学生在弹性需要情境中的风险敏感决策表现与刚性需要情境有所不同;且在不同的弹性需要情境中,风险敏感决策会根据风险任务内容(如,与身体健康和安全有关的风险和与自尊、自我成就、社会比较有关的风险)的影响而表现不同。(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11-30)

韩玥[6](2011)在《对青少年应对挫折情境时冒险行为的探析——以抗逆力理论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挫折情境是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不可规避的一道门槛,它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容易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在此过程中,青少年以冒险行为的方式来表现出自身的抗逆力,以此来摆脱困境并使其心理和行为免于失常。从抗逆力视角下对青少年在挫折情境中表现出的冒险行为试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校外教育》期刊2011年14期)

孙亮[7](2009)在《冒险情境下的自我控制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冒险情境下的自我控制感是能够引起人的不安全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事故的直接原因可分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两个方面,而物的不安全状态又往往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探索冒险情境下的自我控制感有利于改变和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从而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减少事故的发生。目前冒险情境下的自我控制感还没有被深入探讨和研究,但由于这种自我控制感的存在而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发生,进而引发事故的案例随处可见,因此,对冒险情境下自我控制感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首先进行冒险情境下的自我控制感实验,并用问卷调查法调查被测者的性格特征以及实验中的心理感受,通过分析实验结果,确定出冒险情境下自我控制感的存在性,并用SPSS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分析出能够影响这种自我控制感的因素,最后根据分析出来的因素探讨冒险情境下自我控制感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为安全管理中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提供新的方法。(本文来源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期刊2009-05-01)

冒险情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德波尔为代表的情景主义者,始终关注于在都市地理批判基础上的理想都市建构问题。为此,他们提出以构境取代景观,以统一都市主义取代都市主义、自由城市取代绝对统治的城市,从而表现出强烈的反乌托邦的乌托邦特征。对于当下中国城市建设实践而言,情景主义希冀通过构境、漂移、挪用等策略对都市空间进行重塑的理论设想,具有积极的现实启示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冒险情境论文参考文献

[1].刘振亮,李志杰,李岩松.竞争情境下的冒险行为[J].应用心理学.2019

[2].周韵.欲望的冒险:情境主义的都市想象[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

[3].毕露.驴友的冒险取向与旅游动机类型、情境伦理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7

[4].聂佳,郑丽娜,张微.冒险情境与奖惩信息对网络成瘾者决策行为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

[5].张晨,张丽锦.不同冒险程度中学生的风险敏感决策:基于刚性与弹性需要情境[C].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2

[6].韩玥.对青少年应对挫折情境时冒险行为的探析——以抗逆力理论为视角[J].中国校外教育.2011

[7].孙亮.冒险情境下的自我控制感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

标签:;  ;  ;  ;  

冒险情境论文-刘振亮,李志杰,李岩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