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仁结构论文-陈玲玲

核仁结构论文-陈玲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核仁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核仁,细胞周期,PCNA,rDNA

核仁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陈玲玲[1](2017)在《细胞周期中小鼠前胃癌(MFC)细胞核仁结构和功能位点的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仁是真核生物细胞间期细胞核中最显着,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结构,因为核仁内存在核糖体基因和核糖体生物发生因子。根据常规电镜制片观察,真核生物核仁的基本结构为:纤维中心(FC)、致密纤维组分(DFC)、颗粒组分(GC),其中DFC与FC紧密联系,常常以包围、半包围形式围绕FC存在,因此,又常常被看做一个整体,即FC/DFCs。对人类HeLa细胞和植物大蒜分生组织细胞的核仁结构研究表明,核仁内部结构,尤其是FC/DFCs在细胞周期中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但在普通动物细胞中,这种变化还未被研究。而且,对于导致FC/DFCs在细胞周期中发生剧烈变化的机制,一直都不太清楚。考虑到FC/DFCs的主要成分是DNA,所以我们从周期范围内追踪了rDNA以及rDNA复制关联的蛋白质PCNA,以解释这种变化。此外,长期以来,因为实验手段和实验对象的不同,核仁内核糖体亚基系列生成的功能位点——rDNA存在、转录和pre-rRNA剪切的位点,一直存在着分歧,加上以前的研究大多只是研究某一静态时期的核仁结构,忽略了核仁结构在细胞周期进程中的剧烈变化,这更可能促进分歧的加剧,所以从细胞周期角度来研究核仁的结构和功能位点的动态变化就显得很有必要。本研究用小鼠胃癌细胞系小鼠(前)胃癌细胞MFC为研究对象,利用TdR双阻断法结合抗PCNA抗体和抗nucleolin抗体的免疫荧光双标实验对MFC细胞周期的不同时段进行了详细划分,然后利用常规电镜制片、NAMA-Ur DNA特异染色、K4M低温包埋结合抗DNA/RNA杂合体抗体、抗nucleolin抗体的免疫电镜标记,对细胞周期不同时相的核仁结构和功能位点进行动态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MFC细胞经过TdR双阻断后,于T0时刻被阻断在G1/S交界处,T0-T2为S期,T3-T6为G2期,T7为M期,T8-T14为G1期。2.对PCNA的免疫荧光标记表明,不溶性PCNA在S期前期出现,S期中期进入核仁,S期后期逐步离开核仁,G2期前期彻底消失,所以又将S期分为前、中、后叁个阶段,G2期分为前、后两个阶段。3.对MFC细胞的常规电镜制片表明核仁结构随着细胞周期时段的不同而明显不同:核仁在有丝分裂前期解体,分裂末期重新出现,又在间期进行了以FC/DFCs的不断融合和新生为主的多次改构重建,且在S期经历了短暂的本不该存在于除了龟类以外的羊膜脊椎动物的二元结构。4.通过NAMA-Ur DNA特异染色、常规电镜制片和PCNA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对核仁研究结果的比较表明,DNA代谢以及参与代谢的蛋白一定程度上引导了核仁结构在细胞周期进程中的动态变化。5.对抗nucleolin抗体的免疫电镜标记结果首次表明nucleolin随着细胞周期时段的不同,在核仁内的分布位点不同。间期的G1期、S期早期和G2期晚期,nucleolin少量分布在FC的边缘,大量分布在DFC和GC,但是在S期中、晚期和G2期早期,nucleolin在FC内部也有少量分布。6.对抗DNA/RNA杂合体抗体和抗nucleolin抗体的免疫电镜标记共同表明,沉默的rDNA分布在FC内部,活跃转录的rDNA少量分布在FC的边缘,主要分布在DFC;rDNA转录位点存在于FC的边缘和DFC,其中DFC处的转录强度大于FC的边缘处;pre-rRNA剪切加工的位点则遍布GC,还可能存在于FC的边缘和DFC。(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关欣[2](2016)在《HeLa细胞周期中核仁超微结构改组重构行为与rDNA分布和转录的动态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仁是间期细胞核中最显着的结构,是核糖体RNA基因转录和转录产物进一步加工成熟的场所。核仁叁个主要特征区域由纤维中心(fibrillar center,FC)结构区域和致密纤维组分结构区域(dense fibrillar component,DFC)以及颗粒区结构区域(granular component,GC)组成。在细胞周期进程中核仁发生规律的解体、消失和重建的过程,这种高度动态变化的特点使核仁超微结构及其功能的研究进展缓慢,也是存在诸多争论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争论的主要焦点是核仁中核糖体基因(r DNA)分布以及转录位点、转录后形成r RNA前体的剪切位点等在哪个具体的区域?过去的大多数研究者只是针对细胞周期中某个时期的细胞核仁进行相关的研究,却忽视了核仁细胞分裂间期也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结果,核仁内部结构组分及其物质是跟随着G1期、S期、G2期进程而发生变化,因此r DNA分布、转录和剪切位点也应是动态变化的。本文采用胸腺嘧啶核苷双阻断法对HeLa细胞进行同步化培养,PCNA免疫抗体标记、吖啶橙特异性染色法以及常规电子显微镜超薄切片技术结合NAMA-Ur特异性方法、Bernhard染色法等对HeLa细胞核仁在细胞周期不同时段的超微结构变化以及核仁中r DNA分布和转录位点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HeLa细胞核仁FC和DFC在细胞周期进程中不同时段的动态变化:在早G1期的小核仁中FC和DFC的体积都较小,界限模糊,到晚G1期时段核仁体积变大,形成较大FC和DFC。早S期FC和DFC经典构型发生改变,中S期FC和DFC结构消失,核仁内呈现匀质结构,晚S期时,较小的FC结构重新出现,数量较多。G2期,大型FC和DFC与数量众多的小FC和DFC并存于核仁中。2.通过NAMA-Ur方法对r DNA进行特异性染色,结果显示r DNA组分在细胞周期进程中分布位置和形态随着不同时期而改变:早G1期以染色质纤维的形式分布在FC内部或边缘;晚G1期、早S期、晚S期和G2期的FC区域分布致密的染色质块和DFC区域周围松散的DNA纤维组分;中S期DNA组分两种形态分布:一种是FC区域染色较浅的团块状DNA组分,一种是在匀质结构中的致密的颗粒状DNA组分。可见DNA组分分布范围随着细胞周期进程的不同时段而改变。3.通过Bernhard染色对核仁RNA进行优先染色,结果显示HeLa细胞核仁r RNA转录位点标记出现在FC和DFC交界处以及DFC区域,在细胞间期不同时段的核仁中,结果也不尽相同:在G1期,核仁FC边缘少量染色较浅的RNA组分。在早S期,FC区域边缘有较少的RNA组分。在中S期,匀质结构内的RNA组分呈致密的纤维条索状相互连接。晚S期,FC边缘含有致密的RNA颗粒组分。在G2期,主要在DFC区域及其与FC交界有致密的“半月形”RNA组分结构,说明此时转录生成r RNA初始产物的速度最高,活跃度最强。4.采用吖啶橙特异性染色HeLa细胞核仁DNA和RNA,结果显示早G1期,较强的DNA绿色荧光分布核膜处,RNA橙色荧光主要分布在细胞质。晚G1期和S期,DNA绿色荧光主要分布核仁及其核仁周边,RNA橙色荧光主要分布在核仁。在G2期,RNA橙色荧光信号最强,说明在G2期RNA转录活跃程度最强。5.采用B23蛋白免疫抗体标记在光镜下观察细胞周期不同时段的荧光信号强度变化,观察结果提示,在G1期、S期和G2期时段B23蛋白一直存在,特别是在G2期B23蛋白标记荧光信号最强,在分裂期细胞核仁内几乎观察不到明显的B23蛋白荧光信号,说明在核仁中存在着活跃状态和储存状态两种不同形式。综上所述,在HeLa细胞核仁结构中FC和DFC数目和形态在细胞分裂间期过程中同样是高度动态变化的,特别是在中S期时段核仁FC和DFC发生了改组与重构的形态学变化,这是我们的新发现。在细胞间期中核仁FC和DFC区域的r DNA组分也是动态变化的。提示核仁r RNA转录、前体剪切的活动状态和位点随着细胞间期的G1、S、G2期进程而不断变化。本实验观察结果为进一步阐明真核生物细胞核仁在细胞周期进程中超微结构与r RNA转录、剪切之间的关系提供和完善了更多的实验依据和数据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6-09-01)

辛岩[3](2014)在《核仁的结构和功能简介》一文中研究指出核仁是真核细胞中最显着的亚细胞核结构之一,本文简要介绍核仁的结构和功能。(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教学》期刊2014年12期)

边靓,向荣,孙丽英,陈剑平[4](2014)在《小麦黄花叶病毒编码VPg蛋白N端结构是VPg与核仁蛋白Fibrillarin互作区域》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黄花叶病毒(Wheat yellow mosaic virus,WYMV)属于马铃薯Y病毒科大麦黄花叶病毒属成员,其基因组是由两条正义单链RNA组成,共编码10个蛋白。其中,VPg(Viral protein genome-linked)作为病毒末端结合蛋白,与病毒基因组RNA 5’端共价连接。利用软件分析WYMV VPg蛋白氨基酸序列发现其N端具有核定位信号(NLS)序列,C端具有核输出信号(NES)序列。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VPg与GFP融合蛋白在烟草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发现,GFP-VPg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中。利用eYFP(n)标记核仁结构蛋白Fibrillarin与VPg进行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发现,VPg与Fibrillarin互作且定位于细胞核中。根据VPg结构特点构建一系列缺失突变体与Fibrillarin的互作实验验证了它们之间的互作区域发生在N端NLS区域。(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辛岩[5](2013)在《HeLa细胞间期的rDNA组分随核仁结构的动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HeLa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常规电子显微镜超薄切片技术和NAMA-Ur方法对核仁内部组分尤其是rDNA进行特异性染色,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核仁结构在细胞间期的动态变化以及在此过程中rDNA的存在形式。通过研究发现:1、经过同步化培养的HeLa细胞的核仁结构在细胞间期的各个进程中是不同的。G1期细胞核中有数个小核仁,每个小核仁中含有几个较大的FC和DFC。随后核仁体积变大,形成少数大型的FC和DFC。S期的核仁在DFC区域形成一些小的腔隙,这些腔隙后来发展成为若干小型的DFC和FC。在G2期时,伴随着这些FC和DFC的萎缩和消失,核仁开始解体。2、通过NAMA-Ur方法对rDNA进行特异性染色,可以排除细胞核中其它组分的干扰。rDNA纤维通过DFC进入FC并在FC内交联缠绕,核仁次级FC的衍生过程发生在初级DFC外侧的rDNA组分中。从G1期开始,DFC中的rDNA组分随细胞周期的进行不断增多,直到G2期中后期时,核仁周缘染色质开始集缩,位于核仁内部的染色质丝逐渐消失,FC和DFC由于失去rDNA组分而染色变浅,同时核仁形态也随之消失。(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史文硕,刘伟桐,张硕,张飞雄[6](2013)在《精氨酸对小麦根端分生细胞核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精氨酸是一种半必需氨基酸,对人体具有重要的营养、生理和免疫等作用;另外,由于精氨酸是多胺和一氧化氮等的前体物质,而后两者是重要的信使分子,参与包括生物生长、发育、分化等一系列过程,因此精氨酸又具有广泛的生理生化功能。不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该氨基酸与核仁结构及功能关系的研究报道。本实验以普通小麦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的L-精氨酸(L-Arg,Sigrna公司产品)处理萌发的(本文来源于《细胞—生命的基础——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13年全国学术大会·武汉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04-19)

庞楠,张飞雄[7](2013)在《低氧对小麦根端分生细胞核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低氧对小麦根端分生细胞核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本实验以普通小麦为材料,用低氧水处理其根尖,按常规细胞制片、银染、电镜观察、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和半定量PCR分析等手段开展研究。观察发现:(1)低氧水处理后小麦核仁结构发生膨胀、突出、进而凝集、内部出现空泡、细微结构消失、核仁通道结构异常、甚至解体等一系列变异现象。(2)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技术观察看到,低氧水处理后小麦核仁内的核磷蛋白B23向核质甚至胞质扩散。(3)半定量PCR分析显示,低氧处理后rRNA基因的表达量较对照明显降低,而且C23的表达信号几乎检测不到,表明核糖体RNA和核仁蛋白C23基因的表达均显着下调,低氧严重抑制它们的转录。研究证明,低氧除了对小麦根端分生细胞核仁结构有破坏作用外,还严重抑制核仁的功能。(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周石琼,周悦,王晓丽[8](2012)在《卵母细胞超微结构及核仁内rDNA分布的研究概况》一文中研究指出核仁是真核生物很显着的亚细胞结构之一。虽然人们对于核仁的认识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但是对于核仁结构和功能方面的认识仍然存在很多不同的意见。研究卵母细胞的超微结构及核仁内rDNA分布情况,可进一步反映卵子的质量,能为提高体外卵母细胞的成熟提供基础研究数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分会第十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期刊2012-07-10)

郑重,胡丽丽,文刚,张宝东,雷蕾[9](2011)在《改良透射电镜方法观察小鼠ICSI胚胎核仁超微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鼠植入前胚胎的发育过程中,核仁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致密结构到网状结构的变化。对核仁超微结构的观察有助于揭示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核仁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其特定阶段的功能。但由于核仁结构微小,数目较少,并且在胚胎中只处于卵裂球细胞核的内部,难以定位,因而给核仁的超微结构观察带来很大的困难。本实验探索了透射电镜观察小鼠植入前胚胎核仁的方法:先用琼脂对小鼠胚胎进行预包埋,在经过常规的透射电镜样品制备流程后,将整个胚胎先切成半薄切片;经过甲苯胺蓝染色后,选取含核仁结构的切片进行重包埋;最后再对回收来的半薄切片进行超薄切片,醋酸铀染色后上电镜观察;最终成功获得小鼠胚胎植入前发育不同时期核仁清晰的透射电镜图像。(本文来源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吴建国[10](2010)在《水稻矮缩病毒非结构蛋白Pns11的核仁定位及其与核仁蛋白Fibrillarin的互作》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RDV),属于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植物呼肠孤病毒属(Phytoreovirus),是水稻普通矮缩病的病原,广泛分布于日本、朝鲜、菲律宾、尼泊尔等东南亚水稻种植区,并且在我国南方水稻产区普遍发生,并有不同程度的流行,给我国水稻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利用Affymetrix水稻全基因组芯片检测RDV侵染抗病水稻品种宜香2292(YX229)后基因表达的差异,其结果显示:水稻被RDV侵染后22 d,其基因变化倍数大于1.5倍,p-value小于0.05的表达差异显着的基因有856个,其中上调的基因为838个,下调的为18个;其中,大量的核仁和核糖体相关基因被诱导。对具有明确的基因功能注释的581个差异表达基因,按其基因功能划分为14类,其中胁迫防御相关基因占13.77%,转录因子占9.98%,代谢相关基因占9.29%,信号转导相关基因占9.29%,蛋白质降解相关基因占8.43%,蛋白质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占6.20%,转座及反转座子蛋白/RNA沉默路径中的相关基因占5.51%,细胞壁相关基因占5.16%,内源激素相关基因占2.41%,分泌路径相关基因占2.07%,运输相关基因占1.38%,细胞周期和细胞骨架相关基因分别占1.03%,而没有明确功能分类的基因居多,为24.44%。通过融合GFP表达实验,证实RDV编码的运动蛋白Pns6是一个膜定位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膜以及核膜和胞间连丝上;Pns10编码的RNA沉默抑制因子,其定位形式和Free eGFP相似,主要定位于细胞质;RDV Pns11是一个双定位信号分子,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和叶绿体。同时以烟草核仁基因Fibrillarin为Marker基因,根据RDV Pns11氨基酸序列结构特点,对Pns11的定位形式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RDV Pns11是一个核仁定位信号分子(Nucleolus localization signals, NoLS),能够与Fibrillarin共定位,且RDV Pns11的核定位信号(Nuclear location signal, NLS)是Pns11定位细胞核和核仁所必需的。对RDV Pns11NLS的缺失突变体的定位研究揭示,Pns11 NLS中的碱性氨基酸对核仁定位是至关重要的,其中NLS中132-144位8个碱性氨基酸“-RK----------KKGGKK-”和Pns11 NLS的C-端的6个碱性氨基酸“-RKSKRK-”是Pns11的核仁定位信号(NoLS),即是RDV Pns11定位核仁所必需的。为了深入研究RDV Pns11与核仁或核仁相关基因之间的关系,以水稻和烟草核仁基因所编码的Fibrillarin蛋白作为RDV Pns11潜在的靶蛋白,通过酵母双杂交和双分子荧光互补试验揭示,RDV Pns11可能与Fibrillarin蛋白存在弱的相互作用;TRV病毒诱导Fibrillarin基因沉默试验表明:Fibrillarin基因沉默后烟草植株发育迟缓,顶端优势基本散失,植株矮化,新叶扭曲畸形和白化,这与RDV侵染水稻后所产生的病害症状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这暗示RDV侵染寄主后,可能通过改变核仁相关基因的表达或与其互作,从而诱发一系列病毒病害症状的产生。以Fibrillarin基因沉默后的烟草植株为材料,研究揭示Fibrillarin基因的沉默不会影响RDV Pns11的定位;然而,RDV Pns11的RNA沉默抑制活性可能依赖于核仁蛋白-Fibrillarin,推测Pns11可能与Fibrillarin或Fibrillarin基因下游的某些基因存在互作。水稻矮缩病毒和水稻瘤矮病毒(Rice gall dwarf virus,RGDV)同属植物呼肠孤病毒属成员,且RDV Pns11与RGDV Pns12在氨基酸序列结构上存在22%的相似性。利用农杆菌共浸润的方法发现RGDV Pns12蛋白是该病毒的第二个RNA沉默抑制因子。Pns12能够抑制正义链RNA诱发的局部沉默,但不能抑制由双链RNA诱发的局部沉默,在异源病毒表达载体PVX中,Pns12能够增强PVX对本氏烟草的致病性。其结果表明,Pns12蛋白为RNA沉默抑制因子,可能作用于RNA沉默路径中dsRNA形成的上游,这与RDV Pns11具有RNA沉默抑制功能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此外对RGDV Pns12亚细胞定位结果也显示,RGDV Pns12和RDV Pns11的定位形式也是相似的,主要定位于烟草表皮细胞的细胞核和核仁中,推测该基因可能在细胞核或核仁中发挥功能。(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0-04-01)

核仁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核仁是间期细胞核中最显着的结构,是核糖体RNA基因转录和转录产物进一步加工成熟的场所。核仁叁个主要特征区域由纤维中心(fibrillar center,FC)结构区域和致密纤维组分结构区域(dense fibrillar component,DFC)以及颗粒区结构区域(granular component,GC)组成。在细胞周期进程中核仁发生规律的解体、消失和重建的过程,这种高度动态变化的特点使核仁超微结构及其功能的研究进展缓慢,也是存在诸多争论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争论的主要焦点是核仁中核糖体基因(r DNA)分布以及转录位点、转录后形成r RNA前体的剪切位点等在哪个具体的区域?过去的大多数研究者只是针对细胞周期中某个时期的细胞核仁进行相关的研究,却忽视了核仁细胞分裂间期也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结果,核仁内部结构组分及其物质是跟随着G1期、S期、G2期进程而发生变化,因此r DNA分布、转录和剪切位点也应是动态变化的。本文采用胸腺嘧啶核苷双阻断法对HeLa细胞进行同步化培养,PCNA免疫抗体标记、吖啶橙特异性染色法以及常规电子显微镜超薄切片技术结合NAMA-Ur特异性方法、Bernhard染色法等对HeLa细胞核仁在细胞周期不同时段的超微结构变化以及核仁中r DNA分布和转录位点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HeLa细胞核仁FC和DFC在细胞周期进程中不同时段的动态变化:在早G1期的小核仁中FC和DFC的体积都较小,界限模糊,到晚G1期时段核仁体积变大,形成较大FC和DFC。早S期FC和DFC经典构型发生改变,中S期FC和DFC结构消失,核仁内呈现匀质结构,晚S期时,较小的FC结构重新出现,数量较多。G2期,大型FC和DFC与数量众多的小FC和DFC并存于核仁中。2.通过NAMA-Ur方法对r DNA进行特异性染色,结果显示r DNA组分在细胞周期进程中分布位置和形态随着不同时期而改变:早G1期以染色质纤维的形式分布在FC内部或边缘;晚G1期、早S期、晚S期和G2期的FC区域分布致密的染色质块和DFC区域周围松散的DNA纤维组分;中S期DNA组分两种形态分布:一种是FC区域染色较浅的团块状DNA组分,一种是在匀质结构中的致密的颗粒状DNA组分。可见DNA组分分布范围随着细胞周期进程的不同时段而改变。3.通过Bernhard染色对核仁RNA进行优先染色,结果显示HeLa细胞核仁r RNA转录位点标记出现在FC和DFC交界处以及DFC区域,在细胞间期不同时段的核仁中,结果也不尽相同:在G1期,核仁FC边缘少量染色较浅的RNA组分。在早S期,FC区域边缘有较少的RNA组分。在中S期,匀质结构内的RNA组分呈致密的纤维条索状相互连接。晚S期,FC边缘含有致密的RNA颗粒组分。在G2期,主要在DFC区域及其与FC交界有致密的“半月形”RNA组分结构,说明此时转录生成r RNA初始产物的速度最高,活跃度最强。4.采用吖啶橙特异性染色HeLa细胞核仁DNA和RNA,结果显示早G1期,较强的DNA绿色荧光分布核膜处,RNA橙色荧光主要分布在细胞质。晚G1期和S期,DNA绿色荧光主要分布核仁及其核仁周边,RNA橙色荧光主要分布在核仁。在G2期,RNA橙色荧光信号最强,说明在G2期RNA转录活跃程度最强。5.采用B23蛋白免疫抗体标记在光镜下观察细胞周期不同时段的荧光信号强度变化,观察结果提示,在G1期、S期和G2期时段B23蛋白一直存在,特别是在G2期B23蛋白标记荧光信号最强,在分裂期细胞核仁内几乎观察不到明显的B23蛋白荧光信号,说明在核仁中存在着活跃状态和储存状态两种不同形式。综上所述,在HeLa细胞核仁结构中FC和DFC数目和形态在细胞分裂间期过程中同样是高度动态变化的,特别是在中S期时段核仁FC和DFC发生了改组与重构的形态学变化,这是我们的新发现。在细胞间期中核仁FC和DFC区域的r DNA组分也是动态变化的。提示核仁r RNA转录、前体剪切的活动状态和位点随着细胞间期的G1、S、G2期进程而不断变化。本实验观察结果为进一步阐明真核生物细胞核仁在细胞周期进程中超微结构与r RNA转录、剪切之间的关系提供和完善了更多的实验依据和数据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核仁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陈玲玲.细胞周期中小鼠前胃癌(MFC)细胞核仁结构和功能位点的动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

[2].关欣.HeLa细胞周期中核仁超微结构改组重构行为与rDNA分布和转录的动态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3].辛岩.核仁的结构和功能简介[J].生物学教学.2014

[4].边靓,向荣,孙丽英,陈剑平.小麦黄花叶病毒编码VPg蛋白N端结构是VPg与核仁蛋白Fibrillarin互作区域[J].浙江农业学报.2014

[5].辛岩.HeLa细胞间期的rDNA组分随核仁结构的动态变化[D].东北师范大学.2013

[6].史文硕,刘伟桐,张硕,张飞雄.精氨酸对小麦根端分生细胞核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C].细胞—生命的基础——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13年全国学术大会·武汉论文摘要集.2013

[7].庞楠,张飞雄.低氧对小麦根端分生细胞核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13

[8].周石琼,周悦,王晓丽.卵母细胞超微结构及核仁内rDNA分布的研究概况[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分会第十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2012

[9].郑重,胡丽丽,文刚,张宝东,雷蕾.改良透射电镜方法观察小鼠ICSI胚胎核仁超微结构[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1

[10].吴建国.水稻矮缩病毒非结构蛋白Pns11的核仁定位及其与核仁蛋白Fibrillarin的互作[D].福建农林大学.2010

标签:;  ;  ;  ;  

核仁结构论文-陈玲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