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论文-鲁宝

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论文-鲁宝

导读:本文包含了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乡村历史社会学,都市马克思主义,回溯-前进法,日常生活批判

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鲁宝[1](2019)在《从乡村历史社会学到都市马克思主义——列斐伏尔实践经验与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视野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列斐伏尔对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贡献是奠定了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其晚年的城市哲学与空间生产理论并非是日常生活批判的改弦易辙,关注城市空间问题是其早期乡村社会日常生活批判及其对法国新兴城镇建设实践考察的自然结果。列斐伏尔并非一位纯粹空谈的哲学家,其城市空间哲学并非哲学演绎或者诗性想象,对现代社会结构的实践经验研究一直是其日常生活批判与城市空间哲学的前提和理论资源。正是对乡村城市化与工业化实践的持续关注,列斐伏尔才意识到资本主义抽象空间统治的来临,才开始将其视野从乡村社会的日常生活批判转向了资本主义大都市的空间政治研究,从而开拓了都市马克思主义的新论域。(本文来源于《山东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关巍[2](2019)在《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批判的基本理论建树》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研究,是20世纪以来兴起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阿格妮丝·赫勒、科西克、科拉科夫斯基等,作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研究的中流砥柱,形成了独特的"家族"效应。马克思主义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现象学等西方哲学理论,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主要理论资源。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阐发、对日常生活微观研究与微观革命的主张、对资本主义异化的深刻揭示、对人类美好生活和"家园"的追求等,成为其主要的理论建树。对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研究的关注,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对整个日常生活研究的重视,对审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日常生活的变革与建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19年10期)

胡敏[3](2019)在《论马克思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是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一个重要维度。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以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为基础,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日常生活异化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阐明了资本关系必然导致劳动资料与劳动的分离,劳动资料与劳动的分离进一步导致生活资料与生活的分离。日常生活资料与劳动的分离是工人日常生活异化的直接原因,资本关系则是日常生活异化的根本原因。工人日常生活条件的有限改善并不能改变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因而也不可能改变日常生活异化的本质规定。要克服日常生活异化,必须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贺梦娟[4](2019)在《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亨利·列斐伏尔是法国着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异化思想,把异化思想引入了“第叁个平台”——日常生活领域,对日常生活进行了哲学的思考。列斐伏尔曾这样写道:“人必须首先是日常生活的,否则他就不能存在”。他阐述了日常生活的广泛内容,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日常生活中的众多异化现象,进一步总结了现代社会日常生活的特点。为了实现日常生活的转型与重建,列斐伏尔主张通过乌托邦式的文化大革命来结束异化,摆脱日常生活的单调乏味,回归日常生活的风格化、多样化,最后让哲学思维回归日常生活,使日常生活的向艺术、审美的方向发展,实现人类的自由与解放。本文将尝试追溯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渊源,将前后期的“日常生活”的概念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进一步理清日常生活理论的脉络,详细分析了其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重要意义和存在的局限性。虽然这一理论带有某种乌托邦色彩,但是他对于理论学术界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当代阐释,对于走向消费社会的中国的各个方面的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张怡[5](2019)在《亨利·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列斐伏尔是法国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被誉为“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之父”,原因在于他通过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来解读现代资本主义,最终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总目标。本文通过对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进行分析,通过对他的节日“狂欢化”理论和“契机”理论来解读他对现代社会进行救赎的途径,希望能够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所遇到的困难。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对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缘起及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第一章对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渊源进行考察,列斐伏尔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进入帝国主义垄断阶段,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对人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统治,引起了社会和人的全面异化。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卢卡奇“总体性”理论是他的理论源泉。第二章对“日常生活”概念进行界定,介绍了日常生活的典型情景——现代大街,列斐伏尔希望通过节日“狂欢”和“契机”理论来解决现代社会的困境,并且将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与海德格尔的“日常共在”之理论、赫勒的“日常生活”理论进行比较。第叁章在列斐伏尔批判理论的视野之下,对卓别林和布莱希特两位大师的作品的进行日常生活式的再发现。最后,对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进行简评。总体来说,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是以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人的生存境遇为视角而展开的全方位批判,列斐伏尔的批判理论推动了哲学研究对象的转变,拓宽了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研究范围,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内含的人道主义精神。但他的日常生活革命是在脱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语境之下来进行理论构想,过于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物质条件、政治和制度等因素,反而陷入人本主义的桎梏之中。可以说,他实现社会救赎之路径过于理想化,不具实践意义。本文希望通过研究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在批判的前提下吸纳他对现代社会和日常生活的真知灼见,并发掘出它对文学理论建构和文学批评实践的理论指导意义。研究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可以为我们深刻认识当今时代和不同制度条件下的社会形态和日常生活状况提供理论镜鉴,并在批判和比较的前提下为我们自己的文化建设和文学批评建设开启广阔的学术视野。(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南楠[6](2019)在《论列斐伏尔前期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末以来,随着工业化向文化领域的拓展,人的消费领域与生产领域一样也被纳入到工业化的进程之中。异化这一现象不仅继续存在于生产的领域,而且深入到日常生活之中,全面统治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克服异化的现实,列斐伏尔在批判地继承马克思思想中的异化理论、辩证法学说以及“完整的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极富创见的前期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从而首次将日常生活这个非理性的领域提升到理论的高度、纳入到哲学研究的视野当中。列斐伏尔前期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以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重新阐释为哲学前提。列斐伏尔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从物质生产层面转移到消费层面,从宏观层面转移到日常生活的微观领域,从对政治经济领域的批判转移到对日常生活的文化批判,因而把这种理论成功地运用于对日常生活的考察之中。在重新阐释了异化理论、把异化概念引入到日常生活领域之后,列斐伏尔对日常生活展开了具体的批判。在《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中,列斐伏尔对日常生活的批判是从叁个层面展开的:在个人与意识的关系层面,包括对个体性的批判和对使人迷惑的事物的批判;在个人与对象的关系层面,包括对财富的批判和对需要的批判;在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层面,包括对劳动的批判和对自由的批判。列斐伏尔所从事的日常生活批判的价值目标在于对异化的全面克服,这种克服意味着,日常生活成为了艺术品,而人成为了完整的人。前者是指日常生活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异化状态,而变成了实现人的现实的基础,呈现为能让人快乐起来的艺术品;后者是指日常生活中的人不再处于异化状态,不再是片面发展的人,而变成了全面发展、全面克服了异化的完整的人,这样的人既实现了与自己的统一,也实现了与社会的统一。以上几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列斐伏尔前期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具体内容,组成了列斐伏尔前期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完整结构。列斐伏尔前期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在哲学史上实现了从“纯粹理性批判”到“日常生活批判”的伟大转折。这一理论创举不仅开拓了社会批判理论的“中间道路”,而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日常生活批判道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列斐伏尔只局限于文化批判的领域,片面强调文化的力量而在政治批判和经济批判的领域中自我设限,这是舍本逐末的选择。他过度割裂都市化和工业化,甚至将两者对立起来,使革命失去了工业所能提供的雄厚的物质基础,成为了空中楼阁。(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9-05-01)

霍广田[7](2018)在《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及其现实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列斐伏尔是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最具特色的理论是对日常生活的批判,他通过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理解引申出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提供理论支撑。对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深入研究及全面评价,对我们转变研究方式,解决现实中所存在的日常问题具有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孙建茵[8](2018)在《基于审美与生活关系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常生活对于审美活动来说是第一性的,是审美形式的源泉。而审美活动则表达了生活的内涵并赋予日常生活以意义。人们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了鲜活的心灵体验,此后通过一定形式的艺术作品感知和传达这些体验。这样一来,来源于日常生活的体验经由审美体验的图式再次还原生(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8-08-30)

宋音希[9](2018)在《回归生活世界: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之发展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从20世纪开始,文学艺术及更广阔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出现了"日常生活转向",这一转向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忽视"日常生活"的局面。作为一种当代文化现象,日常生活转向与回归,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大众传媒以及文学艺术之中。对"日常生活转向"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日常生活批判的重要性及其理论意义,有助于积极拓展文学艺术研究的崭新视角与空间,同时,有助于深入探寻当代中国"日常生活转向"的审美趣味变迁与文化嬗变意义。(本文来源于《特区实践与理论》期刊2018年04期)

袁文彬,颜雨婷[10](2018)在《走向日常生活批判的操演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性别操演理论是朱迪斯·巴特勒的核心思想,它集中论述了性与性别的相关问题。21世纪初,操演理论显示了政治转向,从对性别身份问题研究转向了关注身处政治困境中的"他者",从单一主体性别身份解构延伸到对"他者"生存策略的解构。在此转向基础之上,本文欲从普遍的"人"的诉求为出发点,探讨操演理论对日常生活的批判和救赎。(本文来源于《当代外国文学》期刊2018年03期)

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研究,是20世纪以来兴起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阿格妮丝·赫勒、科西克、科拉科夫斯基等,作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研究的中流砥柱,形成了独特的"家族"效应。马克思主义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现象学等西方哲学理论,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主要理论资源。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阐发、对日常生活微观研究与微观革命的主张、对资本主义异化的深刻揭示、对人类美好生活和"家园"的追求等,成为其主要的理论建树。对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研究的关注,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对整个日常生活研究的重视,对审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日常生活的变革与建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鲁宝.从乡村历史社会学到都市马克思主义——列斐伏尔实践经验与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视野转换[J].山东社会科学.2019

[2].关巍.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批判的基本理论建树[J].学术交流.2019

[3].胡敏.论马克思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4].贺梦娟.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5].张怡.亨利·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6].南楠.论列斐伏尔前期日常生活批判理论[D].武汉大学.2019

[7].霍广田.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

[8].孙建茵.基于审美与生活关系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

[9].宋音希.回归生活世界: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之发展探微[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8

[10].袁文彬,颜雨婷.走向日常生活批判的操演理论[J].当代外国文学.2018

标签:;  ;  ;  ;  

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论文-鲁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