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存动态论文-蔡霓,王峰,农向群,李红梅,王广君

宿存动态论文-蔡霓,王峰,农向群,李红梅,王广君

导读:本文包含了宿存动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金龟子绿僵菌,根际宿存,植物内生性,PCR检测

宿存动态论文文献综述

蔡霓,王峰,农向群,李红梅,王广君[1](2018)在《金龟子绿僵菌在草原羊草和克氏针茅根际的种群动态和根内宿存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绿僵菌防治草原蝗虫效果显着,其在草原田间的存活能力影响其持续控害效果。除了侵染昆虫,绿僵菌还具有在植物根际宿存和根内生的生活方式,但相关宿存规律和内生性的研究报道很少。本文研究了绿僵菌在内蒙古草原两种优势种植物羊草和克氏针茅根际的种群数量变化并对其在这两种草的根内宿存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在干旱的内蒙古草原,绿僵菌施用后种群数量在30 d内快速下降,但能够以低密度在羊草、克氏针茅根际土壤中至少延续宿存75 d,羊草根际环境比较利于绿僵菌生存。对菌株egfp基因标记的特异PCR检测证明了绿僵菌在羊草和克氏针茅根内宿存。试验数据为指导植保生物防治中充分利用绿僵菌的昆虫病原性和植物内生特性提供理论基础,也将成为绿僵菌物种生活方式多样性、与植物互作及共进化研究的重要基础。(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8年06期)

李英[2](2018)在《球孢白僵菌Bb09对美国白蛾致病性及其宿存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是我国重要森林植物检疫害虫之一,长期以来化学防治是防治美国白蛾的主要方法。随着生物防治研究的不断深入,已有研究表明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具有生物防治美国白蛾的应用潜力。本文在利用室内大米固体发酵法获得球孢白僵菌Bb09孢子粉的基础上,采用喷雾接种法测定了球孢白僵菌Bb09对美国白蛾卵及各龄幼虫的致病力,利用扫描电镜进一步研究了球孢白僵菌Bb09分生孢子在美国白蛾幼虫体表的宿存侵染过程,并模拟自然条件测定了分生孢子在美国白蛾僵虫体及其周围土壤中的宿存动态,为利用白僵菌防治美国白蛾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大米固体发酵培养基,设置不同接种量、不同培养时间、不同KNO_3浓度等不同处理条件,研究不同因子对球孢白僵菌Bb09产孢量及萌发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设计L_9(3~3)正交试验,研究最佳产孢条件。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Bb09在大米固体发酵培养基中的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量为20%(v/w其中v:接种时所用孢子悬浮液体积,w:大米固体发酵培养基重量),KNO_3浓度0.5%,培养时间20d(前5d黑暗培养),培养温度25℃,相对湿度85%,此时的产孢量为16.25×10~8个/g,孢子萌发率为96.64%。(2)采用喷雾接种法测定了球孢白僵菌Bb09菌株不同浓度的孢子悬浮液(1×10~8、1×10~7、1×10~6、1×10~5、1×10~4个/mL)对美国白蛾卵及1~6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Bb09对美国白蛾卵无致病力;对于同龄幼虫,随着白僵菌孢子悬浮液浓度的增加其累计死亡率逐渐增加;对于同一浓度的白僵菌孢子悬浮液,随着幼虫龄期的增大,其累计死亡率逐渐降低。接种7d后,不同浓度孢子悬浮液(孢子浓度由高向低:1×10~8、1×10~7、1×10~6、1×10~5、1×10~4个/mL)下3龄幼虫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87.78%、70.00%、62.22%、42.22%、26.67%;1×10~8个/mL孢子悬浮液浓度下,1~6龄幼虫试验7d后的累计死亡率分别达到98.89%、97.78%、87.78%、71.11%、55.56%、46.67%。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TDM)对1~3龄幼虫的毒力测定数据进行模拟分析,研究了剂量效应与时间效应之间的互作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接种后试验天数的增加,1~3龄幼虫死亡率为50%(致死中浓度LD_(50))、90%(LD_(90))时所对应的对数估计值分别呈不断下降的趋势,接种7d后,1、2、3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D_(50)对数估计值分别为4.76、5.18、5.54;随着接种孢子浓度的增加,1~3龄幼虫的致死中时LT_(50)值不断减少,在1×10~6~1×10~8个/mL孢子悬浮液浓度内,1、2、3龄幼虫的致死中时LT_(50)分别由3.31d下降到1.70d、4.02d下降到2.16d、5.58d下降到3.41d。另分析得知,1~3龄幼虫中待估参数β(即斜率,其值越大表示供试昆虫对受试因子剂量越敏感)值分别为0.5111、0.5159、0.4486。即2龄幼虫对菌液浓度的变化最为敏感。(3)利用扫描电镜对球孢白僵菌Bb09对美国白蛾3龄幼虫致病过程进行观察,接种后6h即可见大量分生孢子附着于美国白蛾幼虫体表;18h后,孢子开始萌发出现芽管;之后,随着接种时间的增加,附着于体表的孢子不断萌发且芽管逐渐伸长;36h后部分孢子以芽管或菌丝形式穿透体壁,对美国白蛾进行侵染,之后菌丝在虫体体腔内大量繁殖;130h后,美国白蛾幼虫体表布满白色菌丝;192h后,美国白蛾体表产生新的分生孢子。(4)模拟自然条件,研究球孢白僵菌Bb09菌株在感病美国白蛾僵虫体及其周围土壤中的宿存动态。结果表明,白僵菌在越冬僵虫体上始终能保持较高的宿存水平,携孢量保持0.39×10~9个以上,萌发率均保持在95%以上;白僵菌在土壤中的宿存量变化较大,其在僵虫体周围土壤中成菌落数保持在0.11×10~8cfu~1.89×10~8cfu之间,整体呈现与僵虫体上携孢量互补的消长动态变化。(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3)

李英,胡振亮,胡志霞,肖汉英,李会平[3](2018)在《球孢白僵菌Bb09菌株在美国白蛾僵虫体及其周围土壤中宿存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弄清白僵菌在林间的流行规律,以球孢白僵菌Bb09菌株为研究对象,模拟自然条件,研究其在感病美国白蛾僵虫体及其周围土壤中的宿存动态。结果表明,白僵菌在越冬僵虫体上始终能保持较高的宿存水平,携孢量保持0.39×109个以上,萌发率均保持在95%以上;白僵菌在土壤中的宿存量变化较大,整体呈现与僵虫体上携孢量互补的消长动态变化;白僵菌在僵虫体周围土壤中成菌落数保持在0.11×108~1.89×108 cfu之间。(本文来源于《林业与生态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蔡守平,何学友,曾丽琼,苏文晶,黄金水[4](2016)在《绿僵菌在木麻黄林间宿存动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测定木麻黄林间土壤中、菌条上的绿僵菌孢子的宿存数量及萌发率,研究绿僵菌在木麻黄林中的宿存动态。结果表明:绿僵菌孢子引入木麻黄林间土壤中,45d内孢子数量迅速下降;45d时土壤中的绿僵菌孢子数不足初始带菌量的30%,其后孢子数量呈持续缓慢下降或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绿僵菌菌条绑缚在木麻黄树干上后,其上的孢子迅速下降,至30d时,菌条孢子量仅为初始值的30%左右,随后呈现持续缓慢下降的趋势。土壤中的孢子萌发率可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而菌条上孢子的萌发率变化较为复杂。(本文来源于《防护林科技》期刊2016年04期)

张召荣[5](2014)在《蜡蚧菌不同地理菌株的土壤宿存动态及生物学特性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蜡蚧菌Lecanicillium lecanii)是一种有潜力的生物防治因子,在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主要用来防治蚜虫、粉虱、蓟马等刺吸式害虫。不同地理菌株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存在差异,明确其差异对指导害虫防治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若干不同地理来源的蜡蚧菌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比较,得到如下结果:1、不同地理菌株大田土壤的宿存差异比较。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分生孢子粉在施入土壤中都有适应期,在最初的1个月内,宿存的数量快速下降;初始浓度比较高的B1和C1菌株下降速度比较快,B1菌株下降至初始浓度的2.8%,C1菌株下降至初始浓度的3.9%;初始浓度比较低的菌株下降速度比较慢,D菌株下降至初始浓度的19.1%,A1菌株下降到初始浓度的77.9%,常规菌株E的宿存数量下降至初始浓度的17.2%。不同地理菌株的分生孢子均可以在冬季安全越冬,但不同菌株的宿存量存在差异,1月5日,B1菌株的宿存量较高,每克土壤中的成菌落数为1.53×106±2.47×105, A1较低为5.24X105±4.65×104,两者存在显着的差异,1月19日,B1的宿存量显着高于D、A1、C1。春季,A1一直处于缓慢下降的过程,其它菌株的宿存量都有回升,B1回升较快,4月18日每克土壤的成菌落数为1.93×106±3.62×105,较3月8日升高了40.4%。夏季,菌株的宿存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不同地理菌株每克土壤中的成菌落数由104水平降低到103水平,E的成菌落数由106水平降低到105水平。秋季,菌株的宿存量又出现了回升,不同地理菌株的回升能力不同,C1回升较快,10月30日比9月12日的宿存量高18倍,A1回升较慢,10月16日比9月12的宿存量高2.5倍。宿存408d后,菌株仍处于波动状态,2月20日C1菌株的宿存量显着高于其它菌株,其它菌株每克土壤的成菌落数稳定在103-104水平。2、典型菌株A1在温室土壤中的宿存动态。结果表明,A1菌株在温室土壤中的宿存动态与其在大田土壤中的宿存动态基本一致,在施入土壤中的1个月内宿存的数量快速下降到初始浓度的24.7%,2个月后下降至初始浓度的1.5%,3个月后出现了回升,增长到初始浓度的42.1%。目前蜡蚧菌在温室土壤中的宿存量仍处于一个波动的状态,其宿存规律仍需进一步的研究。3、不同地理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差异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地理菌株在碳源、氮源和不同温度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状况和产孢量存在显着的差异。不同地理菌株对不同碳源的利用程度存在显着的差异,麦芽糖>可溶性淀粉>蔗糖>葡萄糖>乳糖>甘油;不同菌株在同一碳源上的菌丝生长状况存在显着的差异,以麦芽糖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为例,A1、A2、D菌株的生长状况明显优于B2、C2、C1、B1,经过13d的培养后,A1的菌落直径4.16±0.02cm,B1的菌落直径为3.38±0.07cm。不同地理菌株在碳源上的产孢量存在显着的差异,以麦芽糖上的产孢量为例,B2的产孢量为6.19×1010±1.62×1010个/皿,B1的产孢量为1.23×1010±6×108个/皿,两者存在显着性的差异。不同地理来源的菌株对不同氮源的利用程度存在显着的差异,有机氮源上的菌丝生长状况明显优于无机氮源,蛋白胨>酵母浸粉>脲,硝酸钾>硝酸钠>硫酸铵;不同菌株在同一氮源上的菌丝生长状况存在显着的差异,以蛋白胨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状况为例,D、A1、A2、C2的菌丝生长状况明显优于B1、B2、C1,经过13d培养后,D的菌丝长度为4.31±0.07cm, C1的菌丝长度为3.40+0.04cm。不同地理菌株在碳源上的产孢量也存在显着的差异,以酵母浸粉培养基上的产孢量为例,D的产孢量较多为4.44X1010±5.53×1010个/皿,而B1的产孢量仅为1.23×1010±4.7×108个/皿,两者存在显着性的差异。A1在碳源、氮源上的菌丝生长状况和产孢量明显优于其它菌株。不同地理菌株在15℃-31℃下均能生长,但是不同温度下的生长状况存在显着的差异。在6个试验温度下,23℃和27℃下的菌丝生长状况明显好于15℃、19℃、29℃、31℃下的生长状况。C1在15℃-23℃下的菌丝生长状况比较好,而C2在27℃-31℃下的菌丝生长状况比较好。(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4-05-01)

周洁[6](2013)在《蜡蚧轮枝菌的土壤宿存动态及其基本碳氮营养需求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蜡蚧轮枝菌(Lecanicillium lecanii)是一种重要的虫生真菌,可广泛用于蚜虫、粉虱、蓟马等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田间应用具有很强的持续效果,但其在田间土壤中的宿存情况尚不清楚。本研究针对蜡蚧轮枝菌的宿存及基本碳氮营养需求开展研究,取得如下结果:1、优化了土壤蜡蚧轮枝菌检测培养基。其组分及含量为燕麦20g/L,琼脂粉18g/L,YMT0.3g/L,氯霉素0.5g/L。此培养基能够有效的抑制土壤杂菌的生长,而蜡蚧轮枝菌生长快速,菌落形态清晰易辨,计数方便且分离效率高。2、建立了蜡蚧轮枝菌定量检测体系。对蜡蚧轮枝菌的细胞破碎方式及后续DNA提取参数进行了改进与优化,建立了土壤蜡蚧轮枝菌DNA的提取方法。通过核酸浓度测定,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和PCR扩增,评价该方法对蜡蚧轮枝菌纯培养物、人工投菌土样、田间自然土样DNA的提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灵敏度高,对腐殖酸等土壤抑制物质的去除效果好,提取的DNA质量高。然后,设计了蜡蚧轮枝菌特异性引物与TaqMan探针,进行实时定量PCR扩增研究。通过荧光定量PCR条件、体系及扩增程序的优化,以蜡蚧轮枝菌质粒DNA为标准品建立标准曲线,相关关系式为Y=-3.5065X+44.038(R~2=0.9978),线性关系良好。而且,该检测体系特异性强,只能检测到蜡蚧轮枝菌较强的荧光信号,对其它种类的虫生真菌不具有检测能力。3、明确了土壤中蜡蚧轮枝菌宿存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四种不同浓度的蜡蚧轮枝菌施用到土壤后,在最初的30d内宿存的数量快速下降,浓度从小到大的四个处理的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 CFU)分别下降至初始菌落数的67.5%、41.6%、7.5%和2.2%,且初始施菌量越高,CFU下降的幅度越大。在施菌90d后,不同施菌量处理的菌落数维持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数量级维持在10~4水平,之后在此范围内波动,或缓慢下降,或维持不变,或有一定程度的上升。而在5个不同深度的土壤层中,蜡蚧轮枝菌施用后的宿存数量在30天内先快速下降,后缓慢下降,从上到下5个土壤层的CFU分别降至初始菌落数的37.2%、28.4%、17.5%、13.8%和10.8%,且离地表越深,种群数量下降的幅度越大。在宿存的初期,表层土壤更适合蜡蚧轮枝菌的生长;而在宿存的后期,中层土壤更适合蜡蚧轮枝菌的生存。在均匀施菌处理90天后,各土壤层中蜡蚧轮枝菌的数量虽有变化,仍维持在一个较稳定的范围内,数量级在10~4水平,之后在此范围内上下波动。4、明确了蜡蚧轮枝菌CA-14菌株的碳氮营养需求特性。结果表明,最适合蜡蚧轮枝菌CA-14菌株生长和产孢的碳氮比为20:1,最佳碳浓度为1mol/L,即每升培养基中含葡萄糖30g,或者培养基的含糖量为3%。该菌株对多糖的利用最好,而对D-核糖、L-山梨糖等一些单糖的利用较差;对有机氮源的利用情况要明显优于无机氮源,且对铵盐的利用率较低。在土壤宿存时,试验区土壤的肥力较高,能够为宿存的蜡蚧轮枝菌提供充足的营养,对蜡蚧轮枝菌的种群活度和数量增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3-06-01)

刘迅[7](2011)在《绿僵菌在土壤中宿存时空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是一种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对多种农林害虫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其施用后在田间存活状态及生态效应需要进一步研究。本论文通过在河北沧州进行花生池栽试验,探究了花生生长期间绿僵菌在土壤中宿存量的时空动态变化,研究结果如下:首先,筛选确定了优良的选择性培养基,其组分为每1000mL含蔗糖20g,酵母提取物10g,琼脂粉20g,多果定50mg,氯霉素200mg。该培养基对土壤中细菌和非目标真菌的抑制率能够达到99.9%,对绿僵菌分离效率达到72.4%。通过均匀施菌处理研究了相对于植株不同距离、不同深度土壤中绿僵菌的存活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总体上绿僵菌在施入土壤后60d内存活数量迅速下降,之后下降速度放缓或在一定范围波动。在3cm深度的距植株12.5cm、25cm和37.5cm叁个距离的土层,30 d时绿僵菌菌落形成单位数(Colony forming units,CFU)分别下降至施菌时的73.6%、70.7%和52.4%,在60d时这叁个在位置上的CFU下降至28.4%、24.7%、26.1%,在90d时CFU下降至20%左右,之后缓慢回升,150d时回升至58.4%、34.4%、33.2%;在15cm深度的距植株12.5cm、25cm和37.5cm叁个距离的土层,绿僵菌宿存量在60d内均迅速下降至最初施菌时的50%以下,之后一段时期CFU维持相对稳定,在120~150d即邻近花生收获期出现小幅度的下降,最终降低至接近于施菌前的数值;在30cm深度,为未施菌土层,在距植株12.5cm、25cm和37.5cm叁个距离上,检测到的CFU始终很低,与对照无显着差异。在植株根部正下方30cm深度,土样的CFU始终很低,与初始值无显着差异。根周围土样在第90d时降至最低,为对照的23.6%,在150d时恢复至48.3%。根际土样CFU在30d时下降至最初施菌时的19.3%,之后经过波动并逐渐上升,在120d时回升到76.0%。从空间分析发现,绿僵菌施用到土壤后的60d内,在距植株12.5cm、25cm和37.5cm的水平在位点上,远处CFU比近处的下降较快,差异显着;这叁个水平位点的3cm和15cm深度土层中,CFU在前90d的下降趋势相近,均降低至约20%,但随后前者CFU出现回升,且离植株较近的12.5cm处的回升速度较快,而15cm处得CFU持续稳定或缓慢下降;根周围和根际CFU也在90d后明显回升,且根际的回升更快,差异显着。通过不均匀施菌处理,即在网筐内或外施菌,研究了绿僵菌在土壤中的生长趋向性。网筐外施菌处理结果表明,随着时间推移和花生植株的生长,筐壁内侧的上层、中层和下层的土样中绿僵菌的CFU值,表现为先有一定上升、然后小幅度波动;在第30d时,上层升幅最高,达到空白对照的7.4倍,在60d~150d的各次取样无显着变化,相互间无显着差异,根际CFU无明显变化,而在第60d时,绿僵菌CFU上升到600,在90d~120d上升较快,150d时CFU增加至2820,达到空白对照的10.8倍。网筐内施菌处理的结果表明,筐壁外侧的上层、中层和下层的土壤在各时间取样之间变化差异不显着,仅在第60d时绿僵菌CFU略有上升,每克土样CFU数值范围为110~450,但随后的各次取样分别小幅上升或下降,在第150d时,上层土样中绿僵菌CFU值最高,为750;筐壁内侧上、中、下层土壤的绿僵菌CFU总体为随时间波动下降,在第150d时,各层的CFU值趋于相同。因此,在设定的距离植株12cm左右的边界处,不论边界内侧或外侧施菌,绿僵菌都有由施菌区向另一侧未施菌区缓慢扩散性生长的趋向,但相对于根的正或负取向并不明显;在花生根际,随花生生长和根系延展,绿僵菌表现出对根际的正趋向性和适应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1-06-01)

何学友,黄金水,蔡守平,杨希,余培旺[8](2009)在《金龟子绿僵菌在松墨天牛成虫僵虫体上的宿存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将被金龟子绿僵菌MaYTTR-04菌株感染后的松墨天牛成虫僵虫放置于林地中,研究在林间自然条件下僵成虫体上绿僵菌孢子的宿存动态。通过2年试验发现:林间松墨天牛僵成虫体上孢子数量在试验初期(42天内)显着下降,以后下降趋势趋缓,84天后至僵虫完全腐烂基本稳定在每成虫105个孢子数量级;林地僵虫体上的孢子在126天内萌发率均保持在90%以上的较高水平。通过对不同时间僵虫体上绿僵菌对松墨天牛成虫的致病力研究发现,在107,106孢子.mL-1数量级的接种量下,僵成虫体上的孢子致病力与对照差异不显着,说明僵虫体上的孢子在野外宿存的过程中可以较好地保持其致病力。(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09年12期)

牛建新,何子顺[9](2009)在《梨果萼脱落宿存过程中果萼幼果内源激素的变化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梨果萼脱落宿存与内源激素的关系,以库尔勒香梨、鸭梨、锦丰梨为试材,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对梨果萼、花朵、幼果的生长素(IAA)、脱落酸(ABA)、赤霉素(GA3)、玉米素核苷(ZR)的质量分数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梨果萼和幼果中内源激素质量分数与果萼脱落宿存有密切关系。利于果萼宿存的因素有:幼果中IAA、ZR质量分数高,果萼中IAA、GA3、ZR质量分数高,果萼中ABA质量分数低,果萼中IAA、GA3、ZR质量分数与幼果中的质量分数比值大,果萼中ABA质量分数与幼果中质量分数比值小。利于果萼脱落的因素则相反。(本文来源于《果树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宿存动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是我国重要森林植物检疫害虫之一,长期以来化学防治是防治美国白蛾的主要方法。随着生物防治研究的不断深入,已有研究表明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具有生物防治美国白蛾的应用潜力。本文在利用室内大米固体发酵法获得球孢白僵菌Bb09孢子粉的基础上,采用喷雾接种法测定了球孢白僵菌Bb09对美国白蛾卵及各龄幼虫的致病力,利用扫描电镜进一步研究了球孢白僵菌Bb09分生孢子在美国白蛾幼虫体表的宿存侵染过程,并模拟自然条件测定了分生孢子在美国白蛾僵虫体及其周围土壤中的宿存动态,为利用白僵菌防治美国白蛾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大米固体发酵培养基,设置不同接种量、不同培养时间、不同KNO_3浓度等不同处理条件,研究不同因子对球孢白僵菌Bb09产孢量及萌发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设计L_9(3~3)正交试验,研究最佳产孢条件。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Bb09在大米固体发酵培养基中的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量为20%(v/w其中v:接种时所用孢子悬浮液体积,w:大米固体发酵培养基重量),KNO_3浓度0.5%,培养时间20d(前5d黑暗培养),培养温度25℃,相对湿度85%,此时的产孢量为16.25×10~8个/g,孢子萌发率为96.64%。(2)采用喷雾接种法测定了球孢白僵菌Bb09菌株不同浓度的孢子悬浮液(1×10~8、1×10~7、1×10~6、1×10~5、1×10~4个/mL)对美国白蛾卵及1~6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Bb09对美国白蛾卵无致病力;对于同龄幼虫,随着白僵菌孢子悬浮液浓度的增加其累计死亡率逐渐增加;对于同一浓度的白僵菌孢子悬浮液,随着幼虫龄期的增大,其累计死亡率逐渐降低。接种7d后,不同浓度孢子悬浮液(孢子浓度由高向低:1×10~8、1×10~7、1×10~6、1×10~5、1×10~4个/mL)下3龄幼虫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87.78%、70.00%、62.22%、42.22%、26.67%;1×10~8个/mL孢子悬浮液浓度下,1~6龄幼虫试验7d后的累计死亡率分别达到98.89%、97.78%、87.78%、71.11%、55.56%、46.67%。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TDM)对1~3龄幼虫的毒力测定数据进行模拟分析,研究了剂量效应与时间效应之间的互作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接种后试验天数的增加,1~3龄幼虫死亡率为50%(致死中浓度LD_(50))、90%(LD_(90))时所对应的对数估计值分别呈不断下降的趋势,接种7d后,1、2、3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D_(50)对数估计值分别为4.76、5.18、5.54;随着接种孢子浓度的增加,1~3龄幼虫的致死中时LT_(50)值不断减少,在1×10~6~1×10~8个/mL孢子悬浮液浓度内,1、2、3龄幼虫的致死中时LT_(50)分别由3.31d下降到1.70d、4.02d下降到2.16d、5.58d下降到3.41d。另分析得知,1~3龄幼虫中待估参数β(即斜率,其值越大表示供试昆虫对受试因子剂量越敏感)值分别为0.5111、0.5159、0.4486。即2龄幼虫对菌液浓度的变化最为敏感。(3)利用扫描电镜对球孢白僵菌Bb09对美国白蛾3龄幼虫致病过程进行观察,接种后6h即可见大量分生孢子附着于美国白蛾幼虫体表;18h后,孢子开始萌发出现芽管;之后,随着接种时间的增加,附着于体表的孢子不断萌发且芽管逐渐伸长;36h后部分孢子以芽管或菌丝形式穿透体壁,对美国白蛾进行侵染,之后菌丝在虫体体腔内大量繁殖;130h后,美国白蛾幼虫体表布满白色菌丝;192h后,美国白蛾体表产生新的分生孢子。(4)模拟自然条件,研究球孢白僵菌Bb09菌株在感病美国白蛾僵虫体及其周围土壤中的宿存动态。结果表明,白僵菌在越冬僵虫体上始终能保持较高的宿存水平,携孢量保持0.39×10~9个以上,萌发率均保持在95%以上;白僵菌在土壤中的宿存量变化较大,其在僵虫体周围土壤中成菌落数保持在0.11×10~8cfu~1.89×10~8cfu之间,整体呈现与僵虫体上携孢量互补的消长动态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宿存动态论文参考文献

[1].蔡霓,王峰,农向群,李红梅,王广君.金龟子绿僵菌在草原羊草和克氏针茅根际的种群动态和根内宿存鉴定[J].植物保护.2018

[2].李英.球孢白僵菌Bb09对美国白蛾致病性及其宿存动态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8

[3].李英,胡振亮,胡志霞,肖汉英,李会平.球孢白僵菌Bb09菌株在美国白蛾僵虫体及其周围土壤中宿存动态[J].林业与生态科学.2018

[4].蔡守平,何学友,曾丽琼,苏文晶,黄金水.绿僵菌在木麻黄林间宿存动态的初步研究[J].防护林科技.2016

[5].张召荣.蜡蚧菌不同地理菌株的土壤宿存动态及生物学特性比较[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

[6].周洁.蜡蚧轮枝菌的土壤宿存动态及其基本碳氮营养需求特性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7].刘迅.绿僵菌在土壤中宿存时空动态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

[8].何学友,黄金水,蔡守平,杨希,余培旺.金龟子绿僵菌在松墨天牛成虫僵虫体上的宿存动态[J].林业科学.2009

[9].牛建新,何子顺.梨果萼脱落宿存过程中果萼幼果内源激素的变化动态[J].果树学报.2009

标签:;  ;  ;  ;  

宿存动态论文-蔡霓,王峰,农向群,李红梅,王广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