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植物景观修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历史园林,佛罗伦萨宪章,园林遗产,植物景观
植物景观修复论文文献综述
张冬冬[1](2019)在《文化遗产类历史园林植物景观保护与修复——以国际公约及国内外实践为切入点》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历史园林遗产中植物景观保护面临的现存问题,从国际公约方面着手分析,指出中国古典园林营造修复的要点与相关国际宪章之间的差异,尤其是如何对待历史园林"真实性"的问题。并借助欧洲、美国、日本与中国相关案例研究,论述国内外在该方面研究实践的共性、差异及其成因。最后在分析国际同行经验基础上,结合中国历史文化背景,总结并提出了可供中国园林遗产保护与修复工作参考的经验及思想。(本文来源于《风景园林》期刊2019年05期)
尹智毅,徐文飞[2](2018)在《新型生态系统理念下的植物景观修复实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景观修复是地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修复与重建的重要环节。然而,在"自然生态系统"的范式下.植物景观修复的目标是恢复到人类干扰之前的格局状态.这给已经发生了不可逆变化的植物群落的恢复带来了很大风险,同时也使文化景观遭到破坏。从植物景观修复的整体过程出发,首先梳理了Richard Hobbs新型生态系统理论的起源、内涵、管理机制。其次通过推导理论要点与植物景观修复的关系.在分析美国佛罗里达Everglades湿地和淮南大通煤矿植被修复实践案例的基础上,探索新型生态系统理念下的植物景观修复规划设计途径,以期能为植物景观修复的实践应用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8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0-20)
于博,牛舒俊[3](2018)在《植物景观的环境修复再生力调研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提高张家口的弹性生态植物景观对环境修复的再生能力,以张家口的公园绿地、校园绿地、居住区绿地生态植物景观为例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具体分析了提高张家口生态植物景观对环境修复再生的思路和途径。希望能就提高张家口生态植物景观的环境修复再生力问题做出有意义的探索。(本文来源于《居舍》期刊2018年16期)
宫晓琳[4](2018)在《渭河中段湿地公园植物景观分析及生态修复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渭河作为陕西的母亲河,随着人们对渭河保护的加强,针对渭河湿地的生态修复项目逐渐兴起。本文以渭河中段湿地公园为例,通过理论总结、案例分析,实地调查分析等初步总结渭河湿地公园生态修复的理论,并提出景观提升方案,希望能够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维护生物多样性,确保渭河安澜、造福广大人民群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人类对湿地认识的深入及其发展、湿地公园的快速发展、湿地资源现状、渭河保护规划政策的实施,四个研究背景下,总结出本文研究的目的以及意义。2.运用文献资料查阅法、归纳总结法、实地调研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实践应用法等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的理论研究,对国内外相关案例进行分析,总结生态修复发展趋势以及先进经验。3.调查分析渭河中段自西向东宝鸡渭河公园、宝鸡渭河生态园、千渭湿地公园、眉县百里画廊渭河湿地公园以及杨凌渭河湿地公园5个五个湿地公园的景观演替过程、现状湿地植被情况以及景观设计现状,总结出成功经验及不足。4.结合“保护优先,尊重自然,合理利用,文普并重”总体思路及“注重自然修复、生态整体性、生态设计、安全性”的总体原则,提出湿地公园生态修复的六个策略包括:加强防洪排涝、构建生态廊道、固土生态护坡的建立、注重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合理公共设施配给以及湿地生产与生态保护共济发展。5.从生态修复角度,依据渭河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综合生态修复策略以及渭河中段湿地公园现状,提出四个湿地公园景观提升措施,包括丰富植物景观配置、提高生态空间布局的多样性、建立污染预警系统和湿地监测体系,提高湿地资源管理水平,协调了湿地生态、湿地景观以及休闲空间叁个方面的关系,充分激活湿地公园的综合效益。本文研究希望尽力协调湿地公园景观与生态治理之间的矛盾,突出渭河湿地公园的特色,挖掘深层次的文化资源,实现文化理念、景观效果与生态技术的融合,打造集自然生态、休闲游憩、锻炼养生、科普教育为一体的湿地公园,并为同类地区湿地公园的构建和设计提供指导和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崔志茹[5](2017)在《辽阳石洞沟森林公园残损区域植物景观修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森林公园而言,植物是最重要的景观资源,打造优质的植物景观对于提高森林公园的景观质量、提升森林公园影响力、增加营业收入是至关重要的。2015年,辽阳石洞沟森林公园发生了严重的森林火灾,对植被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使森林公园范围内出现了很多植被残损区域,降低了森林公园的美感,影响了森林游憩活动。本研究通过对残损区域以及相关植被的分析评价,从景观的角度为森林公园的后续重建提出植物景观修复策略。(1)本研究首先将森林公园范围内灾后残损区域结合景观视觉敏感度进行分析,得出受损较严重的树冠火区域位于森林公园西侧山体的景观视觉二级敏感区,地表火区域位于西侧和东北侧山体的景观视觉一级和二级敏感区,森林公园内的东南片区保存完好。(2)研究进一步通过对省内与辽阳石洞沟森林公园在相同植被小区的森林植被进行统计,确定重要的乡土应用树种(长白落叶松、红皮云杉、油松、核桃楸、枫杨、加杨、假色槭、五角枫、辽东栎等),以上树种皆适宜在石洞沟森林公园内健康生长。(3)通过AHP层次分析法,建立修复树种选择适宜性评价体系,对于需要修复的地块分别进行评价,确定适合的修复补充树种。植被修复树种适宜性评价包括以下方面:观赏价值(花观赏价值、叶观赏价值、果观赏价值)、生长特性(抗性、长势、生长性)、经济价值(苗木价格、应用途径)、生态价值(防火阻燃功能、水土保持功能、为野生动物提供游憩活动条件的功能、生态固碳功能)、附加价值(文化意向功能、科普文化功能、分泌杀菌物质的功能、分泌芳香物质的功能)。(4)通过评价分析得出残损区域的修复策略,景观视觉一级敏感度区内的修复以原有优势树种油松、樟子松、长白落叶松为主,补充树种可以采用栾树、山杏、丁香、长白落叶松、秋子梨、红皮云杉、京桃、假色槭、五角枫、连翘等。景观视觉二级敏感度区内残损区域的修复在还原优势树种的基础上,适宜补充添加的树种包括:栾树、胡枝子、加拿大杨、丁香、东北连翘、紫穗槐、辽东栎、刺槐、核桃楸。景观视觉叁级敏感区域内的修复在补植油松、核桃楸、柞树等优势树种的基础上,适宜补充配植的树种包括:加拿大杨、栾树、垂柳、桑、刺槐、枫杨、紫穗槐、春榆、白桦。本研究从景观和森林旅游的角度对辽阳石洞沟森林公园的残损区域提出植物景观的修复策略,可以为之后的造林设计提出参考,恢复和提高森林公园的植物景观质量。(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7-06-13)
唐兴义,赵彩英[6](2016)在《水生态修复公园植物景观营造特色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研究水生态修复公园植物景观营造理论的基础上,以杭州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公园为例,探讨该公园在植物景观营造方面的现状及特色,并对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文摘》期刊2016年06期)
杨丁[7](2016)在《华北地区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修复水生植物景观配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的政策导向的转变,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被提上了新的高度,我国各个城市都在进行湿地公园的建设,而建设过程中对于湿地的生态修复,人工湿地等建设技术也成了能否建设一个成功的湿地公园的核心要素,在这些建设技术中,湿生植物的净化功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我国对水生植物净化功能的研究比较深入,而对于水生植物配植的景观效果稍显匮乏。本研究期望就华北地区水生植物在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修复中的配植应用展开研究,并以实践案例一一山西省高平市米山湿地公园规划设计项目为依托来展开研究。希望水生植物在生态修复中不仅能够合理生态绿色的承担生态功能,更加能在通过水生植物的合理配置塑造效果良好的水生植物景观。具体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山西省高平市米山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第二部分是通过对营建湿地公园进行生态修复的叁种不同手段——生态河岸带、人工湿地、生态浮岛技术中水生植物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分别就叁种不同技术,提出多种既能满足生态修复功能又具有良好景观效果的水生植物配植组合。最后应用在实际项目中,并且期望能为植物资源较为匮乏的华北地区,提供一些在营造湿地公园进行生态修复时,可以参考的植物搭配组合。(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6-05-01)
王艺芳[8](2016)在《基于生态修复的山西省汾西新柳煤矿植物景观规划》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全国有许许多多的工矿区在为国家的发展作着突出的贡献,然而在这些地区,由于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生态环境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既不利于矿区生存,又违背了我国“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理念。因此,对于工矿区的环境治理与改善人居环境,就显得十分的重要而有意义。在生态环境中,植被又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承担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因此,想要恢复矿区的生态环境,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基于生态修复的植被恢复问题。本文选取已有50余年历史的山西汾西新柳煤矿作为研究对象,除了因为其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亟待治理,更重要的是其对周边村镇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本研究中,首先对生态恢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理论依据进行了探讨。其次,对典型的案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借鉴。然后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针对煤矿区基于生态修复的植物景观规划做了以下研究:(1)研究了矿区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情况、土壤与水的污染情况、土壤情况等;(2)对矿区现有的植物种类及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包括其生长状态、生长区域及抗性特征等;(3)对矿区的周边群落农田情况、道路建筑布局情况、人文背景等进行了调查研究;(4)研究了煤矿区基于生态修复的植物的选择与配置的模式。最终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将在当地自然条件下生长良好的植被种类,分乔灌草列出植物名录,并选择性引入了几种适合矿区环境的观赏性强的植物种类;(2)形成一套完整的矿区基于生态修复的植物景观规划方案,包括:规划理念、规划总体构思、规划布局、道路建筑规划、不同区域植被规划等(3)得出了一般性的工矿区基于生态修复的植物配置规划方法。其中包括:防护类植物配置模式、行道植物配置模式、工业区植物配置模式、生活休憩植物配置模式、宅旁植物配置模式、矸石山区植物配置模式等。本文在基于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合理选择与种植园林植物来达到改善工矿区生态环境的效果,从而达到创造经济效益与改善环境质量的双赢,同时希望对工矿区的基于生态修复的植物景观规划乃至山西省、全国的工矿区的植物景观规划提供借鉴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周金富[9](2012)在《河姆渡遗址植物景观分析与生态修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遗址是我国历史文明的鉴证,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文化遗址植物景观与生态环境是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基础条件,能为文化的传承提供良好的环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文化遗址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古老文化逐渐被人类遗忘,遗址的植物景观与生态的修复问题亟待解决。为有效保护河姆渡遗址植物景观的多样性,并进行生态修复,文中在对河姆渡遗址相关材料的总结与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展开古植物、古生态环境的具体分析,重点对河姆渡遗址及其周边的现状植物景观进行分析,并提出生态修复理论与模式。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1)古植物与古生态环境研究。河姆渡遗址种子植物共有48科63属,其中热带、亚热带植物物种所占比例达到61.9%。河姆渡的农业发展较早、水平较高,稻作文化是河姆渡的最大特色,人工栽植水稻已有7000余年的历史。远古时代,宁绍平原地区气候多变,河姆渡先人在经历了海侵与海退,辗转几个地区之后,最终才定居于河姆渡地区。7000多年前,河姆渡与如今的亚热带南部,两广地区气候相近,年平均气温约为22.5℃。(2)河姆渡遗址及其周边植物景观的现状分析。本次调查涉及植物共计61科109属143种。河姆渡遗址展览区植物的选材与布置上过于城市化,生态功能、景观功能与经济效益有所欠缺。周边山体植物多样指数较低,群落季相变化不明显,阔叶树树种较多,植物群落易受虫害影响、防火能力较差,群落稳定性略有不足。附近湿地植物多样性指数较高,草本植物种类丰富,但入侵性杂草较多,乔灌层植物较少,景观效果不够理想。(3)河姆渡遗址生态修复理论及模式研究。通过总结生态修复相关的理论提出河姆渡遗址生态修复应遵循生物多样性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和文化修复理论,坚持原真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功能性原则与乡土性原则。根据河姆渡遗址的历史文化与湿地植物景观特色,推荐了102种植物,并提出了4种生态修复模式。其中,乡土型适用于展览区、山体;自然型适用于山体、湿地;人文型主要适用于展览区;经济型适用于展览区、山体。(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期刊2012-06-01)
李新芝[10](2009)在《8种藤本植物在温州城市垂直式刚性河岸植物景观修复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温州市城市河道现状的调查分析,结合垂直式刚性河岸的自身特点,选取了中华常春藤(Hedera nepanensis var. chinensis)、南蛇藤(Celastrus orbiculatus)、藤本月季(Rosahybrida ClimbingRoses)、扶芳藤(Euonymus fortune)、龙须藤(Bauhinia championi)、常春油麻藤(Mucuna sempervirens)、薜荔(Ficus pumila)、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等8种植物材料,对其生理生化指标进行耐热性、抗寒性和耐水湿性测试,并选取温州温瑞塘河上一段典型的垂直式刚性河段进行了植物景观修复试验,对垂直式刚性河岸植物景观修复的模式进行了构建,研究结果如下:1、依据温州城市垂直式刚性河岸的自身特点,构建出藤本植物与水生植物相结合、藤本植物、藤本植物与小灌木相结合、垂挂式藤本植物与水生植物相结合和复式垂直式护岸植物种植等5种城市垂直式刚性河岸的植物景观修复模式。2、对选取的8种垂直式刚性河岸绿化植物材料进行了抗逆性研究,结果表明:(1)耐热性:在高温胁迫下,对8种植物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片水分饱和亏缺、细胞膜透性、叶绿素含量和MDA含量进行分析比较,8种植物间的耐热性存在差异。利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综合分析各指标得出8种植物的耐热性强弱顺序为:薜荔>常春油麻藤>月季>扶芳藤>龙须藤>络石>南蛇藤>中华常春藤。(2)抗寒性:在低温胁迫下,8种植物的细胞透性随着温度的降低而上升,SOD活性变化先升高后降低,可溶性蛋白质呈下降趋势。综合分析后得8种植物的抗寒性排序为:扶芳藤>龙须藤>中华常春藤>南蛇藤>常春油麻藤>薜荔>月季>络石。(3)耐水湿:将8种植物材料进行50天的水淹处理,对其形态特征的变化和涝害指数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得出8种植物的耐水湿性强弱能力为:藤本月季和薜荔为较耐水湿植物,中华常春藤、龙须藤和络石次之,南蛇藤的耐水湿能力最弱。3、选取了4种垂直式刚性河岸植物景观修复模式进行构建试验,经对植物景观修复模式应用的8种陆生植物、6种水生植物一年的生长状况观测,壁挂式种植修复模式的效果最佳,浮床种植修复模式次之,其后为条状种植带修复模式,水生植物种植修复模式效果最差。(本文来源于《浙江林学院》期刊2009-06-13)
植物景观修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植物景观修复是地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修复与重建的重要环节。然而,在"自然生态系统"的范式下.植物景观修复的目标是恢复到人类干扰之前的格局状态.这给已经发生了不可逆变化的植物群落的恢复带来了很大风险,同时也使文化景观遭到破坏。从植物景观修复的整体过程出发,首先梳理了Richard Hobbs新型生态系统理论的起源、内涵、管理机制。其次通过推导理论要点与植物景观修复的关系.在分析美国佛罗里达Everglades湿地和淮南大通煤矿植被修复实践案例的基础上,探索新型生态系统理念下的植物景观修复规划设计途径,以期能为植物景观修复的实践应用提供指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植物景观修复论文参考文献
[1].张冬冬.文化遗产类历史园林植物景观保护与修复——以国际公约及国内外实践为切入点[J].风景园林.2019
[2].尹智毅,徐文飞.新型生态系统理念下的植物景观修复实践研究[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8年会论文集.2018
[3].于博,牛舒俊.植物景观的环境修复再生力调研探究[J].居舍.2018
[4].宫晓琳.渭河中段湿地公园植物景观分析及生态修复策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5].崔志茹.辽阳石洞沟森林公园残损区域植物景观修复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7
[6].唐兴义,赵彩英.水生态修复公园植物景观营造特色探讨[J].中国园艺文摘.2016
[7].杨丁.华北地区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修复水生植物景观配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
[8].王艺芳.基于生态修复的山西省汾西新柳煤矿植物景观规划[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9].周金富.河姆渡遗址植物景观分析与生态修复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2
[10].李新芝.8种藤本植物在温州城市垂直式刚性河岸植物景观修复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林学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