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创新网络论文-陈艳萍

知识创新网络论文-陈艳萍

导读:本文包含了知识创新网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知识创新,合作网络,社会网络分析,珠叁角城市群

知识创新网络论文文献综述

陈艳萍[1](2019)在《珠叁角城市群知识创新合作网络特征研究——基于论文合作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珠叁角城市群15个城市为研究区域,基于2001—2018年高水平学术论文合作构建知识创新合作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珠叁角区域合作网络的分布特点、结构特征和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珠叁角城市群知识创新合作网络规模日益扩大,基本形成以广州为核心的单中心网络空间结构;合作网络存在明显的核心—边缘特征,广州占据绝对核心地位,边缘城市创新合作有效性明显低于中心城市;创新能力强的城市知识创新合作占城市内部知识创新的比例相对较低,而创新能力低的城市则相反;珠叁角城市群合作网络仍处在发育中,依旧存在内部发展不均衡、边缘城市参与度不够等诸多问题。(本文来源于《科技与创新》期刊2019年18期)

游小珺,杜德斌,韦素琼[2](2019)在《多维邻近视角下美国高校知识创新网络空间演化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识创新是国家创新能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知识创新网络是知识创新要素流动的主要表征形式,如何科学认识知识创新网络的时空演化及动力机制,对进一步促进国家知识创新发展意义重大。目前学界对不同维度邻近性在创新网络演化中的作用机理仍存在分歧,对多空间尺度下的知识创新网络演化机制比较分析尚有不足。有基于此,研究以美国研究型高校为案例,借助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手段,以校际合着论文数为主要指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空间尺度刻画美国高校知识创新网络的空间特征及演化态势;以演化经济地理学经典的多维邻近性理论为纲,通过定量模型测度高校知识创新网络节点强度及其演化的多维邻近机制;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分析框架,利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揭示美国知识创新网络的微观决策机理;最后,从中国知识创新网络发展现状出发,探讨推动中国知识创新网络建设的基本思路。结果表明:(1)2004年美国高校知识创新网络呈现东密西疏的"叁核、一带、四点"空间组织模式;2013年,其空间非均衡性有所缓解,"一星主导、多核承接、多点密布"的空间格局凸显。(2)在国家尺度上,高校学术实力、地理邻近性、认知邻近性、社会邻近性、制度邻近性均促进高校知识创新网络发展;位于同一州或者同一高校群内的两所高校之间越容易进行知识创新合作;但在高校群尺度上,地理邻近性的影响并不显着,在地理邻近性较高的基础上,科研人员更关注与合作者之间社会关系的亲疏和认知基础的异同。(3)调研访谈揭示,社会邻近性和认知邻近性是知识创新合作决策中最关键的维度,制度邻近性不是重点考虑因素;显性和隐性知识传递与流动日益依赖电子邮件、视频会议、即时通讯软件等现代化手段实现,其空间依赖度不断下降,地理邻近性在知识创新合作决策中的作用并不显着。(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9-06-29)

孙嘉璐[3](2019)在《创业企业知识网络结构与知识创新:人力资本异质性与知识转换能力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在其《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曾阐明,知识是一种生产要素,而且是全球化经济环境中最重要的关键资源,从现今各方面的证据显示都足以佐证说明,知识在企业内和社会组织中已逐渐取代其他各种生产要素,而成为组织能不断成长的主要关键因素。但知识对于任何企业组织的竞争而言都不可能是无限的,充其量只够用来达成阶段性某些特定的目标,一个组织如何能不断的创新知识,除了全体成员必须愿意不断累积及分享个人的智慧和经验外,还要有能引导企业高管成员有效整合及善用现今信息科技的导入战略及应用系统(Sorenson,2013)。这些预示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已经到来。知识的创新性挑战不可避免。所谓知识经济时代,是指工业化发展的后期,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源,并形成一个以创新为导向的创业型经济体系。创业型经济体系的特质是能够对知识加以创新的应用,这个“知识”的包括范围远超过所谓的高科技,而知识发展与有效应用,就是今天发达国家社会持续成长的主要驱动力(Goerzen and Beamish 2005)。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与创业精神是驱动企业成长的几个主要因素,其中劳动力、土地、资本属于传统的生产要素,企业家的主要功能则在于推动企业创新,而创新与创业精神正是形成创业型经济体系的动力。在这一过程中,知识网络的复杂结构和知识创新,对于企业的创新体系构建以及整个社会经济体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Shaner and Maznevski,2011;Sampson,2017)。在新企业创建与发展过程中,为了发挥知识创新的作用,创业企业将大力整合人力资本并不断完善其知识转换能力,以期强化组织的知识创新绩效。本研究将从知识视角出发,剖析创业企业知识网络结构与知识创新的关系,并探究多元的人力资本和企业内部的知识转换能力对上述关系的权变性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创业企业的知识网络结构与知识创新的关系,并深入分析影响二者关系的权变因素。这些都是知识管理领域、社会网络领域以及创业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本文主要研究如下内容:第一,分析创业企业知识网络结构洞与知识创新的关系。知识网络结构洞是结构洞理论中的核心研究内容,如何利用结构洞生成新的知识以驱动知识创新不仅影响组织的绩效,更影响创业组织的成长,二者之间的特殊关系将会对创业企业具有特殊意义。第二,深入剖析知识网络密度与知识创新的关系。通过实证研究来探讨创业企业知识网络密度与知识创新的关系,能够为创业企业构建网络关系以及构建何类关系提供一定参考。第叁,深入分析知识网络集中度与知识创新的关系。网络集中度决定了网络参与者行动轨迹和路径,以及处理网络关系的手段(Schneider等,2002)。本文对这一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深入分析网络集中度对知识创新的影响能够为创业企业如何识别网络以及参与网络的深度提供有价值的借鉴。这一关系也是本研究的难点。第四,人力资本异质性的边界作用。如前所述,人力资本是知识经济环境下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和战略性资源,可以拉开与竞争者的竞争距离,迅速适应环境变动(Aaker.1989:Barney.1991)使企业逐步构建持久竞争优势。人力资本特性对于知识网络中知识的流动、知识的转换、知识的创造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将分析人力资本异质性对上述叁个关系的调节效用。第五,知识转换能力也是知识管理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其边界作用决定了知识网络结构的效益,尤其是上知识转换能力对上述叁个关系的影响会深化创业企业的网络关系认知与选择。从上可知,本文基于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探讨知识网络结构对知识创新的影响机理,将知识网络结构的各维度,即知识网络结构洞、知识网络密度、知识网络集中度作为前因变量,分析他们对知识创新的影响,并探究人力资本异质性以及知识转换能力对上述关系的调节效果。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以社会网络理论探讨知识管理与创新绩效议题,能够进一步丰富网络结构与知识创新的关系,深化知识创新理论。网络结构是组织中信息与知识传导、创新的一张地图,而Cross et al.,(2001)以及Burt(2017)的研究指出,即使一些组织拥有技术上领先的平台以及获取、识别与储存的知识制度和经验,但人们仍倾向通过人际间非正式网络寻求知识、获取问题的答案。但近年来大多研究者多着重在以Nonaka所提出的知识创造理论框架下来探讨知识与创新议题之间的关系,尤其关注知识转移能力的构建,对于组织间非正式互动及所处的网络位置结构等关系的研究则较为缺乏。本研究即从企业互动的角度出发,并基于社会网络理论,通过实证分析来探讨创业企业知识管理与创新绩效之相关议题。这不仅丰富了创业相关理论,也进一步完善了社会网络理论,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知识网络结构的认知。其次,以社会网络分析研究创业企业组织行为,有助于进一步深化社会网络分析法,更深入探究特殊网络结构的作用。Krackhardt(1993)是将网络分析运用在组织行为研究上的开创者,Tichy(2011)强烈建议组织行为的研究,应该采用网络分析的观点,并运用网络分析方法,探讨个体属性、组织成员间关系网络结构,而Balkundi et al.(2007)也认为,通过对经典的组织行为的研究能了解网络的重要性,例如网络结构洞、网络密度、网络集中度与绩效的关系,等等。Burt(1992)更企图提出一个融合经济学与社会学的理论分析模式,以网络理论为基础进一步替企业进行诊断。由于社会网络问卷所调查的资料是企业成员间互动关系之关系性数据,并且由企业成员互评且记名方式进行,因此在数据收集过程上较传统匿名问卷更为困难,而过去以社会网络理论进行实证的对象大多属于概念性或传统自评的非关系性数据。本研究获得了创业企业的协助与配合,克服了社会网络分析中最困难的问卷数据收集,从社会网络分析角度,针对研究对象(创业企业知识网络)进行完整的网络分析,了解组织之间知识交流、分享与创造的情形,以协助组织妥善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知识。再次,以完整的样本实证网络结构洞与知识创新之间的曲线关系,突破了二者之间正相关的局限,进一步丰富了网络结构洞的相关研究。目前对于社会网络理论中结构洞的研究结果显示,各学者对结构洞和绩效的关系持有不同的观点,认为结构洞与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关系(Ahuja,2000、Burt,2004)、负向关系、甚至存在曲线关系(Balkundi et al,2007)。据此,本研究利用网络理论架构及研究对象样本的完整性来探讨此议题,而经实证结果指出,对于创业企业而言,知识网络结构洞与知识创新之间确实存在倒U型的曲线关系。这一结论突破了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得出了与主流研究结论不一致的结果,进一步丰富了网络结构洞理论。最后,进一步解析了人力资本异质性的边界作用,深化了人力资本异质性的价值人力资源管理首先缘起于英国的labor Management。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出现各式名称,最后发展至以人力为组织资源概念的人力资源管理(吴宏孝,2007)。从人力资源发展的角度来看,劳动经济学理论视人力资本为个人在教育训练上的投资,其结果是个人收入与生产力提升(Lazear.1998:Kaufman,1994)。人力资本是企业成长、创新与战略革新的基础,任何作业流程的改善或新奇想法的建议,都来自于人员智慧的结晶。简单来说,人力资本是企业内管理者与员工所拥有的技术、知识与能力(Bassi and Van Buren,1999;Iymn,1999;Dzunkowski,2000),是组织技术累积与个人知识的结合。现有研究聚焦于人力资本的直接影响(对绩效、对团队效能),较少分析人力资办特质(如同质性、异质性)对组织知识创新的作用(Prieto等,2012)。而关于人力资本对知识网络结构与知识创新的关键性影响的研究更是鲜有。本研究突破这一局限,探究人力资本特性的边界作用,这进一步丰富了人力资源相关研究,也为创业企业构建人力资本基础,配置人力资本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谢伟伟,邓宏兵,苏攀达[4](2019)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知识创新合作网络研究——高水平科研合着论文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作为研究区域,基于2006—2017年区域高水平合着论文构建知识创新合作网络,分析网络特征并探讨网络邻近性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网络规模日趋扩大,联系日趋增强并趋于稳定,基本形成了以长沙、武汉、南昌为核心的多中心网络空间结构,且网络节点具有显着等级层次性。通过特征路径长度和集聚系数分析发现,网络具有小世界特征,但无标度特征不明显。QAP回归结果表明,地理、社会、技术和人力资本邻近都对知识合作网络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科技进步与对策》期刊2019年16期)

许培源,吴贵华[5](2019)在《粤港澳大湾区知识创新网络的空间演化——兼论深圳科技创新中心地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群创新网络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选取web of science科研合作研究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大湾区知识创新网络结构空间演化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大湾区知识创新网络紧密程度日益提高,稳定性逐步增强;(2)广州、香港处于知识创新网络中心位置,但深圳已经成长为知识创新网络的新中心;(3)知识创新网络从"广州-香港"双核结构演化成为"广州-深圳-香港"叁角结构,并出现"广州—东莞—深圳—香港"大湾区东岸创新集聚带趋势,整体呈现"多中心、多节点、多子群"格局;(4)QAP分析表明地理邻近、技术结构邻近、经济邻近、制度邻近、语言邻近对城市间创新合作形成有显着影响。总体上,深圳将成为粤港澳乃至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湾区,应着力强化深圳的创新网络中心地位。(本文来源于《中国软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陆相鹏[6](2019)在《试论知识基础与合作网络对企业知识创新的交互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截止到目前为止,国内很多相关学者都认为,无论是知识基础还是合作网络,其自身的结构特征都很可能在企业知识创新中产生交互作用,此外,对于组织来说,其原有的知识基础也能影响到其知识创新的问题,在这样的基础上,本文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认为,企业想要对现有知识进行创新,必须要对现有的知识元素进行重组,形成基础,基础的形成则包含着企业对知识的具体投资以及经验的积累情况。除此之外,企业知识的创新不仅受到知识基础的影响,还与企业员工的认知情况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也涉及到了合作网络的结构特征问题,合作网络能够影响企业新知识的进入,更决定着员工的认知共识情况。(本文来源于《中外企业家》期刊2019年11期)

郝璐[7](2019)在《构建知识创新网络 增强社会创新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需要新的驱动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将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是一个涉及多领域、多学科、多层次的综合性概念,在信息(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3-27)

杜含双,王艳霞[8](2019)在《网络结构对期刊知识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学术期刊为研究对象,考察网络结构因素对期刊知识创新绩效的影响,并探究结构洞在其中发挥的调节作用。以IF≥1.0的49种图书情报学期刊为样本,构建了期刊互引网络,采用层次线性回归方法研究了结构洞、网络中心性以及网络密度与期刊知识创新绩效的关系,得出了结构洞和网络中心性对期刊知识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网络密度对期刊知识创新绩效产生负向影响,结构洞负向地调节了网络密度对期刊知识创新绩效的影响的结论。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期刊提高知识创新绩效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图书情报导刊》期刊2019年01期)

姚艳虹,张翠平,周惠平[9](2018)在《知识域耦合对企业知识创新能力影响的仿真——协同网络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升知识创新能力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本文在对知识域耦合与知识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以及两者之间因果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协同网络中知识域耦合对知识创新能力影响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知识域耦合正向影响知识创新能力,同时伴随有阶段性结构突变的非均质性特征;网络惯例与知识域耦合及创新知识增量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互补性知识在协同合作后期分别与知识域耦合、创新知识增量正相关,替代性知识则相反;企业的知识吸收水平、合作意愿与知识域耦合、创新知识增量正相关。因此,企业应保持适当惯例,有效进行外部知识搜寻,增强合作意愿,提高自身知识吸收水平,通过促进知识域耦合以提升知识创新能力。(本文来源于《企业经济》期刊2018年12期)

柴华奇,袁雅娜[10](2018)在《军民融合知识创新网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知识管理的视角研究军民融合知识创新网络的内涵和特征,认为军民融合知识创新网络形成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军民产业的知识融合、技术融合、需求融合和产业融合,利用军民融合知识创新网络的构成要素、成员关系和成员选择等3个方面构建了军民融合知识创新网络模型,并且探讨了该模型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期刊2018年23期)

知识创新网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知识创新是国家创新能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知识创新网络是知识创新要素流动的主要表征形式,如何科学认识知识创新网络的时空演化及动力机制,对进一步促进国家知识创新发展意义重大。目前学界对不同维度邻近性在创新网络演化中的作用机理仍存在分歧,对多空间尺度下的知识创新网络演化机制比较分析尚有不足。有基于此,研究以美国研究型高校为案例,借助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手段,以校际合着论文数为主要指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空间尺度刻画美国高校知识创新网络的空间特征及演化态势;以演化经济地理学经典的多维邻近性理论为纲,通过定量模型测度高校知识创新网络节点强度及其演化的多维邻近机制;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分析框架,利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揭示美国知识创新网络的微观决策机理;最后,从中国知识创新网络发展现状出发,探讨推动中国知识创新网络建设的基本思路。结果表明:(1)2004年美国高校知识创新网络呈现东密西疏的"叁核、一带、四点"空间组织模式;2013年,其空间非均衡性有所缓解,"一星主导、多核承接、多点密布"的空间格局凸显。(2)在国家尺度上,高校学术实力、地理邻近性、认知邻近性、社会邻近性、制度邻近性均促进高校知识创新网络发展;位于同一州或者同一高校群内的两所高校之间越容易进行知识创新合作;但在高校群尺度上,地理邻近性的影响并不显着,在地理邻近性较高的基础上,科研人员更关注与合作者之间社会关系的亲疏和认知基础的异同。(3)调研访谈揭示,社会邻近性和认知邻近性是知识创新合作决策中最关键的维度,制度邻近性不是重点考虑因素;显性和隐性知识传递与流动日益依赖电子邮件、视频会议、即时通讯软件等现代化手段实现,其空间依赖度不断下降,地理邻近性在知识创新合作决策中的作用并不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知识创新网络论文参考文献

[1].陈艳萍.珠叁角城市群知识创新合作网络特征研究——基于论文合作的实证分析[J].科技与创新.2019

[2].游小珺,杜德斌,韦素琼.多维邻近视角下美国高校知识创新网络空间演化机制研究[C].2019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摘要集.2019

[3].孙嘉璐.创业企业知识网络结构与知识创新:人力资本异质性与知识转换能力的调节作用[D].吉林大学.2019

[4].谢伟伟,邓宏兵,苏攀达.长江中游城市群知识创新合作网络研究——高水平科研合着论文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

[5].许培源,吴贵华.粤港澳大湾区知识创新网络的空间演化——兼论深圳科技创新中心地位[J].中国软科学.2019

[6].陆相鹏.试论知识基础与合作网络对企业知识创新的交互影响[J].中外企业家.2019

[7].郝璐.构建知识创新网络增强社会创新能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8].杜含双,王艳霞.网络结构对期刊知识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J].图书情报导刊.2019

[9].姚艳虹,张翠平,周惠平.知识域耦合对企业知识创新能力影响的仿真——协同网络视角[J].企业经济.2018

[10].柴华奇,袁雅娜.军民融合知识创新网络研究[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8

标签:;  ;  ;  ;  

知识创新网络论文-陈艳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