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亚波长器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导模共振,严格的耦合波理论,全息光栅,可调谐滤光片
亚波长器件论文文献综述
王琦[1](2012)在《导模共振亚波长器件的机理及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导模共振亚波长滤光器件因为具有极窄的带宽、极高的衍射效率和结构简单等优点,近年来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利用导模共振效应,可以设计出性能卓越的光学滤波器,偏振分离器等光学器件,促进光通信以及相关光学领域的发展。本论文利用亚波长光栅导模共振效应,对具备滤光和高反特性的导模共振亚波长滤光器件从理论设计、实验制备以及应用叁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基于全息工艺制备了共振波长在693nm的可见光波段的导模共振滤光器件,设计了几种可调谐导模共振滤光器件,并分析讨论了导模共振器件的应用前景。本文首先介绍了严格的矢量衍射理论,并阐述了利用耦合波方法分析处理不同偏振入射时的矩形槽光栅的衍射问题的一般过程。基于亚波长光栅结构的导模共振异常现象,分析了不同的结构参数对导模共振滤光器件光学特性的影响,通过调节这些结构参数可以设计出具有理想滤光特性曲线的导模共振滤光器件的结构。研究了光栅结构之下的薄膜层对亚波长光栅导模共振滤光器件的光谱特性的调控现象,并利用这种调控作用进行了两种创新方法和技术的研究:(1)在设计亚波长导模共振滤光器件的结构方面,通过调整光栅层结构之下的薄膜层厚度来达到不改变导模共振滤光片的光学特性的前提下减小光栅层槽深的设计要求,可以解决所设计光栅槽深过深带来制备工艺的困难,从而达到降低导模共振滤光片的制备难度的目的;(2)在制备亚波长导模共振滤光器件方面,分析了亚波长光栅结构的双层导模共振滤光片制备过程中由于对光栅层的过刻蚀现象造成的制备误差从而导致导模共振滤光片光谱漂移的现象。提出了通过对制备后期的滤光片镀上一定厚度和折射率的薄膜层可以修正由于周期和光栅槽深的制备误差而引起的光谱漂移现象,从而降低了亚波长导模共振滤光片对光栅周期和槽深制备精度的要求,降低了导模共振滤光片结构的制备难度,提高了样品制备的成品率。针对导模共振光学元件在光通信、防伪以及可调谐激光器等领域的应用,基于严格的耦合波理论,研究了几种具有窄带高反射功能的可调谐导模共振滤光器件。介绍了利用方位角对导模共振滤光片的控制作用,提出了利用方位角的变化实现可调谐导模共振滤光片结构的设计方法。结合聚合物分散液晶的电光特性设计了电控聚合物分散液晶折射率的可调谐导模共振滤光器件,实现了共振波长从672.4nm变化到698.4nm,可调谐共振波长最大调谐范围可达到26nm。此外,首次提出了光谱能量调谐导模共振滤光器件的概念及其设计方法,通过特定结构及利用方位角的改变可以实现导模共振的光谱能量在两个特定波长通道的调谐,这在光生物学精确定量的研究方面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提出利用导模共振光栅阵列再现彩色图像,通过结构相同仅周期不同微结构将光分解成所需要的红、绿、蓝叁色光充当叁基色,以此表现图像,改变了传统的用彩色油墨实现图像的色彩的概念。由于导模共振光栅微结构的结构简单,高衍射效率和窄带的性质,易得到高纯度的单色光,对微结构进行排列分布处理即可得到彩色图像。初步仿真结果表明在TE偏振光入射下已能够较真实的还原原图像。这种彩色图像再现的方法节省资源、环保,还可以实现普通油墨无法印刷的光变效果,在印刷、真迹保存,光显示等行业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根据严格的耦合波理论和导模共振滤光片的设计方法设计了2-18GHz微波波段的导模共振超材料结构,该材料在9.7GHz波段截止透射,在除此截止带之外的整个2-18GHz波段透射率超过90%。此外,利用氧化铪和氧化钽两种不同折射率材料设计了具有相同共振波长的双层亚波长导模共振滤光片的结构,基于亚波长全息光栅掩模制备理论及工艺基础研究了亚波长导模共振滤光片的制备流程和工艺,制备了共振波长为693nm的亚波长导模共振滤光片,对所制备的导模共振滤光片的滤光特性进行了测试并进行了误差分析。(本文来源于《上海理工大学》期刊2012-04-01)
[2](2011)在《微纳光子学亚波长器件研究的重要进展——逆向干涉相消法提高波分复用器透射效率50%》一文中研究指出据www.opt.ac.cn网站报道,微纳光子学主要研究在微纳尺度下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光的产生、传输、调控、探测和传感等方面的应用。微纳光子学亚波长器件能有效提高光子集成度,有望像电子芯片一样把光子器件集成到尺寸很小的单一光芯片上。纳米表面等离子体学是一块新兴微纳光子学领域,主要研究金属纳米结构中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它具有尺寸小、速度快和克服传统衍射极限等特点,有望实现电子学和光子学在纳米尺度上的完美联姻,将为新一代的光电技术开创新的平台。金属-介质-金属F-P腔是最基本的纳米等离子体波导结构,具有良好的局域场增强和共振滤波特性,是制作纳(本文来源于《红外》期刊2011年08期)
王保清,郑臻荣,顾培夫,沈卫东,饶文萍[3](2010)在《基于表面等离子激元的亚波长器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不同金属材料表面等离子激元耦合激发的传播深度和传播距离,提出选择器件材料的标准,其中银表现出最佳的特性.以入射波长为1050nm的p偏振光为例,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方法,模拟了p偏振光高斯光束入射到金属银亚波长狭缝与光栅结构的传播特性,证明这种结构具有透射增强及定向耦合输出功能.入射面光栅对输出光的主要贡献是透射增强,出射面光栅主要对输出光的远场分布特性产生影响,光栅凹槽数目和深度对透射增强作用具有最佳化参数,透射强度与亚波长狭缝深度之间的关系呈周期性变化特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0年02期)
亚波长器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据www.opt.ac.cn网站报道,微纳光子学主要研究在微纳尺度下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光的产生、传输、调控、探测和传感等方面的应用。微纳光子学亚波长器件能有效提高光子集成度,有望像电子芯片一样把光子器件集成到尺寸很小的单一光芯片上。纳米表面等离子体学是一块新兴微纳光子学领域,主要研究金属纳米结构中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它具有尺寸小、速度快和克服传统衍射极限等特点,有望实现电子学和光子学在纳米尺度上的完美联姻,将为新一代的光电技术开创新的平台。金属-介质-金属F-P腔是最基本的纳米等离子体波导结构,具有良好的局域场增强和共振滤波特性,是制作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亚波长器件论文参考文献
[1].王琦.导模共振亚波长器件的机理及特性研究[D].上海理工大学.2012
[2]..微纳光子学亚波长器件研究的重要进展——逆向干涉相消法提高波分复用器透射效率50%[J].红外.2011
[3].王保清,郑臻荣,顾培夫,沈卫东,饶文萍.基于表面等离子激元的亚波长器件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