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秀勇段军杨红玲(湖北省襄阳市解放军第四七七医院内二科湖北襄阳441003)
【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6-0265-01
【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康复出院56例,其中48例24h内出血被控制,大便隐血试验阴性,2例因严重并发症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加强病情观察及针对性的护理治疗,能提高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为促进患者康复提供有力保证。
【关键词】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护理
肝硬化是一种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原因是由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或门静脉高压导致胃黏膜弥漫性出血、糜烂、溃疡所致呕血及黑便,常伴周围循环衰竭,诱发肝性脑病,在夜间发生率高,病死率高[1]。因此,应及早防治,除积极治疗原发病外,护理人员的细心观察,医护默契配合,对挽救患者生命,提高生存质量起重要作用。我科2009年11月—2012年1月共收治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58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58例,男43例,女15例;年龄24-81岁,平均49.3岁;其中轻度出血12例,中度出血36例,重度出血10例。
1.2方法本组均采取静脉应用抑酸药物及静推立止血,静脉滴注垂体后叶素或奥曲肽,口服去甲肾上腺素或凝血酶等止血,必要时采取双气囊管压迫止血。
2结果
患者康复出院56例,其中48例24h内出血被控制,大便隐血试验阴性,2例因严重并发症抢救无效死亡,抢救成功率为96.55%。
3护理方法
3.1基础护理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特别是出血时,去枕平卧,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以利呕吐物、分泌物的排出,保持病房安静。
3.2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有无口渴、恶心、心悸、腹胀、肠鸣音增强等出血先兆,每半小时测1次生命体征并记录;当出现低血容量休克时,患者收缩压低于70mmHg,四肢皮肤湿冷,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呼吸浅而快,意识不清等。观察呕血及黑便的次数、量、性质、正确估计出血量;观察尿量,出现少尿或无尿者,要准确记录24h出入量。
3.3用药护理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一条补充血容量,另外给予止血药,临床上多用垂体后叶素静脉滴注,垂体后叶素可通过收缩内脏血管减少门静脉血液而降低门静脉压力,达到止血目的。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血压、心率的变化,动态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3.4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护理插管前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使患者配合插管治疗。使用前先检查三腔二囊管是否漏气,抽尽囊内气体。插管长度一般在55-65cm,将三腔管前段、气囊部及患者鼻腔涂以石蜡油,患者取斜坡位,自鼻腔插入三腔管,至咽部时嘱患者做吞咽动作,当到达胃内时,可吸出胃内液体或血液,向胃囊内注入180-210mL气体,拉紧后用500ml平衡液为牵引物,牵引绳与水平面一般在30度-45度,观察出血情况。置管期间,定时观察病人神志变化、生命体征变化,间断冰盐水冲洗胃腔,通过观察胃内引流物了解压迫止血是否有效,同时可通过胃管内注入乳果糖,协助排除肠道内积血,减少肝性脑病的发生几率。若出血已停止,可放松牵引后继续放置24-48小时,若仍无继续出血迹象,可安排拔出三腔管,拔出三腔管前,首先完全抽出食管囊及胃囊内气体,并让患者口服石蜡油30ml,拔出三腔管后仔细观察三腔管是否完整,有无破损,拔管后至少观察24h,仍无出血迹象,可适当恢复饮食[2]。
3.5心理护理除了遵医嘱积极抢救外,做好心理护理非常重要,关心体贴患者,科学地解释病情,详细说明各种治疗措施、注意事项,减轻患者心理压力,稳定情绪,向患者介绍抢救成功的病例,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相信病情会得到控制,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3.6饮食护理出血时禁食1-3天,出血停止24h后可进少量温凉流质饮食,病情稳定后逐渐过渡到软食,开始少量多餐,以后改为善食。门静脉高压引起出血的患者,止血1-2天渐进高热量、高维生素流质,限制钠和蛋白质摄入,避免进食粗纤维的蔬菜、刺激性食物、硬食和带刺食物,应细嚼慢咽,避免损伤食管黏膜再次出血。
3.7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帮助患者及家属掌握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基本医学知识,了解与疾病有关的危险因素。注意休息,劳逸结合,按医嘱服药,戒烟戒酒,保持稳定和乐观的情绪。指导患者学会自我护理,出院后定期复查。
4讨论
对于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来说,护理人员应加强预见性护理,以防病情进一步加重,病情观察、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健康教育都是预见性护理组成部分。护理工作的专业化、程序化和规范化是保证成功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07.
[2]郭洁,李科军.三腔二囊管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中的使用护理.当代医学,2010,16(14):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