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北京想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鲁迅小说,鲁迅文学,“性善论”,爱罗先珂
北京想象论文文献综述
刘长华[1](2019)在《现代体验,传统想象——鲁迅小说中的北京叙述》一文中研究指出1926年鲁迅离开了寓居长达14年之久的北京,而这一年他不无遗憾地说过,中国没有"都会诗人。我们多有馆阁诗人,山林诗人,花月诗人,……;没有都会诗人"~①。事实上,从《诗经》和"楚辞"中开始,中国文学就有书写城市的篇什,有关城市都会的叙述不曾在中国文学册谱中遗落消遁过。鲁迅此处所讲的"都会"显然指的是现代性的都市,其落脚点是在现代性体验、现代性情绪等上,出生地为绍兴府的他也曾说过"我生长于都市的大家庭里"~②。长期以来,人们似乎更(本文来源于《鲁迅研究月刊》期刊2019年10期)
目田菌[2](2019)在《想象北京》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不是沉睡在书本和地壳里的遗迹,历史所繁衍的文化是我们每天温习的课程。一位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高材生的独特视角,一定会是你写作时的精彩素材,更是你反思生活的细致入口。"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中回忆他在巴黎的生活,在扉页如是写道。对我而言,我生活过的城市无一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从家乡到香港,从香港到北京。家乡(本文来源于《中学生百科》期刊2019年29期)
李林荣[3](2019)在《《北京小孩》的写实和想象》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并不是文学世界里的"儿童"。它和字面上看似与它呈对立之势的所谓成人文学一样,都是从现代思想和现代文化萌发、演变的腹地和主轴线上,确立起自己的精神品质和文体形态的。在承载深切的精神寄托和庄严的社会使命方面,它扛起的分量,相较于严肃的成人文学,并没有质的落差。甚至不止如此,有关儿童文学的(本文来源于《新阅读》期刊2019年05期)
沈庆利[4](2019)在《以北京想象中国——论林语堂的北京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林语堂在横跨中西的多文化语境中,精心塑造了一个艺术化、唯美化和梦幻化的"老北京"形象,这既是跨文化翻译的典型产物,也是作家本人文化中国情怀的集中呈现。他将"老北京"视为古典中国的肉身原型、传统华夏文明的辉煌象征和现代中华民族的首要认同标志。林氏对"(北京)城"与"(中)国"之间同构关系的渲染,及其以北京叙事讲述中国故事的方法论自觉,都为后来的众多海内外华人作家所借鉴和传承,北京则为他们提供了想象中国的广阔空间。而林语堂对北京、上海这两座城市的不同态度,折射出东西方文化夹缝中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文化认同中的某种纠结。(本文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程必荣[5](2018)在《想象,创造思维的翅膀——从高考北京卷记叙文命题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卷近四年四道记叙文命题,均明确要求"展开想象",考查考生的想象能力。为什么连续四年侧重考查"想象能力"呢?这是因为,作文需要创造思维,创造思维的核心就是想象力。高考作文所要考查的是考生全方位的语文能力,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文体,谋篇、表达、技巧等方方面面,而这其中的任何一个环(本文来源于《中学语文》期刊2018年29期)
杨凯芯,李永东[6](2018)在《别处的北京想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京味是凝固了的北京想象模式。实际上,北京形象不仅存在于北京,也在别处流传,不仅为老北京人所构想,也被外乡人所书写。与北京相关的他城风潮、外乡视角甚至异域经验,为北京想象的研究开启了新通道,由此将会发现一座"别处"的城市。在别处发现的北京参与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不论是五卅惨案的北京回声,还是北京与伦敦的隔空相望,抑或是外乡青年的城市突围,都从中心之外的多个维度展现了充满裂隙、但富有张力的民族国家想象。非京味的边缘文本激发了北京想象的活力,呈现了城市参与民族国家构想的意愿和方式。(本文来源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王雅静,罗牧原[7](2018)在《社会想象中的交会性——以北京美发业劳动分工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引入社会想象的概念来重新理解交会性,以批判性地回应交会性研究范式中围绕身份问题所产生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立场之间的争论。以北京美发业为例,本文分析发现,其劳动分工体系是围绕性别与年龄的交会展开的。而社会想象作为一种结构力量与主体能动性之间的中介机制,在形塑劳动分工体系中扮演着建构性的角色。它一方面建构了交会性劳动分工体系和两性职业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又形塑了从业者不同的个体生命体验。社会想象中的交会性展现了结构力量与个体能动性之间互动、协商与再造的过程。文章结尾进一步讨论了将社会想象引入交会性研究范式中的意义。(本文来源于《社会发展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张燕[8](2018)在《当代歌词中“北京”意象的历史记忆与文化想象(1949-2017)》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是一座具有丰富精神品质的大都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音乐中表现北京的最重要艺术手法是戏曲和曲艺,诸如京剧、昆曲、大鼓、琴书等。而在建国后,北京因其作为新中国首都的特殊地位,在现代歌曲中成为被歌唱得最多的城市。关于北京的歌曲,产生于不同时代的历史语境,歌中的文字部分——歌词,表现了北京跨越时代的历史嬗变和浓厚的文化意蕴。因此,考察1949—2017年歌词中“北京”意象的历史记忆与文化想象对于见证现代北京及中国的历史发展,参与文化的建构、新诗精神的建设、纪念新诗百年是有重大意义和重要研究价值的。在建国以来关于北京的歌曲歌词中,“北京”意象大致经历了红色首都、国家形象、世界之城、文化古都,到现代都市、逐梦舞台、凡俗之城的主题变化,在单一的政治意义外又有了更丰富的文化意义;在宏大的国家叙事外,有了个体意识的崛起、私人叙事的巨大空间,北京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时代印记,融合歌词的诗性特征和歌唱韵律,让人铭记心间、久久难以忘怀。在本论文“第一章北京书写中政治主题的变迁与年代史的视野”部分,多民族众生歌唱北京奏响了红色首都的华丽乐章;在“第二章北京记忆的古都吟唱”中,北京特有的京腔京韵展现出京味民俗风情;在“第叁章北京想象的欲望表达”中,京城作为逐梦的舞台缭绕着欲望的凡俗之音,清新纯朴的歌词传唱出北漂们的多种情感……对这些歌词文本的深入研究都在实现对当代歌词中“北京”意象的历史记忆与文化想象。“语词的城市”参与现在和未来人类对其生存空间“城市”的认识、想象和再讲述,并参与实在的城市规划和构造,歌词中的“北京”是一个典型个案。围绕着当代歌词中“北京”意象的历史记忆与歌性特质,歌词中的北京想象很好地反映了随着时代社会发展而变化着的社会心理。又因为歌词中的北京记忆与想象是对北京多面相深刻的理解和构想,亲身参与北京城市文化心理的建构,歌词中的“北京”意象已然成为北京历史变迁的见证、北京文化建构的组成元素。“北京”意象在歌词表达中发展,也在城市发展中表达。歌词学、诗学与城市文化建设在歌唱中相互促进,在共同进步中实现着一种长足的发展。其研究前景至今依然十分乐观,值得期待。(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08)
吴东[9](2018)在《北京冬奥场馆“靓”到超出你想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尚未谋面的“冰丝带”国家速滑馆,将成为全球第一个智慧场馆;大家熟悉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场馆“水立方”,也将实现水转冰,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奥场馆;其他一些新建的冬奥会场馆,也充分融入了高科技和中国文化元素……昨天,在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地,听着规(本文来源于《北京日报》期刊2018-03-24)
季剑青[10](2018)在《五四新文化人对北京民间文化的认知与想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伴随着民俗学运动的兴起,北京民众的文化和风俗开始进入文化人和学者的视野。五四一代民俗学家从其对"民间"的想象出发,一方面试图从北京的民间文艺形式中寻找资源,为新文学提供借鉴;另一方面则通过搜集整理各种文献资料,试图建立"民众的历史"。这两方面的努力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成果,其成败得失亦值得深入探讨。(本文来源于《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北京想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历史不是沉睡在书本和地壳里的遗迹,历史所繁衍的文化是我们每天温习的课程。一位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高材生的独特视角,一定会是你写作时的精彩素材,更是你反思生活的细致入口。"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中回忆他在巴黎的生活,在扉页如是写道。对我而言,我生活过的城市无一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从家乡到香港,从香港到北京。家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北京想象论文参考文献
[1].刘长华.现代体验,传统想象——鲁迅小说中的北京叙述[J].鲁迅研究月刊.2019
[2].目田菌.想象北京[J].中学生百科.2019
[3].李林荣.《北京小孩》的写实和想象[J].新阅读.2019
[4].沈庆利.以北京想象中国——论林语堂的北京书写[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程必荣.想象,创造思维的翅膀——从高考北京卷记叙文命题谈起[J].中学语文.2018
[6].杨凯芯,李永东.别处的北京想象[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7].王雅静,罗牧原.社会想象中的交会性——以北京美发业劳动分工为例[J].社会发展研究.2018
[8].张燕.当代歌词中“北京”意象的历史记忆与文化想象(1949-2017)[D].西南大学.2018
[9].吴东.北京冬奥场馆“靓”到超出你想象[N].北京日报.2018
[10].季剑青.五四新文化人对北京民间文化的认知与想象[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