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熊果酸衍生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熊果酸,糖苷衍生物,A549,MTT法
熊果酸衍生物论文文献综述
杨诗雯,党笑笑,王欢,李军,张勇民[1](2019)在《熊果酸糖苷衍生物合成及体外抗A549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熊果酸母核,经过甲基化修饰,再连接半乳糖、岩藻糖片段,合成了2个熊果酸糖苷衍生物(3、4),其中一个为新合成化合物(3),经~1H NMR、~(13)C NMR、MS表征结构。并采用MTT法,测定2种化合物对于人非小细胞肺腺癌细胞A549的生长抑制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3除最低浓度1×10~(-6) mmol/L对A549没有抑制率外,其余浓度(1×10~(-3)mmol/L、1×10~(-4) mmol/L、1×10~(-5) mmol/L)均对肺癌细胞存在抑制作用,与浓度呈正相关;化合物4各浓度对A549均存在抑制作用,与药物浓度呈现正相关。化合物3在1×10~(-5) mmol/L时抑制率略高于对照组熊果酸,其余组抑制率均不如熊果酸组。化合物4的4组浓度,A549抑制率均不如对照组。(本文来源于《贵州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党笑笑,杨诗雯,李军,王欢,张勇民[2](2019)在《熊果酸糖苷衍生物的合成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首先对熊果酸的28-COOH进行甲基化保护得熊果酸-28-羧甲酯(2),其次以熊果酸-28-羧(2)和葡萄糖、氨基葡萄糖为原料,合成了2种熊果酸衍生物3~4,且其结构通过了~1H NMR,~(13)C NMR,MS(ESI)的验证。3~4化合物体外抗人肺癌细胞(A 549)的活性筛选结果显示:浓度为1×10~(-3) mmol/L~1×10~(-6) mmol/L时,衍生物抗A 549的抑制率随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当浓度为1×10~(-3) mmol/L时,3~4的抑制率分别为(99.37±0.15)%、(99.40±0.15)%。(本文来源于《贵州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李瑶瑶,吴淘[3](2019)在《新型熊果酸喹啉衍生物抗肿瘤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原料为五环叁萜类天然产物熊果酸,合成新型熊果酸喹啉衍生物。使用元素分析法、ESIMS、13C NMR等,分析1,3,4-恶二唑衍生物4a-4f,以及熊果酸喹啉酰肼衍生物3a-3f。采用MTT法,对4a-4f、3a-3f进行测试,分析对叁种肿瘤细胞株的增殖抑制活性。结果显示,对叁种肿瘤细胞株,包括SMMC-77213、HeL、MDA-MB-231,3a-3c都有明显的抑制活性。比对照依托泊苷更强,对SMMC-77213、HeL、MDA-MB-231的IC50值,分别是17.49~19.43μmol/L、0.84~1.19μμmol/L、1.17~1.85μμmol/L。根据抗肿瘤活性结果显示,喹啉基引入熊果酸分子中,羧基修饰为1,3,4-恶二唑基、酰肼基,抗肿瘤活性能够明显增强,酰肼的衍生物为侧链,相比恶二唑的衍生物活性更佳。因此,能够进一步优化熊果酸结构,提升抗肿瘤活性。(本文来源于《云南化工》期刊2019年08期)
赵玉芹,张成杰,相淑芳[4](2019)在《熊果酸衍生物对糖尿病骨质疏松骨重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熊果酸衍生物(ursolic acid derivatives,UAD)对糖尿病骨质疏松骨重塑的影响。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TZ组与US组叁组,取胫骨进行基因和蛋白表达测定以及组织形态学分析,测定骨体积/总体积(BV/TV)、骨小梁数(Tb.N)、小梁厚度(Tb.Th)和骨密度/总体积(BMD/TV)等各项骨形态参数,分别检测骨保护素/核因子-κΒ受体活化剂(OPG/RANKL)比值与骨代谢关键调控因子mRNA的表达。结果 STZ组与对照组相比,OPG/RANKL比值和OPG显着降低且RANKL升高;US组显着增加OPG/RANKL比值。STZ组MMP9和CAII mRNA表达显着高于对照组,而STZ组Runx2和TGF-β的mRNA表达显着低于对照组。US组同时逆转糖尿病小鼠MMP9、CAII、RUNX2和TGF-βmRNA的表达。结论 UAD通过促进成骨细胞分化、新生骨形成及抑制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来逆转STZ诱导的骨小梁损伤作用进行骨重塑。(本文来源于《滨州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栾天[5](2019)在《异甜菊醇与熊果酸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生物学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萜类化合物是一类由异戊二烯基组成的聚合体及其衍生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由于其骨架庞杂、种类繁多且有着广泛的生物学活性,一直以来在药物化学的研究领域中十分活跃。同时,萜类化合物也是寻找及发现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的重要来源之一。本文利用药物化学拼合原理,分别以四环二萜类天然产物异甜菊醇及五环叁萜类天然产物熊果酸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并合成了 68个未见报道的化合物,其结构经核磁氢谱(1H-NMR)、核磁碳谱(13C-NMR)以及高分辨质谱(HRMS)的联合确证,旨在获得高效低毒的抗肿瘤或抗刚地弓形虫的活性化合物。第一章设计并合成了 6个系列共32个未见报道的异甜菊醇衍生物,并对所有目标化合物在细胞水平上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的测试(包括人结肠癌细胞——HCT-116、人肝癌细胞——BEL-7402以及人肝癌细胞——HepG2叁种人类肿瘤细胞以及人正常肝细胞——L02)。大多数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优于先导化合物异甜菊醇以及阳性对照药5-氟尿嘧啶。在这些化合物中,化合物5d(2-氧代-2-(((1-(对甲苯基)-1H 1,2,3-叁唑 1-4-基)甲基)氨基)乙烷基(4R,4aS,6aR,9S,11 aR,11 bS)-4,9,11 b-叁甲基-8-氧代十四烷氢-6a,9-甲桥环庚化[a]萘乙酰胺-4-羧化物)表现出最强的抗肿瘤活性(针对HCT-116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为5.38±0.26 μM,针对BEL-7402细胞的 IC50 值为 15.91±0.41 μM,针对 HepG2 细胞的 IC50 值为 8.92±0.44 μM),并且在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之间有着超强的选择性(针对上述叁种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指数分别为29.93、10.12以及18.05)。此外,化合物5d以浓度依赖性地抑制HCT-116细胞的集落形成。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化合物5d可以将HCT116的细胞周期阻滞在S期,并且通过蛋白质印迹实验发现此作用机制与改变周期蛋白A、B1以及E1的表达有关。分子对接显示化合物5d与周期依赖性激酶2和周期蛋白A的复合体(CDK2/cyclin A)强力结合,很可能作为一个CDK2/cyclinA的抑制剂。第二章设计并合成了 3个系列共36个熊果酸衍生物,并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体外及体内的抗刚地弓形虫活性测试。部分化合物的体外抗弓形虫活性优于先导物熊果酸以及阳性对照药螺旋霉素。在这些化合物中,化合物9d(2-(3-(4-硝基苯基)-4H-1,2,4-叁唑-4-基)乙基(1 S,2R,4aS,6aS,6bR,8aR,12aR,12bR,14bS)-10-羟基-1,2,6a,6b,9,9,12a-七甲基-1,3,4,5,6a,6b,7,8,8a,9,10,11,12,12a,121b,13,14b-十八烷氢化二萘品苯-4a(2H)-羧化物)在昆明小鼠体内表现出最强的抗弓形虫作用(体外选择性指数为1.77,体内弓形虫抑制率为70.4%),其活性优于熊果酸及螺旋霉素。此外,对小鼠血液中的生化参数以及肝脾指数进行了全面的检测,其结果显示化合物9d可以显着降低感染弓形虫的小鼠的肝毒性并提高其抗氧化能力。分子对接显示化合物9d可以与弓形虫的钙依赖蛋白激酶1(TgCDPK1)强力结合,很可能作为一个TgCDPK1的抑制剂。综上所述,本课题发现了两个新型的化合物——高选择性的抗肿瘤化合物5d以及高效低毒的抗刚地弓形虫化合物9d。这些实验结论可为后续的萜类活性天然产物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同时为该领域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有利参考。(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9-03-07)
向润清,范源[6](2019)在《熊果酸及其衍生物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熊果酸(ursolic acid,UA)是一种五环叁萜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夏枯草、女贞子等多种药用植物中,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体内外研究表明,熊果酸抗瘤谱广,且对正常细胞毒性低,是一种理想的天然抗肿瘤候选药物,进行结构改造后具有更广泛的抗肿瘤活性。现综合国内外文献报道,对熊果酸及其衍生物抗肿瘤的作用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药学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刘新宇,高雪琴,金学军,赵春晖,冯中华[7](2018)在《新型齐墩果酸和熊果酸衍生物的合成、表征及细胞毒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齐墩果酸和熊果酸为先导化合物,在C-28位分别导入戊二酸和乙醇酸连接片段,然后与吗啉、N-甲基哌嗪及N-Boc乙二胺进行偶联,得到20种新型齐墩果酸和熊果酸衍生物.采用3-(4,5-二甲基-2-噻唑)-2,5-二苯基溴化四氮唑噻唑蓝(MTT)法观察其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人肝肿瘤细胞Hep G2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齐墩果烷-2,12-二烯-28-酸-[1-(2-氨基-乙氨基)-1-氧亚基]乙酯(OA-9d)和熊果烷-2,12-二烯-28-酸-[1-(2-氨基-乙氨基)-1-氧亚基]乙酯(UA-9d)对叁种人类癌症细胞株的活性明显优于先导化合物;并采用缺氧反应原件(HRE)依赖性分子测定法测定UA-9d抑制肝癌细胞Hep3B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UA-9d能够有效地抑制HIF-1α的表达.(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8年12期)
潘洪双[8](2018)在《新型熊果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恶性肿瘤对人类健康有着极大的危害,从天然产物中提取有效成分并对其结构进行修饰或改造已成为近年来抗肿瘤研究的热点。五环叁萜类化合物熊果酸(UA),是一种常见的天然产物,主要以游离体及糖苷的形式存在于多种植物中。熊果酸具有良好的抗肿瘤药理活性,具有多重作用机制,不仅可以抑制肿瘤的发生、生长,还可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凋亡。本文在课题组前期工作基础上,以UA为先导化合物,通过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构建络氨酸蛋白激酶的小分子抑制剂--设计了18个熊果酸衍生物,并通过化学合成最终得到15个新的化合物。在4-二甲氨基吡啶催化下对C-3位羟基进行0-酰化,合成酰氧基化合物;然后通过先成环内酯再开环的方法,将C-12位氧化成羰基;将C-28位羧基与草酰氯反应成酰氯,进一步与苯胺、间氯苯胺、间氟苯胺、吗啡啉以及苄胺等不同种胺类反应成酰胺。最终得到15个新化合物(I_1~I_(15))。反应过程采用薄层层析法检测,经柱层析硅胶柱纯化粗品,洗脱剂为石油醚和乙酸乙酯(V/V)。新化合物的结构已通过质谱和核磁共振氢谱谱图解析得到确证。本文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比色法)测定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选用肿瘤细胞为人胃癌细胞(SGC7901)和人肝癌细胞株(HepG2),以紫杉醇(Paclitaxel)和阿霉素(Adriamycin)为阳性对照物。结果表明:化合物I_2、I_6对SGC7901和HepG2两种细胞均表现出很好的抑制作用,化合物I_2对SGC7901和HepG2细胞抑制率分别是47.61%和50.58%,其IC50值分别为10.32和8.79μmol/L;I_6对SGC7901和HepG2细胞抑制率分别是49.68%和45.76%,其IC50值分别为13.87和12.23μmol/L,其活性与已上市药物紫杉醇活性相当。本文对后续开展熊果酸以及五环叁萜类化合物的结修饰构改造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沈阳化工大学》期刊2018-03-13)
于婷婷[9](2018)在《熊果酸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癌症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和生活的重大疾病之一。临床上已经有部分天然活性成分用于抗肿瘤疾病的诊疗。比如:紫杉醇、喜树碱、长春新碱等。熊果酸广泛分布于多种天然植物中,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近年来,研究发现熊果酸可作用于肿瘤的不同阶段,本文以对NF-κB通路具有确定抑制作用的熊果酸为先导化合物,构建药效团模型,虚拟筛选出结构新颖和活性突出的小分子抑制剂,对筛选出的小分子抑制剂合成并优化,进行初步的抗肿瘤活性筛选。以熊果酸为起始原料,设计并合成了叁类共18个化合物。首先采用Jones试剂氧化熊果酸C-3位羟基,同时将28位羧基成酯,最后与苯肼反应得到化合物Ⅰ_1~Ⅰ_6;与4-硝基苯肼反应得到化合物Ⅱ_1~Ⅱ_6;与4-氯苯肼盐酸盐反应得到化合物Ⅲ_1~Ⅲ_6。在反应过程中采用TLC检测反应终点,其结构通过MS、~1H-NMR确证。本文采用MTT法,选用人肝癌细胞(BEL-7402)和人胃癌细胞(SGC-7901)进行熊果酸衍生物体外细胞毒活性药理评价,以阿霉素和VP-16为阳性对照物。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对两种细胞株的抑制率均明显高于母体化合物,其中化合物Ⅱ_4、Ⅲ_4、Ⅲ_6对BEL-7402的IC_(50)值分别为7.08、5.63、3.49μM,化合物Ⅱ_6、Ⅲ_4、Ⅲ_6对SGC-7901的IC_(50)值分别为6.30、8.73、7.01μM,化合物Ⅱ_4、Ⅱ_6、Ⅲ_4、Ⅲ_6的IC_(50)相当或较强于阳性对照药,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沈阳化工大学》期刊2018-03-13)
金晓燕,陈浩,陶徐兵,王石发,谷文[10](2018)在《新型熊果酸喹啉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五环叁萜类天然产物熊果酸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熊果酸喹啉酰肼衍生物3a~3f和1,3,4-恶二唑衍生物4a~4f。采用1H NMR、13C NMR、IR、ESI-MS、元素分析等方法对化合物3a~3f和4a~4f进行结构表征和分析。通过MTT法测试了化合物3a~3f和4a~4f对MDA-MB-231、He La和SMMC-77213种肿瘤细胞株的增殖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3a~3c对所测试3种细胞株均表现出显着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3a~3c对MDA-MB-231细胞的IC50值为1.16~1.84μM,对He La的IC50值为0.83~1.18μM,对SMMC-7721的IC50值为17.48~19.41μM,强于阳性对照依托泊苷。根据抗肿瘤活性结果,初步分析化合物的抗肿瘤构效关系,发现在熊果酸分子中引入喹啉基并将羧基修饰为酰肼基和1,3,4-恶二唑基能够显着增强其抗肿瘤活性,且侧链为酰肼的衍生物活性优于恶二唑的衍生物。这一结果可为今后熊果酸的进一步结构优化,寻找具有更强抗肿瘤活性的衍生物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林业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熊果酸衍生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该研究首先对熊果酸的28-COOH进行甲基化保护得熊果酸-28-羧甲酯(2),其次以熊果酸-28-羧(2)和葡萄糖、氨基葡萄糖为原料,合成了2种熊果酸衍生物3~4,且其结构通过了~1H NMR,~(13)C NMR,MS(ESI)的验证。3~4化合物体外抗人肺癌细胞(A 549)的活性筛选结果显示:浓度为1×10~(-3) mmol/L~1×10~(-6) mmol/L时,衍生物抗A 549的抑制率随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当浓度为1×10~(-3) mmol/L时,3~4的抑制率分别为(99.37±0.15)%、(99.40±0.1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熊果酸衍生物论文参考文献
[1].杨诗雯,党笑笑,王欢,李军,张勇民.熊果酸糖苷衍生物合成及体外抗A549活性研究[J].贵州科学.2019
[2].党笑笑,杨诗雯,李军,王欢,张勇民.熊果酸糖苷衍生物的合成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的研究[J].贵州科学.2019
[3].李瑶瑶,吴淘.新型熊果酸喹啉衍生物抗肿瘤活性研究[J].云南化工.2019
[4].赵玉芹,张成杰,相淑芳.熊果酸衍生物对糖尿病骨质疏松骨重塑的影响[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9
[5].栾天.异甜菊醇与熊果酸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生物学活性研究[D].延边大学.2019
[6].向润清,范源.熊果酸及其衍生物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J].药学研究.2019
[7].刘新宇,高雪琴,金学军,赵春晖,冯中华.新型齐墩果酸和熊果酸衍生物的合成、表征及细胞毒活性研究[J].有机化学.2018
[8].潘洪双.新型熊果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的研究[D].沈阳化工大学.2018
[9].于婷婷.熊果酸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沈阳化工大学.2018
[10].金晓燕,陈浩,陶徐兵,王石发,谷文.新型熊果酸喹啉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J].林业工程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