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硕士生论文-杨金灿

教育学硕士生论文-杨金灿

导读:本文包含了教育学硕士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教育学,研究生,科研产出,影响因素

教育学硕士生论文文献综述

杨金灿[1](2019)在《文科硕士研究生科研论文产出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以S大学教育学2015-2017级硕士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着眼于文科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论文产出现状及影响因素,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编问卷对S大学教育学2015-2017级全体硕士生开展调查,结果显示:文科硕士研究生发文刊物的类型单一,科研论文产出的数量和质量不容乐观;在影响科研论文产出的客观因素中,学术氛围、教育实习及科研实践影响较大;在主观因素中,理论水平、问题意识及研究方法影响较大。本文基于调查的结果,试图从专业素养、学术氛围及培养管理叁方面提升文科类硕士生的科研产出。(本文来源于《教育现代化》期刊2019年79期)

毛智辉[2](2019)在《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专业认同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高校招生政策的不断放宽,研究生教育迅猛发展,跨学科考研成为日益普遍的现象。教育学作为跨考的热门学科,受到众多来自不同学科考研学生的推崇。教育学领域内跨学科研究生比例高、学科背景复杂已经成为了该领域研究生的主要特征。专业认同作为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表现,是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能否对专业产生情感并持续投入专业学习的关键。提高他们的专业认同水平,可以有效激发专业学习热情,引发高度投入的专业学习行为,进而提高专业学习成就,并最终提升培养质量。据已有研究结果表明,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的专业认同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专业培养质量。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其专业认同,这些因素又是如何作用于他们的,此即本研究主要探讨的两大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在文献综述基础上,采用质性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进行了探究。首先,通过深入访谈的方式获取这部分学生的访谈数据资料,之后通过扎根理论方法,分析提炼出相关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专业认同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模型。最后,根据该模型所包含的变量关系推导出相关假设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加以验证。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的专业认同处于中等水平;第二,专业认同在人口统计学因素上存在显着性差异;第叁,专业学习效能感对专业认同具有显着正向影响;第四,专业声誉对专业认同具有显着正向影响;第五,专业培养环境对专业认同具有显着正向影响;第六,专业学习效能感对学习投入具有显着正向影响;第七,专业培养环境对专业归属感具有显着正向影响;第八,专业认同对学习投入具有显着正向影响;第九,专业认同对专业归属感具有显着正向影响;第十,专业认同在专业学习效能感对学习投入的影响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第十一,专业认同在专业培养环境对专业归属感的影响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基于上述结论,为促进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专业认同水平的提升,本研究建议加强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积极的心理认知能力培养,增强专业学习效能感;重视专业声誉对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的学科激励作用,积极提升专业声誉;营造良好的专业培养环境,增强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的专业情感归属。(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0)

王善苗,陈何芳[3](2019)在《教育学硕士生学习体验的影响因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学习体验是学生对求学期间所接触的教育资源、校园活动和个人成长等方面所得经验的情绪性的体会和回味。通过对所选取的N校19位教育学硕士生的深度访谈,可以管窥师范院校教育学硕士生学习体验的各种影响因素,比如专业认同感、导师、同伴、院校环境、社会大环境等,体现出个体、重要他人、院校和社会四个层次。深入分析教育学硕士生学习体验的影响因素,探讨其具体外延和影响机制,有助于我们从学生视角"自下而上"地分析问题,并通过完善细节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期刊2019年02期)

王善苗,陈何芳[4](2018)在《硕士生读研动机的体验研究——基于N校教育学硕士生的访谈》一文中研究指出学习体验是学生对求学期间所接触的教育资源、校园活动和个人成长等方面所得经验的情绪性的体会和回味。关于读研动机的体验,承载了学生决定读研的各种缘由与念头,奠定了读研方式与学业成就的"前提",值得深入研究。通过对所选取的N校19位教育学硕士生的深度访谈,可以管窥教育学硕士生的读研动机,比如随波逐流而读研、为改变所处环境而读研、受书香家庭影响而读研、得益于兴趣和家庭而读研、为提高能力和学识而读研等。这些读研动机的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就业实力、学术梦想、亲友影响、同伴影响、本科院校、本科专业、社会环境等,其影响层次及影响机制各异,需要引起关注并积极应对。(本文来源于《高等教育评论》期刊2018年02期)

余德映,张茂林[5](2018)在《跨专业硕士生培养:问题与策略——以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跨教育学专业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跨专业培养硕士生可以发挥学科交叉优势,培养综合思维方式,满足社会弹性需求。目前,跨专业硕士生培养存在硕士生知识结构缺陷、导师团队引领作用不强、院校培养机制缺乏灵活性等问题。要优化硕士生自身知识结构,充分发挥导师团队的引领作用,建立灵活合理的培养机制。(本文来源于《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毛智辉,眭依凡[6](2018)在《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的方式,对九所高校的216名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的专业认同现状进行了实证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前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群体的专业认同水平总体偏低,且在性别、年级、志愿选择等方面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回归分析显示:专业培养模式、导师指导以及专业就业前景是影响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专业认同水平的主要因素。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教育学相关专业培养模式、加强就业指导与规划以及完善导师指导方式等方面提升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专业认同水平。(本文来源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2018年06期)

李丽红[7](2018)在《Y大学教育学“跨读硕士生”群体的“围城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教育学领域的“考研热”逐年升温。在Y大学以及其他地方高校的教育学硕士生招生和培养中,广泛存在着一种日渐明显的现象:在报考阶段,大批非教育学专业的本科生选择跨专业报考教育学,使教育学专业成为跨专业报考和攻读学生比例最高、规模大的专业之一;然而,大多数的教育学跨读硕士生在读研期间却都会出现专业认同危机,甚至部分学生存在“如果再考一次,一定会换其他专业”的想法。这已经成为影响地方高校教育学硕士生培养和学生个人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但目前尚缺乏对此问题的系统探究。本研究以Y大学为案例,采用质化研究的方法对Y大学教育学跨读硕士生在招生过程中的专业选择动机和教育学培养过程中的专业适应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发现本科生毕业之际的生存压力,让大批非教育学专业的本科生在内部动机(自我实现)和外部动机(风险评估)的权衡中选择了难度小、竞争压力小、风险低的教育学专业,又在教育学培养过程中谋求自身发展、专业发展,于自我实现和风险评估的权衡中选择优先自我实现,压制风险评估。招生和培养过程中内外部动机权衡之下不同的选择,使教育学“跨读硕士生”出现了强烈的认知失调,专业不适应的种种问题,继而出现了教育学“跨读硕士生”群体在教育学专业的和困境。而教育学“跨读硕士生”群体“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的教育现象称为教育学“跨读硕士生”群体的“围城现象”。(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期刊2018-06-01)

黄哲[8](2018)在《N校教育学硕士生校际交流的管理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完成了由规模扩张阶段到更加注重质量和内涵发展阶段的跨越式发展,我国硕士生教育也面临着从“大国”向“强国”转变的挑战。无论是出于高等教育整体还是硕士生教育局部的需要,质量提升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当前高校教育资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办学内涵的挖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在诸多策略的探讨中,大力开展硕士生校际交流,成为一种值得期待的选择。本文从高校开展硕士生校际交流的背景出发,分析了现阶段硕士生校际交流的内涵、形式和主要特点,并结合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教育服务理论、学生消费者理论中的相关内容,对硕士生校际交流进行了理论探究。通过网络调查,可以发现N校硕士生校际交流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发展趋势。但是,立足于本研究35人次的访谈和61份有效问卷的调查,可以发现当前硕士生校际交流仍存在一些问题。在“氛围营造—项目推广—报名资格审核—选拔并确定人选—办理各种手续—行前教育—校外学习—学分认定—总结反馈”等环节,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所提供的公费生名额有限(62.3%)、经费支持力度不够(60.66%)、项目宣传不足(54.1%)、对交流生缺乏指导(44.26%)等。调査访谈反映出N校教育学硕士生校际交流在具体事务管理、为学生提供服务、交流项目的拓展等方面存在不足。管理类问题表现在校际交流管理制度待健全、管理规范待完善,以及交流生成绩认定存在障碍、评奖评优受影响。服务类问题表现为项目宣传不足、必要的行前教育欠缺、交流的延伸性服务待拓展、交流成效待检验等。此外项目拓展类问题也值得关注,即校际交流的经费支持力度待提高、校际交流的机会和选项待拓展。若从学生消费者视角来分析,以上种种问题折射出的是学生消费者的地位确立、权益保障、消费风险的规避等问题。基于“学生消费者”的视角,我们可以探讨N校教育学硕士生校际交流整体发展的改进策略。在宏观层面,要构建多部门协同战略体系、贯彻“以学生为本”的高等教育服务理念、加大经费投入和项目可选择性、优化和规范工作流程并健全规章制度。在微观层面,应加大宣传力度、以主动服务代替被动管理、对项目的交流生实行有区别的管理、完善项目实施全程的配套服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校际交流消费等。只有做好相关的的管理与服务工作,才能促进校际交流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国家“扩大教育开放,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政策目标。(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4-26)

王善苗[9](2018)在《教育学硕士生的学习体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等教育扩招以来,研究生教育规模得到空前膨胀,我国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但是,由于我国研究生教育“量”的高速增长,研究生培养的“质”一直饱受社会质疑。面对各种不足与争议,人们一直在探索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提高质量的诸多策略中,优化研究生的学习体验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积极尝试。重视研究生的学习体验,更能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研究生学习体验的满意程度,应当成为评估高等教育质量的一种指标,成为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视角。为了探究硕士生的学习体验,本文立足于顾客体验理论、校园环境理论和学生发展理论,采用质性访谈的方法,以N校教育科学学院为例进行了个案研究。在目的性抽样的基础上,本文对所选取的19位教育学硕士生进行深入访谈,搜集了学习体验的大量一手资料。借鉴帕斯卡雷拉的“学生变化评定综合模型”,本研究呈现了教育学硕士生在“新生适应”、“专业学习”、“人际关系”、“校园环境”和“发展管理”五个方面的体验。这五个方面又可以分别细化为“读研动机”和“学习适应”,“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导师交往”和“同伴交往”,“校园基础设施”、“学校规章制度”和“院校学术氛围”,“时间管理”和“学业规划”这样十一个维度。基于对所选取的19位硕士生的访谈,本文从上述五个方面十一个维度,系统展现出N校教育学硕士生学习体验的现状。这些学习体验受到多因素的影响,可以从硕士生个体因素、其他重要影响者因素、院校资源和环境因素、社会大环境因素入手,来具体分析教育学硕士生学习体验受到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在作用机制上具有复杂性和个体差异性,并会出现多因素交叉组合效应。为了优化教育学硕士生的学习体验,需要从院校支持层面、导师层面和研究生个人层面进行改进。在院校支持层面,首先是增强指导以加速新生适应;其次是完善师生互选制度以融洽师生关系;再次是开发教育资源以激发研究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最后是优化规章制度以保证人才生长。在导师层面,一方面是更新育人观念以推进研究生学业成长;另一方面是提高自身素养以增进师生和谐。在研究生个人层面,首先是增强专业认同和学术自信;其次是主动学习以提高知识素养;再次是主动热情沟通以密切师生联系;最后是及时制定学业规划和人生规划。(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4-01)

王一冰[10](2017)在《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生培养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生教育担任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水平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学术型硕士生培养担负着为博士生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优秀人才的重任。优化学术型硕士生培养模式,提高学术型硕士生的培养质量,对研究生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倡导按一级学科培养学术型硕士生,如何优化和完善现有的一级学科硕士生培养模式,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本文基于跨学科教育的理论,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我国按一级学科培养硕士生的背景、过程和现状进行了梳理、回顾和总结,并以GX大学教育学一级学科为例,对学术型硕士生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在此基础上总结和提炼了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培养目标表述不清晰,解读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式和课程考核形式单一;参与学术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建设不完善,科研方法训练被忽视;导师集体指导作用没有很好发挥;教育实践制度不健全,实践平台缺乏:学位论文质量不高,评审和答辩制度不完善。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本研究除引论外,正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研究内容如下:引论包括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现状及述评、研究方法及过程、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界定,为全文研究奠定了基础。正文的第一部分对学术型硕士生培养模式进行了一般意义的分析,首先对专家学者们关于学术型硕士生培养模式的探讨研究进行了归纳和分析,进而提出学术型硕士生培养适用的一般模式,并从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科学研究、导师指导、实践活动和学位论文写作等方面提出了培养模式建构的价值取向。第二部分探寻了我国按一级学科培养学术型硕士生的背景和过程。第叁部分以GX大学教育学一级学科为例,探寻其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生培养的现状,为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生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分析提供研究基础。第四部分结合文献资料分析、调研访谈结果,提炼了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生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从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科学研究、导师指导、实践活动和学位论文写作等六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五部分在理论基础的指导下,针对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的对策。(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教育学硕士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高校招生政策的不断放宽,研究生教育迅猛发展,跨学科考研成为日益普遍的现象。教育学作为跨考的热门学科,受到众多来自不同学科考研学生的推崇。教育学领域内跨学科研究生比例高、学科背景复杂已经成为了该领域研究生的主要特征。专业认同作为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表现,是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能否对专业产生情感并持续投入专业学习的关键。提高他们的专业认同水平,可以有效激发专业学习热情,引发高度投入的专业学习行为,进而提高专业学习成就,并最终提升培养质量。据已有研究结果表明,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的专业认同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专业培养质量。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其专业认同,这些因素又是如何作用于他们的,此即本研究主要探讨的两大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在文献综述基础上,采用质性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进行了探究。首先,通过深入访谈的方式获取这部分学生的访谈数据资料,之后通过扎根理论方法,分析提炼出相关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专业认同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模型。最后,根据该模型所包含的变量关系推导出相关假设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加以验证。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的专业认同处于中等水平;第二,专业认同在人口统计学因素上存在显着性差异;第叁,专业学习效能感对专业认同具有显着正向影响;第四,专业声誉对专业认同具有显着正向影响;第五,专业培养环境对专业认同具有显着正向影响;第六,专业学习效能感对学习投入具有显着正向影响;第七,专业培养环境对专业归属感具有显着正向影响;第八,专业认同对学习投入具有显着正向影响;第九,专业认同对专业归属感具有显着正向影响;第十,专业认同在专业学习效能感对学习投入的影响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第十一,专业认同在专业培养环境对专业归属感的影响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基于上述结论,为促进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专业认同水平的提升,本研究建议加强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积极的心理认知能力培养,增强专业学习效能感;重视专业声誉对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的学科激励作用,积极提升专业声誉;营造良好的专业培养环境,增强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的专业情感归属。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教育学硕士生论文参考文献

[1].杨金灿.文科硕士研究生科研论文产出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以S大学教育学2015-2017级硕士生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

[2].毛智辉.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专业认同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9

[3].王善苗,陈何芳.教育学硕士生学习体验的影响因素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9

[4].王善苗,陈何芳.硕士生读研动机的体验研究——基于N校教育学硕士生的访谈[J].高等教育评论.2018

[5].余德映,张茂林.跨专业硕士生培养:问题与策略——以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跨教育学专业为例[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6].毛智辉,眭依凡.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

[7].李丽红.Y大学教育学“跨读硕士生”群体的“围城效应”研究[D].渤海大学.2018

[8].黄哲.N校教育学硕士生校际交流的管理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9].王善苗.教育学硕士生的学习体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10].王一冰.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生培养模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

标签:;  ;  ;  ;  

教育学硕士生论文-杨金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