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根据地论文-白杰

山西根据地论文-白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山西根据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山西革命根据地,文艺体制,出版管理

山西根据地论文文献综述

白杰[1](2019)在《山西革命根据地的文艺体制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日民族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北上山西,开辟了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叁大革命根据地,不仅在政治军事上获得巨大胜利,也在文艺体制建设上取得突出成绩。其一是建立健全文艺领导机构,通过文联、文救会、动委会等积极宣传抗战思想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巩固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二是创办大量文艺刊物,有效提升根据地的文艺水准和社会影响力,占领意识形态高地。其叁是从创作实践和政策制定两个层面加强报刊书籍的出版管理。这些举措不仅保障了根据地文艺的健康生态,也深刻影响到日后共和国文艺的基本形态和发展路向。(本文来源于《江科学术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张晓兰[2](2019)在《《山西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专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山西省地方志研究院)编纂的《山西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专题研究》,共4辑,230万字,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发行。山西是着名的革命老区,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山西为中心,先后开辟了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叁大敌后抗日根据地。各根据地建立后,在与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浴血奋战的同时,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性的文化建设。该书通过翔实的文献资(本文来源于《党史文汇》期刊2019年01期)

安莉[3](2018)在《山西抗日根据地青少年教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根据地的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根据地青少年教育的成功,为抗战前线输送了大批有文化有知识的兵员,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山西抗日根据地青少年教育对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青少年教育提供了重要借鉴。(本文来源于《祖国》期刊2018年23期)

曹春燕[4](2018)在《论延安文艺创作思想在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实践意义——以鲁艺木刻工作团实践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整个中国革命文艺史来看,延安文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延安文艺创作思想的形成不仅仅是历史的需求,也是因为在党的统一领导之下,文艺工作者与广大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在艰苦的抗战环境中反复探索、实践而来的。在山西抗日根据地以胡一川为代表的鲁艺木刻工作团表现尤为突出,不但解决了关于文艺创作如何让群众看得懂的问题,而且就中国新兴木刻如何大众化、如何民族化,提出并总结了八个方面的内容。延安文艺创作思想在山西抗日根据地得到深入广泛的发展,及时准确地配合了抗战的需要,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伟大任务。(本文来源于《内蒙古艺术》期刊2018年02期)

李鑫[5](2018)在《正视“问题” 创造成绩——论山西根据地新闻出版的成功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山西根据地内的新闻出版历来受到中国共产党的重视,但是受当时的主客观条件所限,根据地内的新闻出版曾经存在过或多或少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的文宣系统在面对根据地内新闻出版的不利局面时,并没有以客观原因为借口,而是正视"问题",使新闻出版人通过集体努力,克服困难,坚持生产,创造出优良成绩。1949年前,山西根据地的新闻出版领导部门又通过行之有效的出版审查管理办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新闻出版业管理积累了经验。(本文来源于《出版发行研究》期刊2018年09期)

辛萌[6](2017)在《山西革命根据地社会教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山西革命根据地(中共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的社会教育是在抗战与中共革命的大背景下实施的,具有鲜明的战时性和工具性特点,即社会教育必须为全民抗战和中共革命的现实服务。社会教育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文化教育、生活教育叁大方面。其不仅传授知识于根据地民众,亦通过社会教育改变民众的精神文化面貌,进而推动传统乡村社会权力结构的变革。研究其内在组织机理并总结其经验教训,不仅有助于我们观察根据地社会建设和政权建设的全景,亦可为当代社会教育提供某些历史启示。本文遵循“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的宗旨,通过分析大量原始档案资料,力图展现山西革命根据地社会教育之原貌,试图跳出以往“政策——效果”的传统研究范式,将更多关注点聚焦于基层社会教育在根据地乡村的具体运行、社会教育对普通群众的施教效果、群众对社会教育接受过程等方面,将“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有机结合,使研究有“筋骨”有“血肉”。本文正文从以下几方面论述:第一章概述了抗战之前中国社会教育的整体发展脉络,梳理了战前山西社会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形。第二章考察了山西革命根据地社会教育的实施背景。在山西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前,苏区与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已取得显着效果并形成诸多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苏区与陕甘宁边区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其教育思想核心是教育为政治经济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办学。苏区社会教育经验为山西革命根据地社会教育提供了有益借鉴。第叁章阐释了山西革命根据地社会教育的制度安排,主要围绕社会教育的方针政策、行政机构、组织机理叁方面展开论述。第四章检视了山西革命根据地社会教育的运行实践,重点分析了识字教育的相关方针政策、运行措施,冬学运动发起、组织机构、目标任务、教学方法、教育内容、实施效果,以及学校兼办社会教育、中共在敌占区的社会教育等,其中既有对创新模式——儿童冬学的个案研究,亦有对其他社会教育施教机构如民众学校、民族革命室、民教馆、俱乐部、大众黑板报,以及以往研究中鲜少论及的人民文化馆、文化合作社、冬学运输队、五台山喇嘛社会教育、学习站等的探讨。第五章研究了山西革命根据地社会教育义务教员和教材。教师和教材是社会教育的基本要素,山西革命根据地社会教育的教师称之为义务教员,其是教师存在于根据地时期的一种特殊形式。本章从义务教员的选拔培训、学历水平、阶级成分、模范教员评选标准及奖励、师资培训班等方面对社会教育的义务教员进行了分析。社会教育教材是社会教育目标及任务的文字化展现,笔者对教材的篇章安排、内容选定、编排方法、课后练习题、以及讲授方法等方面做了详尽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特点进行了归纳:即内容通俗易懂,贴近乡村民众日常生活;篇章安排逐级递进,符合认知规律;运用唱词、插图等形式丰富教材内容;宣传中共方针政策与紧密配合根据地中心工作等。第六章阐述了山西革命根据地社会教育的两个“特点”。具体而言,即从农村戏剧团和女性社会教育两方面展开论述。农村戏剧团是通俗化、大众化的重要社教机构,其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进行宣传。农村戏剧团通过演出教育群众,并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到戏剧团宣传中,演出剧目丰富多彩,农村戏剧团深受群众喜爱,剧团数量迅速增加。女性社会教育通过对妇女进行教育,使得女性获得解放,社会和家庭地位得到提升;关注女性婚姻,鼓励女性婚姻自主;对妇女进行生产、拥军和优抗教育,取得极好效果。第七章剖析了影响山西革命根据地社会教育的因素。努力突破学界传统的研究视角,从山西革命根据地战争形势的变化、中心工作的转化、群众团体配合、学员自身努力、“精兵简政”和“叁查叁整”的影响等五个方面考察了其对山西革命根据地社会教育的影响,探究了各因素与根据地社会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7-06-01)

郭丽娜[7](2017)在《山西抗日根据地木刻版画创作特征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的独立与解放是中国人民面临的最紧要的政治课题,是关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现实。中华民族全民奋勇抗战,中国文艺工作者也从"为艺术而艺术"的象牙塔走出来,用文艺的武器毅然的投身到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战争中去。其中,山西抗日根据地的木刻版画作为宣传抗战、凝聚民族斗志的重要武器被高度重视。山西作为抗日战争时期的战略重地,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浓郁的黄土文化,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使其成为全国抗日美术的中心。本文以对抗战时期山西根据地木刻版画代表性作品的思想、艺术分析为基础,着力围绕山西抗日根据地木刻艺术在抗战过程中所形成的大众化和民族化的创作特征进行论述。论文通过四个章节对山西抗日根据地木刻版画创作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首先,从山西抗日根据地木刻版画创作的"火种"——新兴木刻版画开始,大致梳理概括了新兴木刻的诞生、影响和山西抗日根据地木刻版画的活动。通过对晋冀豫、晋察冀和晋绥根据地的木刻版画活动,系统的了解山西木刻工作者创作实践的过程。其次,对山西抗日根据地木刻版画创作特征的成因进行探讨分析,进而全面认识山西抗日根据地木刻版画与产生它的历史、政治、地域环境、美术传统的关系。然后,通过表达内容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对山西抗日根据地木刻版画的创作特征进行探究,选取山西抗日根据地木刻版画中最具典型性的作品进行分析。由此,进一步论述山西抗日根据地木刻工作者从早期单纯的复制模仿,形成欧化木刻,经过点点滴滴的积累创作和探索,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汲取黄土文化中的民间美术形式,直到发展成具有民族化、大众化的木刻艺术。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山西抗日根据地木刻版画艺术性和革命性完美结合的的特征做进一步的阐述。最后,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对山西抗日根据地木刻版画的历史影响进行总结,主要从木刻版画宣传抗战、凝聚民族斗志的重要作用和推动新年画的发展进行论述,体现了山西抗日根据地木刻版画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山西抗日根据地木刻版画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对山西抗日根据地版画创作特征的研究,必须结合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去认识,只有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山西抗日根据地木刻艺术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才能体现出来。这对于当代中国美术事业的蓬勃发展,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和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5-17)

窦晓慧[8](2017)在《山西抗日根据地社会动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民族危亡,国难当头。处于抗战前线的山西,如何开展全民抗战总动员就显得尤为紧迫重要。为适应抗战形势发展及山西抗战的需要,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各党派合作率先在山西成立了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战动总会”),以此来推动社会动员工作的开展,组织群众积极抗日。文章以山西抗日根据地的社会动员为考察对象,以山西省档案馆现存历史档案、报刊杂志等史料为支撑,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从中共开展社会动员的历史背景、组织机构、动员举措、动员特点、国共动员的比照、动员的当代价值等层面全景式地再现中共社会动员的多元面相,以期揭示中共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论文全文分为六大部分,首先从民族危亡、国难当头与山西的抗战形势两方面分析了山西抗日根据地社会动员的历史背景;其次陈述了社会动员组织机构的成立及其运行;第叁部分文章具体讲述了中共在山西抗日根据地开展社会动员的重要举措,主要包括减租减息、组织战时生产、兴建农会组织、刊发报刊杂志、组建宣传队及开展战地文化教育工作等;第四部分主要从动员对象的多样化、密切联系群众切身利益等层面考察了中共在山西开展社会动员的特点;第五部分以国共两党动员方式为切入点,分析了国共两党动员的不同;最后考察了中共社会动员的当代价值,中共通过广泛而持久的社会动员活动,增强了民众对党的认同感,扩大了党的影响,巩固了党的地位,从而为抗战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只有全民族的总动员,抗战胜利才有保证。中国共产党始终贯彻全民族抗战路线动员广大民众积极投身抗日,在民众动员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根本利益为宗旨,在树立了党在人民心目当中光辉形象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本文来源于《太原科技大学》期刊2017-03-01)

谢忠强[9](2016)在《山西抗日根据地扶贫工作的历史与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日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以及自然灾害的频发与肆虐,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广大人民群众大多挣扎在深重的贫困当中。山西抗日根据地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开展了粮食救济、增加农贷、以工代赈、鼓励发展副业等一系列的扶贫举措,不仅帮助困难群众渡过了难关,还进一步巩固了党群团结。山西抗日根据地扶贫工作的历史经验对于当今农村的扶贫工作依然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王星慧[10](2016)在《山西抗日根据地儿童生活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外历史上,儿童皆处于失语状态。在传统社会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儿童自己的身影,听不到儿童的话语。然而时至近代,特别是到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已有儿童开始史无前例地关注国家政事。抗战时期,儿童遭受战争带来的巨大创伤,战火、死难、疾病、饥饿、恐惧、劳动、贫穷、失学等都充斥着他们的童年,但也正是在抗战时期他们的生活从教育、家庭、社会活动、心态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地变化,中国儿童开始近代化意识的萌芽。本文以山西农村根据地儿童为主要研究对象,透视山西农村根据地儿童抗战时期的生活,从而探究中国农村儿童在抗战中近代化意识的产生这一重大变迁。本文从七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包括绪论和第一章。绪论主要进行概念阐释、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选题意义、资料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一章第一节到第四节介绍山西农村社会的生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概述山西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和沿革、抗战前的山西农村经济与民众生活,论述近代以来山西出现的变革,以及这些变革对儿童造成的影响。第五节介绍抗战时期山西农村儿童人口,首先提出问题,即抗战时期中国儿童数量到底几何?列举现存的争议、并分析数据,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根据相关材料确定山西农村儿童人口数,分析抗战时期山西农村儿童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本文将儿童人口按年龄分成0—4岁、5—10岁、11—15岁叁段,经过数据比较,分析山西农村儿童年龄分布特点及其呈现这种特点的原因。本文认为山西农村婴儿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和同时期国际水平相当。所以,一般所说的民国包括抗战时期中国婴儿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的说法并不适用于山西。山西农村儿童人口数量从0—4岁段到11—15岁段依次呈递减态势。儿童人口死亡率与儿童所处的地域经济和家庭经济有关,地域越穷和家庭经济越穷,儿童死亡率越高。本文第二章探究山西根据地儿童的学校生活。山西抗日根据地偏僻贫困,贫雇农占人口的绝大多数,所以贫童能否入学以及有多少贫童能入学是评价根据地儿童教育的最基本的指标。因此本章第一节首先分析评价抗战前阎锡山儿童教育的成就与不足,第二节分析抗日根据地的贫童群体及其形成原因,研究抗日根据地的贫童教育政策,总结抗战时期山西农村抗日根据地所取得的成绩,分析根据地教育存在的不足。第叁节探究抗日根据地在缺乏教材等基本教学设施的情况下,根据地小学如何通过利用“活教材”来更有效地引导、教育儿童,激发儿童抗战热情,培养儿童成为新中国建设的主人。本文引进“活教材”这个词语,并认为活教材是抗日根据地儿童教育的一个创举。本文认为根据地小学“活教材”主要包括报刊活教材、艺术活教材、劳动活教材叁种形式,运用这叁种形式的活教材,既可以教授学生识字、又有利于培养儿童爱国心、民族心,也能教授给儿童现实生活中实用的知识文化。第四节探究根据地革命性质的文学与儿童变迁的关系,首先分析传统民间文学如儿歌、童谣在根据地的变化,然后论述作家文学有史以来第一次大面积的涌入偏僻农村给儿童带来的冲击,以及学生课本中的课本文学的革命性体现,这些作家文学作品所具有的近代性、革命性对儿童思想意识带来的影响是这一小节的研究重点。第叁章分析探究山西抗日根据地儿童的家庭生活。第一节主要探究儿童健康状态、政府对保障儿童健康所采取的措施以及由儿童健康所反映出来的在贫困的经济下儿童的衣、食、家庭劳动等方面的生活。第二节论述山西根据地的溺女之风,分析长期存在的溺女现象,政府采取的制止措施,以及溺女带来的危害。本文认为溺女说反映的不是简单的性别歧视,溺杀女婴——人口性别比不平衡——男子娶妻困难——彩礼增高——早婚——早育——母体及后代健康、人口增加——溺婴,如此循环往复,农村人口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第叁节探究童婚现象。论述民国至抗战时期童婚的变化,儿童由大人随便摆布安排婚姻毫无反抗能力到积极主动的反抗童婚,这是儿童思想进步的具体体现。本文论述山西农村童婚的特点,探究早婚儿童的家庭生活,分析儿童早婚的危害,并进一步探究儿童突破早婚的意义——这也是儿童摆脱桎梏、迈向近代的一个标志。第四章为儿童的社会组织活动与游戏。儿童社会组织主要是指抗日根据地的儿童团,儿童团是中国近代史上少有的儿童自己的组织。本章第一节介绍儿童革命团体的发展过程、山西抗日根据地儿童团的特点。根据地村村皆有儿童团,儿童团是连接家庭、学校与社会活动的纽带,它促进了儿童的社会化。儿童团组织让儿童有了初步的团体意识,启蒙了儿童的思想。游戏也是儿童的社会活动之一,本文第二节介绍儿童游戏及其游戏的主要功能,论述抗战前后儿童游戏的变化,从这种变化中探究抗战对儿童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抗战游戏的意义,本文认为抗战游戏是根据地儿童生活的反映,能实现儿童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第五章论述抗日根据地儿童在抗战大背景的剧烈冲击下的心理状态,分析这种心态形成的因素以及产生的效应。本文认为在抗战时期儿童心态典型地呈现叁种行式即恐惧心态、民族主义心态及实用主义心态,正是在这叁种心态的影响下,儿童参加抗战,参与生产劳动当小先生等,儿童在抗战中发挥了他们的作用。最后一部分是余论。本文认为抗战时期根据地在儿童观念上有了进步,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以儿童为中心”有了一定的实践成果。这是一个意外,也是在特殊环境下创造的一个奇迹。儿童参与革命,革命必定在儿童身上留下烙印,影响儿童的生活和思想。农村根据地各种革命是儿童近代意识萌芽的前提,儿童思想的变迁打着革命的烙印。(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6-06-01)

山西根据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山西省地方志研究院)编纂的《山西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专题研究》,共4辑,230万字,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发行。山西是着名的革命老区,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山西为中心,先后开辟了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叁大敌后抗日根据地。各根据地建立后,在与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浴血奋战的同时,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性的文化建设。该书通过翔实的文献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山西根据地论文参考文献

[1].白杰.山西革命根据地的文艺体制建设[J].江科学术研究.2019

[2].张晓兰.《山西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专题研究》[J].党史文汇.2019

[3].安莉.山西抗日根据地青少年教育研究[J].祖国.2018

[4].曹春燕.论延安文艺创作思想在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实践意义——以鲁艺木刻工作团实践为例[J].内蒙古艺术.2018

[5].李鑫.正视“问题”创造成绩——论山西根据地新闻出版的成功实践[J].出版发行研究.2018

[6].辛萌.山西革命根据地社会教育研究[D].山西大学.2017

[7].郭丽娜.山西抗日根据地木刻版画创作特征初探[D].山东大学.2017

[8].窦晓慧.山西抗日根据地社会动员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7

[9].谢忠强.山西抗日根据地扶贫工作的历史与启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

[10].王星慧.山西抗日根据地儿童生活探究[D].山西大学.2016

标签:;  ;  ;  

山西根据地论文-白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