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四字格成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汉语词类,四字格成语,语法功能,空间性
四字格成语论文文献综述
高静[1](2019)在《汉语四字格成语的词类不确定性及其内在结构的空间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词类是汉语语法研究的关键。长期以来,汉语词类研究主要是围绕“词类划分的标准或依据”和“词类与语法成分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核心问题展开。汉语词类研究的症结在于汉语不具备可借以给词定性归类的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其结果是我们难以根据词的形态辨别词类,而且,汉语词类和语法成分之间往往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关系,以致我们难以划定其语法类别上的归属。因此,汉语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词类只能根据语法功能进行划分。一旦离开特定的句子,汉语的词类属性也就难以断定。汉语双音词的词类也具有不确定性,需要依赖特定的句子进行判定。汉语中的四字格成语作为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其词类同样具有不确定性,其词类属性和汉语双音词具有同质性,也需要放到具体的句子中进行考察。本文从汉语双音词词类的不确定性这一现象出发,以汉语四字格成语为研究焦,点,剖析其内在结构,探究其语法功能,力图揭示汉语四字格成语的词类所反映出的汉语空间性特征。研究发现:汉语四字格成语与汉语双音词在词类问题上的确具有同质性,即必须根据语法功能才能辨别出其词类属性。汉语四字格成语的语法功能灵活多变,几乎无规律可循。汉语四字格成语形式精炼,内容丰富,内在语法结构颇为复杂,其语法关系可谓是汉语语法整个复杂体系的缩影,几乎所有的汉语语法结构关系均可从四字格成语中找到影子,整体效果大于各部分之和,其内部构成与整体运用可在相当程度上彰显出汉语的空间性特质,具体表现为块状性和离散性。块状性主要表现为其内部各成分间的铺排展陈、平列组合、块状拼接以及整体运用时的单独成块、相对并立、自由灵活;离散性则具体彰显于可拆分、可插入、可换序、可替换四个方面的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离合延展。块状性和离散性彼此包含,互为因果,相互关联,层层递进,从中充分表现出汉语四字格成语的空间性特质。(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31)
王文斌,高静[2](2019)在《论汉语四字格成语的块状性和离散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字格成语是汉语的精华,是汉民族长期沿用的结晶,其意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凝固性似乎业已俗成。然而,随着汉语的动态演进,四字格成语不应该被视为语言表达中一成不变的"老古董",而是堪称中华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语言"活化石",且其本身早已蕴含显着的弹性张力和巨大的变化潜力。本文立论于王文斌提出的汉语具有空间性特质这一观点,聚焦汉语四字格成语这一特殊而又复杂的语言单位。研究发现:四字格成语具有块状性和离散性。前者主要表现为其内部各成分间的铺排展陈、平列组合、块状拼接以及整体运用时的单独成块、相对并立、自由灵活;后者则具体彰显于可拆分、可插入、可换序、可替换四个方面的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离合延展。块状性和离散性彼此包含、互为因果、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充分显示出汉语四字格成语的空间性特质。(本文来源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朱丽丽[3](2018)在《文化差异与四字格成语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四字格成语是中华民族的语言精华,短小精悍、生动形象。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在翻译汉语四字格成语时,应采用灵活多变的翻译方法。(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8年23期)
叶明珠[4](2018)在《中高级韩国留学生四字格成语习得偏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成语是汉语词汇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传统文化与悠久历史的体现,也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学习中国文化、了解中国历史的很好的切入点,成语教学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成语学习也是留学生学习汉语进入中高级阶段学习的必经之路。而留学生在学习成语时主要产生的偏误有成语的形式偏误、成语的语义偏误以及成语的语法偏误。对成语偏误产生的原因分析主要有叁种情况,一是成语自身的特点,结构的凝固性、意义的整体性以及风格的典雅性,二是成语其大多形成于古汉语时期,具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理解方法。叁是专业性教材的缺少所造成的。总结当前留学生在成语学习中的情况,针对产生的成语习得的偏误情况,应采取教学四大环节的有机配合,多种教学法相互渗透促进,高效合理地展开对外汉语成语教学。(本文来源于《农家参谋》期刊2018年21期)
李文秀[5](2018)在《四字格成语的构词搭配与汉民族文化心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汉民族文化背景下的四字格成语的构成成语的产生与汉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变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成语具有民族性,它在汉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受汉民族文化心理的规范和制约,汉民族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对成语的结构相当大的影响,其中305篇作品绝大部分都是四言,它以凝练典雅的语言,齐整的韵律奠定了四字格雅言范式的基础,后面《论语》等着作对四字格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而另一方面,人类认识世界,首先是从自身(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8年17期)
李颖涵[6](2017)在《电视汉语教学栏目《快乐汉语》第叁季四字格成语教学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汉语热”的不断升温,对外汉语教学也迅速发展,对于教学的研究也日益加深,无论是在理论方面的研究,还是语音、词汇、语法等教学方面的研究,都已经取得了累累硕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对外汉语教学在发展的同时也必然要面临一些挑战,如一般词汇的理论和教学研究都已经逐渐形成了系统,但四字格成语的教学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和发展,依然依附于一般词汇教学。针对四字格成语这样一种形式和意义都极具文化色彩的汉语词汇,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本论文将以电视汉语教学栏目《快乐汉语》第叁季中出现的四字格成语为研究对象,并以该栏目四字格成语模式为研究目标,着重从教学理念、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这叁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探讨,并在第四章以研究者的视角对其模式进行评价,希望能为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四字格成语教学提供借鉴,为电视汉语教学栏目《快乐汉语》第叁季的发展、推广有所贡献。(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大学》期刊2017-05-01)
张鑫[7](2017)在《《钦定巴勒布纪略》四字格成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钦定巴勒布纪略》记述了清乾隆年间廓尔喀第一次入侵我国西藏之事。全书囊括了奏章、上谕等官方性文书,涉及了对藏族日常用语、地名神祗、战争术语、民族语的运用,此外,还出现诸多四字格成语。本文旨在通过对书中成语进行历史层次分类和具体个案分析,来确定这些成语的发展演变史,为本书语料词汇的其它方面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读书文摘》期刊2017年08期)
丁芳芳[8](2017)在《汉语“动宾+动宾”四字格成语的语义结构及其形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成语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为“四字格”,而“动宾+动宾”是其中的典型结构之一。虽然对于汉语成语的语义结构研究成果丰富,但还有未尽完善之处。有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将自主/依存关系与框架理论结合起来,借助自主/依存的框架语义模式,主要考察和说明汉语“动宾+动宾”四字格成语的组构成分之间的各种语义关系以及它们是如何联结形成成语的语义结构,然后分析和比较具有不同组构程度的“动宾+动宾”四字格成语的语义结构形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动宾+动宾”四字格成语的语义结构特征进行阐释。本研究主要关注叁个问题:一是汉语“动宾+动宾”四字格成语的语义结构关系;二是汉语“动宾+动宾”四字格成语的语义结构形成机制;叁是汉语“动宾+动宾”四字格成语的语义结构特征。主要研究发现如下:第一,汉语“动宾+动宾”四字格成语在组构成分的词类,语义角色,以及动宾1和动宾2的语义关系方面都具有对称性。为了实现对应组构成分词类的对称,“词类活用”现象普遍存在,而这种词类的转换主要以概念转喻为认知机制,通过框架元素之间或是框架元素与相关框架之间的替换得以实现。同样以框架语义分析为基础,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无论动宾结构中的两个谓词唤起的语义框架是否相同,它们所联结的宾语的语义角色都属于同一类型。成语的语义结构作为上层框架,由动宾1与动宾2的语义框架构成。而这两个下层语义框架之间可以是并立关系或者包含关系,它们的语义框架和框架元素间的关联方式决定了动宾1和动宾2的具体语义结构关系。此外,通过语义框架以及框架元素的各种关联,谓语动词和宾语之间,动宾1和动宾2之间,以及这些组构成分与其构成的成语之间,都建立起了自主/依存关系。因此,“动宾+动宾”四字格成语的语义结构形成的条件不仅是语源与组构成分之间的自主/依存关系,还应包括以自主/依存为方式形成的组构成分语义框架之间的关联性。第二,“动宾+动宾”四字格成语的语义结构形成可能经历字面义的形成、比喻义的形成和规约义的形成叁个阶段,主要涉及的认知机制有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共有文化以及认知固化。字面义的形成一般有两个步骤:1)从语源中直接或间接获取四个字作为成语的构成成分;2)这四个构成成分通过语义框架及其框架元素之间的自主/依存关系联结获得整体意义。语源框架与字面义框架之间表现出自主/依存关系,也可看作是转喻思维方式下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无论字面义由哪一种方式产生,它都是由语源推衍而出,并且动宾关系继承自语源材料的主要逻辑关系。不同成语的比喻义语义结构形成机制也有区别。综合性“动宾+动宾”四字格成语比喻义的形成有以下叁种情况:1)字面义框架中的部分框架元素及其关系通过概念隐喻映射形成比喻义;2)在转喻思维下,字面义框架与其框架元素间形成整体与部分的替代关系,对字面义框架中的某个框架元素的阐释即是比喻义;3)字面义通过不同的认知机制,可以形成不只一个比喻义。而融合性“动宾+动宾”四字格成语的比喻义形成主要以概念转喻为认知机制,主要涉及两种转喻关系:PART FOR PART的转喻模式和SPECIFIC FOR GENERAL的转喻模式。以概念转喻PART FOR PART为认知机制的融合性成语,由语源生成的比喻义和字面义通常分别是成语的语源框架中某些框架元素的阐释项,框架元素间形成替代关系。而一般通过寓言或历史故事来讲道理的成语,其比喻义的形成都以概念转喻SPECIFIC FOR GENERAL为认知机制。也就是说,语源框架中基于具体事件的推理映射到目标域中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推理。“动宾+动宾”四字格成语的语义结构形成机制除了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以外,共有文化框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不可缺少的。共有文化常识主要有五种类型:语源、先科学概念、文化符号、物质文化以及社交文化,它们在成语的语义结构形成过程中往往是重迭和相互关联的。最后成语身份的确定还需要经过认知固化这一过程。第叁,汉语“动宾+动宾”四字格成语的语义结构具有组构性、理据性、层级性和动态性四个特征。根据语源框架、字面义框架、比喻义框架、规约义框架以及各自框架中框架元素的对应或关联情况,成语的组构程度也有不同。高组构成语的规约义作为依存成分,都是由成语的构成成分作为自主成分直接组合生成,其特点是字面义与规约义的语义框架一致,并且各自框架中的相关框架元素基本上能够直接对应。中组构成语的规约义不能依据成语构成成分及其关系直接组合形成,而是需要借助概念隐喻、概念转喻等认知机制,以自主/依存的方式组构而成,也就是说字面义与规约义的语义框架中的相关框架元素基本上没有直接对应,而是通过概念隐喻或概念转喻产生间接联系。低组构成语的字面义与规约义通过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等认知机制,以语源框架为中介联系起来。“动宾+动宾”四字格成语的语义结构具有理据性,可以分为两类:成分理据性和语源理据性。中组构“动宾+动宾”四字格成语大多具有成分理据性,因为其比喻义都来自成语字面义语义结构的构成成分。不同的是,有的成语比喻义的理据是字面义语义框架中某一个框架元素的引申,而有的成语的理据性在于其比喻义来源于字面义框架中的多个框架元素及其关系。高组构和低组构的“动宾+动宾”四字格成语具有语源理据性。高组构成语的语源框架与规约义框架之间表现出自主/依存关系,语源是不依赖于其他事物独立存在的自主成分,成语规约义是以语源为基础形成的推衍型依存成分。对低组构成语来说,字面义框架与比喻义框架没有直接的关联,由语源框架产生比喻义。成语字面表达式构成成分选取的标准是构成成分组合而成的字面义与语源之间能够以PART FOR WHOLE的转喻模式联系起来。“动宾+动宾”四字格成语的语义结构的层级性特征是语源框架与字面义框架之间以及字面义框架与比喻义框架之间自主/依存关系的结果。对语源和字面义来说,语源是不依赖于其他事物独立存在的自主成分,成语的字面义是以语源为基础形成的推衍型依存成分。字面义框架与比喻义框架分别属于始源域和目标域,始源域中侧重的语义框架部分地映射到目标域中,也将框架元素及其之间的联系传递过去。“动宾+动宾”四字格成语的语义结构并不是完全固化的,而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在历时形成发展过程中,高、中、低组构性成语,从低层级到高层级形成复杂的语义结构系统。它们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语源、字面义、比喻义,最后固化为规约义的过程不尽相同,因而语义结构系统中凸显的部分也有差别。成语的规约义形成之后,以稳定为前提发生着演变:由新的低层级语义结构的产生而引起,新旧语义结构并存为凸显部分,或是新的语义结构取代旧的语义结构成为凸显部分。综上所述,本研究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使用自主/依存的框架语义分析模式考察“动宾+动宾”四字格这一类型成语的语义结构及其形成机制,是对现有成语意义研究的一种补充。这也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思维跟语言之间的联系,增强对成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而针对汉语“动宾+动宾”四字格成语的分析模式同样也可能应用于其他语言现象的分析,为其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4-15)
张鑫,王宝红[9](2016)在《《夜航船》十二生肖四字格成语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夜航船》是由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所编纂的一部综合性类书。书中的词汇语料覆盖面广、蕴含量丰富,汇集了先秦至明代的各类文献材料,且每个条目文辞简短,少则十几个字,多则几十个字,语料中囊括了不少产生在不同时代的成语。经笔者统计,该书四字格成语多达548个,其中十二生肖四字格成语有58个。通过对这些成语按来源的历史层次和语源构成方式进行分类,以明确书中生肖成语的具体产生时代和形成定型方式。并择取部分有代表性的生肖成语进行演变分析,用历时的研究方法对其发展演变及沿用情况进行梳理,并以此为切入点,来探求成语的"前世今生"。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最终勾勒出《夜航船》十二生肖四字格成语的概貌,为后续《夜航船》四字格成语的其他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陈氏映月(Tran,Thi,Anh,Nguyet)[10](2016)在《汉越语四字格成语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研究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的,“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实践证明,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使我们更能加深对所对比语言的认识,同时也能促进对语言研究的深入。在应用方面,对比语言学对于外语教学、翻译、双语词典编纂都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本着上述理由,本文以许余龙的对比语言学理论框架为指导,对汉越语四字格成语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以便加深对汉越语四字格成语的基本特征、语音结构类型、语法结构类型和语义结构类型等各方面异同的进一步认识,并将其应用到汉语教学和研究工作中。本文吸取了汉越语成语研究已有的成果,在定置对比分析研究理论基础上,对4005条汉语四字格成语及3500条越语四字格成语进行比较,揭示了汉越语四字格成语各方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重申汉越语四字格成语在语言系统中的价值定位。根据本文对汉越语四字格成语音节数目的考察,汉语四字格成语占成语总数的96.5%,越南语四字格成语占成语总数的74.2%。作为汉越语成语的主要组成部分,四字格成语不仅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而且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讨论的热门课题。2、在总结中国和越南语言学界对成语界定、来源、分类标准的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双语成语关于界定、来源和分类标准的对比,指出两者各方面的特殊之点。具体是,汉越语四字格成的语义形成机制不同、语体色彩不同、来源的主要途径不同、成语的结构分类和语义分类标准不同。3、从不同角度去探讨汉语和越语成语的定型性、习用性、历史性、民族性特征,以引证法进一步分析说明两者之间的特征,并揭示出汉越语四字格成语之间关于基本性特征的根本差异。4、在许余龙所提出的实证定量对比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对汉越语四字格成语的语音结构类型、语法结构类型和语义结构类型进行比较,并从统计数据揭示出汉越语四字格成语各自的特别之处。具体是:①语音结构类型的差异汉语四字格成语的双声、迭韵、迭音主要分布在第一和第二个音节上,越语四字格成语的双声、迭韵、迭音则主要分布在第一和第叁个音节上。②语法结构类型的差异越语四字格成语中2+2联合结构形式的占绝对优势,一共为70.8%,汉语相对应的这个比例仅为39.8%。另外,汉语四字格成语中偏正结构形式的是成语的第叁大结构类型,仅次于联合结构和主谓结构。越语四字格成语则完全相反,偏正结构的成语一共只有78条,仅占越语四字格成语总数的2. 2%。③语义结构类型的差异越语联合式四字格成语语义结构类型中具有反义成分搭配类型的成语明显低于汉语,其比例为12.5%,汉语的则为19.3%。两者之间的差异还表现在汉越语非联合式四字格暗喻成语的同义和反义搭配形式上。汉语非联合式四字格暗喻成语中的同义和反义搭配有五种不同类型,越语的只有两种类型,而且越语非联合式四字格暗喻成语中不存在语义相同或相类成分搭配情况。5、借助汉越语四字格成语的对比研究结果,提出对越汉语成语教学和成语翻译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6-10-01)
四字格成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四字格成语是汉语的精华,是汉民族长期沿用的结晶,其意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凝固性似乎业已俗成。然而,随着汉语的动态演进,四字格成语不应该被视为语言表达中一成不变的"老古董",而是堪称中华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语言"活化石",且其本身早已蕴含显着的弹性张力和巨大的变化潜力。本文立论于王文斌提出的汉语具有空间性特质这一观点,聚焦汉语四字格成语这一特殊而又复杂的语言单位。研究发现:四字格成语具有块状性和离散性。前者主要表现为其内部各成分间的铺排展陈、平列组合、块状拼接以及整体运用时的单独成块、相对并立、自由灵活;后者则具体彰显于可拆分、可插入、可换序、可替换四个方面的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离合延展。块状性和离散性彼此包含、互为因果、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充分显示出汉语四字格成语的空间性特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四字格成语论文参考文献
[1].高静.汉语四字格成语的词类不确定性及其内在结构的空间性[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
[2].王文斌,高静.论汉语四字格成语的块状性和离散性[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
[3].朱丽丽.文化差异与四字格成语翻译[J].山西青年.2018
[4].叶明珠.中高级韩国留学生四字格成语习得偏误分析[J].农家参谋.2018
[5].李文秀.四字格成语的构词搭配与汉民族文化心理分析[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8
[6].李颖涵.电视汉语教学栏目《快乐汉语》第叁季四字格成语教学模式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7
[7].张鑫.《钦定巴勒布纪略》四字格成语研究[J].读书文摘.2017
[8].丁芳芳.汉语“动宾+动宾”四字格成语的语义结构及其形成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7
[9].张鑫,王宝红.《夜航船》十二生肖四字格成语探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10].陈氏映月(Tran,Thi,Anh,Nguyet).汉越语四字格成语的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