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银涂层论文-刘雪来,宋岩彪,张创,曹学会,靳晓次

纳米银涂层论文-刘雪来,宋岩彪,张创,曹学会,靳晓次

导读:本文包含了纳米银涂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纳米银颗粒,可吸收线,炎症反应,吻合

纳米银涂层论文文献综述

刘雪来,宋岩彪,张创,曹学会,靳晓次[1](2018)在《纳米银涂层可吸收线吻合小鼠肠壁近期抗炎疗效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纳米银涂层可吸收缝合线的近期抗炎疗效。方法采用化学涂层法将纳米银颗粒涂层在普通可吸收缝合线(Vicryl suture,4-0,Polyglactin 910)表面,制备纳米银涂层线。12只Balb/C小鼠随机分3组:普通可吸收线、抗菌可吸收线和纳米银涂层可吸收线。在小鼠回肠制备肠切开模型后,分别采用上述3组缝线行单层间断端端吻合。术后7天取材吻合口处肠管组织标本,连续冰冻切片进行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增殖性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ve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免疫组化观察和半定量分析。结果免疫组化和半定量分析显示纳米银涂层可吸收线组吻合口处IL-6和TNF-α表达最少,普通可吸收线组IL-6和TNF-α表达最多(普通、抗菌和纳米银涂层可吸收线IL-6的光密度值分别为0.25±0.03、0.19±0.02、0.10±0.02,F=41.378,P=0.000;TNF-α光密度值分别为0.39±0.04,0.29±0.03,0.13±0.02,F=77.885,P=0.000)。PCNA标志物染色显示纳米银涂层线组吻合口内增殖细胞数量最多[(48.0±7.6)个,(83.5±14.2)个,(126.5±13.2)个,F=42.857,P=0.000]。结论纳米银涂层可吸收线用于肠切除肠吻合之后,吻合口处炎症反应轻微,组织细胞增生和修复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微创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陈浩,万强,蔡耀,刘琰,吴忠烨[2](2018)在《纳米银对环氧涂层在烟气脱硫系统中腐蚀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纳米银含量对环氧涂层结构与在60℃烟气脱硫模拟液中腐蚀行为的影响,将纳米银颗粒分散液加入到环氧防腐蚀涂料中制备纳米银环氧涂层,利用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谱(EI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与红外光谱(FT-IR)表征了涂层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纳米银与环氧涂层的酯基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随着纳米银含量的增加,涂层中羰基伸缩振动吸收峰与酯的C-O-C不对称伸缩振动吸收峰逐渐蓝移。涂层在烟气脱硫模拟液中的耐蚀性先随着纳米银含量的增加而增大,纳米银含量为2%(质量分数)时,涂层耐蚀性能最佳,此后随着纳米银含量的继续增加而逐渐下降。(本文来源于《材料保护》期刊2018年09期)

刘秀菊,刘红[3](2018)在《纳米银涂层改性聚醚醚酮抗菌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实验采用低温磁控溅射技术对聚醚醚酮(P E E K)植入材料进行纳米银涂层表面改性。通过体外实验检测纳米银涂层改性PEEK对其细胞毒性及抗菌性能的影响,为PEEK植入材料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材料和方法:利用低温磁控溅射技术在PEEK的表面制备厚度为3nm、6nm、9nm和12nm的纳米银涂层,根据涂层的厚度将试件分为PEEK-3组、PEEK-6组、PEEK-9组、PEEK-12组和PEEK对照组;扫描电镜(SEM)观察试件的表面形貌;能谱仪(EDS)分析试件表面的元素成分;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试件表面的粗糙度;将试件浸提液与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共培养,CCK-8试剂检测材料的细胞毒性;将试件与变形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共培养,抑菌环和贴膜法检测试件对变形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性能;SEM观察变形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试件表面的粘附量和生长状态,评价试件的抗细菌粘附能力。结果:SEM和AFM分析显示,试件的表面可见致密均匀分布的银纳米颗粒和纳米银改性层;试件的表面除含有C、O等元素外,还含有Ag元素;与PEEK组相比,随着纳米银涂层厚度的增加,试件的表面粗糙度逐渐增大(P<0.05);CCK-8细胞毒性实验表明,纳米银涂层改性PEEK不具有细胞毒性,各组试件的细胞增值率均在97%以上,符合生物安全材料的标准;抗菌性实验结果显示,纳米银涂层改性能显着地提高PEEK试件的抗菌性能和抗细菌粘附能力,对变形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早期粘附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对PEEK进行表面改性,成功制备了致密均匀的纳米银改性层。改性后的PEEK植入材料在不具有细胞毒性的同时其抗菌性能和抗细菌粘附能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本文来源于《第十二次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07-22)

王复超,王明伟,李华壮,王善涛,赵光宗[4](2018)在《纯钛表面纳米银涂层构建方法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纳米银是以纳米技术为基础制成的新型抗菌材料,理化性能稳定,且在电学、光学、催化方法性能较高,但是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性能颇有争议。目的:探讨纯钛表面纳米银涂层构建方法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性能的影响。方法:(1)纯钛表面纳米银涂层的构建:以羟基磷灰石及银粉末作为研究对象,根据20∶1比例进行充分混合,将混合物进行球磨后保证颗粒能达到纳米级;(2)抗菌性能观察: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对象,采用最小抑菌浓度试验测定纯钛表面纳米银涂层构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振荡培养时的抑菌浓度值,采用扫描电镜观察经不同质量浓度纯钛表面纳米银涂层处理后葡萄球菌结构。结果和结论:(1)纳米银羟基磷灰石复合涂层与羟基磷灰石复合涂层一般形态表面涂层相对均匀。纳米银羟基磷灰石复合涂层颜色略呈白色但是略带黄,羟基磷灰石复合涂层钛片呈白色,涂层表面毛糙,结合牢固,均未见涂层剥脱;(2)纳米银组在37℃静态培养与37℃振荡培养抑菌能力,均高于羟基磷灰石组(P<0.05);(3)纳米银羟基磷灰石复合涂层在7,10,30 h对金黄色葡萄球菌600 nm吸光度值均低于羟基磷灰石复合涂层(P<0.05);(4)与羟基磷灰石涂层相比,纳米银羟基磷灰石复合涂层细胞颜色变浅,存在破裂死亡的细胞,并且金黄色葡萄球菌数量减少,存在大量空泡;(5)结果提示:以20∶1比例的微米羟基磷灰石与微米银球磨经水浴、超声及热处理后成功构建纳米银涂层,该涂层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能发挥优越抗菌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8年14期)

李小军,章燕珍,张小萍,陈耀俊[5](2018)在《纳米银粒子涂层种植体在防治兔种植体周围炎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种植体周围炎是发生在正常行使功能的骨性结合种植体周围组织的炎症,能使支持骨丧失形成种植体周袋,从而导致种植失败。它是目前种植治疗的主要并发症之一~([1-3])。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与口腔微生物密切相关。有报道称,天然牙列牙周致病菌越多,从牙周区域到种植体区域的交叉感染率也越高~([4]);种植体周围炎与牙周炎龈下菌斑的菌群类似;而且天然牙和种植体周围龈沟中的微生物变化也十分相似~([5-6])。防控口腔微生物对种植体周围组织的影(本文来源于《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期刊2018年02期)

姜鸿喆,杨新瑶,杨悦锁,张博文[6](2018)在《半胱氨酸与纳米银表面聚乙烯吡咯烷酮涂层的交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批量实验与统计分析,定量研究了生物聚合物半胱氨酸(Cys)与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的交互作用,以及pH、温度、Cys质量浓度、纳米银质量浓度等对交互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Cys与纳米银表面能形成很强的化学键,从而置换纳米银表面的PVP,使得纳米银的粒径持续变小.在此环境条件下,纳米银粒径减小范围为20~30nm.经统计分析发现,Cys置换均不存在显着效应,但Cys质量浓度与温度对Cys置换的效应相较其他因素的影响更强,且对置换速度具有正效应.(本文来源于《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方思懿[7](2018)在《用于骨科植入体的二氧化钛—纳米银复合涂层制备及其生物功能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骨科假体植入部位感染是骨科手术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轻则导致患者延迟治疗周期、增加治疗成本,重则导致患者因感染而截肢或死亡。骨科假体植入部位感染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由于细菌在植入体表面粘附定植形成生物膜,生物膜阻碍了机体免疫反应及抗生素对细菌的杀伤作用。二是由于植入体材料生物相容性欠佳,难以与宿主骨形成牢固的结合,并且植入体骨结合界面存在的纤维层会使局部宿主抵抗力下降。因此,赋予现有产业中骨科植入体优良的抗菌性能,对于提高骨科植入体寿命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端骨科植入体产业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赋予骨科植入体抗菌性能的主要手段为在涂层材料中实现抗菌因子的有效加载和控释。钛及钛合金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植入体材料,其表面形成的Ti02涂层可以作为抗菌剂的载体。在广谱抗菌剂中,银具有细胞毒性低,稳定性好,有效浓度低和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纳米尺度的银粒子比表面积高,与细菌的接触概率增大,具有很强的化学活性,其表面的原子易与其他化学基团发生键合反应,从而可制备结构稳定,性能优良的纳米银复合材料。因此,可以通过在二氧化钛涂层孔结构中载入纳米银粒子并控制其释放速度,从而使其在具备生物相容性的同时获得长期抗菌性能。本文基于产业化电化学技术在植入体表面制备了二氧化钛涂层,通过表面改性和光还原进行了银纳米粒子的负载,并系统探究了二氧化钛-纳米银复合涂层的生物功能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简要介绍了骨科植入体材料的术后反应与生物功能性,还介绍了钛及钛合金在骨科植入体的应用以及几种表面改性方法。同时介绍了抗菌材料的分类与应用以及银抗菌剂的作用机理和应用现状。最后综述了钛植入体抗菌涂层的研究进展。第二章:简要介绍本实验主要原料和测试分析手段,如XRD、SEM、TEM、FTIR、酶标仪等。第叁章:利用阳极氧化的方法在钛表面制备出二氧化钛纳米管,得到了管径可控的二氧化钛纳米管。之后对阳极氧化制备得到的二氧化钛纳米管用聚多巴胺进行了表面改性,再用浸渍法加紫外光还原法制备得到负载银纳米颗粒的二氧化钛纳米管(AgNPs/TNTs)涂层材料。第四章:我们通过采用微弧氧化的方法在钛表面制备出多孔氧化钛涂层,得到了表面形貌可控的具有多孔结构的二氧化钛涂层。并且对二氧化钛涂层进行了表面改性,再用浸渍法加紫外光还原法制备得到负载银纳米颗粒的微弧氧化二氧化钛(AgNPs/TiO2)涂层材料。第五章:我们用上述两种方法制备得到了二氧化钛-纳米银(TiO2-Ag)复合涂层。TiO2-Ag复合涂层表面处理方法不同,银离子的缓释性能也不同。聚多巴胺改性后的TiO2-Ag复合涂层的银纳米粒子加载量得到显着的提高,与未用聚多巴胺改性的涂层相比,改性过的涂层更有利于银离子的缓释。相比于微弧氧化得到的多孔TiO2结构,阳极氧化得到的TiO2纳米管结构负载银纳米粒子更有利于银离子的缓释。银离子的缓释性能有如下结果:NTs-PD-Ag>NTs-Ag>MAO-PD-Ag>MAO-Ag。并且适量负载银纳米粒子的TiO2-Ag复合涂层材料拥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第六章:对本论文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1-26)

刘毅[8](2017)在《纳米银/PLGA共涂层促种植体骨整合过程中LncRNA-mRNA共表达分析与靶基因的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口腔种植修复的广泛应用需要快速稳定的骨整合,前期研究发现纳米银/PLGA共涂层能促进种植体骨整合中的成骨分化,但其机制不明。有研究表明,长链非编码RNAs(LncRNAs)可通过转录及转录后水平调控成骨分化过程。本研究旨在揭示此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LncRNA及其靶基因,从而阐明种植体骨整合过程中成骨分化的分子调控机制。材料与方法:对培养在未处理和纳米银/PLGA共涂层包被的钛合金片上的等量小鼠(本文来源于《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医学科研管理分会第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08-24)

余孟流[9](2017)在《以纳米银/聚乳酸—羟基乙酸作为表面涂层的金属材料成骨机制及成骨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骨祖细胞受外界刺激分化形成成骨细胞并形成新骨组织的过程叫做成骨。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作为现今最常用的促成骨蛋白被广泛用于各类生物学材料中。但由于其促成骨的缺陷,科学家们依旧在寻找更新或者更好的生物材料从而促进成骨并运用于临床。电刺激作为一种可能的促进成骨及骨再生的方法,一直吸引着研究者们的注意力,但利用电刺激作为一种种植材料的表面特性现今鲜有报道。本研究应用以纳米银颗粒/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作为涂层的不锈钢种植材料,通过研究材料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能来探索该材料可能的成骨机制,并通过体外细胞培养及体内植入实验对其进行生物学效应评价。本实验首先制作质量比为0%,10%及20%的纳米银/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的混合物,然后以电镀的方式均匀涂布于不锈钢种植材料(SNPSA)或纯钛种植材料(SNPT)表面。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仪(EDS),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仪(XPS),原子力显微镜(AFM),扫描开尔文探针显微镜(KPFM)等,对6组材料的表面性能进行研究分析。将小鼠成骨前体细胞(MC3T3-E1)以同等条件培养于6组材料表面,分别培养6天、9天及21天,通过检测污染概率、碱性磷酸酶染色、成骨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量等,研究其抗菌性能,成骨分化诱导能力等。再将6组材料分别植入Sprague-Dawley大鼠股骨骨髓腔内,饲养8周后处死。通过MicroCT,硬组织切片的实验方法检测材料的体内成骨诱导能力。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SNPSA和SNPT虽然有着相似的表面形态,但是其表面亲疏水性、化学态、电势能都显示出SNPSA材料表面有更高的氧化态存在。而体外细胞实验及体内动物实验结果都显示SNPSA材料有更强的促进细胞成骨分化和促进动物体内骨形成的能力。同时体外细胞实验还再次验证了纳米银具有抗菌性能。本研究不仅分析了 SNPSA和SNPT材料的表面物理化学性能及生物学特性,还首次揭示了 SNPSA促进成骨的可能机制,即SNPSA可以提供更高的微原电池效应刺激钙磷离子在种植材料周围沉积,从而促进骨形成。本研究提供了生物材料可以通过设计表面形态以及电化学性能从而获得成骨能力的可能性。通过本研究的表面处理,SNPSA具有了与微原电池相似的新的生物学功效。这为研究生物材料的特定生物学性能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5-01)

张卓然,方科达,窦祈,陈丽洁,惠光艳[10](2016)在《纯钛表面贻贝粘性蛋白/纳米银颗粒抗菌涂层的构建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光滑纯钛表面通过贻贝粘性蛋白(MAPs)的粘结作用加载纳米银颗粒,以构建抗菌涂层并初步评估其性能。方法:将72个表面光滑的纯钛样本随机分为4组(n=18):M组加载MAPs,A组加载纳米银颗粒,H组顺序加载MAPs和纳米银颗粒,T组不加载任何物质。用扫描电镜(SEM)观察涂层的形貌、X线光谱仪(EDS)分析涂层的元素组成;通过抑菌环实验观察涂层的抗菌效果,CCK-8试剂盒检测涂层的细胞毒性。结果:SEM观察可见H组样本表面有纳米银颗粒,EDS分析发现其表面有银元素存在,该组样本周围可以观察到明显的抑菌环,而在其他3组表面均未观察到纳米银颗粒和抑菌环;CCK-8实验结果显示,4组的细胞增殖活性(0D值)两两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用贻贝粘性蛋白作为中间介质可将纳米银颗粒加载到光滑纯钛表面而构建出一种无细胞毒性的抗菌涂层。(本文来源于《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期刊2016年09期)

纳米银涂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不同纳米银含量对环氧涂层结构与在60℃烟气脱硫模拟液中腐蚀行为的影响,将纳米银颗粒分散液加入到环氧防腐蚀涂料中制备纳米银环氧涂层,利用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谱(EI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与红外光谱(FT-IR)表征了涂层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纳米银与环氧涂层的酯基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随着纳米银含量的增加,涂层中羰基伸缩振动吸收峰与酯的C-O-C不对称伸缩振动吸收峰逐渐蓝移。涂层在烟气脱硫模拟液中的耐蚀性先随着纳米银含量的增加而增大,纳米银含量为2%(质量分数)时,涂层耐蚀性能最佳,此后随着纳米银含量的继续增加而逐渐下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米银涂层论文参考文献

[1].刘雪来,宋岩彪,张创,曹学会,靳晓次.纳米银涂层可吸收线吻合小鼠肠壁近期抗炎疗效的实验研究[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8

[2].陈浩,万强,蔡耀,刘琰,吴忠烨.纳米银对环氧涂层在烟气脱硫系统中腐蚀行为的影响[J].材料保护.2018

[3].刘秀菊,刘红.纳米银涂层改性聚醚醚酮抗菌性能的研究[C].第十二次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4].王复超,王明伟,李华壮,王善涛,赵光宗.纯钛表面纳米银涂层构建方法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性能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8

[5].李小军,章燕珍,张小萍,陈耀俊.纳米银粒子涂层种植体在防治兔种植体周围炎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8

[6].姜鸿喆,杨新瑶,杨悦锁,张博文.半胱氨酸与纳米银表面聚乙烯吡咯烷酮涂层的交互作用[J].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7].方思懿.用于骨科植入体的二氧化钛—纳米银复合涂层制备及其生物功能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8

[8].刘毅.纳米银/PLGA共涂层促种植体骨整合过程中LncRNA-mRNA共表达分析与靶基因的预测[C].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医学科研管理分会第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

[9].余孟流.以纳米银/聚乳酸—羟基乙酸作为表面涂层的金属材料成骨机制及成骨性能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7

[10].张卓然,方科达,窦祈,陈丽洁,惠光艳.纯钛表面贻贝粘性蛋白/纳米银颗粒抗菌涂层的构建及性能研究[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6

标签:;  ;  ;  ;  

纳米银涂层论文-刘雪来,宋岩彪,张创,曹学会,靳晓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