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明清移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荆山山区,移民,家族,襄阳南漳
明清移民论文文献综述
任爱国,李秀桦[1](2019)在《明清荆山山区移民的生存与发展调查——以南漳板桥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时期,南漳板桥移民迁入初始以开荒种地为主,稍后移民家族开始从事其它多种经营;特别重要的是不忘科举入仕之路,这对于移民家族的发展与社会地位的晋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一个移民家族需要经历六代以上人的努力,才有可能晋升入士绅阶层。以祠堂为中心的移民宗族构建,有着明确的现实目的,即昭显本族的势力,加强本族的内聚力,以便在异乡生存、发展。通过科举入仕,他们逐渐获得各种社会资源。通过联姻,最终构建起以为他们为中心的地方新秩序。(本文来源于《湖北文理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李丹丹[2](2019)在《明清黔西南地区的移民与地方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通过研究明清黔西南地区的移民活动,来探讨当地社会发展模式及山区文化与平原文化发生碰撞后的反应。文章主体内容分四章,共约5万余字。由于地处边疆,历史以来黔西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较为缓慢,但却体现出独特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地域性特征,其发展演变不仅体现了该地区从“化外”走向“化内”的历程,也是贵州地区社会发展的缩影和表现。明初,王朝在黔西南设卫所屯田,第一批大规模的军事移民随之来到此地驻扎。这些移民包括军人、军人家属、受朝廷指派来此经商的商人。部分驻军及其家属在靠近卫所的地方屯田种植,客观上有利于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方式传入黔西南地区。这些移民主要集中分布在交通干线或者人口聚集的城镇,该区较为平坦的地区得到开发,屯田经济得到发展。明中后期,大量屯兵流亡,屯田荒废,屯田制名存实亡,屯田经济也宣告破产。此时,少量的自发性移民也开始来到此地,他们开垦较为平坦地区的土地,并按照之前的生活方式,从事各类行业,给当地社会带来了微弱的影响。整个明代,移民对黔西南社会的影响较弱,黔西南社会变化并不明显,土着人民大部分仍过着比较原始的生活。进入清代以后,由于大批移民的涌入,该区社会发展进程在明代的基础上大大加快。清前期,出于政治需要与军事需求,清廷在此进行改土归流与卫所改制,使得该区域社会焕然一新。清中后期,中原地区人地矛盾突出,大量人口为寻求生计,自发来到该区。黔西南山区在这一时期得到彻底开发,社会发生巨大变化。随着资源的日益紧张,土客之间、先来的客民与后来的客民、当地各土着部落之间的矛盾、冲突也越来越突出。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成为王朝治理该区域的一大难题。经过明清两代的积累和发展,黔西南的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大量移民的进入,带来了比较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渗透进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中,给少数民族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外来移民文化与当地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形成了黔西南特有的文化。在此过程中,地方少数民族逐渐由“化外”转为“化内”之民,王朝教化取得了成效。(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5-01)
石哲宇[3](2019)在《从移民看明清时期晋商经营区域地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山西在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晋商在明清经济发展史上的成就举世瞩目,“车辙马迹遍天下”,流通全国,走出国门,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而同时明清时期的山西的移民也遍及全国各地,晋商的经商区域选择和山西移民的迁入地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明清之前主要是西北部的少数民族进入山西,明清时期山西移民主要为迁出民,主要迁往北部边疆、北直隶、冀、鲁、豫、鄂、川等地。晋商的经营区域主要分为阴山以北、太行山以东、淮河以南叁个地区。从迁入山西的少数民族的源地来看,晋商的贸易拓展路线在前中期主要向西部和北部方向拓展,和迁入山西地区的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来源地有很强的相关性。从山西迁出民的分布区域来看,移民和晋商活动大都沿着向北、向东的方向延伸,移民对晋商的影响,主要是在北方经济区,其次是在北直隶、津冀地区和豫鲁地区,这些地区是移民的主要迁入地,同时也是明清晋商兴起初期的主要分布地区,山西移民直接影响了晋商初期的区域选择。移民分布和经营区域选择的之所以有很强的相关性,少数民族有助于山西民对关外的物产、交通、地理条件、民族分布状况等更加了解,同时也促进山西人经商观念的养成。晋商在经商过程中也转化为了商业移民,二者相互转化、相互促进。从晋商的用人制度、经商理念、会馆设立的作用等方面可以得出在山西移民广泛分布的地区,晋商有更丰富的社会资本。(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唐春生,王昆[4](2019)在《族谱所见明清时期重庆地区的移民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时期重庆地区的移民,以来自湖广地区的居多。前者主要发生于元末明初,移民主要是出于躲避战乱的需要;后者发生于清代前期,移民是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移民大多是家族式的,但并非聚族而居,一部分人选择到较远甚至更远的地方定居。原本安居的移民及其后代,或因所处的自然环境不佳,或因巴蜀内乱,有人会再次迁徙,少数人甚至回迁故乡。移民原乡情节浓厚,他们特别重视宗祠的修建和族谱的修撰。(本文来源于《叁峡论坛(叁峡文学·理论版)》期刊2019年02期)
泽周磋[5](2019)在《浅谈元明清时期四川藏区汉族移民及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我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四川藏区有着鲜明的民族交融与文化内涵丰富特征,在四川藏区社会发展史上汉族移民有着深层次影响,对当下深入研究四川藏区汉族移民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因此,文章以元明清时期切入点,从不同角度入手客观阐述了四川藏区汉族移民及其在多个层面的具体化影响。(本文来源于《青年与社会》期刊2019年03期)
薛舒凡,刘斌[6](2019)在《明清贵德地区移民文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的贵德地区包括今天的贵德县、尖扎县和同仁县的大部分地区,清代贵德地区包括今天的贵德县和尖扎县。明清时期的贵德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区域。由于当时政策的实施,大量的内地居民迁徙至此,从而带来了以"江左"文化为代表的汉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民族融合,贵德地区的移民文化从"江左"文化与当地原始文化的二元对立形成了二郎、文昌、龙王、道教、伊斯兰教、藏传佛教、本教多种文化并存的独特移民文化。(本文来源于《文化学刊》期刊2019年01期)
刘峰[7](2018)在《略论明清移民史上的“麻城孝感乡”》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界大体认可麻城孝感乡是"湖广填四川"移民潮的源点。按照现今的行政区划,麻城孝感乡位于湖北省麻城市西南,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地域包括龙池桥街道办事处、铁门岗乡、鼓楼街道办事处、白果镇、中馆驿镇、宋埠镇、歧亭镇、顺河镇等。关于麻城,史称:"麻城介楚豫之交,幅员周六百里,东北多山陵。其民,男务耕牧,女习蚕织。西南平畴弥望,农隙赢金服贾,动致素封。曩自荆襄,溯江汉以达川陕,(本文来源于《人文论丛》期刊2018年02期)
梁亚群[8](2018)在《明清时期大理地区的移民与村落社区》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时期,大理地区因中央政府的屯田政策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大规模的移民开始在大理地区定居及繁衍,形成了多民族分布与多姓杂居的村落形态。新的村落形态、权力结构、公共空间及信仰生成,移民以相同的文化而不同的聚集模式重构聚居地的生活。多姓杂居的村落形态,使村落的权力结构、庙宇与公共组织相对开放多元,维持着其独特的生产、生活秩序,呈现明清时期大理地区的村落社会时态及国家权力的运作、多民族的交融对边疆基层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张晴,卫东海[9](2018)在《区域经济的文化底蕴——大兴明清移民文化视野》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大兴这片历史底蕴厚重的热土上,上了年岁的老人们,对明清凤河流域移民文化绝对不陌生。从明初洪武到永乐年间的44年间,数十万山西人(主要是晋南、晋中、晋东南人),伴随着上党梆子、晋剧以及洪洞县《苏叁起解》悲戚的旋律,不情愿地走出祖祖辈辈经营的家园,千里奔波辗转在京南大兴,在凤河流域水草丰美的两岸,掀开了生存博弈的序幕。明清凤河流域文化变迁是一个巨大的社会转型同构,凤河流域(主要以现在的青云店(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小企业》期刊2018年09期)
马丽[10](2018)在《明清时期大移民对岳西宗祠戏场建筑的推动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岳西因位于古南岳之西而得名,是安徽省戏曲种类较多的地区之一,因地处大别山腹地,较少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明清时期山区频繁上演着岳西高腔、黄梅戏、木偶戏、二扬子等不同的戏曲剧种,至今还保留着其原生态的戏曲文化艺术和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大量宗祠戏场建筑。岳西宗祠戏场的大量兴建除了受到当时民俗风情、地域文化、宗教信仰及审美观点的影响外,还与当时的移民迁徙活动息息相关,明清时期人口的流动和迁徙从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力了文化的交流和异地传播,对当地宗祠戏场建筑的产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合肥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明清移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通过研究明清黔西南地区的移民活动,来探讨当地社会发展模式及山区文化与平原文化发生碰撞后的反应。文章主体内容分四章,共约5万余字。由于地处边疆,历史以来黔西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较为缓慢,但却体现出独特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地域性特征,其发展演变不仅体现了该地区从“化外”走向“化内”的历程,也是贵州地区社会发展的缩影和表现。明初,王朝在黔西南设卫所屯田,第一批大规模的军事移民随之来到此地驻扎。这些移民包括军人、军人家属、受朝廷指派来此经商的商人。部分驻军及其家属在靠近卫所的地方屯田种植,客观上有利于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方式传入黔西南地区。这些移民主要集中分布在交通干线或者人口聚集的城镇,该区较为平坦的地区得到开发,屯田经济得到发展。明中后期,大量屯兵流亡,屯田荒废,屯田制名存实亡,屯田经济也宣告破产。此时,少量的自发性移民也开始来到此地,他们开垦较为平坦地区的土地,并按照之前的生活方式,从事各类行业,给当地社会带来了微弱的影响。整个明代,移民对黔西南社会的影响较弱,黔西南社会变化并不明显,土着人民大部分仍过着比较原始的生活。进入清代以后,由于大批移民的涌入,该区社会发展进程在明代的基础上大大加快。清前期,出于政治需要与军事需求,清廷在此进行改土归流与卫所改制,使得该区域社会焕然一新。清中后期,中原地区人地矛盾突出,大量人口为寻求生计,自发来到该区。黔西南山区在这一时期得到彻底开发,社会发生巨大变化。随着资源的日益紧张,土客之间、先来的客民与后来的客民、当地各土着部落之间的矛盾、冲突也越来越突出。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成为王朝治理该区域的一大难题。经过明清两代的积累和发展,黔西南的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大量移民的进入,带来了比较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渗透进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中,给少数民族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外来移民文化与当地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形成了黔西南特有的文化。在此过程中,地方少数民族逐渐由“化外”转为“化内”之民,王朝教化取得了成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明清移民论文参考文献
[1].任爱国,李秀桦.明清荆山山区移民的生存与发展调查——以南漳板桥为例[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9
[2].李丹丹.明清黔西南地区的移民与地方开发[D].南昌大学.2019
[3].石哲宇.从移民看明清时期晋商经营区域地理[D].郑州大学.2019
[4].唐春生,王昆.族谱所见明清时期重庆地区的移民书写[J].叁峡论坛(叁峡文学·理论版).2019
[5].泽周磋.浅谈元明清时期四川藏区汉族移民及影响[J].青年与社会.2019
[6].薛舒凡,刘斌.明清贵德地区移民文化研究[J].文化学刊.2019
[7].刘峰.略论明清移民史上的“麻城孝感乡”[J].人文论丛.2018
[8].梁亚群.明清时期大理地区的移民与村落社区[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9].张晴,卫东海.区域经济的文化底蕴——大兴明清移民文化视野[J].中国中小企业.2018
[10].马丽.明清时期大移民对岳西宗祠戏场建筑的推动作用[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