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沸腾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汽油机,气缸盖,沸腾模型,温度场仿真
沸腾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黄凤琴,尹曼莉,李相旺,张文龙,詹春[1](2019)在《基于沸腾模型的汽油机缸盖温度场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缸盖温度场的仿真预测精度,合理运用沸腾换热的高效换热能力,利用矩形通道内沸腾传热试验台架研究了铸铝加热块、50%乙二醇水溶液在不同流速、入口温度和系统压力下的沸腾换热特性,并对现有渐进模型进行修正,建立适用于发动机缸盖材料及冷却液的沸腾传热模型。将修正后的沸腾传热模型嵌入STAR-CCM+软件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仿真所得壁面热流密度与试验结果的误差均小于5%。利用该模型建立缸体缸盖固体导热及冷却水腔沸腾换热耦合传热系统,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沸腾传热可有效提高缸盖与冷却液间的传热效率,该沸腾传热模型能更准确地预测缸盖温度分布。(本文来源于《201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3)》期刊2019-10-22)
黄凤琴,尹曼莉,李相旺,张文龙,詹春[2](2019)在《基于沸腾模型的汽油机缸盖温度场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缸盖温度场的仿真预测精度,合理运用沸腾换热的高效换热能力,利用矩形通道内沸腾传热试验台架研究了铸铝加热块、50%乙二醇水溶液在不同流速、入口温度和系统压力下的沸腾换热特性,并对现有渐进模型进行修正,建立适用于发动机缸盖材料及冷却液的沸腾传热模型。将修正后的沸腾传热模型嵌入STAR-CCM+软件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仿真所得壁面热流密度与试验结果的误差均小于5%。利用该模型建立缸体缸盖固体导热及冷却水腔沸腾换热耦合传热系统,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沸腾传热可有效提高缸盖与冷却液间的传热效率,该沸腾传热模型能更准确地预测缸盖温度分布。(本文来源于《汽车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罗强,贾文龙,杨帆,唐海丽[3](2019)在《天然气液烃输送管道沸腾气泡起飞直径计算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气泡起飞直径计算方法,用以表征天然气液烃在管道输送过程中流动沸腾的气液相间传热传质速率。考虑作用在气泡上的不稳定阻力、剪切升力、浮升力以及管道倾角等因素,基于受力平衡原理和气泡脱离壁面的临界条件,建立了新的气泡起飞直径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管道倾角对气泡起飞直径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文中模型计算的水平、垂直管道中气泡起飞直径与实验值的平均相对偏差分别为10. 07%和5. 1%,精度优于目前常用的Fritz,Cole,Kocamustaf,Farajisarir,Golorin,Kirichenko和Borinshansky-Fokin(B-F)模型。该模型还弥补了现有方法不能计算倾斜管道气泡起飞直径的不足。(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胡潇宇,李国祥,白书战,孙柯,李思远[4](2019)在《考虑加热面粗糙度和材料的沸腾换热修正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Chen模型基础上,综合考虑加热面粗糙度和材料对沸腾换热的影响,对Chen模型的核态沸腾换热项进行修正。所得修正后模型能有效预测粗糙度Ra≤4.62μm的铜加热面和Ra≤8.12μm的铝加热面的沸腾换热结果,与试验数据相比,总体误差在30%以内。(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刘伟,彭诗念,江光明,刘余,单建强[5](2018)在《高压工况下管内垂直向上流动沸腾CHF机理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压工况下偏离泡核沸腾(DNB)型临界热流密度(CHF)的特点,重新构建了Weisman&Pei模型的本构关系式;针对高压工况下干涸(Dry-out)型CHF,比较分析了Kataoka、Celata以及Hewitt 3个沉积率和夹带率计算关系式的结果。基于以上两类改进的CHF模型,建立了一个适用于高压工况的、结合DNB型和Dry-out型沸腾临界机理的CHF模型。采用高压工况下管内垂直向上流动沸腾CHF实验数据对建立的CHF机理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了热工参数和几何参数的趋势效应。(本文来源于《核动力工程》期刊2018年06期)
吴舒琴,李亦健,魏健健,金滔[6](2018)在《基于RPI沸腾模型的液氮池内核态沸腾过程模拟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液氮的池内核态沸腾过程,使用RPI(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沸腾模型对液氮池内核态沸腾阶段不同壁面过热度下的沸腾工况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得到的液氮核态沸腾区域的沸腾曲线与文献中的实验结果相吻合,验证了RPI沸腾模型和相关沸腾参数模型用于液氮核池沸腾模拟的可行性。依据气相分布云图讨论了不同过热度工况下沸腾发生过程中气液相分布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了气相的生成和上升过程。(本文来源于《低温工程》期刊2018年05期)
刘忠彦,孙大汉,金旭,王天皓,马一太[7](2019)在《CO_2管内流动沸腾换热模型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CO_2由于良好的环境特性和优良的热力学特性,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替代制冷剂。与传统制冷剂相比,CO_2有着十分不同的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然而现有的换热关联式都是基于各自的实验数据拟合得出,由于数据点太少和变量参数范围受限导致关联式的预测结果大相径庭。所以建立更加全面的CO_2管内流动沸腾换热数据库对不同换热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对于深入了解CO_2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和研究更加准确的换热关联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从24篇文献中搜集的4040个实验数据点对6个CO_2的管内流动沸腾换热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Fang(2013)关联式误差最低为10.6%,并绘制了气液相Reynolds数随管径的变化,气液相Reynolds数的变化的散点图以及Nusselt数随Bond数变化的趋势图,可为深入了解CO_2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和将来研究更加准确的新型换热关联式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邵亚伟,邓帅,苏文,赵力,卢培[8](2018)在《制冷工质流动沸腾数值模拟中源项模型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描述流动沸腾过程物理现象的核心,源项在流动沸腾的数值模拟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反映流动沸腾过程的传热、传质机理;(2)描述沸腾传热、两相流动特征;(3)影响数值计算稳定性。源项模型的准确性、适用性及稳定性对于制冷工质流动沸腾机理的数值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对现有源项模型进行了梳理。首先从源项在数值模拟中的角色入手,对现有针对流动沸腾数值模拟的源项模型进行归纳;其后分别从纯工质、混合工质两方面对源项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具体综述,分析了典型模型(如动力学模型、标量场模型、扩散模型等)的优缺点;同时对源项模型的典型验证方法进行系统总结,包括标准模型验证法、实验验证法。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流动沸腾数值模拟中源项模型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8年08期)
马在勇,秋穗正,步珊珊,张卢腾,孙皖[9](2019)在《氧化层对液态金属起始沸腾过热度的影响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液态金属具有良好的浸润性,因此常具有很高的起始沸腾过热度。但在浸润性差的氧化层的影响下,起始沸腾过热度可大幅降低。为对氧化层作用进行分析,建立了氧化层的影响模型,并利用实验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氧化层作用下的核化过程可分为直接核化和界面移动后的核化两类,氧化层作用下的核化半径介于氧化层位置及界面最深处位置之间,其最佳估算值为两者的几何平均值。(本文来源于《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杜玉浩[10](2018)在《发动机冷却水腔沸腾换热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内燃机作为最常见的一种动力机械,随着对其动力性能要求的提高及排放法规的日趋严格,发动机向着高强化、高功率密度的方向发展,这必然会导致爆发压力和热负荷的提高,从而使得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换热能力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众所周知缸盖水套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沸腾换热现象,其具有强化换热的能力,因此如何合理利用沸腾换热的高传热能力是实现内燃机冷却系统精确冷却的关键,这也是未来内燃机整个冷却系统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好地利用沸腾现象的高换热能力,需要对沸腾现象进行试验研究,结合CFD数值分析得到适用于内燃机冷却系统的沸腾换热模型,但内燃机缸盖水套结构的复杂性及沸腾换热的多变性使常规的实验手段不能奏效,本文以等效截面通道的沸腾换热台架试验为依托,研究不同因素对沸腾换热的影响,结合单相均质流沸腾换热模型,进行基于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模拟计算。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发动机冷却水腔内存在的沸腾换热现象及单相均质流沸腾模型的应用进行深入的研究:1)内燃机缸盖的冷却水腔结构复杂,通过简易通道对比试验来研究沸腾换热现象是目前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本文通过建立矩形截面通道、水平加热的沸腾换热试验台架研究沸腾换热,加热金属采用铸铁材料,以电磁感应方式进行加热,研究工作压力、介质流速和主流体温度对沸腾换热的影响,介质流速越高、工作压力越低、主流体温度越低,达到相同壁面温度条件所需的热流密度越大,沸腾发生所需要的热流量越大,而冷却介质流速的增加、介质主流体温度越低和工作压力越大,会使沸腾起始点位置越靠后。2)在单相对流换热模型基础上,将气泡和液态介质作为一种混合相,引入空泡份额概念,通过空泡份额大小反映沸腾发生的剧烈程度以及气泡的分布情况,利用质量守恒规律推导出质量含气率控制方程,结合单向流控制方程进行联立求解。将专家学者广泛应用的经典沸腾换热模型如:Chen模型、Rohsenow模型和Franz渐进模型,与沸腾台架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发现Franz模型沸腾曲线形式与试验数据规律类似,依据沸腾台架试验数据对Franz渐进模型进行修正,极大地提高了修正Franz模型在以铸铁为缸盖材料的发动机冷却系统数值计算中的适用性。3)以Duets226-B型柴油机为试验对象,将整个发动机系统在额定工况下运行若干个小时,待发动机运行稳定后,利用热电偶测温法和硬度塞测温法测量缸盖火力面测点温度、距火力面7mm处缸盖内部测点温度和缸盖水套测点温度,进而通过试验数据来分析缸盖温度场分布情况,并为随后进行的发动机冷却系统模拟仿真提供对比依据。4)为了考察沸腾现象对缸盖水套内介质流动传热的影响,基于流-固耦合算法对发动机冷却系统进行仿真计算。当数值仿真中不考虑沸腾换热时,利用CFD软件对发动机冷却系统进行纯对流换热计算;当数值仿真中考虑沸腾换热时,利用UDS功能将单相均质流沸腾换热模型和修正Franz渐进模型嵌入CFD软件中,对冷却系统进行沸腾换热计算。考虑沸腾换热的仿真计算中利用的是基于台架试验数据拟合得到的修正Franz模型,通过仿真结果和试验数据的对比发现,考虑沸腾换热后,采用修正Franz模型的仿真结果更接近试验数据,缸盖火力面温度的相对误差平均值比不考虑沸腾换热时降低37%,距火力面7mm处的缸盖内部温度的相对误差平均值比不考虑沸腾换热时降低37%。通过冷却系统仿真计算来对比Rohsenow模型和修正Franz模型精度,发现修正Franz模型仿真结果更接近于试验数据,修正Franz模型的仿真结果在缸盖各个区域的准确性均有所提高。因此本文中所使用的单相均质流沸腾换热模型和修正的Franz渐进模型在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计算中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26)
沸腾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提高缸盖温度场的仿真预测精度,合理运用沸腾换热的高效换热能力,利用矩形通道内沸腾传热试验台架研究了铸铝加热块、50%乙二醇水溶液在不同流速、入口温度和系统压力下的沸腾换热特性,并对现有渐进模型进行修正,建立适用于发动机缸盖材料及冷却液的沸腾传热模型。将修正后的沸腾传热模型嵌入STAR-CCM+软件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仿真所得壁面热流密度与试验结果的误差均小于5%。利用该模型建立缸体缸盖固体导热及冷却水腔沸腾换热耦合传热系统,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沸腾传热可有效提高缸盖与冷却液间的传热效率,该沸腾传热模型能更准确地预测缸盖温度分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沸腾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黄凤琴,尹曼莉,李相旺,张文龙,詹春.基于沸腾模型的汽油机缸盖温度场仿真[C].201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3).2019
[2].黄凤琴,尹曼莉,李相旺,张文龙,詹春.基于沸腾模型的汽油机缸盖温度场仿真[J].汽车技术.2019
[3].罗强,贾文龙,杨帆,唐海丽.天然气液烃输送管道沸腾气泡起飞直径计算模型[J].化学工程.2019
[4].胡潇宇,李国祥,白书战,孙柯,李思远.考虑加热面粗糙度和材料的沸腾换热修正模型[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9
[5].刘伟,彭诗念,江光明,刘余,单建强.高压工况下管内垂直向上流动沸腾CHF机理模型研究[J].核动力工程.2018
[6].吴舒琴,李亦健,魏健健,金滔.基于RPI沸腾模型的液氮池内核态沸腾过程模拟与分析[J].低温工程.2018
[7].刘忠彦,孙大汉,金旭,王天皓,马一太.CO_2管内流动沸腾换热模型评价研究[J].化工学报.2019
[8].邵亚伟,邓帅,苏文,赵力,卢培.制冷工质流动沸腾数值模拟中源项模型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8
[9].马在勇,秋穗正,步珊珊,张卢腾,孙皖.氧化层对液态金属起始沸腾过热度的影响模型[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9
[10].杜玉浩.发动机冷却水腔沸腾换热模型研究[D].山东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