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阻沙效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巨菌草留茬沙障,防风阻沙,土壤改良,植被恢复
阻沙效益论文文献综述
王强[1](2018)在《巨菌草留茬沙障防风阻沙效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乌兰布和沙漠留茬巨菌草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规格的巨菌草留茬沙障内风速、风沙流结构、地表风蚀、土壤物理性质及障间植被恢复情况做出连续观测,并以相邻流沙地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1)巨菌草留茬沙障防风阻沙效果与沙障高度和行距有直接关系,同一高度的留茬沙障,行数越多,带距越小,防护效果越好;留茬沙障内风速、地表输沙量始终小于对照流沙地,沙障内输沙量主要集中在地表15cm以下,近地表0-5cm处沙障对风沙流的阻碍能力较强。2015年设置的高30cm沙障,行距1m、2m时分别经过九带、十带后风速降至起沙风速以下。且留茬沙障有效的降低了地表土壤的风蚀,2015年设置的行距2m、高30cm沙障抗风蚀效率为50.79%。(2)设置巨菌草留茬沙障可有效增加表层0-20cm土壤含水率,降低土壤容重,增大总孔隙度,土壤粒径变小,以中砂和细砂为主,且分选度好。随留茬沙障设置时间的增加,沙障内植物种、频度、盖度均增加,巨菌草留茬沙障设置3年后障内有灌木出现,周边裸地有多年生草本植物出现。(3)设置巨菌草留茬沙障时应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行距2m,高30cm,该模式巨菌草留茬沙障有着最佳的性价比,适宜在干旱区推广。(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张克存,安志山,庞营军,蔡迪文[2](2016)在《青藏铁路北麓河路段风沙防护体系阻沙效益》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青藏铁路北麓河路段风沙灾害现状和风沙环境的基础上,将叁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于风沙工程防护体系的效益评价中,利用Leica C10叁维激光扫描仪精确测量青藏铁路两侧典型防沙措施及防护体系积沙形态特征和风沙堆积量,评估防护效益。百叶窗条形阻沙栅栏单宽积沙体积最大,为18.31m3,其次为不通风条形阻沙栅栏,单宽积沙体积为13.66m3。阻沙栅栏最大防护距离为12 H,即上风向-3~0 H范围和下风向0~9 H范围内,双排结构的阻沙栅栏无论积沙范围或积沙量均较单排结构阻沙栅栏好。在栅栏上风向,沙粒自距栅栏5m处开始沉降堆积,越靠近栅栏,积沙厚度越大。在阻沙栅栏的下风向,单排结构阻沙栅栏积沙范围为15m,双排结构阻沙栅栏积沙范围可达20m。(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6年05期)
刘冠志,李青丰,贺威,刘果厚[3](2016)在《毛乌素沙地3种主要植物群落的阻沙效益》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毛乌素沙地天然沙蒿、沙柳和锦鸡儿这3种主要植物群落的阻沙效益进行分析,为毛乌素沙地沙漠化防治及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测定标杆风蚀沙埋程度,分析各植物群落的风蚀量与阻沙量,从而对其阻沙效益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植被盖度越大,各植物群落的防风阻沙效果越明显;(2)地形条件相似,风速相同的情况下,3种植物群落在风蚀季节的临界防风蚀盖度不同。沙蒿群落的临界防风蚀盖度最小,约为60%,沙柳群落与锦鸡儿群落的临界防风蚀盖度相对较大,均大于60%,但锦鸡儿群落相对沙柳群落的临界防风蚀盖度小;(3)相同盖度下,3种植物群落的风蚀量与阻沙量之和大小顺序为:沙柳>锦鸡儿>沙蒿。[结论]在毛乌素沙地固定、半固定沙地上,沙蒿群落的防风阻沙效益突出,可作为主要固沙植物进行推广。(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6年02期)
蒙仲举,任晓萌,高永[4](2014)在《半隐蔽式沙柳沙障的防风阻沙效益》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毛乌素沙地15,25和35cm的3个高度,1m×0.5m,1m×1m,1m×2m,2m×2m,2m×3m5种规格的半隐蔽格状沙柳沙障内近地表风沙流的活动过程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了不同规格沙障的防风阻沙效益。结果表明,设置沙柳沙障后地表土壤中细粒物质含量明显增加;与裸沙丘相比,沙柳沙障内的相对输沙率明显减少。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认为毛乌素沙地适宜于当地铺设的沙柳沙障规格为2m×2m。(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4年03期)
何志辉,李生宇,王海峰,徐新文,雷加强[5](2014)在《塔克拉玛干沙漠4种结构尼龙阻沙网的防风阻沙效益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常用尼龙阻沙网的孔隙度为均匀分布,而风沙流结构在垂直方向上是非均匀分布的。通过设计4种孔隙度非均匀分布的尼龙阻沙网:大条带上疏下密式(A)、大条带上密下疏式(B)、小条带疏密相间式(C),将其布设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垄间平地,以均匀结构阻沙网为对照(CK)。对4种阻沙网前后的风速变化、防风效能、积沙形态、积沙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①B阻沙网有效防护距离最短,仅为6H(H为阻沙网的高度),其余3种结构有效防护距离差别不大,均为15H;在网后10H处0.15 m、0.3 m和0.5 m 3个观测高度,风速削弱程度的平均值存在明显差异,呈C>A>B>CK。②在风季后期,4种结构阻沙网前后积沙量B最小,其余3种类型差别不大。③综合考虑防风和阻沙效益,C阻沙网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结构模式,防护效益最好,B阻沙网最差,A和CK阻沙网效益相差不大。研究结果为高立式沙障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4年02期)
毛东雷,雷加强,曾凡江,李生宇[6](2012)在《和田地区绿洲外围防护林体系的防风阻沙效益》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2010年和2011年和田地区策勒县、皮山县、和田县吉亚乡3个绿洲外围靠近沙漠边缘的防护林防风阻沙效益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及对防护林内小气象站和配套积沙仪定点观测数据分析,发现和田地区绿洲外围防护林体系树种较单一,由于垦荒天然防护林面积在日益缩小,导致新的幼小新疆杨防护林防风阻沙效果不是很理想;在相同的水分灌溉条件下,沙拐枣防护林生长较新疆杨、梭梭、柽柳防护林成活率高,并且生长迅速,需水量少,且疏透度较小,防风阻沙效果更为理想。为有效提高和田地区绿洲外围防护林防护效益,应合理垦荒保护好绿洲-沙漠过渡带的天然植被,从流沙前沿至绿洲内部合理设计天然草灌带-人工防护林带-农田小方格防护网,防护林树种的选择不仅需考虑其耐水性、疏透度,还应适当考虑防护林经济效益。通过对和田县吉亚乡防护林示范区BSNE积沙仪不同高度水平输沙量、输沙率及其粒度样分析,表明从流沙前沿进入防护林内不同高度的输沙量都有很大程度的降低,并且风蚀沙粒平均粒径变细,随高度增加输沙沙粒分选性变差,峰态变窄,引起新开垦农田地表风蚀沙粒主要为极细沙。(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安志山,张克存,谭立海,李建国[7](2011)在《不同高度阻沙栅栏蚀积过程及防沙效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不同高度阻沙栅栏蚀积过程的野外观测,结合同时期区域风况资料,分析了阻沙栅栏前后地表蚀积形态、蚀积量以及蚀积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沙源充足条件下,不同高度阻沙栅栏上风向表现为风沙堆积,下风向风蚀与堆积共存,且程度与栅栏高度有关,栅栏总体蚀积量和蚀积强度的变化趋势与下风向变化趋势相近。其中,60和70cm高度阻沙栅栏风沙堆积量最大,防沙效果最佳,但二者积沙方向存在差别。70cm高度阻沙栅栏上风向积沙较多;60cm高度阻沙栅栏下风向积沙较多。在实际应用中,应依据防护对象合理配置阻沙栅栏并适时加高,避免阻沙栅栏过低或过高,进而影响防沙效果。此外,依据断面形态、蚀积量和蚀积强度的变化,将栅栏前后分为风沙堆积区、风蚀区和蚀积平衡区。(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1年06期)
韦立伟,宋翻伶,丁国栋,王翔宇,梁文俊[8](2011)在《行带式沙蒿灌丛的防风阻沙效益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配置人工模拟行带式黑沙蒿防风阻沙效益的差异,为沙区人工植被建设以及荒漠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模拟试验的方法,模拟了3种不同配置的沙蒿灌丛,对其剖面风场以及输沙率进行观测。[结果]单行配置防风效能较低,双行和3行配置防风效能较高,且随着风速的增大,3种配置林带的防风效能都呈递减趋势。林带能有效增加粗糙度,在林带后的粗糙度呈递减趋势。从输沙率来看,双行和3行配置也优于单行。单行矮林在其背风面7H内都能减少风蚀,而双行和3行矮林在其背风面10H处都能有效减少输沙率,防控风蚀。[结论]在沙区沙蒿林营造中,生产配置上侧重双行一带的行带式配置,使其疏透度在45%左右,带距在7H~10H为宜。(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18期)
李积山,马述宏[9](2011)在《民勤县青土湖麦草沙障阻沙聚沙效益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麦草网格沙障与植物活沙障的观测对比,为实际造林治沙工作提供了科学数据,更好地治理了流动沙丘。(本文来源于《甘肃科技》期刊2011年11期)
高函,张宇清,吴斌,丁国栋[10](2010)在《柠条林防风阻沙效益模拟研究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人工插植的方法,模拟了3种不同配置的柠条灌木矮林,对其剖面风场以及输沙率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1行配置防风效能较低,2行和3行配置防风效能较高;且随着风速的增大,3种配置的防风效能存在不同趋势,1行矮林维持在10%以下,2行矮林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单峰趋势,3行矮林稳定在较高水平。从输沙率来看,2行和3行配置也优于1行;1行矮林在其背风面7h(h为树高)内都能减少风蚀,而2行和3行矮林在其背风面10h处都能有效减少输沙率,防控风蚀。灌木矮林能有效增加粗糙度,在林带后的粗糙度呈递减趋势。(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阻沙效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分析青藏铁路北麓河路段风沙灾害现状和风沙环境的基础上,将叁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于风沙工程防护体系的效益评价中,利用Leica C10叁维激光扫描仪精确测量青藏铁路两侧典型防沙措施及防护体系积沙形态特征和风沙堆积量,评估防护效益。百叶窗条形阻沙栅栏单宽积沙体积最大,为18.31m3,其次为不通风条形阻沙栅栏,单宽积沙体积为13.66m3。阻沙栅栏最大防护距离为12 H,即上风向-3~0 H范围和下风向0~9 H范围内,双排结构的阻沙栅栏无论积沙范围或积沙量均较单排结构阻沙栅栏好。在栅栏上风向,沙粒自距栅栏5m处开始沉降堆积,越靠近栅栏,积沙厚度越大。在阻沙栅栏的下风向,单排结构阻沙栅栏积沙范围为15m,双排结构阻沙栅栏积沙范围可达20m。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阻沙效益论文参考文献
[1].王强.巨菌草留茬沙障防风阻沙效益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8
[2].张克存,安志山,庞营军,蔡迪文.青藏铁路北麓河路段风沙防护体系阻沙效益[J].中国沙漠.2016
[3].刘冠志,李青丰,贺威,刘果厚.毛乌素沙地3种主要植物群落的阻沙效益[J].水土保持通报.2016
[4].蒙仲举,任晓萌,高永.半隐蔽式沙柳沙障的防风阻沙效益[J].水土保持通报.2014
[5].何志辉,李生宇,王海峰,徐新文,雷加强.塔克拉玛干沙漠4种结构尼龙阻沙网的防风阻沙效益对比[J].干旱区研究.2014
[6].毛东雷,雷加强,曾凡江,李生宇.和田地区绿洲外围防护林体系的防风阻沙效益[J].水土保持学报.2012
[7].安志山,张克存,谭立海,李建国.不同高度阻沙栅栏蚀积过程及防沙效益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1
[8].韦立伟,宋翻伶,丁国栋,王翔宇,梁文俊.行带式沙蒿灌丛的防风阻沙效益模拟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
[9].李积山,马述宏.民勤县青土湖麦草沙障阻沙聚沙效益初步分析[J].甘肃科技.2011
[10].高函,张宇清,吴斌,丁国栋.柠条林防风阻沙效益模拟研究初报[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