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论坛论文-李凯,杨秀秀

课程论坛论文-李凯,杨秀秀

导读:本文包含了课程论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课程研究,百年审视,未来想象

课程论坛论文文献综述

李凯,杨秀秀[1](2019)在《诠释百年课程研究,把脉中国未来教育——第十六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适逢中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周年,同时亦是第一本课程理论专着《课程》诞生100周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举办了第16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本届论坛以"课程研究:百年审视与未来想象"为主题,以回归起点、立足当下、展望未来为时间主线,挖掘课程研究传统,聚焦核心素养,回应课程研究如何应对未来。(本文来源于《全球教育展望》期刊2019年04期)

李家豪,林洛颖,钟彩凤[2](2019)在《课程研究:百年审视与未来想象——第十六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课程研究已历经百年,在社会剧变的时代,如何深化课程改革,使课程与时代接轨,成为教育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第16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以"课程研究:百年审视与未来想象"为主题,对课程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了探讨,展现课程研究已取得的成就、可供借鉴的经验、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以及光明的前景,为课程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本文来源于《上海课程教学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刘铭,武法提,牟智佳[3](2019)在《在线课程论坛教师互动问题设计的分类及有效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在线课程论坛教师互动问题设计分类的视角出发,以结构化、聚合性、复杂性和认知水平四个维度为问题分类标准,以131个互动问题设计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法对教师互动问题设计进行分类分析,并从学习者参与度和目标达成两个视角对问题有效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线课程论坛教师互动问题设计表现出多方向和多维度特征;在问题设计取向上,呈现出结构化、会聚型、简单、低认知水平的特征;不同分类问题未与学习者参与度呈现相关性;教师问题设计有效性整体水平不高,学习者互动参与的量与质较低;目标达成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来源于《现代教育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权俊驰,袁梦迪[4](2019)在《课程研究:百年审视与未来想象——第16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会议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促进国内外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经验分享,更好地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在课程研究一百周年的2018年,于11月2日~3日举办了第16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本次论坛的主题为"课程研究:百年审视与未来想象",来自美国、德国、日本、韩国,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大陆地区的30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反思课程研究的历史,审视课程研究的现实,探讨课程研究的经验和挑战,并进一步构想课程研究的美好未来。(本文来源于《教育测量与评价》期刊2019年02期)

马志强,虞天意,雷浩[5](2018)在《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第十五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核心素养理念下的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化、推进过程中,课程与教学领域正面临着新的瓶颈与挑战。第15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以"基于核心素养进行课程建构"为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从国际课程比较、学业质量标准、课程整合、教学与评价、学校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讨论。本次论坛集中展现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的基本理念、策略架构和实施路径,反映了"素养时代"下课程与教学领域的积极探索。(本文来源于《全球教育展望》期刊2018年03期)

吴庭倩,刘宇,张静文[6](2018)在《人文慕课课程论坛交互个案研究——以《索伦·克尔凯郭尔:主体性,反讽与现代性危机》课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论坛交互作为慕课课程中最典型的异步交流方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在线课程中由时空分离所带来的交互缺乏问题。为了了解慕课论坛发展现状,基于探究性社区3种存在理论构建了慕课课程论坛交互程度分析系统,并以一门人文类慕课课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慕课论坛中交互质量的探究,分析出优势与不足,以期给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教学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刘清涛,陈旭锋,刘晓婷[7](2018)在《机械CAD/CAM精品课程网站系统课程论坛模块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课程论坛模块的开发旨在为学生与学生或学生与教师之间搭建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在学习或教学过程中提供一种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该模块主要功能有:用户(学生)浏览已发表帖子,回复帖子,发表新帖;管理员(教师)浏览所发布内容,回复帖子,删除用户所发表或回复的不当内容。(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期刊2018年02期)

边国霞,林洛颖[8](2017)在《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第十五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核心素养是引领当今国际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顶层理念,在其发展过程中课程与教学领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迎来了改革的机遇。第十五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以"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为主题,在进一步厘清核心素养与课程的关系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即将出台的国家课程标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建设、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实践,以及核心素养视阈下的评价方式变革。(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科学》期刊2017年12期)

林洛颖,边国霞,周文叶[9](2017)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第十五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促进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更好地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举办了"第十五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论坛以"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为主题,从"核心素养的理解及其误区""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化落实""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等方面,进一步理解与辨析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在研究中存在的误区,提出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桥梁促进核心素养到课程标准的转化,探讨立足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设计与整合,分享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体系的建构经验。(本文来源于《教育测量与评价》期刊2017年12期)

林洁[10](2017)在《第15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11月3日—4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举办了第15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本届论坛以"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为主题,以大会学术报告、分会场专题报告、圆桌会议等多种形式,探讨了"核心素养的理解及其误区""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化落实""基于核心素养(本文来源于《教育测量与评价》期刊2017年12期)

课程论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课程研究已历经百年,在社会剧变的时代,如何深化课程改革,使课程与时代接轨,成为教育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第16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以"课程研究:百年审视与未来想象"为主题,对课程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了探讨,展现课程研究已取得的成就、可供借鉴的经验、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以及光明的前景,为课程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课程论坛论文参考文献

[1].李凯,杨秀秀.诠释百年课程研究,把脉中国未来教育——第十六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19

[2].李家豪,林洛颖,钟彩凤.课程研究:百年审视与未来想象——第十六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综述[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9

[3].刘铭,武法提,牟智佳.在线课程论坛教师互动问题设计的分类及有效性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9

[4].权俊驰,袁梦迪.课程研究:百年审视与未来想象——第16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会议综述[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9

[5].马志强,虞天意,雷浩.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第十五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综述[J].全球教育展望.2018

[6].吴庭倩,刘宇,张静文.人文慕课课程论坛交互个案研究——以《索伦·克尔凯郭尔:主体性,反讽与现代性危机》课程为例[J].教学研究.2018

[7].刘清涛,陈旭锋,刘晓婷.机械CAD/CAM精品课程网站系统课程论坛模块开发[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

[8].边国霞,林洛颖.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第十五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综述[J].当代教育科学.2017

[9].林洛颖,边国霞,周文叶.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第十五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综述[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7

[10].林洁.第15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7

标签:;  ;  ;  

课程论坛论文-李凯,杨秀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