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乐学教育浅析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乐学教育浅析

李琳琳江苏省灌南县华侨双语学校222500

摘要笔者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乐学教育作了分析。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语文乐学教育

课程改革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的改革。经过20多年的大浪淘沙,语文教学逐渐摒弃陈腐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不断输入素质教育改革的新鲜血液,语文课堂慢慢恢复了生机。尤其是80年代以来的语文课改试验,驱散了长期笼罩语文课堂上空沉重的阴霾,改变了长期统治语文课堂的“教师硬性灌输,学生死读苦学”的教学模式,使我们感受到语文教育的缕缕春风。在此,我们提出了语文乐学教育,进一步探索语文快乐学习的教学方法。

语文乐学教育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乐学”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里:“大学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这里的“乐学”就是快乐学习的意思。这段话集中论述了课内和课外、劳与逸在教育观点上的辩证统一关系,并且只有在教学中注重了四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伟大教育家孔子对“乐学”思想进行了更深刻的诠释。《论语》开篇第一句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孔子认为学习过程本身是充满乐趣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充分获得情感上的满足。研究孔子的“乐学”思想,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理解学习。首先,身体力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对“好学”的理解是:“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对乐学的感受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朝闻道,夕死可矣。”《韶》音“余音绕梁,竟三月不知肉味。”孔子时时以自己的情绪体验感染着门徒学习的热情。其次,师生同乐,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孔子不是“严厉”的老师。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他与学生同吃同住同行,学无所隐,教也无所隐。他经常聚徒授课,“习礼大树下”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展开热烈的讨论。再次,孔子创造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教学法。《论语》记载了其弟子颜回对孔子教学方法的评价”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孔子认为教学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是启发教学的发明者。

语文乐学教育有科学理论做基础。脑科学证明,右脑控制着人的情感、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右脑的开发可以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人们的情绪体验联系紧密。语文乐学教育理论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绪体验看作教学的生命,注重自觉感悟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激情,为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心理学证明,轻松、愉快、乐观的情绪能活跃人的思维,开发人的潜力,提高工作和学习质量。心理学还认为学习兴趣与“认知好奇心”关系密切。“认知好奇心”又叫“认知兴趣”,包括情境兴趣、稳定兴趣和志向兴趣三个纬度。培养学生的语文认知兴趣是语文乐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语文教师是语文乐学教育实施的关键因素。教师自身素质决定了乐学教育的质量。乐学教学的显著特征是人的情绪和情感的投入,所以教师对学生和语文教育的热爱成为语文乐学教育的必要条件。首先,教师要关爱学生。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发展中的个体,具有个性特征。关心、爱护他们,肯定、赏识他们。其次,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语文观。新课标突出了语文的人文性,并提出了大语文观。除此以外,语文教师还必须热爱阅读,善于流露真情。

语文课堂是实施乐学教育的重要舞台,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是语文乐学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情感渲染是利用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促进学生乐学的教学方法。设疑激趣是通过疑问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手段。诱发想象是教师引导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幻化为具体形象的画面,加深文字理解的教学语言。幽默机智最能体现教师的教育机智,使语文课堂“逢凶化吉”,妙趣横生。这是本论文创新性经验之谈。

总之,语文乐学教育是指导教师语文教学和学生语文学习的教学方法论,体现为师生双方的双主体活动。一方面,乐学体现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因为实施乐学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学生的“乐于学习”不可能自发形成,要么被教师的教学艺术感染,要么从学习中体会到成功、进步的快乐和美的享受。由此看,学生“乐学”源于教师的引导,乐学教育是教师为促进学生愉悦学习而运用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乐学是一种学习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方法实施的对象是学生主体。乐学教育的质量最终体现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乐学作为学习方法,强调学生通过艰苦学习获得愉悦、快乐的主体体验,强调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充分发挥,强调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新能力。一句话,语文乐学教育作为教学方法论对语文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标签:;  ;  ;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乐学教育浅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