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琵琶流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琵琶艺术,琵琶谱,演奏技法,浦东派
琵琶流派论文文献综述
高慧[1](2019)在《千呼万唤始出来 谈当代琵琶艺术的流派及情感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琵琶,俗称"民乐之王",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民乐文明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琵琶"中的"珏"字,《说文》译为"珏,二玉相合为一珏。"二玉相碰迸发出动人的乐音。"琵"意为右手前扫弹奏,"琶"则意为右手后挑拨奏,以此表明琵琶是拨弦类乐器。(本文来源于《音乐爱好者》期刊2019年08期)
范俏倩[2](2019)在《琵琶演奏流派及风格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琵琶是在我国东晋时期从西域传入的弹奏乐器,在古代,琵琶是指竖抱式或横抱式的弹拨乐器类,宋代以后成为现在琵琶的专称。由于时代的变迁、历史的发展,有关琵琶的产生时期、地点,甚至名称、形制的源流均没有较为统一的说法。因此,作者认为,正确梳理琵琶之源流与流派及风格特征,是音乐学界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来源于《艺术教育》期刊2019年07期)
张弦[3](2018)在《漫谈琵琶之源流与流派》一文中研究指出琵琶是一种在我国拥有悠久历史的弹拨乐器。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历史的发展,有关琵琶的产生时期、地点,甚至名称、形制的源流均没有较为统一的说法,为广大音乐学子的学习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带来很多知识上的误解。因此,笔者认为,正确梳理琵琶之源流与流派,是音乐学界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当前有关琵琶的产生、发展、流派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试图从众说纷纭中准确把握当前琵琶研究的成果,为此课题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艺术科技》期刊2018年09期)
赵正巍[4](2018)在《对琵琶艺术在“后流派”时代传承与发展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现今中国琵琶艺术"传统流派"的日渐式微这一现象为切入点,通过对琵琶艺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检视,提出相关对策性研究思路,并试图寻找未来琵琶艺术健康发展的途径。(本文来源于《音乐创作》期刊2018年09期)
谢青[5](2018)在《琵琶艺术流派形成的初期——唐朝》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的器乐演奏艺术丰富多彩,是一个高手云集的时代,汇集了汉族固有的传统乐器和西域传入的外来乐器,逐渐形成了各个流派。唐朝琵琶流派的形成,造就了一代代演奏家,他们都以其独到而精湛技艺,创造出了一部部风格各异,色彩斑斓的优秀的作品而流芳百世,为我国的艺术宝库增添异彩。(本文来源于《艺海》期刊2018年02期)
宋旭彤[6](2017)在《中国琵琶艺术流派初探——浦东派与崇明派曲谱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艺术的传承来讲,多数是以作品为载体,琵琶艺术也是这样,每一代琵琶大师都会把自己的思想、理解的程度以及自身的性格通过不同的琵琶曲表现出来,经过演奏实践和磨练并通过群众鉴定等过程而逐步形成,汇总在一起就是谱集。本文笔者将浦东派的《养正轩琵琶谱》(1983年9月第一版)与崇明派《瀛州古调》琵琶谱(1984年6月出版的,由樊少云传谱于陈恭则、樊伯炎,殷荣珠整理)做一下简单的比较。(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家》期刊2017年08期)
张璐[7](2016)在《骨干谱——琵琶流派形成的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琵琶流派的形成是源于传统的琵琶音乐对于骨干谱的不同处理方法。近年来琵琶教学和演奏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骨干谱创造性演绎方式的关注度逐渐减小,也不再关注对骨干谱处理的能力。这表明了中国的传统音乐开始产生一些新的改变,这种改变是内在思维的一种变迁,但这种变迁不仅是一种进步,同时也包含着一些遗憾,林石城先生对于传统守望价值的理解可以从此得出。(本文来源于《黄河之声》期刊2016年08期)
韩超[8](2014)在《近代琵琶流派的形成与分类》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下而言,尽管曾有众多学者对琵琶流派的种类具有不同认识,但是,他们都是围绕江浙一带琵琶流派而划分的,在地理地域、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存在很多共性,就目前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大部分文献都是针对近代琵琶流派的演奏特点、技法、流传曲谱、和师承关系等对比研究,很少有文章围绕近代琵琶流派形成的原因作具体的分析论述,本文将对此方面进行梳理分析。(本文来源于《黄河之声》期刊2014年11期)
张伯瑜[9](2013)在《骨干谱——琵琶流派形成的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琵琶音乐对骨干谱的不同处理方法直接影响着不同琵琶流派的形成。随着琵琶演奏及教学专业化的发展,骨干谱创造性的演绎方式已不再受到关注,对骨干谱的处理能力也近乎消失殆尽,由此也引发了中国传统音乐内在思维的变迁。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这种变迁带来的不仅仅是"进步",也内含着某种遗憾的话,便可理解林石城先生对传统守望的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汤晓风[10](2012)在《琵琶传统流派平湖派生存现状调查报告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平湖派是我国琵琶传统演奏流派中具有重要艺术地位和艺术价值的一支,其曲目风格的多样,演奏技法的丰富,音乐审美的高雅,都对现代琵琶演奏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然而其近儿十年的传承之路走的并不顺利,流派曲目越来越少在专业化教学中被传授,流派在音乐学院传承的阵地日益收缩,流派在专业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弱,这些都是在近儿十年出现的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本论文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采访了目前在国内与平湖派有着最直接传承关系的儿位老艺术家,运用调查报告的方式,对于平湖派的传承之路做一个大致的梳理,对于流派近年来遇到的传承阻碍的现象做一些罗列,并试图分析造成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更希望能够通过这篇论文唤起广大的琵琶人,对于传统流派学习的重视和作为琵琶音乐演奏艺术这一大家庭中的一员,所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本文来源于《中央音乐学院》期刊2012-06-01)
琵琶流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琵琶是在我国东晋时期从西域传入的弹奏乐器,在古代,琵琶是指竖抱式或横抱式的弹拨乐器类,宋代以后成为现在琵琶的专称。由于时代的变迁、历史的发展,有关琵琶的产生时期、地点,甚至名称、形制的源流均没有较为统一的说法。因此,作者认为,正确梳理琵琶之源流与流派及风格特征,是音乐学界亟须解决的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琵琶流派论文参考文献
[1].高慧.千呼万唤始出来谈当代琵琶艺术的流派及情感表达[J].音乐爱好者.2019
[2].范俏倩.琵琶演奏流派及风格特征[J].艺术教育.2019
[3].张弦.漫谈琵琶之源流与流派[J].艺术科技.2018
[4].赵正巍.对琵琶艺术在“后流派”时代传承与发展的思考[J].音乐创作.2018
[5].谢青.琵琶艺术流派形成的初期——唐朝[J].艺海.2018
[6].宋旭彤.中国琵琶艺术流派初探——浦东派与崇明派曲谱比较[J].中国文艺家.2017
[7].张璐.骨干谱——琵琶流派形成的基础[J].黄河之声.2016
[8].韩超.近代琵琶流派的形成与分类[J].黄河之声.2014
[9].张伯瑜.骨干谱——琵琶流派形成的基础[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
[10].汤晓风.琵琶传统流派平湖派生存现状调查报告与思考[D].中央音乐学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