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水处理论文-赵经华,洪明,马英杰,陈凯丽

灌水处理论文-赵经华,洪明,马英杰,陈凯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灌水处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滴灌,土壤温度,含水率,核桃树

灌水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赵经华,洪明,马英杰,陈凯丽[1](2019)在《不同灌水处理对干旱区滴灌核桃树土壤温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不同灌水处理对干旱区滴灌核桃树土壤温度的影响,通过大田小区试验,研究6年生核桃树在不同灌水处理(灌水定额为15 mm滴灌C_1;灌水定额为30 mm滴灌C_2;灌水定额为45 mm滴灌C_3;灌水定额为30 mm涌泉灌C_4)对核桃树土壤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灌前0—20 cm的含水率对0—20 cm的土壤温度有显着影响,灌前20—40 cm的含水率对0—40 cm的土壤温度有显着影响;灌后0—20 cm土壤含水率对0—40 cm的土壤温度的影响要显着大于20—40 cm的土壤含水率对其影响。各处理各土层日均土壤温度在各生育期都呈单峰曲线。C_1,C_2,C_3处理各层日均土壤温度随着深度增大呈先增大而后减小的趋势,而C_4处理的涌泉灌各层日均温度随着深度增大呈减小趋势,且C_4处理各层灌前灌后土壤温度变化幅度最大。由于灌溉方式不同,灌后C_4处理土壤温度要小于C_2处理。综合考虑土壤温度、产量及品质情况,灌溉定额为435 mm(C_2)处理的土壤温度最稳定,产量最高,品质最好,是最有益的处理。试验结果将对核桃土壤温度和最优灌溉制度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张凯,刘战东,强小嫚,米兆荣,冯荣成[2](2019)在《耕作方式和灌水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复种连作合理耕层构建的技术途径和技术指标,于2015―2016年在河南新乡实施了深松(ST)、深松+秸秆还田(ST+RS)和常规旋耕(RT)3种耕作方式,在不同耕作方式中根据土壤湿润层有效含水量各设置3种灌水控制下限,高灌水控制下限为60%(H)、中灌水控制下限为50%(M)和低灌水控制下限为40%(L),通过对土壤和作物生长指标及产量的测定,分析各处理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ST和ST+RS处理均能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含水量,且以深松+秸秆还田处理效果最佳;与RT相比,ST和ST+RS处理0~40 cm平均土壤容重降低5.0%和6.0%,土壤孔隙度增加6.9%和8.0%,田间持水量增加6.2%和12.8%,饱和含水量增加6.2%和5.7%。耕作方式与灌水处理互作显着增加了冬小麦-夏玉米复种连作周年0~100 cm土层的储水量。ST和ST+RS处理0~100 cm土层储水量较RT分别增加11.0%和15.8%,高水分、中水分处理较低水分处理分别增加18.1%和11.1%。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影响显着,其中,ST和ST+RS处理周年产量较RT分别平均增加9.2%和15.5%,WUE平均提高11.2%和15.3%;灌水处理同样对冬小麦、夏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影响显着,产量随灌水控制下限的增加而增加,即高水分>中水分>低水分,而WUE则以中水分处理最高。因此在该地区土壤和气候条件下,深松秸秆还田辅以适宜灌水控制下限是较为理想的栽培措施,有利于土壤耕层合理构建,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7期)

郝超,郭乙霏,王文婷,郭二旺[3](2019)在《豫北地区不同灌水处理对冬小麦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河南省人民胜利渠灌区种植的冬小麦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冬小麦在不同灌水条件下的生育进程、形态指标及产量构成因素差异,为确定冬小麦的节水高产灌溉制度及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土壤墒情状况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水分亏缺会对冬小麦群体植株形态指标产生不良影响;低水分处理(T-50)叶面积指数、植株高度、干物质积累等性状低于适宜水分处理,土壤水分不足时,会造成叶面积指数、植株高度和干物质累积量等低于正常值;穗部性状随着土壤水分的降低而减少,T-50的处理最低,无效小穗数受土壤水分的影响规律性不明显;穗粒重和产量最高出现在适宜水分处理(T-60)中。(本文来源于《节水灌溉》期刊2019年07期)

李坤,李建查,史亮涛,岳学文,白明第[4](2019)在《干热河谷不同灌水处理对葡萄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揭示干热河谷地区葡萄生长及果实品质对不同灌溉处理的响应。【方法】以夏黑葡萄为对象,调查了灌水处理T1(灌水量为1 895 m~3/hm~2)、灌水处理T2(灌水量为2 175 m~3/hm~2)及元谋当地经验灌水处理(CK)的葡萄生长及果实品质。【结果】随着灌水量增加,新稍直径和果橞质量增加,但果实还原糖和单宁量减少;新稍长度和果实总酸量可能受田间持水率影响。相比CK,T1处理的果橞质量、总酸量分别减少了22.1%、11.5%,而还原糖和单宁量分别增加了11.6%、13.7%;T2处理的果橞质量、总酸量分别减少了15.9%、13.0%,而还原糖和单宁量分别增加了10.5%、4.5%。【结论】在水资源短缺的干热河谷区实施合理灌溉可在减少耗水量的同时提升果实品质。(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19年S1期)

杨程,张德奇,时艳华,李向东,张素瑜[5](2019)在《不同灌水处理对不同抗旱型小麦品种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明黄淮麦区不同干旱敏感型冬小麦品种对不同灌溉方式的响应特征,以黄淮麦区大面积推广的2个冬小麦品种抗旱型的矮抗58(AK58)和干旱敏感型的郑麦7698(ZM7698)为研究对象,在隔离池中通过不同时期定量灌水研究总灌水量不变的情况下拔节期和开花期水分调配对2个小麦品种的群体数量、个体发育、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ZM7698在拔节期灌水100 mm+开花期灌水100 mm(B1F1)处理下具有最高的群体数量和次生根数,而AK58在拔节期灌水200 mm+开花期不灌水(B2F0)处理下群体数量和次生根数最高;2个小麦品种均在B2F0处理下株高最高,B1F1和B0F2(拔节期不灌水+开花期灌水200 mm)处理株高均较其显着下降。与B2F0处理相比,B1F1和B0F2处理ZM7698和AK58两个品种旗叶SPAD值均显着下降,ZM7698叶片SPAD值下降幅度大于AK58。ZM7698和AK58的小穗孕性对不同灌水处理的响应明显不同,ZM7698结实小穗比率表现为B0F2>B1F1>B2F1,AK58则表现为B1F1>B0F2>B2F0。AK58的产量表现为B1F1>B2F0>B0F2,穗数表现为B2F0>B1F1>B0F2,穗粒数表现为B1F1>B2F0>B0F2,千粒质量表现为B0F2>B1F1>B2F0;而ZM7698的产量则表现为B1F1>B0F2>B2F0,穗数表现为B2F0>B1F1>B0F2,千粒质量表现为B0F2>B1F1>B2F0,穗粒数表现为B2F0>B0F2>B1F1。AK58和ZM7698的强势粒千粒质量均随着开花期灌水量的增加而显着增加,但AK58的增加幅度明显高于ZM7698; ZM7698弱势粒千粒质量仅在B1F1和B0F2处理间有显着差异,而AK58弱势粒千粒质量在B1F1和B0F2处理下均显着高于B0F2处理。综上所述,抗旱型品种AK58和干旱敏感型品种ZM7698均在拔节—开花期均匀灌水(B1F1)条件下产量最高,但是产量构成因素变化不同,AK58和ZM7698小穗发育过程和强、弱势粒灌浆过程对拔节期和开花期土壤水分敏感性的不同是造成2个小麦品种产量构成不同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王子豪,崔希东,郄志红,吴鑫淼,李曦[6](2019)在《不同灌水处理对盆栽饲用谷子生长、耗水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河北低平原区饲用谷子的水分响应规律,对4个品种饲用谷子(印度0906、饲草4号、c264、k3201)分别设置灌水处理为田间持水量的75%~90%(T1)、60%~75%(T2)、45%~60%(T3)、30%~45%(T4)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各个品种不同灌水处理之间差异显着,且耗水量随灌水下限的降低而降低;不同灌水处理对盆栽饲用谷子的千粒重和单穗粒重影响显着,4个品种均以T1的千粒重和单穗粒重最大,与T4处理间差异十分显着;T4处理对谷子生长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水分胁迫;印度0906和k3201的T1处理水利用效率最大,饲草4号和c264的T3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大;不同品种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其中k3201的单穗粒重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其他3个品种,且k3201的抗旱性也较其他3个品种更好,更适用于在试验区种植。(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9年04期)

杨晨波,冯美臣,孙慧,王超,杨武德[7](2019)在《不同灌水处理下冬小麦地上干生物量的高光谱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上干生物量是反映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重要指标。本试验通过不同的灌溉处理,研究了冬小麦生育期地上干生物量的变化规律,分别利用多元线性回归(MLR)和连续投影算法-MLR(SPA-MLR)构建了冬小麦地上干生物量光谱监测模型。结果表明: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灌浆期的灌溉方案有利于生物量积累;基于SPA-MLR构建的预测模型精度均高于MLR预测模型,其中,以开花期模型最优,R~2达到了0.96,RMSE为0.092,验证集的R~2为0.76,RMSE为0.18;综合冬小麦主要生育时期(拔节期至灌浆期)的预测模型的R~2达到了0.64,RMSE为0.30,验证集的R~2为0.54,RMSE为0.26,可以实现拔节期至灌浆期冬小麦地上干生物量的预测。本研究可为利用高光谱遥感技术预测冬小麦地上干生物量提供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吴娇,尹娟,耿浩杰,刘宇朝[8](2019)在《滴灌下不同灌水处理对马铃薯水氮运移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大田膜下滴灌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水处理下马铃薯根区水分和硝态氮的运移规律以及不同灌水处理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为宁夏干旱地区防止土壤中硝态氮淋移渗漏、提高土壤水肥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该试验以灌溉定额900、1 260、1 620 m~3/hm~2为变量,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随着灌溉定额的增大而增加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不断减少;随着灌水后天数的推移,各个处理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不断降低;表层土壤(0~20 cm)含水率随着灌溉定额的增加而增大,30~40 cm土壤含水率不断降低,50~100 cm土壤含水率不断降低的幅度随着灌溉定额的增加而降低; 30~5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低于0~20 cm土层的,60~100 cm土层硝态氮的含量在0.2 mg/kg基础上以0~0.11 mg/kg上下浮动;在该试验中,灌溉定额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促进马铃薯产量的增加,但是当灌水量超过1 620 m~3/hm~2时,产量与灌水量呈负相关关系。试验条件下,灌溉定额为1 260 m~3/hm~2时,马铃薯产量最高,高达25.88 t/hm~2,不同深度土层含水率和硝态氮含量均为马铃薯生长发育对水分的最优需求。(本文来源于《节水灌溉》期刊2019年01期)

刘敏杰,曹彪[9](2018)在《寒旱区不同灌水处理对紫花苜蓿叶面积指数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紫花苜蓿叶面积指数变化规律,本文通过开展紫花苜蓿浅埋式滴灌试验,利用LAI-2200C测量了紫花苜蓿叶面积指数,采用传统统计方法,研究了不同灌水条件下叶面积指数变化规律,分析了灌水定额和灌水周期对紫花苜蓿不同生育阶段叶面积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积指数基本呈较缓慢生长—快速生长—缓慢下降变化规律,不同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受灌水周期或灌水定额影响不同。同时运用自定义函数拟合的方法,拟合了紫花苜蓿最优产量下冠层生长模型,相关系数较高,可为紫花苜蓿冠层变化规律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期刊2018年11期)

马牧兰[10](2018)在《不同灌水处理对春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对象是适用于干旱区大面积种植的春小麦,研究其不同生育阶段不同灌水处理对其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小麦灌浆期进行适当的水分亏缺,在不减产的情况下,灌溉水利用系数和产量达到最佳值。此结论对干旱区发展节水农业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水利科技与经济》期刊2018年11期)

灌水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索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复种连作合理耕层构建的技术途径和技术指标,于2015―2016年在河南新乡实施了深松(ST)、深松+秸秆还田(ST+RS)和常规旋耕(RT)3种耕作方式,在不同耕作方式中根据土壤湿润层有效含水量各设置3种灌水控制下限,高灌水控制下限为60%(H)、中灌水控制下限为50%(M)和低灌水控制下限为40%(L),通过对土壤和作物生长指标及产量的测定,分析各处理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ST和ST+RS处理均能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含水量,且以深松+秸秆还田处理效果最佳;与RT相比,ST和ST+RS处理0~40 cm平均土壤容重降低5.0%和6.0%,土壤孔隙度增加6.9%和8.0%,田间持水量增加6.2%和12.8%,饱和含水量增加6.2%和5.7%。耕作方式与灌水处理互作显着增加了冬小麦-夏玉米复种连作周年0~100 cm土层的储水量。ST和ST+RS处理0~100 cm土层储水量较RT分别增加11.0%和15.8%,高水分、中水分处理较低水分处理分别增加18.1%和11.1%。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影响显着,其中,ST和ST+RS处理周年产量较RT分别平均增加9.2%和15.5%,WUE平均提高11.2%和15.3%;灌水处理同样对冬小麦、夏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影响显着,产量随灌水控制下限的增加而增加,即高水分>中水分>低水分,而WUE则以中水分处理最高。因此在该地区土壤和气候条件下,深松秸秆还田辅以适宜灌水控制下限是较为理想的栽培措施,有利于土壤耕层合理构建,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灌水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1].赵经华,洪明,马英杰,陈凯丽.不同灌水处理对干旱区滴灌核桃树土壤温度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9

[2].张凯,刘战东,强小嫚,米兆荣,冯荣成.耕作方式和灌水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9

[3].郝超,郭乙霏,王文婷,郭二旺.豫北地区不同灌水处理对冬小麦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影响[J].节水灌溉.2019

[4].李坤,李建查,史亮涛,岳学文,白明第.干热河谷不同灌水处理对葡萄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19

[5].杨程,张德奇,时艳华,李向东,张素瑜.不同灌水处理对不同抗旱型小麦品种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9

[6].王子豪,崔希东,郄志红,吴鑫淼,李曦.不同灌水处理对盆栽饲用谷子生长、耗水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9

[7].杨晨波,冯美臣,孙慧,王超,杨武德.不同灌水处理下冬小麦地上干生物量的高光谱监测[J].生态学杂志.2019

[8].吴娇,尹娟,耿浩杰,刘宇朝.滴灌下不同灌水处理对马铃薯水氮运移及产量的影响[J].节水灌溉.2019

[9].刘敏杰,曹彪.寒旱区不同灌水处理对紫花苜蓿叶面积指数影响研究[J].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2018

[10].马牧兰.不同灌水处理对春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8

标签:;  ;  ;  ;  

灌水处理论文-赵经华,洪明,马英杰,陈凯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