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结构复合材料论文-王怡敏,燕春云,王永利

纺织结构复合材料论文-王怡敏,燕春云,王永利

导读:本文包含了纺织结构复合材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二维编织,机织物,层合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纺织结构复合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王怡敏,燕春云,王永利[1](2019)在《国产T300级碳纤维二维纺织结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国产碳纤维二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本文分别对国产碳纤维二维编织物、经编织物、机织物增强复合材料进行分析,在表征国产碳纤维二维编织结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同时,比较二维编织结构复合材料与经编织物、机织物结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优劣。结果表明,对二维编织织物的定型处理能减少纤维间的滑动,保证织物结构;四种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结构均较为均匀,成型质量良好;经编织物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最大,12K机织物、二维编织物和3K机织物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相近,比经编织物增强复合材料强度低约15%;经编织物、3K机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的压缩强度相近且较高,12K机织物、二维编织增强复合材料的压缩强度低约30%;经编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最高,3K机织物次之,二维编织物和12K机织物相对较差。四种复合材料的弯曲模量相接近,最大相差约10%; 3K机织物的剪切强度约为其他织物的2倍。(本文来源于《高科技纤维与应用》期刊2019年04期)

杜增锋,王旭,刘新华[2](2018)在《叁维纺织复合材料增强体结构的矩阵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叁维纺织复合材料增强体结构的设计效率,以贯穿正交机织物为例,在分析交织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反映交织规律的矩阵模型,并给出了矩阵生成的算法。矩阵模型的列向量、行向量分别代表经、纬纱,其中以元素"1"、"0"分别表示接结经纱交织规律的经、纬组织点,以元素"3"、"2"分别表示地经纱交织规律的经、纬组织点,并建立了贯穿正交组织矩阵列向量之间元素的对应关系及矩阵生成算法。研究表明,提出的矩阵模型及其生成算法,能快速、准确设计出贯穿正交机织物组织矩阵,从而提高该类叁维纺织复合材料增强体结构的设计效率。(本文来源于《武汉纺织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董凯[3](2018)在《纺织结构复合材料热传导和热膨胀性质实验表征和多尺度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与传统金属材料相比,纺织结构复合材料(TSC)具有高比强、高比刚度、轻质、耐腐蚀等优越性质,已经被广泛用于航空航天、汽车船舶、工程建筑、体育器材等领域。在实际应用中,纺织结构复合材料经常会遭受复杂或长期的热刺激。剧烈温度变化引起的热应力集中或热应变增大是导致纺织结构复合材料疲劳失效的主要形式之一。为避免纺织结构复合材料在高温场中因热疲劳而产生安全隐患,同时也为提高对纺织结构复合材料内部传热过程和热变形趋势的认识,对不同纺织结构复合材料热传导和热膨胀性质研究至关重要。本文结合实验测量和多尺度有限元分析方法来研究不同纺织结构复合材料的热传导和热膨胀性质,并同时探讨结构因素、温度效应、材料性质、界面热阻和孔洞含量的影响。本文所研究的纺织结构复合材料主要有:单向层压复合材料(UD)、平纹机织层压复合材料(PW)、叁维层层接结角联锁机织复合材料(3DAWC)和叁维矩形编织复合材料(3DRBC)。论文主要工作有:(1)环氧树脂热力学性质测试:利用动态力学分析仪(DMA)测量环氧树脂动态热物理性质;利用热重分析仪(TG)测量环氧树脂初始和完全降解温度;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量环氧树脂比热容。(2)热传导系数测试:利用标定后的自制热传导装置测量所有纺织结构复合材料面内和面外热传导系数,采用瞬态热线法测量平纹机织层压和叁维矩形编织复合材料面内热传导行为,采用平板热源法测量叁维角联锁复合材料面内和所有复合材料面外热传导行为。利用标准热传导装置(DZDR-S)测量单向层压、平纹机织和叁维角联锁机织复合材料面外热传导系数,以验证自制热传导装置测量结果。利用自制热传导装置测量碳纤维与环氧树脂间界面接触热阻及环境箱空气对流系数。利用红外热成像仪来观察不同纺织结构复合材料热传递过程以及比较它们达到热平衡能力。(3)热膨胀系数测试:利用高温卧式石英热膨胀计来测量单向层压复合材料、平纹机织层压复合材料和叁维层层接结角联锁机织复合材料面内和面外热膨胀系数。利用标准石英玻璃试样对热膨胀仪进行标定。(4)多尺度有限元模型:基于等效孔隙率方法,本文建立树脂孔洞单胞模型用来计算含有孔洞后树脂基体热物理性质。根据纤维正六边形堆砌形态和等体积分数原则,建立微观尺度纤维束单胞模型,用来计算浸润树脂后纱线热物理性质。为了减小模型尺寸和提高计算效率,本文建立具有代表性循环单元的中观尺度复合材料单胞模型。为了真实反映复合材料内部温度分布和热流传输路径,本文建立具有实际尺寸的全尺度复合材料细观结构模型。树脂孔洞模型和微观尺度纤维束单胞模型计算结果分别作为基体和纱线性质被代入到中观尺度和全尺度模型中。采用主-从节点技术将周期性位移和温度边界条件应用于单胞模型。根据温度载荷施加方法将宏观温度边界条件施加给全尺度复合材料细观结构模型。(5)热传导行为分析:碳纤维和环氧树脂的热传导系数与温度呈近似线性关系,导致纺织结构复合材料热传导性质具有明显温度依赖性。对于热传导系数预测结果,全尺度细观结构模型比中观尺度单胞模型更接近于实验测量值。复合材料热传导系数随着加载温度升高、纤维体积分数增加、纤维与热流夹角减小、界面热阻减小或孔洞含量减少而增加。热流主要分布在纤维上,且优先选择高导热系数方向进行传递。温度分布和热流传输路径取决于纱线取向,高导热纱线会将自身一部分热量传递给周围低导热树脂,并且距离纱线越近,树脂温度越高。碳纤维与树脂间界面温度处于上限碳纤维温度和下限树脂温度之间。除了叁维矩形编织复合材料,纺织结构复合材料热传导能力在面内方向要优于面外方向。在面内方向,温度和热流沿与热源垂直的纱线方向传递最快。在面外方向,温度和热流沿底部热源向顶部热沉逐层递减。叁维编织复合材料轴向热传导系数要高于其横向热传导系数。在其轴向,温度以热源为中心呈现“凹形”分布,热流从中心热源沿着编织纱取向以“×形”路径传递。在其横向,内、面和角区域温度分布依赖于编织纱行进轨迹。当编织纱运动到面和角区域时,面和角区域温度就会高于内区域温度。由于内区域体积含量大,导致其轴向表面温度呈现“凸形”分布。(6)热膨胀行为分析:环氧树脂热物理性质决定了纺织结构复合材料热膨胀行为具有温度依赖性,且在环氧树脂玻璃化转变温度后,复合材料面内热膨胀系数逐渐下降为负值,而面外热膨胀系数却迅速增加。碳纤维轴向负热膨胀系数导致纺织结构复合材料在面内出现热收缩现象。环氧树脂自由热膨胀行为受到纺织预成型体约束,导致复合材料面外热膨胀能力要弱于纯环氧树脂热膨胀能力。但由于界面等因素存在,实际测量结果却正好相反。随着纤维与热流间夹角减小、纤维体积分数增加、孔洞含量增加,复合材料热膨胀系数随之减小。与传统单向复合材料热膨胀系数数值预测模型相比,有限元结果更接近实验测量结果。纤维与树脂间界面热应力在面内加载时最大而在面外加载时最小。对于平纹机织和叁维角联锁机织复合材料面内加载,加载方向纱线经历了先膨胀后收缩,与其垂直交叉纱线由于受到加载方向纱线约束也发生径向位置改变,且经纬纱都会出现略微横向膨胀。对于它们面外加载,纺织预成型体可有效减小复合材料内部热位移和热应变,却极大地增加了热应力。由于它们内部结构不均匀性,高纤维体积分数附近树脂区域具有较大热应力和热应变。在环氧树脂玻璃化转变温度后,树脂基体上热应力逐渐降低至接近于零,而热应变却迅速增加。本文实验测量方法和多尺度有限元分析技术可扩展到其它更为复杂纺织结构复合材料热传导、热膨胀以及热力耦合性质预测,并可进一步应用于变温环境中航天飞行器、汽车引擎盖和集成电路板等复合材料结构件热稳定性预测和抗热损伤性能评估。(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8-05-01)

程田田[4](2018)在《吸波型菱形结构纺织复合材料设计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子设备的广泛使用,电磁波辐射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电磁辐射的防护和应用技术主要有电磁波屏蔽、电磁波吸收两种途径,吸波技术主要应用于军工抗干扰领域。根据吸波原理,吸波材料的研发可以从材料选择、材料结构设计等方面开展,实现“厚度薄、质量轻、频带宽、吸收强”。为开发高性能的吸波材料,论文选用普通纺织纤维和掺杂纳米吸波粒子的纺织纤维,结合分块菱形设计的思路,进行菱形组织、结构设计,探讨菱形层状结构、菱形大小、菱形排列等对织物吸波性能的影响;并采用一定浓度的纳米吸波粒子浸渍液对菱形结构织物进行浸渍、渗透、热定型处理,制备夹芯结构的纺织复合材料,提高织物的吸波效率,减少织物的透射,探讨纺织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与菱形层状结构、菱形大小、菱形排列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论文选用普通纺织纤维涤棉纱和掺杂纳米吸波粒子的炭黑FDY涤纶长丝制备的菱形结构针织物在7~12GHZ和15~16GHZ范围内反射率dB值低于-1dB,具有一定的吸波效果。织物中炭黑FDY涤纶长丝纺织材料含量增加,织物的吸波效果明显提高。(2)双层组织结构增加了内部反射、折射及损耗,吸波效果更好:双层菱形结构织物吸收峰值-1.75dB、-1.5dB、-1.OdB高于单层菱形结构织物-1.25dB、-1.25dB、-1.OdB。(3)小尺寸的菱形结构织物吸波性能较优。这是因为较小的菱形使入射电磁波的折射方向各异,有干涉相消效应。(4)经一定浓度纳米吸波粒子浸渍液制备出的夹芯型纺织复合材料的反射率dB值在-8~-22dB波动,吸收峰值出现在6~8GHZ和16~18GHZ范围内,吸波频宽为10~16GHZ,具有较优的吸波效果。(5)经纳米吸波粒子浸渍、渗透、热定型处理后的单、双层菱形结构夹芯型纺织复合材料吸波性能均比单、双层菱形结构织物有较大提高。单、双层菱形结构纺织复合材料吸波性能接近。这是因为夹芯型纺织复合材料减少透射并增加了表层的吸收和反射波的相消干涉。(6)对于夹芯型纺织复合材料,小的菱形尺寸,吸波性能更优。这是因为较小的菱形使入射电磁波的折射方向各异,有干涉相消效应。其中10X30针的菱形结构夹芯型纺织复合材料吸波性能最好,吸波峰值达-22dB。实验结果表明,本文采用涤棉纱和炭黑FDY涤纶长丝两种纺织材料,结合分块菱形设计,制备出的夹芯型纺织复合材料,在6~8GHZ和16~18GHZ范围内具有较强的吸波效果,频宽为10~16GHZ。(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8-01-20)

王丽娟,俞科静,张典堂,钱坤[5](2017)在《纺织结构/STF柔性复合材料的机械防护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柔性复合材料通常是指由纤维材料组成的织物和柔性聚合物基体复合而成,广泛应用于军用装备,航天航空,交通,运动,基建及个体防护服装等领域。在应用的过程中经常会受到硬物的机械破坏如:撕裂、冲击、顶破、穿刺、切割。本文以纺织结构为增强结构和STF分散液为基体组成的柔性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详细地探讨纺织结构/STF柔性复合材料在机械受力下的防护机理,分别研究了织物结构、STF的流变性能,及复合工艺等因素对机械防护性能的影响,指出STF在柔性复合材料应用中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为开发轻便、性能良好及舒适的柔性复合材料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第叁届中国国际复合材料科技大会摘要集-分会场6-10》期刊2017-10-21)

孙佳英,李艳清,章斐燕,江雅芬,祝成炎[6](2017)在《纺织结构复合材料铺层顺序设计与力学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铺层顺序对纺织结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将玻璃纤维平纹织物与玻璃纤维双轴向缝编毡按照5种不同的铺层方案铺迭,并用真空辅助成型方式制备成复合材料。利用落锤冲击试验机与万能试验机对具有不同铺层顺序的5种复合材料进行抗冲击性与抗拉强度测试。结果表明:合理设计铺层顺序可以改善纺织结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其中将两种不同结构的增强织物进行交替排列,可以获得具有较高单位吸收能量和优良经纬向抗拉强度的复合材料。(本文来源于《2017创新驱动加快发展丽水生态工业——新材料学术论坛学术论文集》期刊2017-07-15)

权震震[7](2017)在《纺织结构多向预制件及其复合材料的增材制造:结构设计、制备以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纺织结构多向预制件具有一系列独特的结构特征,如结构元素(纱线)的多取向、良好的结构整体性与结构可设计性、优异的结构效能等,使得该类预制件在复合材料等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虽然现有先进纺织预成形工艺与技术为纺织结构多向预制件的结构实现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但是其结构成形依然存在若干局限,如结构参数易波动、可实现结构有限、结构成形自动化程度低、复杂结构的批量个性化难以实现等。不同于传统的制造技术与工艺,增材制造技术具有“直接成形”与“层层累积”的特点,为纺织结构多向预制件的结构设计与实现提供了新机遇。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关于纺织结构多向预制件增材制造的相关问题。其中,涉及纺织结构多向预制件新结构的设计、基于熔融沉积成形(FDM)技术的增材制造、所得增材制造纺织结构多向预制件及其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与轴向压缩性能表征等几个方面。首先,本文对四步法叁维编织物结构预制件的细观结构与叁维正交机织物结构预制件的拓扑结构进行了设计。对于四步法叁维编织物结构预制件,给出了一种更直接的严格证明预制件中编织纱分组数的方法,首次观察了[m,m]排纱模式下纱线组在预制件横截面中的分布特征并对其进行了严格的证明;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四步法叁维编织物结构预制件中均匀混杂的两种实现方法—“组间混杂”法与“组内混杂”法,提出了四步法叁维编织物结构预制件中特定“双边型”混杂的一种实现方法—基于“混杂连接单元”的方法,并引入了“混杂均匀系数”r对混杂的均匀程度与稳定程度进行定量评价。对于叁维正交机织物结构预制件,在分析其纱线交织特点的基础上对预制件进行了拓扑结构设计。结果表明:在笛卡尔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种不同的预制件拓扑结构,在柱面坐标系中有四种不同的预制件拓扑结构,在球面坐标系中有四种不同的预制件拓扑结构;此外,将不同坐标系进行结合,可得到具有叁维正交特征的更复杂预制件,从而极大地拓宽了设计空间。结合纺织结构多向预制件结构的“周期性”与“多层次性”特点,本文明确了纺织结构多向预制件用于增材制造的结构模型设计的相关问题;利用FDM技术制备了一系列典型的纺织结构多向预制件,所得预制件与其模型之间具有良好的结构保真度,证明了纺织结构多向预制件的增材制造的可行性;利用FDM技术对设计所得的叁维正交机织物结构预制件进行了制备,验证了所述纺织结构多向预制件的设计方法的可行性;进一步利用FDM技术制备了短碳纤维增强叁维正交机织物结构预制件,结果表明,短碳纤维在所得增强预制件中沿着打印线方向呈良好的取向分布。利用X-ray μ-CT技术,本文对所得增材制造纺织结构多向预制件的微观结构特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由于FDM技术的工艺特点,所得试件中存在叁种不同形状与分布特点的缝隙、孔洞,不同缝隙、孔洞之间具有良好的连通性,模型结构参数对所得预制件的结构保真度与清晰度以及树脂对预制件的填充效果均有较为显着的影响。为了研究增材制造纺织结构多向预制件及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本文对所得试件进行了轴向压缩测试,并利用X-rayμ-CT技术对压缩后的试件进行了叁维扫描、重构。结果表明,预制件结构种类、组分材料种类以及预制件模型结构参数等均对所得试件的轴向压缩性能具有显着影响;增材制造纺织结构多向预制件及其复合材料试件在轴向压缩载荷下的结构损伤形式包括纱线的断裂、基体-纱线之间的脱粘、以及树脂基体的开裂等。此外,为了研究打印方向这一重要工艺参数对所得纺织结构多向预制件及其复合材料的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影响,本文选取了0°、45°与Z向叁个不同的打印方向来制备四步法叁维编织物结构预制件。结果表明,在利用FDM技术制备纺织结构多向预制件时,不同打印方向将导致所得预制件微观结构的不同,进而导致预制件及其复合材料试件的力学性能的差异。最后,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与纺织结构多向预制件增材制造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本文对可能的解决途径与实现方法进行了讨论与展望。通过本文的前瞻性系统研究,验证了纺织结构多向预制件的新结构设计与增材制造的可行性,对于新型结构、复杂结构、小批量/单个、批量个性化纺织结构多向预制件及其复合材料的开发与快速、高效制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增材制造领域内,首次开发了纺织结构多向预制件及复合材料。在材料无法做成连续长纤维或纱线的很多情况下,本文所涉及的短纤维增强纺织结构多向预制件及复合材料在功能复合材料领域有望获得广泛应用前景。同时,本文揭示了四步法叁维编织物结构预制件中编织纱的分组情况与纱线组的分布情况,对于设计具有特定结构的四步法叁维编织物结构预制件,实现纺织结构多向预制件的结构功能一体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7-05-24)

李翔[8](2016)在《2D纺织复合材料整体加筋壁板结构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先进复合材料结构在现代飞行器机体上的使用范围和应用比例,已成为衡量新型飞行器设计先进性的重要指标之一。2D纺织复合材料整体加筋壁板作为一种新颖的轻质高效结构,研究其稳定性,不仅是揭示该新型结构材料力学行为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评估其承载能力、确保结构安全需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然而,其复杂的细观结构显着增加了该类材料整体结构设计与分析的难度,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2D纺织复合材料的基本弹性性能预测,对关于该类材料加筋壁板结构稳定性的研究较少。因此,紧扣2D纺织复合材料整体加筋壁板宏细观结构特征,建立高效的跨尺度力学分析模型,探寻其结构稳定性及影响规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工程意义。本文基于双尺度建模思想,系统研究了2D纺织复合材料壁板及加筋壁板在典型载荷作用下的稳定性。首先,细观尺度上,基于2D纺织复合材料编织工艺,建立了2D二轴1?1和2D叁轴编织复合材料的细观单胞几何模型,提出了胞元弹性性能分析预测模型。模型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证明了基于胞元预测结果表征材料宏观力学性能的有效性,并详细分析了编织角及纤维体积含量对2D纺织复合材料弹性性能的影响。其次,宏观尺度上,分别采用解析法和有限元方法,研究了2D二轴1?1和2D叁轴编织复合材料壁板的压、剪屈曲性能,并深入讨论了维体积含量、编织角等对壁板压、剪屈曲特性的影响规律。同时,论文重点针对两种典型整体加筋壁板结构,采用有限元方法系统研究了其轴压屈曲和后屈曲行为。经验证,有限元模型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较为吻合,表明了所建模型的合理有效性,并系统研究了轴压下纤维体积含量、编织角、筋条高度等对加筋板屈曲和后屈曲行为的影响规律,获取了结构轴压下的非线性平衡路径和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纤维体积含量、宽厚比对壁板屈曲载荷影响较大,而维体积含量、编织角、筋条密度参数等对加筋板屈曲载荷及后屈曲行为影响显着。(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6-03-01)

杨鹏,滕翠青,余帆,孔海娟,余木火[9](2015)在《改性纺织结构芳纶纤维增强环氧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多巴胺浸泡法改性纺织结构芳纶纤维来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多巴胺浓度和浸泡时间对纤维表面以及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方法、原子力显微镜表征了改性前后纤维的表面形貌和基团变化,利用真空辅助树脂灌注(VARI)成型技术制备芳纶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用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测试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基于实验结果,最终确定了多巴胺质量浓度2 g/L、浸泡时间36h为最佳工艺条件。在该条件下制备的纤维表面活性基团和表面粗糙度增加,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层间剪切强度和拉伸强度分别比未经处理的原板提高13.5%、40.2%和45.1%。(本文来源于《塑料工业》期刊2015年12期)

吴玉霞,朱姝,徐英凯,景鹏展,余木火[10](2015)在《纺织结构碳纤维增强尼龙基复合材料的成型加工及力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纺织结构碳纤维增强尼龙6(CFF/PA6)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优于短、长纤增强材料,但成型加工较困难。文中提出一种基于碳纤维(CF)表面改性的CFF/PA6成型方法,研究了多种CF表面改性处理法及模压成型压力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在氮气氛围中400℃高温处理4h可有效去除CFF表面浆料,通过饱和的尼龙/甲酸溶液处理24h可使CF表面活化、与PA6形成氢键,并使PA6以黏度较低的溶液状态渗透CFF丝束内部,孔隙率从8.05%降至0.81%。进而采用薄膜迭层模压法制备CFF/PA6,在250℃,2.5~3.0 MPa下加载10min,所得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分别达到464.48 MPa,698.47 MPa和95.3kJ/m2,较未经表面处理的材料提高40%~50%。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可以看到,所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基体-增强体浸润性和较强界面。(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5年10期)

纺织结构复合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提高叁维纺织复合材料增强体结构的设计效率,以贯穿正交机织物为例,在分析交织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反映交织规律的矩阵模型,并给出了矩阵生成的算法。矩阵模型的列向量、行向量分别代表经、纬纱,其中以元素"1"、"0"分别表示接结经纱交织规律的经、纬组织点,以元素"3"、"2"分别表示地经纱交织规律的经、纬组织点,并建立了贯穿正交组织矩阵列向量之间元素的对应关系及矩阵生成算法。研究表明,提出的矩阵模型及其生成算法,能快速、准确设计出贯穿正交机织物组织矩阵,从而提高该类叁维纺织复合材料增强体结构的设计效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纺织结构复合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王怡敏,燕春云,王永利.国产T300级碳纤维二维纺织结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J].高科技纤维与应用.2019

[2].杜增锋,王旭,刘新华.叁维纺织复合材料增强体结构的矩阵模型研究[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8

[3].董凯.纺织结构复合材料热传导和热膨胀性质实验表征和多尺度有限元分析[D].东华大学.2018

[4].程田田.吸波型菱形结构纺织复合材料设计及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8

[5].王丽娟,俞科静,张典堂,钱坤.纺织结构/STF柔性复合材料的机械防护性能研究[C].第叁届中国国际复合材料科技大会摘要集-分会场6-10.2017

[6].孙佳英,李艳清,章斐燕,江雅芬,祝成炎.纺织结构复合材料铺层顺序设计与力学性能分析[C].2017创新驱动加快发展丽水生态工业——新材料学术论坛学术论文集.2017

[7].权震震.纺织结构多向预制件及其复合材料的增材制造:结构设计、制备以及表征[D].东华大学.2017

[8].李翔.2D纺织复合材料整体加筋壁板结构稳定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

[9].杨鹏,滕翠青,余帆,孔海娟,余木火.改性纺织结构芳纶纤维增强环氧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研究[J].塑料工业.2015

[10].吴玉霞,朱姝,徐英凯,景鹏展,余木火.纺织结构碳纤维增强尼龙基复合材料的成型加工及力学性能[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5

标签:;  ;  ;  ;  

纺织结构复合材料论文-王怡敏,燕春云,王永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