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修辞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油腻”,消费,修辞化
修辞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沙[1](2018)在《“油腻”的产物:修辞化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任何一类网络词语的传播与使用流行,是长期以来社会情感与价值观念积聚下的外在语言呈现,因此网络流行语也成为当今社会交往的重要互动方式。近年来,修辞化网络流行语更为直观地反映出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的审美与情感的外化倾向。通过对典型网络热词"油腻"进行修辞话语分析,其意义生成过程再现了群体和代与代之间借助网络流行语进行意义协商与话语权力争夺,反映出消费文化和流行文化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双重裹挟,有必要以媒介文化的视角进行再审视。(本文来源于《新媒体与社会》期刊2018年04期)
赵志强[2](2019)在《论构式的修辞化——构式复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式复制是构式修辞化的一种具体方式,可复制的构式在能产性方面会有差异。构式复制的主要特征是:以子图式构式为主、语义合成性降低、构式语义概括化、使用积极修辞、具有变异性。修辞化是一种语用调整的现象,是构式发生变异的动因。基于使用的构式语法应重视修辞在构式演变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汉江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李仁军[3](2018)在《妙用修辞,化虚为实,推陈出新——如何让作文更出彩》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篇文章是否生动出彩,立意和语言是不可或缺的。在写作时,我们若能巧用修辞手法,化虚为实,推陈出新,往往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腐朽为神奇,使文章文采飞扬、气韵灵动。一、巧用修辞手法,化平淡为生动修辞手法,往往可以化干枯为鲜活,化平淡为生动,让语言变得生动传神、和谐流畅,使人读之如品饴糖,久而弥甜。以朱自清的(本文来源于《语数外学习(初中版)》期刊2018年06期)
李宏建[4](2017)在《历史溯源与新发展:公共关系的修辞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任何问题,只有从理论上解决了,才能根本解决。因此,公关实践要继续前进,其理论的发展与创新至关重要。现代公共关系发展时间已经超过百年,公关学术界形成了管理学派、修辞学派、关系学派等主要流派,其中管理学派占据主流,但是由于其采取了经济学和管理学思想,更加注重于实践和经济利益。而公关修辞学派伴随着网络以及新媒体的发展,修辞思想和技巧都对公共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托斯和希斯(Toth&Heath)在1992年发表了《Rhetorical and Critical Approach to Public Relations》(《修辞和批判取向的公共关系》),并在之后的20几年中不断吸收修辞学的理论精华,着力探讨公关的修辞化,以及如何通过修辞技术与艺术的应用,实现修辞者与受众的认同。本文主要围绕公关修辞的理论发展轨迹,对公关与修辞理论的结合与发展进行论述。其中,论述共有叁个重点:公关修辞主体、公关修辞受众,以及公关修辞传播。公关修辞学派首先将古典修辞学理论与公共关系相结合,把亚里士多德等修辞学家的核心概念“说服”作为公共关系的最终目标,并结合其对受众的定义、分类以及如何处理与受众的关系等方面,提出公关修辞的概念及其系统理论。随着公关修辞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公关修辞学派提出了新的核心概念,将“说服”进化为“认同”,并对受众观点和修辞传播等理论进行了完善。普遍受众理论、强势受众、认同及新媒体公关等概念的引入,使公关修辞学的理论体系更加完整。本文通过全面梳理公关修辞学派的理论研究成果,认真分析公关修辞理论的价值和意义,向国内公共关系学者和实践者介绍西方关于公关修辞的理论研究和发展方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于公关修辞学理论的兴趣和进一步研究,为国内公共关系学术发展做出一点贡献。同时,希望我们的公关人将公关修辞理论与我国的公关实践相结合,发挥公关修辞的力量,推动我国公共关系的全面发展。(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4-12)
段曹林,凌伟[5](2016)在《文学修辞批评的目标、原则和策略——评《颠覆与超越:史铁生文学作品的修辞化生存》》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修辞批评源远流长、成果丰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文学修辞批评要达到评判特定对象、提升修辞批评、反哺修辞理论等叁重目标,应遵循立足文本细读、实践出新知、多学科融合等叁项基本原则,实践目标和原则的策略则可以也应该多样化。《颠覆与超越:史铁生文学作品的修辞化生存》成功地将文学修辞批评的目标、原则和策略统一起来,颇具创意和特色,是同类着作中不可多得的佳作。(本文来源于《宜春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吴礼权[6](2016)在《文学作品修辞化生存奥秘之探寻——读鄢文龙新着《颠覆与超越——史铁生文学作品的修辞化生存》》一文中研究指出史铁生是中国当代非常有个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语言表达上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其中最突出的便是修辞化生存现象。鄢文龙的新着通过对史铁生作品深入全面的研究,不仅揭示了史铁生作品风格特点形成的内部动因,而且揭示了史铁生创作的文化心态,探寻了其作品修辞化生存的奥秘,是一部研究作家作品修辞的力作。(本文来源于《宜春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郑子娴[7](2016)在《《废墟》修辞化语境中文学语言的非常规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认知的视角来探讨语篇生成的修辞化解释和审美交流,特别是在不同语境下的文学语言的非常规选择,对今天语文教育注重于悟性思维和对话再现,有更为密切的联系和互动。下面主要从修辞化语境这一视角来探讨余秋雨《废墟》对文学语言的非常规选择及其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现代职业教育》期刊2016年06期)
杨文波[8](2016)在《兖州方言可能性短语的语法化和修辞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尝试从方言修辞的角度探讨了山东兖州方言的叁类可能性短语:Ⅰ最常用的"VC喽"式、Ⅱ次常用的"能V(C)(喽)"式、Ⅲ处在由修辞化走向语法化进程中的"有法儿V"式。第Ⅰ类和第Ⅱ类属于固化的语法格式,而第Ⅲ类"有法儿V"式还处在由修辞化向语法化转变的过程之中。本文先从语法和语义上区分了第Ⅰ类"VC喽"式和第Ⅱ类"能V(C)(喽)"式,又从句类上对第Ⅲ类"有法儿V"式所处的修辞化和语法化进程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本文来源于《当代修辞学》期刊2016年01期)
于广元[9](2015)在《修辞化:汉语发展的一个普遍动因》一文中研究指出修辞化是汉语修辞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反映。在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发展中,修辞化所反映的修辞规律都起了重要的作用。汉语发展的事实说明,修辞化在汉语语音表达规律的形成、词汇化、语法化过程中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汉语发展的一个普遍动因。(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张德明[10](2014)在《口语写作中的去修辞化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世纪以来的口语写作存在着去修辞化的倾向,不少口语诗人不在语言修辞上下功夫,只是一味直用口语、倚重叙事或者依赖反讽,从而造成了诗歌语言的单薄和想象空间的狭窄。去修辞化的口语写作,既无法充分挖掘现代汉语的语言潜能,又无法构建丰富多样的艺术世界,同时也对百年新诗的艺术形象造成了一定损伤。因此,对这种去修辞化的诗歌写作倾向加以反思和批判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来源于《湛江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修辞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构式复制是构式修辞化的一种具体方式,可复制的构式在能产性方面会有差异。构式复制的主要特征是:以子图式构式为主、语义合成性降低、构式语义概括化、使用积极修辞、具有变异性。修辞化是一种语用调整的现象,是构式发生变异的动因。基于使用的构式语法应重视修辞在构式演变中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修辞化论文参考文献
[1].李沙.“油腻”的产物:修辞化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意义[J].新媒体与社会.2018
[2].赵志强.论构式的修辞化——构式复制[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
[3].李仁军.妙用修辞,化虚为实,推陈出新——如何让作文更出彩[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2018
[4].李宏建.历史溯源与新发展:公共关系的修辞化[D].西南大学.2017
[5].段曹林,凌伟.文学修辞批评的目标、原则和策略——评《颠覆与超越:史铁生文学作品的修辞化生存》[J].宜春学院学报.2016
[6].吴礼权.文学作品修辞化生存奥秘之探寻——读鄢文龙新着《颠覆与超越——史铁生文学作品的修辞化生存》[J].宜春学院学报.2016
[7].郑子娴.《废墟》修辞化语境中文学语言的非常规选择[J].现代职业教育.2016
[8].杨文波.兖州方言可能性短语的语法化和修辞化[J].当代修辞学.2016
[9].于广元.修辞化:汉语发展的一个普遍动因[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10].张德明.口语写作中的去修辞化批判[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