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用机制论文-范振强,袁梦田

认知语用机制论文-范振强,袁梦田

导读:本文包含了认知语用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双关语,最佳新奇假说,意义等级凸显,愉悦效果

认知语用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范振强,袁梦田[1](2019)在《最佳新奇假说视域下双关语的认知语用机制与神经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关语是语言学、文学、逻辑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等学科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但以往研究多从本学科角度对双关语的某一侧面进行描述或解释,而结合交际双方的认知语用因素进行系统阐释的研究相对较少。以心理语言学的最佳新奇假说为理论框架,结合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可以解释双关语生成的认知机制和理解的语用效果。研究发现:双关语的语用效果是使受众产生愉悦感,其背后的深层认知机制是双关语高凸显意义和低凸显意义的同时涌现;双关语的最佳新奇机制是多个脑区协同运作的结果,跟主体的意识性密切相关。研究旨在将双关语的理论研究朝着具有解释充分性和心理现实性方向上向前推进。(本文来源于《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范振强,马瑞洁[2](2019)在《交互主观性视域下刻意性隐喻的认知语用机制新解》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喻的刻意性正日益成为隐喻界的争鸣焦点:概念隐喻理论(CMT)认为对刻意性隐喻的理解离不开规约化概念隐喻系统的激活,刻意性隐喻理论(DMT)则认为它是一种临时相似点的构建过程。通过引入交互主观性理析,对典型的刻意性隐喻(即新奇隐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第一,CMT和DMT以交互主观性为统一框架可以更全面解释隐喻的全貌:有些刻意性隐喻直接激活CMT的概念隐喻表征系统即可理解;而另外一部分则依靠图式知识的转喻式激活和临时隐喻构建;第二,基于CMT隐喻系统激活的隐喻传递的是显义;基于转喻式临时构建的隐喻(DMT)传递隐义;第叁,无论是显义和隐义,刻意性隐喻都呈现"言不尽意"的认知效果,为特定的交际目的服务。(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范振强,郭雅欣[3](2019)在《交互主观性视域下概念隐喻的认知语用机制新解》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交际维度引入交互主观性理论,对概念隐喻的主要类型进行分析,发现认知主体的主观交互是隐喻生成的主要交际动因,能解答纯体验认知理论(embodiment)解释不了的难题:(1)就映射方向性而言,交互主观性理论能解释各种类型概念隐喻的映射单向性;(2)就认知机制而言,共现和相似机制并非水火不容,而是联合互补,交互主观性可以为两者构建统一的整合模型。(本文来源于《当代外语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郭雅欣,范振强[4](2018)在《语言夸张的认知语用机制新解》一文中研究指出继隐喻学转向认知层面后,转喻、反讽和夸张也被认为是一种认知活动。对夸张进行重新分类,分析认知范式下的夸张认知机制并构建具体操作运作模型,进而运用新模型对夸张的认知语用过程进行逐一解释。研究发现:夸张认知的生成过程先根据特定主观认知意向对客体进行夸大或缩小;根据认知路径形成创造性意象描述相关事物,即先扩大缩小,再进行跨域或域内投射;受话者角度的夸张理解过程是生成过程的逆操作。(本文来源于《湖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陈伟红[5](2018)在《社会认知语用学视角下的语篇意识形态意义阐释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意识形态以话语为主要表征形式,与话语、话语意义密切相关。适切的话语阐释意义是界定意识形态意义的关键,是管窥意识形态能动作用和社会功能的前提。通过论述意识形态语用特征,论证了从语用学视角解析意识形态的理据。随后根据Kecskes社会认知语用观的核心思想,解析语篇交际者个体前语境和实际情境语境驱动下的自我中心和合作原则的互动融合过程,进而阐发语篇意识形态意义的生成和理解过程中所涉及的认知、社会和语用叁大因素,从而论证了意识形态"说—听"交际结构及其意义的认知语用阐释机制。(本文来源于《泉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许洋洋[6](2018)在《同语式“N是N”的认知语用机制新探——词汇语用学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构为"N是N"的表达称为同语式,它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受到了逻辑学、语言学及修辞学等学科的广泛关注。针对同语现象,逻辑学家只讨论它们的真值,并不关心它们的意义问题。从逻辑角度讲,同语毫无意义,但从语用方面讲,同语却能传达及其丰富的含义,其含义取决于具体语境。文章尝试从词义角度切入,联系关联理论,在词汇语用学的基础上挖掘"N是N"生成和理解的认知和语用机制。(本文来源于《宁波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刘梅丽[7](2018)在《语法转喻解读的认知语用机制探究——以汉语“很+N”构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概念转喻理论、构式语法和关联理论,以"很+N"构式为例,分析语法转喻解读所涉及的认知和语用因素,并提出语法转喻解读的认知语用模型。研究发现,首先,语言交际的关联原则驱使受喻者发挥认知主体性寻求词汇义与构式义相容的解读方式,从而导致构式义压制词汇义,然后,转喻认知机制的作用使受喻者对语法构式里的词汇概念进行转喻推理。在转喻推理过程中,认知语境的制约使受喻者从与本体概念语义具有邻近关系的多个概念语义中识别出转喻喻体,从而成功解读语法转喻。此间,关联是前提,受喻者的认知主体性是主导因素,构式语义压制是转喻推理的诱因,语境制约是转喻推理的必要条件。语法转喻的解读是受喻者发挥认知主体性对意义的动态建构过程,是诸种认知和语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涂天煦[8](2017)在《新认知语用视角下调侃的认知语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调侃交际是"认知"和"社会"两因素互相影响的过程。依照新认知语用学"说听双中心"观点,双方各自的"自我中心"对调侃话语的形成过程与言后之果均可产生能动的作用力。说话人在突显原则的作用下可灵活调整话语结构、词汇选择、语音语调和语句节奏,从而巧妙制造特定的交际效果;听话人也可在相同因素的影响下对说话人的话语进行不同视角的有效理解,并形成具体的个人认知。(本文来源于《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12期)

海金玲[9](2017)在《元语言否定中延迟明示的触发机制:认知语用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否定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在日常交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一种特殊的否定形式,元语言否定不是对话语具有真值条件的语义内容进行否定,而是对语义内容之外的意义予以否定。元语言否定具有区别于描述性否定的典型特征和语用功能。因此,研究元语言否定的产生及其认知过程对探索语言中的否定现象具有重要意义。自1985年霍恩首次提出“元语言否定”概念以后,这一特殊的否定现象越来越多的引起中外学者们研究兴趣。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学者主要从形式语义学视角对“元语言否定”的否定算子及其否定辖域等问题有深入的研究,成果丰富。相对而言,认知语用的研究视角并不多见,尤其是较少关于语境、言语意图以及交际中的明示推理等因素在元语言否定的生成与理解过程中的作用的讨论。认知语用学认为交流的意义既交际者意图的实现。元语言否定做为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也同样具有此性质。因而对元语言否定的研究应该考虑语境、明示、推理因素。他们对交际者在特定语境中交际目的的表达具有一定的揭示意义。本文通过讨论“延迟明示”概念,揭示了元语言否定中延迟明示的触发机制。文章认为,延迟明示作为一种语用推理方法是元语言否定生成与理解最有效的实现途径,它通过指向或者描述与不在场的事物X极为相关的事物来明示不在场的事物X。延迟明示的触发因素从语用角度引导受话者改变其原有的认知语境并在新语境下推导出发话者的真实交际意图。因为发话者意图的明示与受话者对言语的理解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本篇论文试图以关联理论为依托揭示元语言否定中延迟明示的触发因素与言语理解之间的关联性,从而进一步解释元语言否定是如何产生和理解的问题。依据关联理论,人类认知在日常交流中趋向于追求最大关联。本文认为,延迟明示的诱发因素在人类理解元语言否定中具有最大、最佳的关联性。它们通过明示刺激引导受话者改变原有的认知语境并在新语境下推导出发话者的真实意图既元语言否定的解读。这些诱发因素被划分为五个类型:语义、语音、句法、标记符号以及修辞。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来描述、探索元语言否定中延迟明示的触发机制,不仅有助于理解言语交际中不同类型的否定现象而且为元语言否定的产生及其认知过程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4-15)

杨姗姗,曹凤龙,姚蓓,王淑娟[10](2016)在《认知语用视角下幽默语篇中语用预设的动态生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预设作为一种语用策略,具有动态性建构的特征;交际双方认知背景下的共同知识又赋予了预设认知语用价值。幽默语篇意义建构中,语用预设通过顺应语言结构、交际语境与缺省推理而触发幽默效果。在认知语用视域下阐释语用预设的动态建构机制,为幽默语篇的生成提供合理解释,以期为语篇建构提供一个较新的理论视角。(本文来源于《湖北文理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认知语用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隐喻的刻意性正日益成为隐喻界的争鸣焦点:概念隐喻理论(CMT)认为对刻意性隐喻的理解离不开规约化概念隐喻系统的激活,刻意性隐喻理论(DMT)则认为它是一种临时相似点的构建过程。通过引入交互主观性理析,对典型的刻意性隐喻(即新奇隐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第一,CMT和DMT以交互主观性为统一框架可以更全面解释隐喻的全貌:有些刻意性隐喻直接激活CMT的概念隐喻表征系统即可理解;而另外一部分则依靠图式知识的转喻式激活和临时隐喻构建;第二,基于CMT隐喻系统激活的隐喻传递的是显义;基于转喻式临时构建的隐喻(DMT)传递隐义;第叁,无论是显义和隐义,刻意性隐喻都呈现"言不尽意"的认知效果,为特定的交际目的服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认知语用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范振强,袁梦田.最佳新奇假说视域下双关语的认知语用机制与神经表征[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9

[2].范振强,马瑞洁.交互主观性视域下刻意性隐喻的认知语用机制新解[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范振强,郭雅欣.交互主观性视域下概念隐喻的认知语用机制新解[J].当代外语研究.2019

[4].郭雅欣,范振强.语言夸张的认知语用机制新解[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

[5].陈伟红.社会认知语用学视角下的语篇意识形态意义阐释机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

[6].许洋洋.同语式“N是N”的认知语用机制新探——词汇语用学视角[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8

[7].刘梅丽.语法转喻解读的认知语用机制探究——以汉语“很+N”构式为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

[8].涂天煦.新认知语用视角下调侃的认知语用机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

[9].海金玲.元语言否定中延迟明示的触发机制:认知语用视角[D].西南大学.2017

[10].杨姗姗,曹凤龙,姚蓓,王淑娟.认知语用视角下幽默语篇中语用预设的动态生成机制[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6

标签:;  ;  ;  ;  

认知语用机制论文-范振强,袁梦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