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冠种子库论文-张晓妮

植冠种子库论文-张晓妮

导读:本文包含了植冠种子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推迟脱落,萌发特性,铁路,生态恢复

植冠种子库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妮[1](2016)在《辽西北铁路沿线沙区段植冠种子库的生态恢复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辽西北铁路沿线沙区长期遭受风沙侵害,给生态系统稳定和铁路运行安全带来极大威胁,植冠种子库生态功能对稳定沙区环境和植物种群的保护及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研究了该沙区段几种典型植物的植冠种子库种子在不同干扰条件下的脱落特性、植冠种子库对土壤种子库的补充作用及储藏种子的活力和萌发特性,并比较了植冠种子库种子质量形状和种子传播能力,主要结果如下:(1)风吹滚动和浸水加热分别是促成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和差巴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植冠种子库种子脱落的主要因素,植株滚动和吸湿开裂是典型沙生植物植冠种子库传播种子的主要方式;沙生植物植冠储藏种子的脱落因所处部位和方向而存在差异,处于植株内层和处于下风向的种子更不易脱落。(2)植冠种子库使种子延迟脱落至风季结束雨季来临时,避免不利影响。种子推迟脱落的时间表现为差巴嘎蒿大于冷蒿(Artemisia frigida)和万年蒿(Artemisia sacrorum),说明随着沙丘流动性的增强,植冠种子库推迟脱落种子的程度逐渐增强;植冠种子库对植株周围的土壤种子库起到补充作用,且最大补充时间出现在风季结束雨季开始时期;在风季即将结束雨季即将开始时,差巴嘎蒿植冠储藏种子80%以上具有活力,而冷蒿、万年蒿植冠储藏种子中有活力的种子占比不足20%。(3)万年蒿和大籽蒿(Artemisia sieversiana)的种子形状偏圆形、重量较大,野艾蒿(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种子形状偏扁平、重量小,只有黄蒿(Artemisia scoparia)种子不仅小且近圆形,推测黄蒿可能具有持久土壤种子库;万年蒿、大籽蒿、野艾蒿和黄蒿的种子萌发格局表现为前期萌发迅速,后期萌发缓慢。野艾蒿和万年蒿种子延长萌发时间,具有分摊萌发风险的机制,大籽蒿和黄蒿萌发持续时间短且萌发速率高,是典型的机遇主义者,环境适宜便能集中快速萌发。(4)同一风速同一释放高度下,种子扩散距离由大到小为:黄蒿>野艾蒿>万年嵩>大籽蒿>差巴嘎蒿,种子的传播能力主要受种子质量影响,小粒种子容易传播的更远;种子风传扩散能力受风速与释放高度影响,释放高度越高,风速越大,种子扩散距离越大。(本文来源于《大连交通大学》期刊2016-06-30)

施展[2](2016)在《云南松植冠种子库与土壤种子库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冠种子库和土壤种子库是植物储存种子的主要形式,但两种种子库储藏能力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云南松原变种(Pinus yunnanensis Var. yunnanensis)为研究对象,对其植冠种子库和土壤种子库种子数量、活力、耐火性和抗干旱能力进行比较分析,揭示植冠种子库的生态学意义。结果表明:(1)在云南松林100m2样地内,植冠种子库中储藏的种子数为9835±816粒,其中存活的种子数为7199±1012粒;土壤表面发现种子210±16粒,存活种子60±23粒;土壤中发现种子63±21粒,存活种子11±7粒。云南松植冠种子库库储藏种子数明显高于土壤种子库。(2)云南松林植冠种子库的种子活力显着地高于土壤种子库中的。种子埋藏试验发现,种子经5个月埋藏度过旱季后,地表面的种子存活率为40.6%,地表下2cm的存活率为69.1%,5cm的为62.9%;同期植冠种子库中同年生的种子的存活率为73.6%。雨季后植冠种子库的种子存活率为63.2%,而地表种子存活率为8.8%,埋藏在地面下2cm为33.7%,5cm为26.9%。(3)云南松球果鳞片提高了种子对高温和干旱的耐受能力。短时高温烘烤后受球果鳞片保护的种子的萌发率显着高于没有鳞片保护的种子,在200℃ 10min烘烤后受球果鳞片保护的种子的萌发率为48.17%,没有鳞片保护的为4%。旱季室内摆放3个月后,有鳞片保护的种子存活率为75.6%,显着高于没有鳞片保护的(55.0%)。研究表明,植冠种子库在种子数量以及抗高温和干旱方面明显优于土壤种子库,植冠种子库在干旱和易火生境内能更好地维持种群的延续。(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6-06-01)

张晓妮,马君玲,韩蕾,于慧,王连峰[3](2015)在《铁路沿线沙区段植冠种子库对土壤种子库的补充及其种子活性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野外监测和模拟试验,研究了铁路沿线沙区段3种沙生植物未埋藏直立植株个体的植冠种子库种子的季节脱落动态、植冠种子库对土壤种子库的补充动态及植冠储藏种子的活力和萌发特性。结果表明,(1)在风季即将结束生长季即将开始的时候,铁路沿线沙生植物差巴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的植冠种子库存留着最多的瘦果与头状花序,表现出将种子的脱落延迟到风季结束及雨季来临时的特点。推迟脱落传播体的时间表现为差巴嘎蒿大于冷蒿(A.frigida)和万年蒿(A.gmelinii),即随着沙丘流动性的增强,植冠种子库推迟脱落种子的程度逐渐增强。(2)植冠种子库对植株周围的土壤种子库起到补充作用,且差巴嘎蒿植冠种子库对土壤种子库的最大补充出现在风季结束雨季开始时期(种子成熟翌年5月)。(3)在风季即将结束雨季即将开始时,差巴嘎蒿植冠储藏种子80%以上具有活力,而冷蒿、万年蒿植冠储藏种子中有活力的种子占比不足20%。铁路沿线沙区段沙生植物的植冠种子库使种子的脱落及对土壤种子库的补充避开风季、迎合雨季,减少了由风季风蚀和沙埋所造成的种子损失,实现了种子的持续供应,同时以这种方式将保持活力的种子延迟至条件适宜时脱落并快速萌发,在一定程度上分摊了种群生存的风险,使种群得以持续繁衍。铁路沿线沙区段沙生植物独特的繁殖对策所反映出的生态功能对铁路沿线沙区段的土壤植被恢复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马君玲,张晓妮,刘永刚,沈德奎,王连峰[4](2014)在《铁路沿线沙区段典型沙生植物植冠种子库的种子脱落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野外监测和模拟试验的研究方法,研究了铁路沿线沙区段2种典型沙生植物植冠储藏的种子在风吹、滚动、浸水、加热等不同干扰条件下的脱落特性.结果表明:①风吹滚动是促成沙米植冠种子库种子脱落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植株滚动传播种子是以沙米为代表的1年生植物植冠种子库传播种子的主要方式之一;②浸水加热是促成差巴嘎蒿植冠种子库种子脱落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吸湿开裂传播种子是以差巴嘎蒿为代表的多年生植物植冠种子库传播种子的主要方式之一;③沙生植物植冠储藏种子的脱落因所处部位和方向而存在差异,处于植株内层和处于下风向的种子更不易脱落.典型沙生植物植冠种子库通过经历风吹、滚动、浸水、加热等事件脱落种子,并为远距离传播、形成埋藏植冠种子库、分摊萌发风险、扩大种群范围等创造有利条件,独特的繁殖适应对策所反映出的生态功能对铁路沿线沙区段的植被恢复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大连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马祥[5](2014)在《大翅蓟植冠种子库动态及果序干裂湿合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大翅蓟(Onopordum acanthium. L)种子包裹于头状果序内,每年7至8月成熟,果序逐渐干燥开裂,多数种子宿存在开裂的果序内,形成植冠种子库,随时间推移逐渐散出,其种子扩散主要通过头状果序的干裂湿合运动完成,包括湿合和干裂两个过程。本论文通过野外调查乌鲁木齐和察布查尔大翅蓟种群植冠种子库大小及种子宿存持续时间,结合室内种子活力检测及萌发试验,研究了大翅蓟植冠种子库动态及萌发特性;人工模拟降水(13.6mm、7.6mm和4.2mm)和温度(35℃、24℃和19℃)梯度研究了降水和温度对大翅蓟头状果序干裂湿合过程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大翅蓟植冠种子库宿存种子数量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少,种子宿存持续时间小于一年,表现为季节性植冠种子库特征;不同种群的大翅蓟种子宿存比例受样地气候条件影响表现为季节性差异。2012年9月至翌年1月,察布查尔大翅蓟种群植冠种子库种子宿存比例高于乌鲁木齐种群,种群间宿存比例差异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翌年2月至4月,两种群大翅蓟植冠种子库种子宿存比例基本一致,无显着差异(P>0.05)。(2)大翅蓟种子成熟后能够长时间维持种子活力。种群间,不同时间和扩散状态下的种子,其活力均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察布查尔大翅蓟种群种子活力高于乌鲁木齐种群;种群内,宿存和散出的种子活力均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宿存种子活力高于散出种子活力;除扩散状态和时间交互作用外,种群和扩散状态交互作用、种群和时间交互作用及种群、扩散状态和时间交互作用对种子活力均存在极显着影响(P<0.01);不同大翅蓟种群,其种子萌发率在不同扩散时间内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察布查尔大翅蓟种群的种子萌发率高于乌鲁木齐种群;在种群内,萌发率随种子宿存或散出的时间增加而降低,宿存种子萌发率高于散出种子萌发率,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两样地炎热的气候条件下成熟的大翅蓟种子,在适宜的水热条件下能快速萌发,表现出高萌发率。(3)大翅蓟头状果序具有由降水引起快速反应的闭合机制,果序经不同降水量处理后约0.4min均开始闭合,降水量越大,果序闭合所需时间越短,虽然吸湿速率不同,但在2min内即可完全闭合,说明触发大翅蓟果序闭合的因子是一次降水事件,而与降水量大小无关,单次降水量的大小是影响其果序湿合过程快慢的主导因素;温度是影响果序干裂过程的最重要因素,降水量影响闭合果序含水率即果序干裂开始阶段的初始含水率,温度决定果序整个干裂过程所需时间及失水速率;相同降水条件下,温度越高,果序完成干裂过程所需的时间越短,失水速率越快;相同温度条件下,降水量越大,果序完成干裂过程的时间越长。(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期刊2014-05-01)

马君玲[6](2014)在《典型沙生植物乌丹蒿的沙生适应机制——植冠种子库和粘液繁殖体》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阐明植冠种子库结合粘液繁殖体对典型沙生植物乌丹蒿在种群繁衍过程中适应沙丘流动性的生态功能,笔者总结了以往对乌丹蒿植冠种子库和粘液繁殖体特性的研究,分析了乌丹蒿的植冠种子库延迟脱落种子特性、对种子库、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的调节作用、粘液繁殖体的粘液促进种子抗远距离传播能力及对种子萌发和幼苗发育的作用。结果表明,乌丹蒿同时通过植冠种子库和粘液繁殖体来保证母株周围种子的持续供应和幼苗的集群形成。植冠种子库和粘液繁殖体通过调节繁殖体传播、种子库格局、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来减缓风蚀沙埋、季节性干旱对种子供应和幼苗生成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沙生植物补员和定居的成功率。2种机制在乌丹蒿种群繁衍过程中的作用对揭示沙生植物的适应机制、恢复沙丘植被和保护沙丘植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4年07期)

马君玲[7](2014)在《植冠种子库沙生适应性的研究简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沙区植被恢复研究中,植冠种子库作为沙生植物的主要特征之一逐渐体现出它独具特色的生态功能。为了探讨风沙干扰下的植冠种子库在种群繁衍过程中的作用及揭示沙生植物的适应机制,通过选择具有植冠种子库的典型沙生植物,采用实验室分析、模拟试验、野外调查等方法,系统研究植冠种子库在个体和景观尺度对种子库时空格局的影响、植冠种子库对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植冠种子库通过调节繁殖体传播、种子库时空格局、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减缓季节性干旱、风蚀沙埋对种子供应和幼苗生成造成的威胁,提高沙生植物补员和定居的成功率。(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马君玲,王连峰[8](2013)在《植冠种子库生态功能对铁路沿线沙区段植被恢复的重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铁路风沙危害的特点及植物防沙应用实例2个方面分析了植被恢复对防治铁路沙害的作用,并从植冠种子库的生态功能及植冠种子库对沙区铁路植被恢复的重要性2个方面评述了植冠种子库对沙区铁路植被恢复的意义。指出铁路沿线沙区段的植被恢复对于铁路的安全畅通至关重要,沙生植物植冠种子库的生态功能对铁路沿线沙区段植被恢复的意义不容忽视。并提出应针对铁路沿线的沙生植物植冠种子库,在种子脱落动态、不同尺度上植冠种子库对土壤种子库时空格局的影响、种子库对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的调节作用等方面展开相关研究,从植冠种子库角度揭示铁路沿线沙区段沙生植物的特殊繁殖适应对策,分析其对铁路沿线沙区段植被恢复的生态功能,探讨植冠种子库所体现的生态功能在铁路建设植物防沙措施中的意义和价值,为沙区铁路建设的沙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农学学报》期刊2013年09期)

刘芳,肖彩虹[9](2008)在《野生甘草资源植冠种子库特性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是荒漠地区具有植冠种子库的植物。成熟种子硬实率高达80%以上[1],自然条件下种子萌发率很低(约为5%-15%)[2]。本文研究了荒漠区野生甘草植冠种子库大小、种子活力、对土壤种子库的补充、种子脱落机理及植冠种子库的生态功能,指出野生甘草资源植冠种子库在甘草资源保护和恢复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08年03期)

马君玲,刘志民,闫巧玲[10](2006)在《沙区四种蒿属植物植冠种子库动态及其对土壤种子库的补充》一文中研究指出植冠种子库(canopy seed bank)由成熟的种子宿存在植冠上形成,即种子成熟后推迟脱落的现象。在火灾易发区和干旱区,植冠种子库延迟释放种子的现象较为普遍,目前研究仅局限于植冠种子库对火烧和干旱的响应。在沙区,对于具有植冠种子库植物的植冠种子库特征所知甚少,植冠种子库对风沙的适应意义尚很少探讨。本文选择生长在不同流动强度沙丘上的具有植冠种子库的同属植物,即选择生长在固定沙丘的万年蒿(Artemisia gmelinii),半固定沙丘的差巴(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期刊2006-08-01)

植冠种子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植冠种子库和土壤种子库是植物储存种子的主要形式,但两种种子库储藏能力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云南松原变种(Pinus yunnanensis Var. yunnanensis)为研究对象,对其植冠种子库和土壤种子库种子数量、活力、耐火性和抗干旱能力进行比较分析,揭示植冠种子库的生态学意义。结果表明:(1)在云南松林100m2样地内,植冠种子库中储藏的种子数为9835±816粒,其中存活的种子数为7199±1012粒;土壤表面发现种子210±16粒,存活种子60±23粒;土壤中发现种子63±21粒,存活种子11±7粒。云南松植冠种子库库储藏种子数明显高于土壤种子库。(2)云南松林植冠种子库的种子活力显着地高于土壤种子库中的。种子埋藏试验发现,种子经5个月埋藏度过旱季后,地表面的种子存活率为40.6%,地表下2cm的存活率为69.1%,5cm的为62.9%;同期植冠种子库中同年生的种子的存活率为73.6%。雨季后植冠种子库的种子存活率为63.2%,而地表种子存活率为8.8%,埋藏在地面下2cm为33.7%,5cm为26.9%。(3)云南松球果鳞片提高了种子对高温和干旱的耐受能力。短时高温烘烤后受球果鳞片保护的种子的萌发率显着高于没有鳞片保护的种子,在200℃ 10min烘烤后受球果鳞片保护的种子的萌发率为48.17%,没有鳞片保护的为4%。旱季室内摆放3个月后,有鳞片保护的种子存活率为75.6%,显着高于没有鳞片保护的(55.0%)。研究表明,植冠种子库在种子数量以及抗高温和干旱方面明显优于土壤种子库,植冠种子库在干旱和易火生境内能更好地维持种群的延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植冠种子库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晓妮.辽西北铁路沿线沙区段植冠种子库的生态恢复功能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6

[2].施展.云南松植冠种子库与土壤种子库比较研究[D].云南大学.2016

[3].张晓妮,马君玲,韩蕾,于慧,王连峰.铁路沿线沙区段植冠种子库对土壤种子库的补充及其种子活性变化[J].生态环境学报.2015

[4].马君玲,张晓妮,刘永刚,沈德奎,王连峰.铁路沿线沙区段典型沙生植物植冠种子库的种子脱落特性[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14

[5].马祥.大翅蓟植冠种子库动态及果序干裂湿合特性[D].新疆农业大学.2014

[6].马君玲.典型沙生植物乌丹蒿的沙生适应机制——植冠种子库和粘液繁殖体[J].中国农学通报.2014

[7].马君玲.植冠种子库沙生适应性的研究简报[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4

[8].马君玲,王连峰.植冠种子库生态功能对铁路沿线沙区段植被恢复的重要性[J].农学学报.2013

[9].刘芳,肖彩虹.野生甘草资源植冠种子库特性的初步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

[10].马君玲,刘志民,闫巧玲.沙区四种蒿属植物植冠种子库动态及其对土壤种子库的补充[C].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2006

标签:;  ;  ;  ;  

植冠种子库论文-张晓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