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红树林分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红树林,季节分布,小型底栖动物,东寨港
红树林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何永姑,刘均玲,袁超,赵爽,王永强[1](2019)在《不同季节东寨港红树林沉积物小型底栖动物的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15-04月(春季)、2015-06(夏季)、2015-10(秋季)、2016-01(冬季),在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潮间带沉积物选取15个采样点,进行小型底栖动物定量采样,对小型底栖动物数量分布和类群组成的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小型底栖动物主要包括线虫类、桡足类、多毛类、寡毛类、涡虫类、轮虫类、海螨类。其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线虫平均丰度分别为(192.11±97.87),(203±73.03),(156.25±54.53),(136.74±53.02) ind·10 cm~(-2);桡足类平均丰度分别为(7.68±4.28),(1.14±0.95),(4.43±5.61),(1.99±1.32) ind·10 cm~(-2);多毛类为(1.37±1.17),(0.44±0.47),(0.21±0.24),(0.62±0.71) ind·10 cm~(-2)寡毛类为:(1.30±0.86),(1.35±1.07),(1.27±1.10),(1.46±0.98) ind·10 cm~(-2)。四季中线虫均为优势类群,占94.78%~98.25%,各采样点线虫丰度百分比差别不大,桡足类在春季最大(3.79%),夏季最小(0.55%)。小型底栖动物的分布主要集中在龙尾、长宁尾所对区域及靠近内陆的采样点区域。对不同季节小型底栖动物丰度进行Duncan多重比较,结果显示,春、夏季与秋、冬季小型底栖动物类群丰度存在显着差异。对不同季节不同类群的小型底栖动物丰度进行Student-Newman-Keuls多重比较,结果显示,春、夏季与秋、冬季线虫类丰度存在显着差异;桡足类丰度夏、冬季节不存在显着性差异,秋、冬季节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余季节之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多毛类丰度春、夏、秋、冬四季均存在显着性差异;而寡毛类丰度不同季节均无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4期)
蔡宇,郭占荣,潘峰,刘花台,王博[2](2019)在《厦门同安湾红树林及临近光滩沉积物孔隙水中溶解活性磷和亚铁分布特征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红树林与光滩磷、铁地球化学行为的差异,借助薄膜扩散梯度技术(ZrO-Chelex DGT),对厦门同安湾红树林及临近光滩孔隙水中溶解活性磷(DRP)、Fe~(2+)浓度进行了原位测量,并采集了相应沉积物柱状样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Fe~(2+)与DRP呈现较好的线性正相关,说明磷的吸附/解吸与铁氧化还原循环有关;(2)在不同深度,光滩孔隙水中DRP浓度均高于对应深度红树林。在浅层,由于溪水的补给造成光滩的磷富集;在深层,红树植物根部吸收导致磷浓度下降,光滩有机质含量较多,矿化释放DRP使其浓度较高;(3)孔隙水中的Fe~(2+)浓度分布表明,红树林区域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由好氧环境进入厌氧环境;而光滩沉积物氧化还原环境可能受到红树林的影响,孔隙水Fe~(2+)在垂向上波动分布。(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刘大路,石红才,晏丰钰,许人中,莫钰谋[3](2019)在《湛江红树林湿地沉积物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树林生态系统位于海洋与陆地的交界处,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红树林湿地是重要的碳库,对全球碳平衡有重要影响。然而,由于受到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等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红树林正在加速消失。文章以广东湛江市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通过分析红树林沉积物中的有机碳含量及分布特征,讨论人类活动(如,人工养殖)在湿地碳循环中的影响。本研究在研究区内获取15个样品,利用重铬酸钾氧化—还原容量法测定了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沉积物有机碳(TOC)含量介于0.68%~2.50%,同时TOC含量与研究区内人工养殖场排污口的距离有密切关系:离排污口越近,TOC值越低;离排污口越远,TOC值越高。此外,研究区内红树林TOC含量与其他红树林湿地TOC含量相比明显偏低,可能与养殖排污抑制红树林的生长和繁殖,从而使其TOC含量明显减少有关。(本文来源于《海洋开发与管理》期刊2019年05期)
刘大召,韩泽文,沈春燕[4](2019)在《1991—2011年廉江红树林分布及变化的遥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91年的1景TM遥感数据,2000年的ETM+遥感数据和2011年HJ-1A遥感数据进行廉江红树林信息的提取。结果表明:1991,2000和2011年廉江的红树林分布面积分别为131.6,628.7和1 056.2 ha。自1991年至2011年红树林呈增加的趋势,共增加924.6 ha, 20年间研究区域的红树林约增加了7倍。湛江红树林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于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研究区域红树林造林恢复成果显着,种植了大量的人工红树林。(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肖霄,谢宗琳,徐立娜,辛琨[5](2019)在《东寨港红树林湿地蚂蚁物种多样性与分布格局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东寨港红树林湿地蚂蚁的物种多样性与分布格局,采用陷阱法、定点采集(计数)法并辅以现场补充观察研究了东寨港红树林湿地蚂蚁的物种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东寨港红树林湿地共有蚁科(Formicidae)昆虫5亚科17属32种。其中,以道学的物种丰富度最高,塔市次之,河港再次,叁江-罗豆最少。在9类生境中,低干扰大面积高林生境与低干扰小面积高林生境的蚂蚁物种最丰富,均达13种。对于不同蚂蚁种类,占据生境类型较多、分布较广泛的是东京弓背蚁(Camponotus vitiosus)、异色小家蚁(Monomorium floricola)和黑褐举腹蚁(Crematogaster rogenhoferi)。群落相似性分析发现,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的蚂蚁物种组成在东寨港红树林四大片以及9类生境之间相似性均不高。总体来看,高干扰生境之间的物种组成相似度显着较高,低干扰生境之间的物种组成相似度显着较低,而基于面积和植被类型划分的各类生境之间的物种组成相似度则均无显着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更好地理解东寨港红树林湿地蚂蚁多样性与维持机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陈碧珊,陈诗敏,何炽鹏[6](2019)在《雷州半岛红树林湿地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采自雷州半岛8个红树林湿地典型分布区的3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分析,结果显示:(1)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粒度组成粉砂含量最高,占52. 9%;其次为砂,占27. 8%;黏土含量最低,占19. 3%。(2)研究区表层沉积物有砂质粉砂、黏土质粉砂、砂和粉砂质砂4种类型,其中砂质粉砂和黏土质粉砂主要分布在南山、高桥和观海长廊等地,砂和粉砂质砂主要分布在特呈岛、企水等地。(3)研究区沉积物平均粒径为5. 7,沉积物颗粒整体偏细;分选系数平均值为1. 90,分选较差;偏态平均值为-0. 14,为负偏;峰态平均为1. 07,峰态等级为中等。(4)通过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将研究区沉积环境分为叁种类型,不同沉积环境水动力条件和环境特征差异明显。(5)沉积物砂粒含量与有机质含量、盐度呈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与p H值呈正相关;粉砂含量与有机质含量、盐度呈极显着正相关,与p H值呈负相关;黏土含量与有机质含量、盐度正呈相关,与p H值则呈负相关。(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19年01期)
邱霓,徐颂军,邱彭华,杨文槐,杨秀[7](2019)在《珠海淇澳岛红树林群落分布与景观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红树林群落和景观分布特征与规律,以期确认红树林引种扩种工程的实效,为研究区红树林造林和保护工作提供依据,对红树林和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生态环境改善提供支撑。【方法】以珠海淇澳岛红树林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影像解译与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数据,采用群落与景观生态学方法,对寒害后红树林群落分布特征、种群优势度及其景观格局进行研究。【结果】淇澳岛红树林中真红树植物为优势种,以引进种无瓣海桑、海桑和乡土种老鼠簕、秋茄和卤蕨为主,无瓣海桑群落以面积占比82.01%成为绝对优势群落,其他主要群落类型包括秋茄群落、卤蕨群落和老鼠簕群落,面积占比分别为5.01%,3.82%和3.31%,真红树群落占总面积的94.15%;半红树植物以海芒果、银叶树和水黄皮为主,重要值相对较低;在种群层面上聚集度最大的是拉关木,其次是水黄皮,较弱的有海桑、秋茄、卤蕨、无瓣海桑和老鼠簕;在群落层面上聚集度较高的有海桑群落和无瓣海桑群落,较低的是卤蕨群落和海漆+杨叶肖槿群落;无瓣海桑和海桑2个引进种发育较好,在中、低潮滩成片生长,对乡土种秋茄等存在抑制作用。【结论】淇澳岛红树林形成了以无瓣海桑群落、秋茄群落、卤蕨群落和老鼠簕群落为主的红树林群落分布格局。从种群和群落2个层次的空间分布研究都显示红树林呈集聚态分布。建议在红树林的引种扩种工程中,适度引种无瓣海桑和海桑,加强乡土红树植物的种植,以保护红树林物种多样性、维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平衡。(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赵泽阳,赵志忠,付博,邢瑶丽[8](2018)在《海南岛北部地区红树林湿地土壤有机碳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树林是单位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能够持续地固定有机碳,对全球碳平衡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深远影响。在海南岛北部东寨港、八门湾、新盈港地区等典型红树林湿地的林内、林缘和光滩开展垂直采样,共采集15个样点,在室内对样品的有机碳含量、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分析,探讨红树林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碳储量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红树林湿地0~40cm土壤有机碳含量为0.88~134.00g/kg,平均为25.18(±10.34)g/kg。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八门湾红树林(36.61g/kg±4.46g/kg)>东寨港红树林(25.57g/kg±3.14g/kg)>新盈红树林(13.36g/kg±1.71g/kg);水平分布规律为林内(41.69g/kg±0.71g/kg)>林缘(21.24g/kg±0.43g/kg)>光滩(13.88g/kg±0.32g/kg);垂直分布最大值出现在10~20cm土层,为32.11(±3.45)g/kg。进一步相关分析显示,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粘粒和粉粒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与砂粒和pH值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2期)
孙余丹,刘爽,刘金祥,刘一鸣[9](2018)在《不同红树林群落结构与植被碳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调查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白骨壤(林型1)、桐花树(林型2)、秋茄+桐花树(林型3)、无瓣海桑(林型4)四种不同林型样地,研究不同红树林群落结构、多样性、植被碳分布差异及其相关性,计算不同红树林植被层碳储量,为红树林群落结构研究、多样性保护、碳汇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指导。通过one way 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LSD多重比较等统计分析发现,乔木林(无瓣海桑)、乔灌混交林(秋茄+桐花树)、灌木林(白骨壤和桐花树)3种不同林分群落差异显着;4种林型中主要优势种均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红树林物种多样性指标偏低。植被不同部位生物量指标在不同林型中均差异显着,排序为林型4>林型3>林型1>林型2;植被碳密度排序为林型3>林型2>林型1>林型4;该保护区4种林型植被层碳储量分别为5.71×10~4t(林型1)、4.20×10~4t(林型2)、1.34×10~4t(林型3)、2.91×10~3t(林型4);4种林型植被生物量指标与群落结构因子相关性较强,主要受胸径、树高、断面积影响。乔灌搭配的混交模式可高效利用生长空间,增加植被层碳密度、碳储量,提高群落物种多样性,另外无瓣海桑为外来引种材料,但林分密度稀疏导致其碳密度、碳储量较低,且单一人工种植品种降低群落物种多样性。(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陈碧珊,苏文华,罗松英,莫莹,刘潮明[10](2018)在《雷州半岛红树林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相关性分析方法对雷州半岛红树林土壤11种重金属(As、Cd、Co、Cr、Cu、Hg、Mn、Ni、Pb、V、Zn)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和来源分析。结果表明,Hg、As、Cu、Zn等4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在个别采样区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 As、Cd、Co、Cr、Cu、Hg、Mn、Ni和Zn等9种元素含量平均值超过环境背景值。雷州半岛红树林湿地土壤重金属总的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处于中等污染水平,其中Hg元素为强污染,Cd元素为中等污染,其他元素为轻微污染。从空间分布看,南山和观海长廊采样区重金属污染为强污染,企水镇采样区为轻微污染,其他采样区为中等污染。重金属元素的富集与土壤自然特性和人为排放密切相关,黏土含量和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工业较发达、人类活动较强等区域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程度较强。(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红树林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红树林与光滩磷、铁地球化学行为的差异,借助薄膜扩散梯度技术(ZrO-Chelex DGT),对厦门同安湾红树林及临近光滩孔隙水中溶解活性磷(DRP)、Fe~(2+)浓度进行了原位测量,并采集了相应沉积物柱状样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Fe~(2+)与DRP呈现较好的线性正相关,说明磷的吸附/解吸与铁氧化还原循环有关;(2)在不同深度,光滩孔隙水中DRP浓度均高于对应深度红树林。在浅层,由于溪水的补给造成光滩的磷富集;在深层,红树植物根部吸收导致磷浓度下降,光滩有机质含量较多,矿化释放DRP使其浓度较高;(3)孔隙水中的Fe~(2+)浓度分布表明,红树林区域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由好氧环境进入厌氧环境;而光滩沉积物氧化还原环境可能受到红树林的影响,孔隙水Fe~(2+)在垂向上波动分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红树林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1].何永姑,刘均玲,袁超,赵爽,王永强.不同季节东寨港红树林沉积物小型底栖动物的分布特征[J].海洋科学进展.2019
[2].蔡宇,郭占荣,潘峰,刘花台,王博.厦门同安湾红树林及临近光滩沉积物孔隙水中溶解活性磷和亚铁分布特征的对比分析[J].海洋科学.2019
[3].刘大路,石红才,晏丰钰,许人中,莫钰谋.湛江红树林湿地沉积物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9
[4].刘大召,韩泽文,沈春燕.1991—2011年廉江红树林分布及变化的遥感分析[J].海洋科学.2019
[5].肖霄,谢宗琳,徐立娜,辛琨.东寨港红树林湿地蚂蚁物种多样性与分布格局初探[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陈碧珊,陈诗敏,何炽鹏.雷州半岛红树林湿地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J].现代地质.2019
[7].邱霓,徐颂军,邱彭华,杨文槐,杨秀.珠海淇澳岛红树林群落分布与景观格局[J].林业科学.2019
[8].赵泽阳,赵志忠,付博,邢瑶丽.海南岛北部地区红树林湿地土壤有机碳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J].广东农业科学.2018
[9].孙余丹,刘爽,刘金祥,刘一鸣.不同红树林群落结构与植被碳分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8
[10].陈碧珊,苏文华,罗松英,莫莹,刘潮明.雷州半岛红树林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