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器官论文-全梓林,宋利,钟春花,符霞,崔冬梅

局部器官论文-全梓林,宋利,钟春花,符霞,崔冬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局部器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器官功能障碍,小儿,枸橼酸抗凝,持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

局部器官论文文献综述

全梓林,宋利,钟春花,符霞,崔冬梅[1](2019)在《1例多器官功能障碍小儿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局部枸橼酸抗凝的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结1例多器官功能障碍小儿采用局部枸橼酸抗凝方法顺利完成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包括:掌握局部枸橼酸抗凝的枸橼酸中毒的判断方法,通过改变透析模式和置换剂量提高抽提分数,增加枸橼酸在体外的清除,避免枸橼酸中毒;密切监测滤器后离子钙值和机器压力变化,保证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顺利进行。(本文来源于《全科护理》期刊2019年31期)

张丞贵,宋纯理[2](2019)在《局部骨骼与系统器官的内分泌对话》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观念认为骨骼是支撑身体、保护内脏、维持体内钙-磷平衡的惰性器官。近几年来,骨骼的概念发生了颠覆性改变,骨骼其实是一种活跃的内分泌器官,可与系统器官进行密切对话。事实上,骨骼可通过分泌特殊的激素(骨钙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脂质运载蛋白2等)作用于系统器官,调节肌肉功能、能量代谢、认知功能和男性生殖等。为了更好地认识骨骼作为内分泌器官的重要功能,本文对骨骼与肌肉、脑、肾脏、肝脏、胰腺及生殖腺等器官之间的相互对话及其对话机制进行系统阐述,为治疗系统器官疾病提供新的靶点。(本文来源于《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马德容[3](2019)在《MRI联合MRCP对胆囊癌及局部组织器官侵犯诊断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MRI联合MRCP对胆囊癌及局部组织器官侵犯诊断价值。方法在2016年5月15日至2018年5月15日期间选取60例疑似胆囊癌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均进行MRI、MRCP诊断。结果 60例疑似胆囊癌患者,经确诊(病理活检)的有50例,MRI诊断正确率为70.00%,MRCP诊断正确率为76.00%,MRI联合MRCP诊断正确率为98.00%,而MRI联合MRCP诊断对肝门淋巴结受侵诊断正确率为95.83%,对胰腺受浸润诊断正确率为95.24%,对肝脏直接受浸诊断正确率为94.74%,对胆管受侵诊断正确率为100.00%,对胆囊癌患者敏感度为98.00%,特异性为90.00%,漏诊率为2.00%,误诊率为10.00%。结论对胆囊癌患者实施MRI联合MRCP诊断,可提高诊断正确率。(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61期)

李鹏[4](2019)在《MRI联合MRCP对胆囊癌及局部组织器官侵犯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MRI联合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对胆囊癌及局部组织器官侵犯诊断价值。方法对医院收治的胆囊癌患者6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MRI、MRCP及多层螺旋CT(MSCT)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MSCT胆囊癌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漏诊率分别为84. 00%、60. 00%和16. 00%; MRI分别为90. 00%、70. 00%和10. 00%; MRI联合MRCP分别为96. 00%、80. 00%和4. 00%,MRI联合MRCP均较MSCT及MRI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MRI联合MRCP及单一的MRI胆管癌局部组织器官侵犯诊断敏感性均较MSCT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胆囊癌及局部组织器官侵犯诊断期间,应用MRI联合MRCP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能够将胆囊癌及局部组织器官侵犯状况清楚地显示出来,以便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9年20期)

马德容[5](2019)在《MRI联合MRCP对胆囊癌及局部组织器官侵犯诊断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MRI联合MRCP对胆囊癌及局部组织器官侵犯诊断价值。方法在2016年5月15日至2018年5月15日期间选取60例疑似胆囊癌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均进行MRI、MRCP诊断。结果 60例疑似胆囊癌患者,经确诊(病理活检)的有50例,MRI诊断正确率为70.00%(35/50),MRCP诊断正确率为76.00%(38/50),MRI联合MRCP诊断正确率为98.00%(49/50),而MRI联合MRCP诊断对肝门淋巴结受侵诊断正确率为95.83%,对胰腺受浸润诊断正确率为95.24%,对肝脏直接受浸诊断正确率为94.74%,对胆管受侵诊断正确率为100.00%,对胆囊癌患者敏感度为98.00%,特异性为90.00%,漏诊率为2.00%,误诊率为10.00%。结论对胆囊癌患者实施MRI联合MRCP诊断,可提高诊断正确率。(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52期)

陈功,肖巍魏,张荣欣,王福龙,潘志忠[6](2019)在《基于器官功能保全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诊治新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ncer, LARC)的治疗进入肿瘤学效果和功能并重的时代,传统"叁明治"治疗模式的利弊凸显,通过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可以将LARC按照局部复发风险进一步分成不同危险度组别,从而施行个体化治疗模式,是保障疗效和功能的最优化策略。部分危险度稍低的LARC可以通过直接进行高质量手术、单纯术前化疗来避免术前放疗带来的功能损害。而对于根治性手术可能带来较大功能损害的LARC,通过结合各种不同的术前治疗策略,乃至全程新辅助治疗(TNT)策略,强化肿瘤退缩,甚至获得肿瘤完全缓解来改变原有的手术方式,从不可保肛的根治性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变为可保肛的低位/极低位前切除术、括约肌间切除术等根治性手术,或从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变为经肛局部切除术,乃至最后不需要手术的"观察&等待",从而最大限度保全患者的器官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国癌症防治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雷怀宇,张书旭,张国前,王琳婧,王锐濠[7](2018)在《保护颈动脉鞘的局部晚期鼻咽癌IMRT计划对靶区及危及器官剂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保护颈动脉鞘的局部晚期鼻咽癌调强放疗(IMRT)计划对靶区及危及器官剂量的影响。方法:对10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行回顾性分析,分别设计常规IMRT计划及保护颈动脉鞘的IMRT计划。对PGTV_(nx)和PCTV_1的平均剂量(D_(mean))、D_(98%)、D_(50%)、D_(5%)、D_(2%)、适形度指数、均匀性指数,颈动脉鞘和危及器官剂量进行评价。结果:与常规IMRT计划相比,保护颈动脉鞘的IMRT计划中PGTV_(nx)的适形度指数、均匀性指数,PCTV_1的D_(50%)、D_(mean),颈动脉鞘的D_(max)、D_(mean),脊髓的D_(mean),以及脑干的V_(40)、D_(mean)均有所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它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保护颈动脉鞘的局部晚期鼻咽癌IMRT计划能保证靶区剂量覆盖,降低颈动脉鞘和脑干的剂量,同时,计划的剂量分布也更为合理。(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期刊2018年11期)

孙敏,张磊,宋彦澄,董红焕,边浩[8](2018)在《MRI联合MRCP对胆囊癌及局部组织器官侵犯诊断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磁共振(MRI)联合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胆囊癌及局部组织器官侵犯诊断价值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132例拟诊胆囊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经手术病理或活检病理确诊,其中胆囊癌114例,胆囊良性肿物18例,患者均MRI、MRCP、多层螺旋CT(MSCT)检查。比较MRI联合MRCP检查、MRI检查、MSCT检查对胆囊癌及局部组织器官侵犯的诊断价值。结果 MRI联合MRCP检查诊断胆囊癌敏感性为96.5%稍高于MRI90.4%、MSCT86.0%(P>0.05);MRI联合MRCP检查诊断胆囊癌特异性为88.9%高于MRI72.2%、MSCT55.6%(P<0.05);MRI联合MRCP检查诊断胆囊癌误诊率为11.1%低于MRI27.8%、MSCT44.4%(P<0.05);MRI联合MRCP检查、MRI检查对胆管受侵、肝脏直接受浸、肝门淋巴结受侵的诊断敏感性分别高于MSCT(P<0.05),MRI联合MRCP检查对上述组织侵犯的诊断敏感性稍高于MRI检查(P>0.05);叁组检查方法对胰腺受浸润诊断敏感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MRI联合MRCP检查、MRI检查诊断胆囊癌临床分期结果符合率分别为95.6%、93.9%高于MSCT检查79.8%(P<0.05);MRI联合MRCP检查诊断胆囊癌临床分期结果符合率稍高于MRI检查(P>0.05)。结论 MRI联合MRCP对胆囊癌诊断效果佳,其特异性、敏感性均较高,准确评估肿瘤局部浸润范围,临床分期结果符合率也较高,值得临床选择。(本文来源于《中国CT和MRI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D.M.J.Lambregts,M.J.Lahaye,L.A.Heijnen,M.H.Martens,M.Maas[9](2016)在《MRI和DWI诊断放化疗后器官保留治疗的直肠癌病人长期随访中的局部肿瘤复发》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目的评价MRI和DWI对放化疗后器官保留治疗的直肠癌病人随访中肿瘤局部复发的价值。方法 72例行器官保留治疗(放化疗+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或"等待和观察")的病人进行了MRI包括DWI(1.5 T)随访,第1年每3个月1次,随后几年每6个月1次。2名阅片者按置信度对每份MRI局部肿瘤的复发情况进行了评分,先观察常规MRI,然(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6年05期)

姜曼[10](2016)在《靶器官局部炎症微环境对4T1肿瘤细胞原位种植小鼠模型多器官转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与目的肿瘤转移是肿瘤致死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化反应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多个连续的步骤实现的,包括肿瘤细胞原位增殖、突破基质和血管壁、进入血液循环、粘附并穿出血管、定殖到靶器官等,其中肿瘤细胞粘附并穿出血管是整个转移过程的关键步骤,决定了转移的肿瘤细胞最终到达的目的地。大量的临床观察以及研究已经证明,肿瘤具有向某些特定器官转移的倾向,如结肠癌易转移至肝脏,乳腺癌易转移至肺和肝脏,前列腺癌易转移至骨,这种行为被称为肿瘤的器官特异性转移。人们很早就认识到肿瘤这种特殊的的行为,并试图探究其背后的机制。1889年,斯蒂芬·派杰特(Stephen Paget)提出“种子和土壤”假说,认为肿瘤的转移取决于肿瘤细胞(种子)和靶器官的微环境(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假说一经提出,即成为解释肿瘤器官特异性转移的重要理论依据。在此之后的许多研究都支持种子和土壤假说的真实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更多新的理论。2005年,罗塞德·卡普兰(Rosandra Kaplan)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在种子与土壤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肿瘤转移前期”(pre-metastatic nich)的概念。他认为,肿瘤转移之前,一群VEGFR1阳性的骨髓细胞会先一步聚集在靶器官,以旁分泌细胞因子或者通过整合素与基质相互作用的方式改变靶器官的微环境,从而为肿瘤细胞的到来准备好一个舒适的温床。卡普兰的肿瘤前转移理论为解释肿瘤的器官特异性转移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使人们的目光更多地集中到肿瘤转移前靶器官微环境的变化上来。乳腺癌是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我国女性人群中排名第一。肿瘤转移造成的死亡是乳腺癌最主要的致死原因。乳腺癌可以向多器官转移,而肺、肝脏和骨是其最常转移的部位,发生转移的风险高于其他器官,是乳腺癌器官特异性转移的靶器官。乳腺癌为何更倾向于转移到上述器官?在卡普兰提出肿瘤前转移理论之前,已有许多研究试图对此行为背后的机制做出解释,主要观点有几种,一是某个或某几个基因的异常决定了肿瘤转移的生物学行为,二是基于配体受体和理论,认为肿瘤转移的行为取决于肿瘤分泌的特异性细胞因子或受体与靶器官的相互作用,叁是以上两种理论的综合。肿瘤前转移理论为乳腺癌器官特异性转移的研究开启了新的思路,近几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是基于肿瘤转移前期的基础之上,并逐渐验证了此理论的真实性。基于以往的研究,我们认为肿瘤转移前期靶器官微环境的炎症反应可能对乳腺癌的器官特异性转移有重要作用。乳腺癌细胞定植到靶器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的研究所关注的是其中的某个关键步骤,即乳腺癌细胞在血液循环的过程中粘附并穿出血管的过程,并探索靶器官微环境的炎症反应对这一过程的影响。我们认为这种影响可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改变靶器官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使细胞通透性增大,利于肿瘤细胞的穿出,二是原发肿瘤分泌的炎症因子可能通过某种分子机制对血管壁产生影响,利于肿瘤的贴壁。这两个假设是本实验研究的基础,而我们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验证假设真实性以及探索其背后可能的机制。第一部分4T1小鼠肿瘤转移模型中靶器官发生转移前期的炎症反应研究目的1.确定4T1小鼠肿瘤转移模型转移前期发生的时间范围。2.验证转移前期小鼠肺部的炎症反应和通透性变化。3.验证转移前期小鼠肝部发生局部炎症反应。研究方法1.建立4T1小鼠肿瘤转移模型:用BALB/c小鼠和4T1乳腺癌细胞建立小鼠乳腺癌原位转移模型:使用6-8周的雌性BALB/c小鼠,每8-10只为一组;在小鼠第四对乳腺处皮下注射4T1细胞,每侧5×105个。2. 确定乳腺癌肿瘤前转移发生的时间范围:初步确定乳腺癌前转移发生的时间范围:用BALB/c小鼠和4T1乳腺癌细胞建立肿瘤转移模型,自接种后一周起,每隔2-4天解剖一组小鼠,查看器官转移情况。精确确定乳腺癌前转移发生的时间范围:用病毒转染4T1细胞,使其表达红色荧光(RFP-4T1);将RFP-4T1细胞用上述方法种植在BALB/c小鼠乳腺,自接种一周起,每隔2-4天解剖一组小鼠,镜下观察组织冰冻切片,查看转移情况。3. 检测炎症反应:将组织器官切片进行HE染色,镜下观察组织形态。4.血管通透性试验:通过尾静脉向前转移期的BALB/c小鼠体内注射结合罗丹明的低分子右旋糖酐(rhodamine-conjugated dextran,70 kD),4 h后以同样方法注射结合绿色荧光蛋白的凝集素(FITC-lectin),30 min后用生理盐水进行心脏灌洗。灌洗完毕解剖小鼠,取出肺组织进行冰冻切片,镜下观察并拍照。5. Western blot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6. 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转移前期小鼠肺部紧密连接蛋白分布:取前转移期小鼠以及对照组小鼠的肺组织做成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后镜下观察。结果1.4T1小鼠肿瘤转移模型的生长过程:4T1细胞原位种植一周后,乳腺处长出约黄豆粒大小的原位瘤,肺部无明显改变;10天后,原位瘤生长至蚕豆粒大小,部分小鼠肺部可见炎性改变;肿瘤种植后12天,半数小鼠出现炎症反应;种植肿瘤后14天,个别小鼠肺部可见转移瘤;20天后,原位瘤体积明显增大,多数小鼠肺部可见转移瘤。根据上述试验结果,我们将乳腺癌转移前期初步界定在原位种植后第10-12天。将RFP-4T1细胞原位注射后,我们分别于第12天、第14天和第16天解剖小鼠并切片观察,发现代表转移瘤的红色荧光斑最早出现在第14天的小鼠肺部,而HE染色显示炎症表现最早出现在第10天的小鼠肺部。2.转移前期小鼠肺部通透性变化:结合罗丹明的低分子右旋糖酐可以穿过毛细血管的细胞间隙,渗透入血管周围组织,在荧光显微镜下显示红色;结合绿色荧光蛋白的凝集素可以与血管壁结合,显示血管结构。对比转移前组和对照组的肺部冰冻切片,可见转移前组红色荧光明显增多。3.紧密连接相关蛋白在转移前期的小鼠肺部的变化:检测Occludin、ZO-1、 Claudin-5、Claudin-1和Claudin-4这几种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量在转移前期小鼠肺部的变化。Occludin和ZO-1在转移前期的小鼠肺部表达明显减少;Claudin-5大量存在于小鼠肺组织中,但是其表达变化不明显;Claudin-1和Claudin-4在小鼠肺组织中表达量较少,且变化并不明显。粘附连接蛋白β-catenin、E-cadherin和VE-cadherin的表达无明显变化。免疫荧光显示Occludin和ZO-1在小鼠肺部存在异常分布。4.转移前期小鼠肝脏出现炎症反应:植肿瘤后14天,发现小鼠肝脏发生镜下改变,种植肿瘤后16天,部分小鼠的肝脏观察到局部炎症反应。免疫组化显示肝组织E-selectin染色阳性。结论1.4T1小鼠肿瘤转移模型,肿瘤转移前期时间范围被确定为4T1细胞原位种植后的第12天之前。2.组织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证明转移前期小鼠肺和肝脏存在局部炎症反应。3.血管通透性试验证明转移前期小鼠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4.紧密连接相关蛋白Occludin和ZO-1在转移前期小鼠肺部表达减少。5.转移前期小鼠肝脏炎症反应出现的时间晚于肺。免疫组化显示转移前期小鼠肝组织E-selectin染色阳性。第二部分探讨转移前期小鼠靶器官炎症反应产生的机制研究目的1.验证转移前期小鼠血清中是否存在某一种或几种表达水平异常增高的细胞因子,而原发肿瘤的分泌是否是导致这种细胞因子血清水平增高的原因。2.分析此异常增高的细胞因子是否可能是导致前转移期小鼠肺部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发生变化的原因。3.验证此细胞因子是否与前转移期小鼠肺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关。4. 验证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异常是否会导致小鼠肺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5.验证VEGF下游通路是否与肺内皮细胞通透性的变化相关。研究方法1.用蛋白芯片和ELISA方法检测转移前期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水平。用Western blot检测原发肿瘤内部细胞因子的表达。ELISA方法检测培养的4T1细胞中该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2.分离并体外培养BALB/c小鼠肺血管上皮细胞。3.用VEGF处理小鼠肺血管内皮细胞,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用荧光定量PCR测定小鼠肺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相对应的mRNA含量。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VEGF处理后小鼠肺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4.通过transwell试验,验证VEGF处理后小鼠肺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是否改变。应用细胞因子抑制剂后,检测前转移期小鼠肺部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变化。5. VEGF处理小鼠肺血管内皮后,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个下游通路变化情况。找出变化最明显的通路,进一步验证。加入通路抑制剂,验证该通路的激活与Z0-1表达的关系。结果1.用蛋白芯片和ELISA方法检测了12种相关的细胞因子在转移前期组小鼠和对照组小鼠血清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和对照组相比转移前期组小鼠血清中VEGF的水平明显增高。ELISA方法检测表明4T1乳腺癌细胞可以分泌大量VEGF。2. 用VEGF处理培养的肺血管内皮细胞,Western blot和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紧密连接蛋白ZO-1表达水平降低。肺血管内皮细胞爬片经免疫荧光染色后显示,VEGF处理组ZO-1荧光表达减少。3. transwell试验结果显示VEGF处理后的小鼠肺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4.对前转移期小鼠应用VEGF的抑制剂后,小鼠肺部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5. VEGF处理小鼠肺血管内皮后,PKC通路活跃性增强。PKC通路抑制剂可以逆转VEGF引起的ZO-1的表达下降。结论1.原发肿瘤可分泌VEGF并释放入血液循环,导致VEGF血清水平升高。2.血清VEGF水平升高导致前转移期小鼠肺血管内皮紧密连接蛋白特别是Z0-1表达减少,从而导致小鼠肺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3. VEGF对ZO-1表达的影响可能通过PKC通路起到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6-03-21)

局部器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传统的观念认为骨骼是支撑身体、保护内脏、维持体内钙-磷平衡的惰性器官。近几年来,骨骼的概念发生了颠覆性改变,骨骼其实是一种活跃的内分泌器官,可与系统器官进行密切对话。事实上,骨骼可通过分泌特殊的激素(骨钙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脂质运载蛋白2等)作用于系统器官,调节肌肉功能、能量代谢、认知功能和男性生殖等。为了更好地认识骨骼作为内分泌器官的重要功能,本文对骨骼与肌肉、脑、肾脏、肝脏、胰腺及生殖腺等器官之间的相互对话及其对话机制进行系统阐述,为治疗系统器官疾病提供新的靶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局部器官论文参考文献

[1].全梓林,宋利,钟春花,符霞,崔冬梅.1例多器官功能障碍小儿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局部枸橼酸抗凝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9

[2].张丞贵,宋纯理.局部骨骼与系统器官的内分泌对话[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9

[3].马德容.MRI联合MRCP对胆囊癌及局部组织器官侵犯诊断价值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4].李鹏.MRI联合MRCP对胆囊癌及局部组织器官侵犯的诊断价值[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

[5].马德容.MRI联合MRCP对胆囊癌及局部组织器官侵犯诊断价值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6].陈功,肖巍魏,张荣欣,王福龙,潘志忠.基于器官功能保全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诊治新策略[J].中国癌症防治杂志.2019

[7].雷怀宇,张书旭,张国前,王琳婧,王锐濠.保护颈动脉鞘的局部晚期鼻咽癌IMRT计划对靶区及危及器官剂量的影响[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8

[8].孙敏,张磊,宋彦澄,董红焕,边浩.MRI联合MRCP对胆囊癌及局部组织器官侵犯诊断价值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8

[9].D.M.J.Lambregts,M.J.Lahaye,L.A.Heijnen,M.H.Martens,M.Maas.MRI和DWI诊断放化疗后器官保留治疗的直肠癌病人长期随访中的局部肿瘤复发[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6

[10].姜曼.靶器官局部炎症微环境对4T1肿瘤细胞原位种植小鼠模型多器官转移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6

标签:;  ;  ;  ;  

局部器官论文-全梓林,宋利,钟春花,符霞,崔冬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