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体热调节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乘员舱,人体热舒适性,人体热调节模型
人体热调节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陈吉清,郑习娇,兰凤崇,彭睿[1](2019)在《基于人体热调节模型的乘员舱热舒适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乘员的动态热反应规律,以提高乘员舱内的热舒适性,综合考虑环境参数、人体调节、代谢水平、服装热阻等因素,建立车内热环境与人体热调节模型耦合计算方法,计算乘员重要热感应部位头部、胸部和四肢的皮肤平均温度动态变化情况,并分析人体热调节反应和热舒适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乘员舱热环境与人体热调节模型的耦合计算方法可较可靠地分析乘员动态热反应和热舒适性;在暖风系统开启时,车内热环境瞬态变化,在不同乘坐位置乘员不同身体部位的皮肤温度变化存在差异;在热环境中,乘员皮肤温度上升,人体的热调节参数血管舒张量和出汗量增加,从而带走体内热量,维持体温恒定。(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陈瑾[2](2019)在《人体热调节模型的改进及其在矿井热环境评价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矿井热害严重影响着矿工的安全、健康和生产,对矿井热环境进行全面而准确地评价对于创造良好的矿内工作环境以及保障矿工的安全和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热环境对人体的作用这一角度出发,建立适合矿工的Gagge二节点人体热调节模型,并选取合理的评价指标对回坡底煤矿的热环境进行了评价。首先,将广泛用于地面建筑室内热环境的Gagge二节点模型引入矿井热环境中,并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改进:服装热阻、服装湿阻、对流换热系数、蒸发换热系数、呼吸散热量及对流和辐射换热量的简化计算。由此得出了适合矿工的Gagge二节点模型,并对改进后的该模型编制了MATLAB计算程序。其次,现有研究把热环境评价指标分为叁类,将干球温度、湿球温度、卡他度、湿球黑球温度归为直接指标,将操作温度、热应力指数、等效温度归为理论指标,将综合温度、合成温度、结果温度、有效温度、新有效温度、标准有效温度、预测平均值和预测不满意度归为实验经验指标。本文根据指标来源不同,对部分指标的分类进行重新调整划分,并对易混淆的等效温度和有效温度,有效温度、新有效温度和标准有效温度两组概念进行了区分与界定。再次,利用SPSS软件对预测平均值PMV、合成温度t_B、综合温度t_z、有效温度t_(eff)和标准有效温度SET这5个矿井热环境评价指标与相关变量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结果表明,SET指标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970,可决系数为0.883,在5个评价指标中均为最高值,能正确预测实际热感觉。因此,SET指标的可靠性高,可用于矿井热环境评价。最后,利用改进后的Gagge二节点模型和SET指标对回坡底煤矿热环境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皮肤温度与新陈代谢率呈正相关关系,皮肤温度的变化与空气干湿球温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矿工感觉舒适的临界皮肤温度范围为31.2~31.9℃;同一地点,不同新陈代谢率的矿工,其热感觉不同;由SET值的计算结果可知,回采工作面的热环境整体好于掘进工作面。因此,改进后的Gagge二节点模型及SET指标可以合理评估矿井热环境的实际情况,这为矿井热环境的评价提供了新方法。(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唐元梁,贺缨,邵宏伟[3](2015)在《基于多尺度人体热调节模型的最优服装热阻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数学模型,发展了量化最优服装热阻的方法,并给出了安静状态不同环境温度下服装热阻的参考值。首先,建立了多尺度的人体热调节模型,然后,将人体不发汗、不冷颤作为热舒适状态评价标准,并利用二分法,对不同环境温度下最优服装热阻预测进行了反问题求解。(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8-16)
赵梦洋[4](2015)在《基于人体热调节模型的汽车乘员舱热舒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均汽车拥有量持续上升,汽车开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人们对汽车舒适性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员在对汽车乘员舱内流场进行数值模拟时,虽然考虑了太阳辐射、空调送风参数等因素,但是应用人体热调节模型的并不多见,大部分都将人体表面处理为定温或定热流等边界条件,未能考虑人体出汗、呼吸等自身的调节作用以及衣服热阻的影响。为更真实模拟汽车乘员舱内环境和评价乘员的热舒适性,本文采用人体热调节模型进行了尝试,人体热调节模型即能够根据外界环境自主调节产热和散热的人体热模型。本文首先按照1:1的比例建立了汽车乘员舱叁维模型并进行网格划分,然后依据计算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汽车不同部位的传热特点,合理设置太阳辐射参数和乘员舱各壁面边界条件,依据正交试验原理,以空调送风温度和送风速度为影响因素共设计十五种组合方案,利用FLUENT对遭受强烈太阳辐射的乘员舱内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不同送风参数下乘员舱的温度场和速度场分布情况;最后结合人体热调节模型,根据人体各部位传热特点和热物理参数的不同将人体划分为不同的节段,选取第50百分位的成年男性作为研究对象,将CFD数值模拟结果导入RadTherm,利用人体热调节模块求得人体在不同送风参数下全身各节段的温度分布,并选取当量温度qTe作为评价指标,分析送风温度和送风速度对人体热舒适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空调出风口温度控制在6℃~10℃,出风口速度控制在1.65m/s~2.52m/s时,汽车乘员舱能够较好满足人体热舒适性的要求。与定温和定体表热流法相比,该研究方法能够更加真实的评价人体热舒适性,从而为合理设计汽车空调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5-05-01)
童力[5](2014)在《基于局部换热影响的低压人体热调节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对人们的工作、生活有着积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人们更加关心舒适的室内环境,人体热调节模型与热舒适理论的研究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并且热调节模型能够为工程应用提供预测工具。目前国内外对热调节模型的研究大都是在常压环境下展开的,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还常会身处低压环境中,有时也会处于非均匀的热环境中,抑或即使所处热环境的参数分布均匀,但因身体不同部位(如头部和躯干)着衣量的不同,导致身体不同部位所处的热环境不同,从而身体各部位的局部换热量不同。本文重点针对低气压环境,在人体局部换热的基础上对人体热调节模型进行了深入探讨,进而建立低气压环境下的人体热调节模型,并确定了低压热舒适区。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在总结人体热调节机理的基础上,从生理学角度分析了低气压环境下人体热调节系统中的主要生理参数,进而设计了低压环境人体热调节系统的实验。实验中,对各参数(大气压力、活动水平、环境温度)下的人体新陈代谢量及皮肤温度等生理参数进行了实测,结合主观问卷,建立了局部皮肤温度与热感觉的实验关联式,得出了表征皮肤温度的表达式,经验证,该表达式可以较好地预测不同大气压力、不同环境温度及不同活动水平下的人体热感觉。通过对实测生理参数的分析,可以得出:人体平均皮肤温度随压力的降低变化不显着,但局部皮肤温度随压力的变化并不一致,其显着性随人体部位不同而不同,新陈代谢量则随压力的降低而增加。同时依据实测生理参数随压力的变化规律,得出了低气压环境下人体局部对流、辐射及蒸发换热量公式,建立了低压环境人体与周围环境间的局部传热方程;通过对新陈代谢率进行低压下的修正,结合两节点模型,得到了可用于低压环境的Gagge两节点模型。其次,利用所得到的低气压环境下人体局部换热量公式分析了低气压环境下人体各部位实际的散热量的变化规律,并与用传统的人体平均皮肤温度法得出的换热量值进行了对比分析,两个方法随压力的变化趋势相同,但换热量值略有不同。此外,人体着衣量不同,会导致低压下人体各部位的散热量的变化规律不同,因此,在低压环境下的人体热调节模型中,考虑人体各部位换热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利用低压下人体的局部传热方程,建立了皮肤的总散热数学模型。并综合人体的代谢量、呼吸散热量以及修正后的低压两节点模型,建立了低压环境下基于局部散热的人体热调节模型,并通过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在各工况下的准确性。进而利用低压下人体热调节模型预测了各种环境参数下的皮肤温度、核心温度及标准有效温度,绘制了低压下的等标准有效温度线。在分析低气压下标准有效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了标准有效温度与人体平均热感觉投票MTS的线性拟合关系,并确定了低压下的热舒适区,为低气压下人体热调节及热舒适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4-12-01)
王美楠[6](2013)在《低气压环境下二节点人体热调节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对人体健康以及工作效率都有着积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热环境的相关研究大都是在常压环境下展开的。随着海拔增加大气压力下降,空气密度及含氧量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及热舒适性产生一定的影响。针对低气压环境开展相关研究,对明确人体生理热反应及提高舒适性都有积极意义。本文针对3000米以下低气压范围开展人体热调节相关研究,在此范围内,低压低氧会引起人体生理机能的一些补偿性生理反应,但不会产生病理上的医学反应(海拔3000m以上的区域首先应解决的是高原反应及高原病的预防与治疗问题,这通常需要通过高原医学的手段实现)[1]。研究主要以人体生理学及热调节理论为指导,对低气压下人体热调节相关的生理参数进行实验研究及理论分析。通过设计不同的压力工况来模拟不同海拔高度的低气压环境,并且设计不同的环境温度和人体运动形式来模拟不同的热环境和人体活动水平,分析人体对热环境的需求以及人体产热和各项生理参数的变化。在研究人体生理参数变化和低气压环境中人体散热模型基础上,建立适用于低气压环境的二节点人体热调节模型并对其进行了验证。利用该模型对热环境评价指标—标准有效温度SET*进行了计算,分析了低气压下标准有效温度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实验中人体平均热感觉投票MTS与标准有效温度的线性拟合关系,并对低气压环境下ASHRAE舒适标准55-74的舒适区进行修正,希望对低气压下热舒适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随着大气压力的降低,代谢量显着增加且在不同活动水平下的新陈代谢率变化趋势一致,均随大气压力降低而上升;(2)在20℃~30℃温度范围内,新陈代谢与环境温度的关系曲线呈倒U型;(3)在相同干球温度与相对湿度下,随着大气压力的降低,对应的标准有效温度降低;(4)相同的干球温度和大气压力环境下,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对应的标准有效温度升高,相对湿度的增加可以适当补偿大气压力降低带来的冷感;(5)在不同的大气压力环境下,热感觉均与标准有效温度呈较好的线性关系,随着大气压力的降低,热感觉随标准有效温度变化越显着,随着大气压力的降低,热中性温度升高;(6)不同大气压力环境下人体的舒适区域不同,随着大气压力的降低,人体的舒适区域范围向干球温度较高的方向移动,低气压环境中的舒适区的干球温度上下限值要比常压下ASHRAEStandard54-74中舒适区的上下限值高,人体热舒适区域范围变宽。(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3-10-01)
崔燚[7](2013)在《适于CFD数值仿真的人体热调节模型建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深入研究人体热调节生理机制的基础上,根据热环境人体表面温度实验数据,提出了一种适用于CFD数值仿真的具有热调节行为的人体热模型,通过流固耦合数学模型,获得人体表面温度分布。(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期刊2013年04期)
庞丽萍,巩萌萌,王浚,崔燚[8](2012)在《基于人体热调节模型的民机座舱热舒适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机座舱热舒适性研究对我国研制的大型飞机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在舒适性研究中人体热模型的合理性是影响舒适性分析与评价的关键.在开展的有限空间人员热特性实验测试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具有热调节行为的人体热模型,将人体复杂传热过程抽象为高温核心区、血液灌注区和等效组织区叁者间热传递,很好地克服了常规定壁温或定热流密度人体模型的局限性,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将该模型结合文中提出的无迭代PMV(Predicted Mean Vote)热舒适性方程,在保证计算速度的前提下,可实现高人员密度的民机座舱舒适性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既能够满足复杂空间的计算速度要求,又能较准确地体现人体生理热调节过程,仿真结果可靠性高.(本文来源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倪冬香[9](2010)在《基于人体热调节模型的轿车乘员舱热舒适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乘员舱的热舒适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近几年,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研究乘员舱热舒适性的行列。但是与此同时,由于乘员舱本身内部结构复杂,如何真实模拟空调系统的制冷或加热,合理设置太阳辐射边界,引用人体热调节模型,评价热舒适性等一系列问题,给乘员舱热舒适性的研究增加了不少困难。为了推进乘员舱热舒适性的研究,本文在人体热调节模型上作了尝试,并对得到的结果作出了热舒适性评价。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相关成果如下:以某一款实际车模为原型,按照研究内容需要简化模型得到乘员舱结构并以此为研究对象,引入人体热调节模型,设置流场边界、热边界。通过乘员舱内热环境的计算,评价乘员舱内的热舒适性问题。如何设置辐射热传递条件,人体生物热方程与CFD控制方程的迭代计算,如何合理地分析结果评价热舒适性是本研究中的难点。在结果分析中,对于从后处理中提取了大量图片和数据,本文采用了理论分析、采样统计分析、评价体系标准等工具,对一系列物理量如速度场、压力场、温度场、相对湿度等进行了分析,得出关于乘员舱热舒适性评价的结论,为今后热舒适性评价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的创新点:乘员舱内的热计算与人体热调节模型进行迭代计算,考虑了两者的相互作用,而不是仅仅被动地将人体作为一个热边界条件。(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0-01-01)
赵阳[10](2009)在《基于Smith模型的叁维有限元人体热调节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能源紧张问题日益突出,如何降低占有社会商品能源叁分一的建筑能耗成为目前暖通空调领域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如何在保证热舒适的同时实现建筑节能成为一个热点研究方向。数值人体热调节模型在暖通空调领域的使用能够很大地促进室内人工环境的营造理论和热舒适理论的研究,并且为工程实际提供预测工具,是目前国际前沿的研究领域。本文研究旨在以建立适合暖通空调领域研究使用数值人体模型为目标,综合当前所有模型的优秀思想和方法,建立合理的生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并且开发了一套高效的求解程序。数值热调节模型的建立主要包括叁个部分:生理模型、数学模型和程序开发。前两者由两个子系统组成,即受控系统和控制系统,包括物理人体本身和出汗、寒战、新陈代谢、血管舒缩等子调节模型。本文分析研究人体各种生理现象,在Smith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16节段、66层和一个中心血液节点的多元模型,有如下结论:首先,本文分析了Smith血液模型对四肢皮肤温度预测不准确的原因,改进了Smith模型的皮肤层血液灌注率控制模型,借鉴Fiala血液模型建立了内部各层的血液灌注率模型,实验证明对四肢尤其是手和脚部位的皮肤温度的预测精度有明显的提高。其次,针对目前热调节模型的复杂性带来的改变服装形式和改进服装模型的困难较大的问题,本课题提出将环境对人体的所有热湿影响抽象为皮肤表面的第二类换热现象的新方法,提高了模型的灵活性并且扩展了其使用范围。第叁,本文定量分析了各种出汗因素对平均皮肤温度的影响,引入Shitzer的出汗阀值模型,并对Smith出汗模型的参数进行了修正。本文指出了Smith模型中假设新陈代谢率为定值的不足之处,引入了Fiala的动态新陈代谢模型和寒战模型。第四,本文对比分析了当前模型采用的人体参数,发现不同模型采用的人体参数的差别一般在30%左右。由参数敏感性分析可知,皮肤血液灌注率的变化对人体热调节功能影响特别大,几何尺寸对皮肤温度的影响较大,整体血液灌注率和辐射系数在10%左右变化量对皮肤温度的影响有限。最后,本课题使用有限元方法开发了全套数值人体热调节模型代码。本文采用了Abdul Munir系列动态实验、Shengwei Zhu的实验以及大连理工大学热舒适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实验证明本模型有效解决Smith模型对手和足模拟不准确的问题,对均匀稳态和非均匀非稳态工况下人体皮肤温度的动态变化的预测精度都有明显的提高,能够满足暖通空调领域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9-12-01)
人体热调节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矿井热害严重影响着矿工的安全、健康和生产,对矿井热环境进行全面而准确地评价对于创造良好的矿内工作环境以及保障矿工的安全和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热环境对人体的作用这一角度出发,建立适合矿工的Gagge二节点人体热调节模型,并选取合理的评价指标对回坡底煤矿的热环境进行了评价。首先,将广泛用于地面建筑室内热环境的Gagge二节点模型引入矿井热环境中,并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改进:服装热阻、服装湿阻、对流换热系数、蒸发换热系数、呼吸散热量及对流和辐射换热量的简化计算。由此得出了适合矿工的Gagge二节点模型,并对改进后的该模型编制了MATLAB计算程序。其次,现有研究把热环境评价指标分为叁类,将干球温度、湿球温度、卡他度、湿球黑球温度归为直接指标,将操作温度、热应力指数、等效温度归为理论指标,将综合温度、合成温度、结果温度、有效温度、新有效温度、标准有效温度、预测平均值和预测不满意度归为实验经验指标。本文根据指标来源不同,对部分指标的分类进行重新调整划分,并对易混淆的等效温度和有效温度,有效温度、新有效温度和标准有效温度两组概念进行了区分与界定。再次,利用SPSS软件对预测平均值PMV、合成温度t_B、综合温度t_z、有效温度t_(eff)和标准有效温度SET这5个矿井热环境评价指标与相关变量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结果表明,SET指标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970,可决系数为0.883,在5个评价指标中均为最高值,能正确预测实际热感觉。因此,SET指标的可靠性高,可用于矿井热环境评价。最后,利用改进后的Gagge二节点模型和SET指标对回坡底煤矿热环境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皮肤温度与新陈代谢率呈正相关关系,皮肤温度的变化与空气干湿球温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矿工感觉舒适的临界皮肤温度范围为31.2~31.9℃;同一地点,不同新陈代谢率的矿工,其热感觉不同;由SET值的计算结果可知,回采工作面的热环境整体好于掘进工作面。因此,改进后的Gagge二节点模型及SET指标可以合理评估矿井热环境的实际情况,这为矿井热环境的评价提供了新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体热调节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陈吉清,郑习娇,兰凤崇,彭睿.基于人体热调节模型的乘员舱热舒适性分析[J].汽车工程.2019
[2].陈瑾.人体热调节模型的改进及其在矿井热环境评价中的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19
[3].唐元梁,贺缨,邵宏伟.基于多尺度人体热调节模型的最优服装热阻预测[C].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2015
[4].赵梦洋.基于人体热调节模型的汽车乘员舱热舒适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5
[5].童力.基于局部换热影响的低压人体热调节模型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4
[6].王美楠.低气压环境下二节点人体热调节模型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3
[7].崔燚.适于CFD数值仿真的人体热调节模型建模分析[J].科技信息.2013
[8].庞丽萍,巩萌萌,王浚,崔燚.基于人体热调节模型的民机座舱热舒适性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2
[9].倪冬香.基于人体热调节模型的轿车乘员舱热舒适性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0
[10].赵阳.基于Smith模型的叁维有限元人体热调节模型[D].大连理工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