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显微镜技术论文-吴春芳

光学显微镜技术论文-吴春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光学显微镜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牦牛绒,山羊绒,纤维细度仪,外观形态

光学显微镜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吴春芳[1](2019)在《采用光学显微镜鉴别牦牛绒纤维的技术研究与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本文主要总结了在日常成品成分检测工作中,对于一些含有有色羊毛、山羊绒、牦牛绒纤维面料的定性工作要点,并对上述叁种纤维的鳞片、条干等结构特征作了分析、比较。(本文来源于《山东纺织经济》期刊2019年01期)

陈典华[2](2018)在《超高分辨率光学显微镜技术及其商业化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7世纪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组装了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显微镜以来,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和分辨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19世纪末期,光学显微镜形成了包括明场光学显微镜,暗场光学显微镜,宽场荧光显微镜,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等科研利器的庞大家族。但从1873年Ernst Abbe第一次发现光学成像具有衍射限制现象以来,物理学界就公认,显微镜的分辨率具有极限,该极限与光源的波长有关。通常认为传统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极限是200nm。很长时间以来abbe的光学衍射极限一直限制着显微镜分辨率的提高,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罗马尼亚物理学家Stefan Hell首次从理论上和实验上证明了使用光学显微镜能达到纳米级分辨率,能够打破光学衍射极限。大约在1994年左右,Hell发明了第一台突破衍射极限的超高分辨率显微镜——受激发射损耗显微镜(stimulated emission depletion,STED),紧随STED这项开创性工作之后,世界各地实验室陆续开发出一批批高分辨率显微镜技术。物理学家Mats Gustafsson团队开发出了结构光学显微镜(structured-illumination microscopy,SIM)。物理学家Eric Betzig和Harald Hess研制出了光敏定位显微镜(photoactivated localization microscopy,PALM),庄晓威团队研发的随机光学重建显微镜(stochastic optical reconstruction microscopy,STORM)。上述四种高分辨率成像技术构成了突破Abbe衍射极限的超分辨率光学成像技术基础。本文详细介绍了这四种超高分辨光学成像的理论基础及其结构特征,并且介绍了这些超高分辨率成像设备当前使用和商业化设备的现状。为生物科研中对超高分辨率光学成像设备的运用和仪器选择提供重要的参考。(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中国生命科学公共平台管理与发展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8-07-18)

朱星[3](2017)在《探索更高分辨本领的成像技术——兼评《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与纳米光学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视觉是人类感知外部客观世界的重要方式。我们常说"眼见为实",说明人们通过图形图像识别而理解世界本质的重要性。从天文望远镜到电子显微镜,人们的视野从遥远的宇宙延伸到单个分子、原子。由于当代光学、电子学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激光、超灵敏度的光电转换器件、计算机控制及图像处理的快(本文来源于《物理》期刊2017年05期)

刘志林,刘俊波[4](2014)在《光学显微镜图像共享技术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显微镜图像共享技术发展的不同路线,分为实时呈现和再现技术两类。对这两类技术的历史发展作了简要的叙述,特别是对当前出现的新的技术类型的教学特性作了描述和分析。(本文来源于《教学仪器与实验》期刊2014年06期)

李晓杰[5](2013)在《食品微生物自动检测系统的光学显微镜自动调焦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食品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食品安全是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重要保证。现代计算机视觉自动检测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为食品主要污染源之一—微生物的检测技术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本文在已经建立的计算机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系统基础上,针对该系统的自动调焦问题做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本文以彩色图像作为原始图像,基于彩色图像RGB空间提出两种新的关于彩色图像的分割方法,分别为彩色图像平面分割方法及彩色图像高斯分割方法。两种分割方法都能够有效的分离图像中的背景和实体。二,本文在研究了现有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显微调焦指导函数基础上,针对显微镜调焦过程特点,提出了叁种新的调焦指导函数:基于彩色图像平面分割最大类间方差指导函数、基于彩色图像高斯分割指导函数和基于图像纹理特征互相关程度的调焦指导函数。结合实际工作,对现有和文中提出的调焦指导函数进行了相关实际操作测试和比较,测试结果表明新的调焦指导函数普遍能够较准确的指示最佳对焦点位置,且具有抗干扰能力强、物距响应范围大、极值点明显等特点,与现有调焦指导方法相比,在各性能表现上有显着提高。叁,针对光学显微镜调焦指导函数特点,提出了基于同时扰动随机逼近算法和基于抛物线二次曲线拟合的最佳对焦点搜索方法。结合实际应用进行了相关性能检验,证明两种搜索方法可以从当前位置出发,经过迭代计算能够快速准确的找到最佳对焦点位置,实现快速调焦。(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3-05-01)

梁肖[6](2013)在《基于光学显微镜下的活体细胞图像识别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机器人微米和纳米混合操纵技术的出现,推动了活体细胞生物过程和细胞与药物间作用的研究。本文中,工作重点为光学显微镜图像处理技术的研究,提出了一种监视和分析活体骨髓瘤细胞生物过程的方法,以达到监控活体细胞生长状态的目的。本文对国内外显微图像识别技术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基于自适应阈值的改进图像分割方法。其中改进的边界直线连接算法和改进的孔洞填充算法实现了真正的图像分割。接着,对图像分割后的细胞进行特征提取,其中基于凹点检测的图像特征利于分析和识别活体异常细胞。最后,基于BP神经网络识别算法完成了活体骨髓瘤细胞识别。同时,基于连通区域标记算法实现了细胞个数识别。经实验证明,本文提出的图像识别方案切实可行。异常细胞的识别速度快,识别率高。(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3-03-01)

吴云良[7](2010)在《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若干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Scanning Near-field Optical Microscopy, SNOM)是将扫描探针显微镜技术移植到了光学领域,从而得到超衍射极限分辨率的光学图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SNOM横向分辨率大大的提高了,已经从最初的几十纳米提高到十几纳米,并且扫描成像的稳定性很高。虽然SNOM的分辨率比STM、AFM低,但其长处在于能获得样品亚波长分辨的光学图像,在多个研究和产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从传统SNOM中存在的扫描非线性,扫描速度慢等问题出发,搭建了基于双DSP控制系统和扫描头模块化的SNOM系统,建立了非线性校正的模型及算法,设计并初步实验了一种高速扫描的石英片-光纤探针组件,和设计了一种基于四个压电陶瓷管的新的XYZ扫描台系统。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搭建了以DSP为核心的插板式的SNOM控制系统,为近场光学领域内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主要模块包括控制扫描和各种信号采集的DSP主控板,探针-样品距离的DSP反馈控制板,用于提供给反馈信号的相位检测控制板等。完成了XY扫描控制算法,和探针-样品距离控制的PID算法。2、分析了SNOM扫描器产生非线性的原因,建立了SNOM扫描非线性校正模型,完成了用于非线性校正的软件预校正算法,有效的改善了图像的非线性。设计了一种基于实时监测探针位置附加系统,用于非线性校正的扫描头,预先采集不同电压下探针的位置数据,并通过二次多项式拟合算法和神经网络算法对位置-电压数据进行了处理,得到能输出线性位移的电压-位移模型。3、提出了一种高频石英片-光纤探针结构,可以显着提高SNOM扫描速度。利用二阶机械系统模型分析了音叉探针-样品距离控制的原理,比较得出用相位信号来作为反馈信号比振幅信号有更好的响应速度,分析得出SNOM扫描速度慢的主要因素来源于音叉探针,于是我们设计了一种石英片-光纤探针,并尝试了多种粘针方法,测试了其谐振频率,Q值等各种性能。4、由于单个压电陶瓷管弯曲量比伸长量大很多,设计了四个压电陶瓷管通过柔性铰链连接样品台的新扫描台结构,可以使样品台满足XYZ各个方向均有较大的动态范围。并用有限元方法对其进行了静态和动态性能的仿真分析。通过对样品台XYZ位移的测量,验证了理论仿真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0-12-01)

邓仕超[8](2010)在《光学显微镜图像处理技术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光学显微镜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光学显微镜正在向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显微目标图像处理技术能极大地提高光学显微镜的性能和效用,对于光学显微镜的发展和应用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光学显微镜的发展趋势和光学显微镜观测目标的特点,把观测目标分为固定形态目标和非固定形态目标两类,研究了与之相关的目标识别关键技术,这些技术包括:用于扩展显微镜高倍视场下景深的多聚焦图像融合算法,单像素封闭边缘提取算法,基于SVM的固定形态目标自动识别与测量系统,基于实时学习模式的非固定形态目标分类识别系统。并通过对比实验和性能实验检验了这些算法和系统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本文创新性工作概括如下:1、提出了基于自适应滤波器清晰度评估函数和根据最近邻权值判断融合条件的多聚焦图像融合算法。该算法可以有效地减轻噪声影响和增加显微镜景深,在多种倍率物镜下获得很好的融合效果,有利于后继图像处理。2、提出了单像素封闭边缘提取算法。该算法采用Canny算法获取的基础边缘与基础边缘端点灰度等高线相融合的方式产生具有单像素特征的连续封闭边缘,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有效地实现对灰度变化复杂图像进行封闭边缘提取,可应用于获取灰度类似的封闭区域、边缘测量等方面。3、研究了基于SVM固定形态目标识别技术。该技术通过对固定形态目标采用支持向量机(SVM)对其多项图像特征进行训练,获取差异性特征子集及其特征参数形成匹配模板,并将此模板用于识别算法中。该技术应用在集成电路引脚平整度自动测量系统中,使得该系统的测量准确率达到93%以上,错误接受率为0。4、研究了基于实时学习模式的非固定形态目标识别技术。该技术采用封闭边缘算法获取局部封闭区域并提取这些区域的特征,然后通过系统与用户的交互实现实时学习过程,根据用户的选择形成分类法则。该技术可用在金相组织含量分析系统中,实验表明,该系统定量分析误差仅为±1%,且适用范围更广。(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0-06-01)

崔泽实,郭丽洁,王雁,郭德伦[9](2009)在《影响光学显微镜镜像质量技术环节的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学显微镜较为广泛应用于医学实验室,保证技术的有效利用及观测质量甚为重要。我们的体会是在掌握必要的各种镜检方法学理论的基础上,应控制好以下技术环节。(本文来源于《解剖科学进展》期刊2009年01期)

潘宏宇[10](2007)在《近场光学显微镜探针位置控制及信号采集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SNOM (Scanning Near-field Optical Microscope)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新型显微仪器。与传统的光学显微镜相比,它能够突破衍射极限的限制,达到亚波长的分辨率;与原子力显微镜等非光学显微镜相比,它以光子作为信息传递载体,可以对样品进行无损伤扫描,对样品的形态、导电性限制极少,还可以通过吸收、散射、反射、偏振等光学特性来揭示样品丰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它在物理、化学、生物、医学、信息产业等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在深入分析传统光学显微镜分辨率受到限制的原因后,讨论了可以突破衍射极限的隐失场产生的原理和存在条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近场光学显微镜的技术要点,并以此为依据设计了实验系统的总体结构。近场光学显微镜系统由主机、电路两部分构成。其中主机主要包括系统隔震、整体机械结构的搭建、激光耦合、探针位置控制,微位移执行以及近场信号采集任务的完成;电路部分主要提供各种参考信号、通过计算机控制各驱动器位移的执行、信号以及光电信号的处理。本文还使用时域有限差分法,对光纤探针出射电磁场分布进行了仿真,分别对不同针尖孔径和探针锥角角度对出射光强的影响作了理论上的讨论,为探针的选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采用基于石英晶体正、逆压电效应的剪切力探针-样品间距控制方法,分别用石英音叉和压电陶瓷片作为剪切力探测器件,实现了纳米级的间距控制。并对二者的实际效果进行了对比,最终选定压电陶瓷片为系统所用。通过对微弱信号检测理论以及噪声抑制的相关方法的研究,本文采用了基于光电倍增管和锁相放大器的光电信号检测电路,并用自制光斩波器为锁相放大器提供参考信号,在达到设计的要求的同时降低了成本。经实验验证,本文设计的近场光学显微镜运行良好,实现了光纤探针的位置控制,能够成功接收近场信号。(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07-07-01)

光学显微镜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17世纪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组装了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显微镜以来,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和分辨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19世纪末期,光学显微镜形成了包括明场光学显微镜,暗场光学显微镜,宽场荧光显微镜,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等科研利器的庞大家族。但从1873年Ernst Abbe第一次发现光学成像具有衍射限制现象以来,物理学界就公认,显微镜的分辨率具有极限,该极限与光源的波长有关。通常认为传统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极限是200nm。很长时间以来abbe的光学衍射极限一直限制着显微镜分辨率的提高,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罗马尼亚物理学家Stefan Hell首次从理论上和实验上证明了使用光学显微镜能达到纳米级分辨率,能够打破光学衍射极限。大约在1994年左右,Hell发明了第一台突破衍射极限的超高分辨率显微镜——受激发射损耗显微镜(stimulated emission depletion,STED),紧随STED这项开创性工作之后,世界各地实验室陆续开发出一批批高分辨率显微镜技术。物理学家Mats Gustafsson团队开发出了结构光学显微镜(structured-illumination microscopy,SIM)。物理学家Eric Betzig和Harald Hess研制出了光敏定位显微镜(photoactivated localization microscopy,PALM),庄晓威团队研发的随机光学重建显微镜(stochastic optical reconstruction microscopy,STORM)。上述四种高分辨率成像技术构成了突破Abbe衍射极限的超分辨率光学成像技术基础。本文详细介绍了这四种超高分辨光学成像的理论基础及其结构特征,并且介绍了这些超高分辨率成像设备当前使用和商业化设备的现状。为生物科研中对超高分辨率光学成像设备的运用和仪器选择提供重要的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光学显微镜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吴春芳.采用光学显微镜鉴别牦牛绒纤维的技术研究与探讨[J].山东纺织经济.2019

[2].陈典华.超高分辨率光学显微镜技术及其商业化现状[C].第十一届中国生命科学公共平台管理与发展研讨会摘要集.2018

[3].朱星.探索更高分辨本领的成像技术——兼评《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与纳米光学测量》[J].物理.2017

[4].刘志林,刘俊波.光学显微镜图像共享技术的发展[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4

[5].李晓杰.食品微生物自动检测系统的光学显微镜自动调焦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3

[6].梁肖.基于光学显微镜下的活体细胞图像识别技术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3

[7].吴云良.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

[8].邓仕超.光学显微镜图像处理技术及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0

[9].崔泽实,郭丽洁,王雁,郭德伦.影响光学显微镜镜像质量技术环节的控制[J].解剖科学进展.2009

[10].潘宏宇.近场光学显微镜探针位置控制及信号采集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标签:;  ;  ;  ;  

光学显微镜技术论文-吴春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