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论文-孙鹏

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论文-孙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腺相关病毒,肝细胞生长因子,Kringle结构域,视网膜内皮细胞

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论文文献综述

孙鹏[1](2018)在《rAAV-HGFK1治疗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眼部新生血管疾病包括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此类疾病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从婴幼儿到老年人各个年龄阶段致盲和视力障碍的最主要原因,在中国亦是严重致盲性眼病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对于此类疾病的临床治疗包括都存在损伤组织、容易复发的特点,使此类疾病致盲的人群仍然不断扩大。因此研究基于控制新生血管发生发展的新型治疗模式十分必要。新生血管生成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复杂病理过程,以VEGF为代表的多种生长因子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作用。HGF是一种内皮特异性生长因子,与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酪氨酸激酶受体c-met结合刺激其增殖及迁移。最新研究发现PDR患者的血清与玻璃体中HGF的浓度显着升高,同时体外实验发现HGF具有较强的促视网膜内皮细胞有丝分裂活性,提示HGF通路是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的重要中间途径之一。而HGF的一些结构域分子具有抗血管生成活性,如HGF的α链包含4个Kringle结构域和氨基末端发夹结构域(NK4)具有抗VEGF诱导的新生血管生成作用,Kringle1-4,N末端结构域及Kringle1也同样具有抗新生血管生成作用。有文献报道HGF的kringle1结构域(HGFK1)可以通过EF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抑制肿瘤细胞和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增殖及血管形成,并在大鼠肿瘤动物模型中抑制血管生成。眼部新生血管与肿瘤新生血管有相似的发病机制及参与因子,因此HGFK1可能同样具有治疗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作用。基因治疗是将正常基因、重组基因或RNA导入人体细胞,使其发挥生物学效应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基因治疗眼部疾病具有诸多优势,在近年来取得显着进步,在众多视网膜疾病的基因治疗研究中证实AAV是安全有效的基因治疗载体,由AAV介导的基因治疗能够使具有抗新生血管作用的因子长期稳定制造和释放,并已经成为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因而,AAV重组的HGFK1(rAAV-HGFK1)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基因治疗的方法。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rAAV-HGFK1干预体外培养的牛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玻璃体腔注射干预氧诱导小鼠新生血管模型,以验证rAAV-HGFK1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一、rAAV-HGFK1对牛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BREC)的影响。1.体外分离和培养BREC,建立稳定传代的BREC。分离新鲜牛眼球的视网膜微血管,用胶原酶消化,过滤后接种于fibronectin包被的培养皿,定期观察和换液,待细胞团生长至一定程度,用差异消化和传代的方法,建立稳定传代的BREC。并用Von Willebrand因子抗体进行鉴定。2.观察rAAV-HGFK1对BREC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用不同的条件处理BREC细胞,在不同时间点,用MTS的方法观测细胞的增殖情况,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3.分析HGFK1作用的分子机制。用不同的条件处理BREC细胞,在不同时间点收集细胞,提取细胞的总蛋白,用免疫印迹分析的方法检测可能的信号通路中蛋白质的表达情况。二、rAAV-HGFK1对低氧诱导的小鼠视网膜病变模型的影响。1.低氧诱导的小鼠视网膜病变(OIR)模型的建立和HGFK1表达的鉴定。1)C57BL/6J小鼠(出生第7天,P7)饲养于75±2%氧浓度的饲养箱至出生第12天(P12),小鼠与哺乳母鼠同时饲养于培养箱。P12,小鼠返回正常氧浓度饲养。2)于出生第19天(P19),用病理方法检测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增殖情况。用荧光眼底血管造影的方法观测小鼠新生血管的情况,评判造模是否成功。3)小鼠出生第3天(P3)行玻璃体腔注射:一侧眼注射0.5μl rAAV-EGFP,对侧眼作为对照注射0.5μl磷酸盐缓冲液。分别于出生第13天、第17天、第21天进行病理切片并检测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2.rAAV-HGFK1对OIR小鼠新生血管的影响。将叁窝共12只C57BL/6J小鼠,按前面所述方法建立OIR模型。出生第3天(P3)行玻璃体腔注射:一侧眼注射0.5μl rAAV-HGFK1,对侧眼注射0.5μl rAAV-EGFP。出生第19天(P19),每窝取3只小鼠处死并迅速摘除眼球,放入4%多聚甲醛中固定24h,石蜡包埋切片。矢状方向每100μm切取5μm切片,切片用于HE染色以及免疫组化检测,显微镜下观察新生血管的情况并定量分析。另外于P19每窝取1只小鼠,腹腔注射水合氯醛深度麻醉,行心脏灌注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检测。结果一、rAAV-HGFK1对BREC细胞的影响。1.能够成功分离和培养原代BREC细胞,建立稳定传代的BREC细胞。2.rAAV-HGFK1能有效感染BREC,在病理条件下抑制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3.HGFK1的表达能够抑制ERK的活化,促进p38 MAPK的活化,可能通过MAPK途径对BREC进行调节。二、rAAV-HGFK1对OIR模型的影响。1.小鼠出生第19天(P19)荧光眼底血管造影表现为视网膜血管灌注明显减少,血管结构遭到破坏,伴有血管渗漏。眼球病理切片可见大量内皮细胞核突破内界膜或与内界膜相连,部分形成明显的血管腔,rAAV-EGFP玻璃体腔注射后可以在出生第17天(P17)视网膜检测到绿色荧光蛋白表达,并在出生第21天(P21)表达增强。OIR小鼠模型能够成功建立,可以进行下游实验。2.P19的荧光造影中rAAV-HGFK1治疗组小鼠视网膜缺血及微血管病变程度明显好转,新生血管增殖病变的定量分析发现rAAV-HGFK1治疗组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rAAV-HGFK1治疗组CD31及VEGF表达少于对照组。结论1.rAAV-HGFK1体外抑制VEGF诱导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可能通过包括ERK以及p38 MAPK的MAPK途径的信号分子调节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2.rAAV-HGFK1可以在OIR小鼠模型中抑制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减少新生血管的生成,从而可能有效治疗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18-07-01)

程伟靖,徐国兴[2](2018)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并非独立的一种眼病,常见于许多眼病中,如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和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等都会形成新生血管,是严重损害视力的病变。此类疾病丧失正常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引起病理性出血、渗出、水肿和视网膜脱离等病理性改变,是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已经成为世界范围的致盲性疾病。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为针对病因进行激光封闭,或行玻璃体切除术,或是反复、多次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虽然短期效果好,但不能防止复发,目前仍没有长期有效的治疗方法。干细胞治疗的出现为此提供了潜在的替代疗法。本文将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在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中的最新应用进展作一综述,展示其移植优势和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国际眼科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杨宁[3](2017)在《半乳糖凝集素Galectin-1在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Galectin-1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小鼠模型中的分布、定位和表达目的:通过形态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小鼠视网膜中半乳糖凝集素Galectin-1(Gal-1)的分布、定位和表达情况。方法:172只7日龄(P7)C57BL/6J幼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OIR模型组。正常对照组幼鼠在正常氧环境中饲养。OIR模型组小鼠依据Smith方案建立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模型,建模方法简述如下:P7小鼠放入氧箱,控制氧浓度75%± 1%,连续暴露5 d后,P12取出氧箱,继续在正常氧环境中饲养,形成视网膜新生血管。取两组中P17小鼠眼球行石蜡包埋后制作病理切片行H&E染色,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取两组中P12、P14、P17、P19小鼠眼球行全视网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研究视网膜新生血管、无灌注区及缺氧区等情况。取两组P17小鼠眼球行全视网膜铺片,行Gal-1抗体染色,研究视网膜上Gal-1的分布情况。取两组中P17小鼠眼球行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研究Gal-1在视网膜上的定位情况。取P12、P14、P17、P19小鼠视网膜,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各组小鼠各时间点视网膜上Gal-1蛋白的表达情况。取P17小鼠视网膜,Western blot法和RT-PCR法检测两组Gal-1的表达情况。结果:石蜡切片H&E染色计数结果显示,P17时OIR模型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多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OIR模型建立成功。全视网膜铺片免疫荧光显示,OIR模型组小鼠视网膜P12即出现中央区的无灌注区和缺氧区,而在P14隐约可见无灌注区、缺氧区和中周部血管区交界处出现小片样新生血管,P17中央区出现大面积无灌注区,中周部形成大量新生血管团簇;而正常对照组小鼠P12、P14、P17、P19均为发现无灌注区和新生血管的形成。Western blot检测显示,OIR模型组的表达随时间推移而上升,P17到达顶峰,P19下降,这与全视网膜铺片显示OIR模型组新生血管形成的趋势是一致的(P<0.05);而正常对照组Gal-1的表达无明显变化。通过Western blot和RT-PCR法比较两组蛋白质和mRNA水平,发现OIR模型组P17视网膜的Gal-1蛋白和mRNA水平与正常组相比,都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视网膜铺片Gal-1染色显示,P17小鼠视网膜Gal-1分布区域与视网膜新生血管分布区域相一致。冰冻切片免疫荧光结果显示,P17 OIR模型组中Gal-1染色比正常对照组显着增强,主要定位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GCL),内丛状层(IPL)和内核层(INL)。结论:首先我们成功的建立了 OIR小鼠模型。在OIR模型组中,Gal-1的蛋白表达与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增殖过程趋势一致,且形态学检测也显示Gal-1的分布和定位与视网膜新生血管具有密切联系。这些都提示Gal-1可能成为促进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重要因子之一。第二部分Galectin-1选择性抑制剂OTX008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目的:通过玻璃体腔注射Galectin-1(Gal-1)的选择性抑制剂OTX008,初步探索OIR小鼠视网膜Gal-1抑制后,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和无灌注区的变化。方法:将88只7日龄(P7)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OTX008干预组、OIR模型组和PBS空白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小鼠与母鼠一起在正常环境下饲养,OIR模型组:按前述方法建立。OTX008治疗组:建立OIR模型,P12时给予0.25 μg/ul的OTX008,体积1μl。PBS空白对照组:建立OIR模型,P12时给予1μl的PBS作为空白对照。取各组P17小鼠视网膜行Western blot检测,研究Gal-1蛋白的抑制情况。取P17各组小鼠眼球行H&E染色,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取P17各组小鼠视网膜行全视网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视网膜血管的变化,无灌注区和缺氧区的变化。结果:小鼠玻璃体腔注射Gal-1的选择性抑制剂OTX008,成功的抑制了 OIR小鼠视网膜上的Gal-1蛋白水平。H&E染色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计数显示,OTX008干预组视网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较OIR模型组和PBS空白对照组都显着减少(P<0.05)。全视网膜铺片荧光染色显示,OTX008干预组新生血管区面积、无灌注区面积和缺氧区面积均小于OIR模型组和PBS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al-1特异性抑制剂OTX008可有效的抑制OIR视网膜上Gal-1的蛋白质水平,从而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并有效减少无灌注区和缺氧区,提示Gal-1具有促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第叁部分Galectin-1小干扰RNA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包装与鉴定目的:设计并构建携带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标签,并针对半乳糖凝集素Galectin-1(Gal-1)的小干扰RNA重组腺病毒载体。方法:本课题利用siRNA设计软件依照siRNA的设计原则,设计出Gal-1的siRNA的核心序列,并依据此核心序列合成Gal-1的siRNA双链片段。将此片段与经AgeI和EcoRI酶切的病毒载体穿梭质粒进行连接,然后将连接产物转化入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通过测序方法鉴定阳性克隆的大肠杆菌的阳性菌落,证实Gal-1-RNAi基因片段成功的连入了穿梭质粒,并且重组为hU6-Gal-1-Ubi-EGFP。该穿梭质粒与辅助质粒pBHG lox △E1,3Cre共转染至HEK293细胞,通过腺病毒AdMax包装系统Cre/loxP重组酶系统作用来实现重组,生成重组腺病毒。最后采用终点稀释法来测定病毒的滴度以供使用。结果:经过测序方法鉴定阳性克隆的大肠杆菌阳性菌落,证实Gal-1-RNAi基因片段成功的连入穿梭质粒,并重组成为hU6-Gal-1-Ubi-EGFP;后经扩增纯化,测得 Ad-Gal-1-RNAi-EGFP 的滴度为 1.O×109PFU/ml。结论:成功设计并构建了携带EGFP标签,针对小鼠Gal-1基因siRNA片段重组腺病毒Ad-Gal-1-RNAi,经过纯化后得到较高的滴度,为进一步研究Gal-1在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作用和机制提供了实验工具。第四部分Galectin-1基因沉默对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目的:采用玻璃体腔注射途径给予Ad-Gal-1-RNAi重组腺病毒,沉默OIR小鼠视网膜Gal-1基因,研究Gal-1基因沉默后,OIR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变化。方法:116只7日龄(P7)C57BL/6J小鼠随机的分为正常对照组、OIR模型组、基因沉默组和空白载体组。其中,正常对照组幼鼠与其母鼠共同在正常氧环境中饲养。其余叁组依据Smith经典方案建立OIR小鼠模型。OIR模型组小鼠:除建模外不给予其他任何处理。基因沉默组:OIR建模后于P12拿出氧箱后,即给予玻璃体腔注射体积1μl浓度为1.O×109 PFU/ml的Ad-Gal-1-RNAi。空白载体组,OIR小鼠P12给予1μl的1.0×109PFU/ml的Ad-EGFP(阴性对照病毒)。取基因沉默组P17小鼠和正常对照组P17小鼠,各10只眼,行视网膜冰冻切片观察病毒转染情况。取各组中P17小鼠眼球行石蜡切片,H&E染色,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取各组P17小鼠眼球制作全视网膜铺片,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无灌注区及缺氧区的变化。取各组P17小鼠视网膜组织,行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上Gal-1的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OIR小鼠玻璃体腔注射重组腺病毒Ad-Gal-1-RNAi后,P17时通过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察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GCL)、内从状层(IPL)、内核层(INL)等出现了病毒绿色强荧光,外丛状层(OPL)和外核层(ONL)隐约可见少量弱荧光,说明Ad-Gal-1-RNAi成功转染至视网膜,且病毒转染层次与前述研究Gal-1在OIR视网膜上的定位一致。Western blot和RT-PCR结果也显示基因沉默组的Gal-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与OIR模型组和空白载体组相比,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Ad-Gal-1-RNAi转染成功抑制了视网膜上Gal-1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H&E染色新生血管核计数结果显示,基因沉默组突破内界膜的新生血管细胞核明显少于OIR模型组和空白载体组(P<0.05)。H&E染色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计数结果显示,基因沉默组突破内界膜的新生血管细胞核明显少于OIR模型组和空白载体组(P<0.05),提示Gal-1基因沉默具有抑制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视网膜铺片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基因沉默组视网膜新生血管区面积、无灌注区面积和缺氧区面积均显着小于OIR模型组和空白载体组(P<0.05),亦说明Gal-1基因沉默具有抑制新生血管的作用。结论:Ad-Gal-1-RNAi能够有效且快速的转染至小鼠视网膜内层组织,并成功沉默Gal-1基因的表达。Gal-1基因沉默后可显着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并改善视网膜缺氧情况。第五部分Galectin-1基因沉默对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机制的研究目的:采用玻璃体腔注射途径给予Ad-Gal-1-RNAi重组腺病毒,沉默OIR小鼠视网膜Gal-1基因,利用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方法,探索Gal-1基因沉默后,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抑制的可能机制。方法:48只7日龄(P7)C57BL/6J小鼠随机的分为正常对照组、OIR模型组、基因沉默组和空白载体组。其中,正常对照组幼鼠与其母鼠共同在正常氧环境中饲养。其余叁组依据前述方法建立OIR模型。OIR模型组小鼠:不给予其他任何处理;基因沉默组:在OIR小鼠P12拿出氧箱后,即给予玻璃体腔注射体积1μl浓度为1.0× 109 PFU/ml的Ad-Gal-1-RNAi;空白载体组,OIR小鼠P12给予1μl的1.0×109PFU/ml的Ad-EGFP(阴性对照病毒)。取各组P17小鼠视网膜组织,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上Nrp-1和Bcl-2的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OIR小鼠玻璃体腔注射重组腺病毒Ad-Gal-1-RNAi后,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基因沉默组Bcl-2和Nrp-1的蛋白相对表达量较OIR模型组和空白载体组都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T检测显示基因沉默组Bcl-2和Nrp-1的mRNA相对量较OIR组和空白载体组均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Gal-1-RNAi能够有效且快速的转染至小鼠视网膜内层组织,并成功沉默Gal-1基因的表达。Gal-1基因沉默后,其受体Nrp-1的表达下降,减少其下游因子Bcl-2的表达,阻止了它们的促新生血管作用,从而抑制了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第六部分Galectin-1基因沉默对血管正常化的作用及其机制目的:研究Gal-1基因沉默对OIR小鼠视网膜血管正常化的作用并探索其可能的机制。方法:44只7日龄(P7)C57BL/6J小鼠随机的分为基因沉默组和空白载体组。两组小鼠首先按照Smith方案建立OIR小鼠模型。基因沉默组:在OIR小鼠P12拿出氧箱后,即给予玻璃体腔注射体积1μl浓度为1.0×109 PFU/ml的Ad-Gal-1-RNAi。空白载体组:OIR小鼠P12给予1μl的1.0×109PFU/ml的Ad-EGFP(阴性对照病毒)。P17时两组小鼠均采用心脏灌注法给予Concanavalin A。随后全视网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ConcanavalinA、NG2和CD31,采用Concanavalin A+/CD31+和NG2+/CD31+的比值检测视网膜血管有效灌注和周细胞覆盖率,从而评估血管正常化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ROCK通路下游靶点MYPT-1的相对磷酸化情况。结果:基因沉默组的ConcanavalinA+/CD31+和NG2+/CD31+的比值均高于空白载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Gal-1的基因沉默改善了视网膜有效灌注率,提高了周细胞覆盖率,促进了 OIR视网膜无血管区的血管正常化,Western blot的检测结果显示MYPT-1磷酸化程度受到抑制,提示血管正常化的作用可能来自于对ROCK通路的抑制。结论:Gal-1基因沉默改善了 OIR小鼠视网膜的缺氧情况,提高了视网膜的有效灌注率和周细胞覆盖率,促进了无血管区的血管正常化。Gal-1基因沉默促进OIR小鼠视网膜血管正常化的机制可能源于Gal-1基因沉默对ROCK通路的抑制。(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7-03-01)

冯宇梁,李杰,刘巾男,张军军[4](2016)在《视网膜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视网膜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是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导致中、重度视力损害最为主要的原因之一。它包括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和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两种。前者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为主;后者主要有湿性老年黄斑变性、病理性高度近视。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主要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视网膜组织缺氧诱导细胞内缺氧诱导因子(HIF-1)浓度增高,刺激其下游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PDGF-B)、胎盘生长因子以及其他与缺氧有关的基因产物表达增高,比如angiopoietin-2。在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中,虽然HIF-1作用相对次要,但同样存在相应组织内HIF-1浓度增高,缺氧诱导的基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临床研究发现,抗VEGF药物在治疗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和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中取得了不错疗效,而联合抗VEGF及PDGF更是具有光明的前景。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针对缺氧诱导基因的药物逐步进入临床试验。也有研究直接以HIF-1为拮抗靶点,或者尝试通过转基因方法实现在体内稳定表达抗新生血管生成蛋白。虽然近年视网膜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诊治有了长足进步,但仍会有更多药物可以被开发用于视网膜及脉络膜血管性疾病的治疗。(本文来源于《西部医学》期刊2016年09期)

晏颖[5](2012)在《15-脂氧合酶-1在缺氧导致的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缺氧导致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体外模型的建立及评估目的:建立并评估一种新型的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体外模型。方法:原代培养的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取材于C57/BL6J小鼠视网膜,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CD31进行细胞鉴定。3-6代小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于厌氧袋中构建缺氧模型。缺氧时间设为0.5、1、2、3、12、24、48及72小时。血气分析各时间点细胞培养液的pO2, pCO2及pH,对该模型进行评估。结果: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CD31鉴定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阳性率为90%。当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在厌氧袋中培养2小时,血气分析结果显示p02为5.60Kpa, pCO2为6.04Kpa, pH为7.07;当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在厌氧袋中培养大于2小时,血气分析结果显示p02为4.5Kpa, pCO2和pH无明显变化。结论:厌氧袋培养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可以模拟缺氧导致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体外模型,该方法简单有效。第二部分VEGF在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中自分泌作用的研究目的:探讨在缺氧导致的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中,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是否通过自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实现增殖。方法:实验分为缺氧组和常氧组。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于厌氧袋中为缺氧组,缺氧时间为12、24、48、72小时。设立相应时间点常氧环境下培养的细胞作为常氧组。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调亡率。各组细胞不同时间点VEGF-A, VEGFR-2, eNOs的mRNA及蛋白水平通过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CCK-8结果显示缺氧组各时间点的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能力高于常氧组(p<0.05)。在缺氧环境下,48h细胞的增殖能力达高峰。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缺氧组各时间点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调亡率低于常氧组。实时定量RT-PCR结果显示缺氧组的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VEGF-A, VEGF-R2和eNOs的mRNA水平明显高于常氧组(p<0.01),缺氧组中VEGF-A, VEGF-R2和eNOs的]mRNA水平随时间上升,48h达高峰,随后下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VEGF-A, VEGF-R2和NOs蛋白水平的变化和mRNA的变化相一致。结论:在缺氧环境下,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可通过自分泌途径,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成员,完成自身增殖,生成视网膜新生血管。第叁部分15-脂氧合酶-1在缺氧导致的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探讨15-脂氧合酶-1在缺氧导致的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分为四组:常氧组,缺氧组,缺氧转染15-LOX-1组,缺氧转染GFP对照组。缺氧环境通过厌氧袋构建。观察时间设为12、24、48、72h。转染效率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各组细胞不同时间点15-LOX-1, VEGF-A, VEGFR-2, eNOs, PPAR-r mRNA及蛋白水平通过实时定量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CCK-8结果显示缺氧组各时间点的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能力高于常氧组。在缺氧条件下,15-脂氧合酶-1组细胞增殖率明显被抑制。实时定量RT-PCR结果显示缺氧组VEGF-A, VEGF-R2,eNOs的mRNA水平明显高于常氧组(p<0.01);但缺氧组15-LOX-1, PPAR-r的mRNA水平却明显低于常氧组(p<0.01)。缺氧转染15-脂氧合酶-1组VEGF-A, VEGF-R2, eNOs的mRNA水平明显低于缺氧组(p<0.01);但其15-LOX-1, PPAR-r的mRNA水平却明显高于缺氧组(p<0.01)。缺氧转染GFP对照组与缺氧组之间VEGF-A, VEGF-R2, eNOs,15-LOX-1和PPAR-r的mRNA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蛋白水平的变化和(?)nRNA的变化相一致。结论:15-脂氧合酶-1和PPAR-r在视网膜血管形成过程中起负性调节作用。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过表达15-脂氧合酶-1通过抑制缺氧导致的VEGF家族的上调,从而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同时PPAR-r作为15-脂氧合酶-1的配体,结合VEGFR2是15-脂氧合酶-1抑制缺氧导致的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另一机制。(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2-09-01)

常以力,章福保,曾莉[6](2011)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治疗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一文中研究指出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是致盲的主要病因,早期预防、控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关于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其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已达成共识,现在已有多种VEGF抑制剂被用于治疗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现将治疗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最新几种VEGF抑制剂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眼科新进展》期刊2011年06期)

黄敏丽,罗国容[7](2008)在《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与血管生长促进因子》一文中研究指出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是世界范围最严重致盲性眼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未明了,但近年来生长因子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已形成共识。本文就与视网膜新生血管相关的血管生长促进因子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临床眼科杂志》期刊2008年03期)

刘彦,李筱荣[8](2006)在《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基因治疗视网膜及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p igm ent ep 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50 000的分泌蛋白,属于丝氨酸超家族的一员。近年来研究发现PEDF具有多种生物学功效,包括抗新生血管,神经营养及神经保护功能。PEDF是最有效的内源性眼部新生血管抑制物。PEDF对于治疗血管增生性疾病及视网膜变性性疾病具有广阔的前景,基因转移为眼内组织治疗药物的持续传递提供了有效途径。就近年来关于PEDF基因治疗视网膜及脉络膜疾病的研究进展给以综述。(本文来源于《眼科研究》期刊2006年03期)

姜利斌,金陈进,吴乐正,文峰,黄时洲[9](2004)在《光动力疗法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多焦视网膜电图改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检测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光动力疗法治疗后早期的多焦视网膜电图改变。方法 对 16例 (17眼 )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 ,FFA)及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 (indocyaninegreenangiography ,ICGA)证实患有脉络膜新生血管 (choroidalneovascular ization ,CNV )性疾病的患者进行光动力疗法 (photodynamictherapy ,PDT)治疗。其中湿性型老年黄斑变性 (age -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 ,AMD) 11例 (12眼 )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3例 (3眼 ) ,高度近视 2例 (2眼 )。应用美国VERISscienceTM4 0视诱发反应图象系统 ,在PDT治疗前及治疗后 3d、 7d及 3m ,对各患眼 6个环状视网膜区域的N1、P1波潜伏期和平均反应密度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 PDT治疗后 7d及 3m ,2只视力明显提高 ,其余各眼视力无改变 ,眼底均未见新的出血。与PDT治疗前比较 ,治疗后 3d、 7d及 3m各环视网膜区域的N1、P1波潜伏期和振幅密度均无明显改变 (P >0 0 5 )。结论 PDT治疗CNV性疾病早期可稳定黄斑区功能 ,未对视网膜外层组织功能产生损伤。(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眼科杂志》期刊2004年08期)

杨萍[10](1998)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一文中研究指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新近确定的一种特异性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新生血管形成的生长因子。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存在VEGF高亲和受体,而且受体数目较其它组织内皮细胞多。VEGF的特点是它的表达受局部氧浓度的调节。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色素上皮细胞、周皮细胞、Müler细胞均能合成并分泌VEGF,缺氧可上调其基因表达。VEGF既可刺激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移行,也可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患者玻璃体VEGF含量增高。组织学定位表明VEGF的表达主要在内核层、神经节细胞层、RPE细胞及Müler细胞。阻断VEGF的产生及生物活性,有助于治疗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期刊1998年04期)

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并非独立的一种眼病,常见于许多眼病中,如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和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等都会形成新生血管,是严重损害视力的病变。此类疾病丧失正常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引起病理性出血、渗出、水肿和视网膜脱离等病理性改变,是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已经成为世界范围的致盲性疾病。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为针对病因进行激光封闭,或行玻璃体切除术,或是反复、多次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虽然短期效果好,但不能防止复发,目前仍没有长期有效的治疗方法。干细胞治疗的出现为此提供了潜在的替代疗法。本文将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在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中的最新应用进展作一综述,展示其移植优势和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论文参考文献

[1].孙鹏.rAAV-HGFK1治疗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8

[2].程伟靖,徐国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研究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2018

[3].杨宁.半乳糖凝集素Galectin-1在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D].武汉大学.2017

[4].冯宇梁,李杰,刘巾男,张军军.视网膜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J].西部医学.2016

[5].晏颖.15-脂氧合酶-1在缺氧导致的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2

[6].常以力,章福保,曾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治疗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J].眼科新进展.2011

[7].黄敏丽,罗国容.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与血管生长促进因子[J].临床眼科杂志.2008

[8].刘彦,李筱荣.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基因治疗视网膜及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研究进展[J].眼科研究.2006

[9].姜利斌,金陈进,吴乐正,文峰,黄时洲.光动力疗法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多焦视网膜电图改变[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4

[10].杨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8

标签:;  ;  ;  ;  

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论文-孙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