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

豌豆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

一、豌豆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向娟,潘绍坤,马跃洲,王媛媛,鲁荣海,陈玲[1](2021)在《我国豌豆尖产业现状、发展与优势种植区》文中研究表明豌豆尖是一种优质美味、速生的绿色蔬菜,深受我国各地消费者青睐,畅销南北方及港澳台、欧美市场,产值达8000元/667m2以上,且豌豆尖种植还具有固氮改土等优点,也是适合果园间套作的优选豆科蔬菜;豌豆尖产业在带动农户增收、促进乡村振兴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我国豌豆尖栽培历史、种植区域、研究现状、典型基地等进行提炼总结,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发展建议,旨在对豌豆尖产业相关科技工作者、种植业主、销售业主等行业人员提供参考。

周本国[2](2021)在《烟蚜与蚜传病毒病发生相关性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烟蚜及烟草马铃薯Y病毒病(PVY)等蚜传病毒病是烟草上的重要病虫害,常年发生严重,且难以防治,给烟叶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烟草上的蚜虫种类及蚜传病毒病种类进行鉴定,对蚜传病毒病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并对蚜虫和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相关性、蚜虫和蚜传病毒病的绿色防控技术进行研究,为有效控制烟蚜及蚜传病毒病的发生危害提供理论基础和应用模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烟草蚜虫种类鉴定及其传毒方式研究开展了烟草蚜虫种类鉴定,明确安徽烟区危害烟草的蚜虫种类主要是桃蚜(烟蚜)。开展了蚜虫传毒方式研究,明确了烟蚜的口针、头部以及腹部均可带毒,烟蚜体内的持毒时间可达10h,烟蚜的传毒效率与其带毒率并不成正比。2.烟草蚜传病毒病检测、危害及遗传多样性研究开展了烟草蚜传病毒病种类鉴定,采用ELISA、PCR方法和小RNA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了670份烟草样品,明确了安徽烟区蚜传病毒病种类主要为PVY等。开展了烟田周边毒源植物检测和大棚烟苗带毒率检测,明确了毒源植物主要有油菜、小麦、杂草、蚕豆、白菜、萝卜、元胡、菠菜、豌豆、马铃薯等,且烟草在苗床即可带毒。开展了蚜传病毒病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明确了CMV、PVY、TVBMV三种病毒在安徽烟区的遗传多样性。3.利用si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烟草蚜传新病毒利用小RNA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出烟草新病毒TV2,对其序列进行了分析,TV2的基因组全序列5979个核苷酸,与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具有最高的同源性,为87%,在烟草上首次报道了一个新的马铃薯卷叶病毒属病毒基因组全序列。在安徽烟区首次检测到危害烟草的芸薹黄化病毒(BrYV)和辣椒脉斑驳病毒,对Br YV-AH分离物基因组全序列进行了分析,该病毒基因组全长5678bp,编码6个开放阅读框,属于马铃薯卷叶病毒属成员,是一株重组病毒。4.烟蚜及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相关性研究开展了有翅蚜迁飞动态监测与蚜传病毒病发生相关性研究,所得结果表明有翅蚜迁飞的数量和时间与蚜传病毒病发生轻重正相关。有翅蚜迁飞数量越大,蚜传病毒病发生相对越严重;有翅蚜迁飞高峰期和蚜传病毒发生高峰期正相关。有翅蚜迁飞到烟田传毒后,带毒烟株有个隐症过程,这一过程持续时间长短,主要与气候因素和烟草生育期有关,如气候条件利于病害发生,则隐症期较短,如气候条件不利于病害发生,则隐症期可长达15-20天。5.烟蚜及蚜传病毒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了治虫防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包括天敌昆虫蚜茧蜂、物理方法(无纺布覆盖、黄板等)防治烟蚜、新型免疫诱抗剂预防蚜传病毒病等。筛选出以下几种治虫防病效果较好的绿色防控技术:蚜茧蜂防治烟蚜平均防治效果达到75%,生产季节平均减少防蚜农药3次,减少防治病毒病农药1次,平均减少化学农药投入6.4元/667m2,平均减少施药成本12元/667m2;和周边常规防治区相比,无纺布覆盖防蚜示范区、黄板诱蚜示范区和免疫诱抗剂预防病毒病示范区的相对防效分别达到80%、40%和40%以上。

童贤明[3](2021)在《北方寒地水稻草田交错区水稻潜叶蝇调查及防控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黑龙江省是水稻的主要产地,潜叶蝇是北方水稻耕种区的主要虫害之一,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影响。为研究黑龙江省草田交错区不同下垫面潜叶蝇的发生规律、空间分布结构、为害程度,并积极采用综合防控措施,为北方寒地草原交错区潜叶蝇的控制提供新途径和新方法。试验在黑龙江省前进农场草田交错区的草滩湿地、水田与防护林带边沿的荒芜沟渠、人工苜蓿草地、天然草原、水稻插秧的水稻田5类人工与天然的不同下垫面开展,从“草原—水稻—农田”潜叶蝇系统出发,研究不同时期潜叶蝇的生活史、发生规律、为害程度,在此基础上采用黄色诱虫板的物理防控和10%阿维菌素(3g)+80%灭蝇胺(5g)双连包悬浮剂、10%溴氰虫酰胺、21%噻虫嗪、0.3%印楝素乳油、2.5%溴氰菊酯五种药剂综合防控措施,探究各种药剂对水稻植株生理指标的影响等,初步得出了持续控制潜叶蝇的措施,此研究将作为草田交错区水稻潜叶蝇综合治理的重要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对草田交错区15个样地水稻潜叶蝇卵量和有卵株率进行调查,每个样地调查100株植株发现荒芜沟渠的有卵株率最高,为57.3%,显着高于其他样地(P<0.05),草滩湿地有卵株率次之,天然草原有卵株数略高于苜蓿地,但二者无显着差异(P>0.05),此时水稻田有卵株率最低,仅为16%,显着低于其他样地(P<0.05)。平均百株卵量数据显示,荒芜沟渠样地内的卵量最高,为519.3/粒,显着高于其他样地(P<0.05),而草滩湿地、天然草原和苜蓿地间无显着差异(P>0.05),水稻田平均百株卵量最低,仅为83.0/粒,显着低于其他样地(P<0.05)。且水稻潜叶蝇在垂直空间和水平空间上的分布都呈完全随机性,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调查的5种下垫面样地内,潜叶蝇为害程度依次为水田与防护林带边沿的荒芜沟渠>草滩湿地>天然草原>人工苜蓿草地>水稻田。黄板采用10cm、20cm和30cm三种悬挂高度,200片/ha、300片/ha和400片/ha三种密度诱杀水稻田潜叶蝇后发现为不同高度和密度黄板均可明显减少百穴受害率,对照百穴受害率均高于85%,而黄板处理后受害率均低于50%,防治效果良好。在三块水稻田均以20cm高度的防治效果最佳,防效在60%以上;悬挂高度为30cm时防治效果优于10cm。不同悬挂密度黄板时防治效果不同,在三块水稻田均以300片/ha密度的防治效果最佳,显着优于其他处理(P<0.05)。3.通过调查五种药剂处理水稻潜叶蝇后植株的百株头数、减退率和防效表明不同药剂处理效果排行为21%噻虫嗪4000倍液>10%阿维菌素(3g)+80%灭蝇胺(5g)双连包225g/ha>10%溴氰虫酰胺375m L/ha>0.3%印楝素乳油600倍液>2.5%溴氰菊酯3000倍液。以上药剂在喷施15d后仍能保持良好效果。5种不同药剂复配白糖、展透助剂和28-表高芸苔素内酯后药效增强且防控效果、防控时间均优于单独施药。4.水稻受潜叶蝇为害后施用5种不同药剂,在施药后抗性降低,叶绿素、均低于对照,丙二醛含量高于对照。到第15 d时叶绿素、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有所提高,丙二醛含量降低,说明药剂的药效也在逐渐减弱,水稻抗性逐渐增强。但在4000倍液的21%噻虫嗪处理对生理指标影响较大,其次为10%阿维菌素+80%灭蝇胺225g/ha>10%溴氰虫酰胺375m L/ha>0.3%印楝素乳油600倍液>2.5%溴氰菊酯3000倍液,该结果与药效密不可分。

李平[4](2020)在《甘肃会宁主要小杂粮病虫害调查及防治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杂粮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旱区种植结构优化调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旱作农业区重要的经济作物,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生产优势。近些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和交换频繁,许多病虫害随农产品传播加快,小杂粮病虫害发生既有区域特殊性又有一般性,只有在了解当地的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才能掌握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并及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有效的控制病虫害。本文采用实地调查与文献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会宁县中川镇高陵村小杂粮种植基地的谷子、燕麦、糜子、荞麦以及豌豆等五种小杂粮的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并就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以期为会宁县小杂粮病虫害的有效防控提供依据。主要获得如下结果:1.会宁县中川镇高陵村小杂粮种植基地的谷子、燕麦、糜子、荞麦以及豌豆等五种小杂粮的主要病害共计13种,其中危害等级为Ⅳ级的共有5种,分别是:谷子白发病、谷瘟病、谷子炭疽病、豌豆根腐病以及荞麦立枯病;危害等级为Ⅲ级的共有5种,分别是:谷子黑穗病、燕麦黑穗病、糜子黑穗病、谷子叶斑病、豌豆叶斑病、荞麦霜霉病、燕麦锈病、糜子锈病、豌豆锈病以及豌豆白粉病;危害等级为Ⅱ级的共有3种,分别是:糜子褐斑病、豌豆病毒病以及谷子红叶病、糜子红叶病。2.会宁县中川镇高陵村小杂粮种植基地谷田,造成危害的主要害虫共有15种,其中蛀食害虫4种,食叶害虫6种,刺吸害虫2类,地下害虫3种;危害等级为Ⅳ级的主要害虫有4种,分别是高粱条螟(Chilo sacchariphagus)、栗灰螟(Chilo infuscatellus)、黏虫(Mythimna seperata)以及栗茎跳甲(Chaetocnema ingenua);危害等级为Ⅲ级的主要害虫有7种,分别是: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蝗虫(Locusta migratoria)、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金针虫(Elateridae Leach)以及蝼蛄(Gryllotalpa);危害等级为Ⅱ级的主要害虫有4种,分别是: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iibner)、大螟(Sesamia inferens)、叶蝉类和飞虱类。对会宁县小杂粮种植基地谷田成株期造成危害的害虫主要是栗灰螟、黏虫、栗茎跳甲以及高粱条螟,其虫种比分别为:19.5%、14.3%、13.1%和9.2%,而这几种害虫对谷子会造成严重危害并对谷子产量和品质造成较大影响。3.对于谷子白发病可以通过控制侵染来源以及适时晚播来缓解病害的影响,对于谷瘟病可以通过及时处理病草,拾烧根茬并加强管理来缓解,对于燕麦炭疽病可以选用抗炭疽病品种,进行轮作种植且在收获后深翻土地来缓解,对于豌豆根腐病可以选用抗病品种来进行缓解,对于荞麦立枯病可以采用深耕轮作的方式来缓解。对于谷子黑穗病、燕麦黑穗病、糜子黑穗病可以选留无病种、轮作种植以及及时拔除病株、加强管理的方式来进行缓解,对于谷子叶斑病、豌豆叶斑病可以通过对种子进行消毒、充分施肥以及高畦或起垄栽培来缓解,对于荞麦霜霉病可以采用轮作种植和加强田间管理的方式来缓解,对于燕麦锈病、糜子锈病、豌豆锈病可以加强栽培管理、消灭带病残体以及增施有机肥等来进行缓解,对于豌豆白粉病可以通过深翻土地的方式来进行缓解;对于糜子褐斑病、荞麦褐斑病可以通过适时早播、轮作种植并及时清除病菌植株等方式来进行缓解,对于豌豆病毒病可以通过选用无病耐病品种以及防治传毒昆虫的方式来进行缓解,对于谷子红叶病、糜子红叶病可以通过加强田间管理以及清除田边杂草的方式来进行缓解。对于小杂粮虫害的防治,需要严格执行作物检疫制度,选用抗病虫害品种,加强种植管理,物理防治与生物、化学防治相结合来进行综合防治,促进小杂粮生产的可持续发展。4.小杂粮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体现出了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种植分散及管理粗放、病虫害防治技术不系统两个方面,甘肃地区农民对病虫害防治的意识不强,对农药的认知度不高与使用不科学等;对于小杂粮病虫害的系统研究较少,具体应用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完善。针对现阶段小杂粮种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进一步强化农作物检疫制度,派遣农业技术人员就小杂粮病虫害的物理防治、化学防治以及生物防治向种植农民进行宣贯并结合农民的种植经验提炼优化小杂粮病虫害的农业防治方法;进一步完善综合防治技术并结合种植过程进行细化推广,尽量减少用药,促进小杂粮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闫智臣[5](2020)在《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间作绿肥对玉米、小麦和马铃薯病害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西走廊是甘肃省重要的粮食基地,绿肥-主作物间作是该区常见的种植模式。目前尚不明确该系统下主作物病害发生、危害及绿肥对主作物病害的调控作用。本研究通过绿肥-主作物间作系统的长期定位试验,调查了甘肃省河西走廊绿洲灌区武威试验站绿肥-主作物间作系统主作物病害的发生情况,分析了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群落结构多样性,并在温室内就该区主要栽培模式毛苕子(Vicia villosa)间作小麦(Triticum aestivum)系统主作物及绿肥对病害的调控进行了研究分析,为探索发展生态绿色病害调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河西走廊绿洲灌区绿肥-玉米(Zea mays)、小麦、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间作系统下,3种主作物病害主要为:玉米的锈病(Puccinia sorghi)、麦根腐平脐蠕孢叶斑病(Bipolaris sorokiniana)、圆斑病(Bipolaris zeicola),小麦的离蠕孢综合症叶斑病(B.sorokiniana)以及马铃薯的早疫病(Alternaria solani)、炭疽病(Colletotrichum coccodes)。2、间作箭筈豌豆(Vicia sativa)、毛苕子、针叶豌豆(Pisum sativum)和甜豌豆(Lathyrus odoratus)等绿肥可降低玉米、小麦和马铃薯病害发病率1.97%39.37%:(1)间作箭筈豌豆降低小麦离蠕孢综合症叶斑病发病率10.53%13.63%;间作箭筈豌豆+毛苕子降低玉米麦根腐平脐蠕孢叶斑病发病率25.27%,马铃薯早疫病发病率2.84%29.67%,马铃薯炭疽病发病率26.38%。(2)间作针叶豌豆降低玉米锈病发病率1.97%34.80%;马铃薯早疫病发病率2.83%29.90%,马铃薯炭疽病发病率39.37%。(3)间作甜豌豆降低玉米锈病发病率2.93%28.87%,马铃薯炭疽病发病率14.00%。3、温室模拟田间毛苕子-小麦间作发现,毛苕子、小麦可相互影响彼此病害的发生:间作小麦使毛苕子发病率显着增高48.67%143.62%;小麦离蠕孢综合症可造成小麦产量减产16.04%42.81%,间作毛苕子减少小麦产量损失5.98%8.10%。4、绿肥-主作物间作系统可影响土壤中AM真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度。田间试验中共检测到4目8科13属23种AM真菌,其中球囊霉科(Glomeraceae)占各样本的46.67%81.09%,为所有样本的优势科,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和层状近明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lamellosum)为优势种,相对丰度分别在10.97%54.11%和15.15%45.56%之间。主作物的种类是影响AM真菌群落的重要因素之一,间作绿肥可相对提高AM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度,土壤速效钾(AK)和全氮(TN)含量显着影响土壤AM真菌群落,且AM真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越高,主作物病害发病率越低。对田间土壤养分与病害发生相关性分析表明,马铃薯早疫病与AK显着正相关,玉米叶斑病和SOM显着负相关。因此可通过间作绿肥和适当施肥,实现该区作物病害的绿色防治。

徐孝海,吴川,朱瑜[6](2019)在《邳州市绿色优质水稻生产技术规程》文中研究指明为进一步规范邳州市绿色优质水稻生产技术规程,切实提高本地农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对水稻生产的产地环境、品种选择、培育壮秧、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与贮存等规定,达到绿色优质农产品标准,根据本地实际特制定邳州市绿色优质水稻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一、产地环境水稻生产基地要远离城镇、医院和交通主干道,选择生态环境优良、地势平坦、水利设施配套齐全、排灌方便、土

施学海[7](2019)在《晚秋套种豌豆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文中指出晚秋套种豌豆技术能够对光、热、水、土等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在晚秋季节将豌豆与其他作物套种,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适合大范围的推广。但是,在晚秋套种豌豆的过程中,豌豆经常会受到病虫害的影响,造成其产量与质量下降。因此,只有对这些病虫害进行科学的综合防治,才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对晚秋套种豌豆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晚秋套种豌豆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蒋彬,司徒颖文,李育军,植石灿,吴彩玉,秦树香,刘仁燕[8](2018)在《华南地区豌豆绿色生产标准化技术的集成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食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近年来绿色食品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华南地区的豌豆种植历史悠久但规模比较小,以农户零散种植居多,尤其是豌豆的绿色生产,尚未形成标准的且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体系。因此,针对华南地区豌豆绿色标准化生产研究不足,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的情况,本文收集整理了全国部分地区的豌豆绿色生产标准化技术,进行有机叠加集成,以增强企业生产技术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针对性,供华南地区的企业或基地参考。

罗燕萍[9](2016)在《豌豆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文中研究表明豌豆又名荷兰豆、金豆。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和面积的增加,病虫害发生越来越重,主要为白粉病、根腐病、炭疽病、病毒病、美洲斑潜蝇。今年特别是炭疽病发生较重。由于广大农户认识不足,防治不当,致使产量降低,收入减少,一些地区的部分田地甚至绝收。为此,综合防治豌豆的病虫害尤为重要。

张奔,周敏强,王娟,蒲毅,张丽,袁明龙[10](2016)在《我国苜蓿害虫种类及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表明苜蓿是我国栽培最为广泛的重要优质牧草,虫害是限制苜蓿产量及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全面调查了CNKI数据库中自1980年以来我国苜蓿害虫的研究论文,整理出了目前我国已报道的苜蓿害虫名录,并对所有文献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报道的苜蓿害虫共计297种,隶属于8个目48个科,其中研究较多的是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苜蓿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苜蓿夜蛾(Heliothis olipsacea)和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5种害虫。自1980年以来,CNKI中收录的苜蓿害虫相关文献共计226篇,其中博士学位论文2篇,硕士学位论文40篇,期刊论文184篇。研究内容涉及生物生态学特性、防治、种类和多样性调查、种群动态与群落结构以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5个方面,其中前两者的研究较多,而后者较少。笔者建议今后苜蓿害虫研究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1)继续开展苜蓿害虫种类调查,明确各大苜蓿种植区的关键害虫;2)加强苜蓿害虫基础生物生态学特性研究;3)推进苜蓿害虫的分子生物学研究;4)建立苜蓿害虫综合管理技术体系。

二、豌豆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豌豆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豌豆尖产业现状、发展与优势种植区(论文提纲范文)

1 栽培历史与区域
2 研究现状
    2.1 优质种质资源挖掘及利用研究
    2.2 绿色高效栽培模式及技术研究
    2.3 营养成分及储运保鲜技术研究
3 优势种植区
    3.1 贵州龙里无公害基地
    3.2 四川优势种植基地
        3.2.1 金堂丘区柑橘套作基地
        3.2.2 广汉平坝水稻轮作基地
        3.2.3 理塘极高海拔错季基地
4 发展建议

(2)烟蚜与蚜传病毒病发生相关性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烟草病虫害发生情况
    1.2 烟草蚜虫研究进展
        1.2.1 形态及为害
        1.2.2 生活史及习性
        1.2.3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1.2.4 传毒方式
        1.2.5 预测预报
        1.2.5.1 春季越冬寄主调查
        1.2.5.2 有翅蚜迁飞动态系统监测
        1.2.5.3 田间烟蚜种群数量调查
        1.2.6 综合防治
        1.2.6.1 农业防治
        1.2.6.2 物理防治
        1.2.6.3 生物防治
        1.2.6.4 化学防治
    1.3 烟草蚜传病毒病研究进展
        1.3.1 烟草蚜传病毒病危害现状
        1.3.2 烟草马铃薯Y病毒病(PVY)研究进展
        1.3.2.1 PVY多样性
        1.3.2.2 PVY血清学特征
        1.3.2.3 PVY分子特征
        1.3.2.4 HC-Pro研究
        1.3.3 烟草黄瓜花叶病毒病(CMV)研究进展
        1.3.4 烟草脉带花叶病毒病(TVBMV)研究进展
        1.3.5 烟草番茄斑萎病毒病(TSWV)研究进展
        1.3.6 烟草蚜传病毒病高通量检测技术
        1.3.7 烟草蚜传病毒病遗传多样性分析
        1.3.8 烟草蚜传病毒病预测预报研究进展
        1.3.9 烟草蚜传病毒病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1.4 烟蚜和蚜传病毒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1.4.1 蚜虫的传毒特性
        1.4.2 影响PVY传播的因素
        1.4.3 PVY的蚜传机制
        1.4.4 蚜虫迁飞与PVY发生流行的关系
        1.4.5 治蚜与防病的关系
    1.5 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意义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1 烟草蚜虫带毒部位及其发生规律研究
        1.6.2 烟草蚜传病毒病检测及危害研究
        1.6.3 利用si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烟草蚜传新病毒
        1.6.4 蚜虫及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相关性研究
        1.6.5 蚜虫及蚜传病毒病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第二章 烟草蚜虫种类鉴定及其传毒方式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烟草蚜虫种类鉴定
        2.1.2 烟蚜传毒方式研究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蚜虫种类鉴定
        2.2.2 烟蚜形态观察与描述
        2.2.3 CMV毒源鉴定
        2.2.4 口针中CMV检测结果
        2.2.5 烟蚜头部CMV检测结果
        2.2.6 烟蚜腹部CMV检测结果
        2.2.7 烟蚜持毒时间的测定
        2.2.8 烟蚜传毒效率的测定
    2.3 结论
        2.3.1 毒源的鉴定
        2.3.2 烟蚜各部位CMV的检测
        2.3.3 烟蚜持毒时间及其传毒效率的测定
第三章 烟草蚜传病毒病检测、危害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大田蚜传病毒病种类鉴定
        3.1.2 烟田周边毒源植物检测
        3.1.3 大棚烟苗带毒率检测
    3.2 结论与分析
        3.2.1 大田蚜传病毒病种类鉴定
        3.2.2 烟田周边毒源植物检测
        3.2.3 大棚烟苗带毒率检测
        3.2.4 CMV、PVY、TVBMV遗传多样性分析
第四章 利用si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烟草蚜传新病毒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烟草新病毒Tobacco Virus 2的序列分析
        4.1.2 芸薹黄化病毒(Brassica yellows virus-AH)烟草分离物序列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烟草新病毒Tobacco Virus 2的序列分析
        4.2.2 芸薹黄化病毒(Brassica yellows virus-AH)烟草分离物序列分析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烟蚜及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相关性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2016 年监测结果
        5.2.2 2017 年监测结果
        5.2.3 2018 年监测结果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治虫防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6.1 天敌蚜茧蜂控制烟蚜技术研究与应用
        6.1.1 繁蜂设施与器材
        6.1.2 烟蚜茧蜂繁育技术
        6.1.3 烟蚜茧蜂释放技术
        6.1.4 种蚜种蜂保育技术
        6.1.5 烟蚜茧蜂对烟蚜的防治效果
    6.2 物理防治技术研究
    6.3 黄板诱蚜示范
        6.3.1 目的
        6.3.2 地点
        6.3.3 品种
        6.3.4 实施情况
        6.3.5 调查统计
        6.3.6 结果与分析
    6.4 .新型免疫诱抗剂防治烟草病毒病技术研究与示范
        6.4.1 基本情况
        6.4.2 施药情况
        6.4.3 调查统计
        6.4.4 结果与分析
第七章 结论
    7.1 研究结果
        7.1.1 明确了烟草蚜虫种类及其传毒方式
        7.1.2 明确了烟草蚜传病毒病种类、危害及遗传多样性
        7.1.3 利用si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出烟草蚜传新病毒
        7.1.4 明确了烟蚜及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的相关性
        7.1.5 开展了治虫防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7.2 主要创新点
        7.2.1 利用小RNA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新病毒
        7.2.2 明确了皖南烟区烟蚜及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3)北方寒地水稻草田交错区水稻潜叶蝇调查及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北方寒地水稻草田交错区水稻生产概况
    1.3 水稻潜叶蝇研究概况
        1.3.1 水稻潜叶蝇的分类地位、分布及寄主范围研究
        1.3.2 水稻潜叶蝇的形态特征
        1.3.3 水稻潜叶蝇的生物学特性
        1.3.4 水稻潜叶蝇的空间分布
        1.3.5 水稻潜叶蝇的防治指标
    1.4 水稻害虫对植株生理的影响
    1.5 水稻潜叶蝇综合治理研究进展
        1.5.1 农业防治
        1.5.2 物理防治
        1.5.3 生物防治
        1.5.4 化学防治
    1.6 北方寒地草田交错区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和应用面临的问题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地点
        2.1.2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3.1 北方寒地水稻草田交错区潜叶蝇调查
        2.3.2 水稻草田交错区水稻潜叶蝇物理防控技术研究
        2.3.3 水稻草田交错区水稻潜叶蝇药剂防控技术研究
        2.3.4 不同药剂对水稻潜叶蝇胁迫的水稻生理指标影响研究
    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北方寒地水稻草田交错区之潜叶蝇调查
        3.1.1 生活史
        3.1.2 种群动态调查
        3.1.3 种群动态特征分析
        3.1.4 为害症状调查
    3.2 水稻潜叶蝇物理防控研究
        3.2.1 黄板诱杀潜叶蝇效果
        3.2.2 不同悬挂高度潜叶蝇成虫防治效果
        3.2.3 不同悬挂密度潜叶蝇成虫防治效果
    3.3 药剂对水稻潜叶蝇的控制效果评价
        3.3.1 10%阿维菌素+80%灭蝇胺防治水稻潜叶蝇
        3.3.2 10%溴氰虫酰胺防治水稻潜叶蝇
        3.3.3 0.3%印楝素乳油防治水稻潜叶蝇
        3.3.4 21%噻虫嗪防治水稻潜叶蝇
        3.3.5 2.5%溴氰菊酯防治水稻潜叶蝇
    3.4 五种药剂对水稻生理指标的影响
        3.4.1 五种药剂对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4.2 五种药剂对水稻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4.3 五种药剂对水稻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4.4 五种药剂对水稻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5 草田交错区水稻潜叶蝇的可持续控制策略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结论
        4.1.1 北方寒地水稻草田交错区潜叶蝇调查
        4.1.2 水稻潜叶蝇物理防控研究
        4.1.3 水稻潜叶蝇药剂防控研究
        4.1.4 不同药剂对水稻潜叶蝇胁迫的水稻生理指标影响研究
    4.2 讨论
        4.2.1 北方寒地水稻草田交错区潜叶蝇调查
        4.2.2 水稻潜叶蝇物理防控研究
        4.2.3 水稻潜叶蝇药剂防控研究
        4.2.4 不同药剂对水稻潜叶蝇胁迫的水稻生理指标影响研究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北方寒地草田交错区的潜叶蝇调查
    5.2 黄色诱虫板物理防控效果
    5.3 五种药剂防控效果
    5.4 五种药剂喷施处理虫害后对水稻生理指标的影响
    5.5 预防为主,药控为辅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4)甘肃会宁主要小杂粮病虫害调查及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甘肃省会宁县小杂粮生产及分布现状
    2.2 会宁县小杂粮生产的优势条件
        2.2.1 地域优势明显
        2.2.2 生产优势显着
        2.2.3 价格优势突出
        2.2.4 增产潜力巨大
    2.3 小杂粮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3.1 品种退化、新品种推广缓慢
        2.3.2 研究工作不全面
        2.3.3 种植分散、管理粗放
        2.3.4 小杂粮附加值不高
        2.3.5 病虫害的分类
    2.4 小杂粮病虫害的研究现状
第三章 会宁县小杂粮病害调查
    3.1 会宁县小杂粮病害调查
        3.1.1 调查地点及时间
        3.1.2 调查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会宁县小杂粮总体病害调查情况
        3.2.2 会宁县不同小杂粮的病害调查情况
        3.2.3 会宁县小杂粮病害的农业防治信息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会宁县小杂粮虫害调查
    4.1 会宁县小杂粮虫害调查
        4.1.1 调查地点及时间
        4.1.2 调查方法
    4.2 结果分析与讨论
        4.2.1 会宁县小杂粮虫害种类及危害调查
        4.2.2 会宁县谷田害虫普查情况
        4.2.3 谷子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虫害调查情况
        4.2.4 会宁县谷田影响较大害虫的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会宁县小杂粮病虫害综合防治对策
    5.1 严格执行作物检疫制度
    5.2 加强农业防治措施
        5.2.1 选用抗病虫害品种
        5.2.2 加强种植管理
    5.3 采用物理措施防治
        5.3.1 物理防治措施
    5.4 利用生物防治
        5.4.1 天敌昆虫资源
        5.4.2 生物防治手段
    5.5 化学防治
        5.5.1 撒毒土
        5.5.2 药剂拌种
        5.5.3 苗期病虫害控制
        5.5.4 成株期病虫害
        5.5.5 地下害虫的防治
    5.6 应用综合防治技术
    5.7 小杂粮病虫害防治对策措施
        5.7.1 大力推广综合防治技术
        5.7.2 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然控制作用
        5.7.3 加强植保队伍建设
        5.7.4 健全和提高病虫害监控预警能力
        5.7.5 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间作绿肥对玉米、小麦和马铃薯病害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甘肃省玉米、小麦、马铃薯主要病害
        2.1.1 玉米主要病害发生情况
        2.1.2 小麦主要病害发生情况
        2.1.3 马铃薯主要病害发生情况
    2.2 不同绿肥-主作物模式病害防控研究
    2.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4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河西走廊绿洲灌区绿肥-主作物间作系统病害调查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点概况
        3.1.2 样地设立情况
        3.1.3 田间管理措施
        3.1.4 病害调查方法
        3.1.5 病原的分离鉴定
        3.1.6 数据处理及分析
    3.2 结果
        3.2.1 绿肥间作玉米病害
        3.2.2 绿肥间作小麦病害
        3.2.3 绿肥间作马铃薯病害
    3.3 讨论与结论
        3.3.1 讨论
        3.3.2 结论
第四章 毛苕子-小麦系统病害发生情况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点概况
        4.1.2 试验材料
        4.1.3 试验设计
        4.1.4 试验数据采集
        4.1.5 数据处理及分析
    4.2 结果
        4.2.1 小麦离蠕孢综合症的发病情况
        4.2.2 毛苕子匐柄霉叶斑病的发病情况
        4.2.3 小麦、毛苕子生长及生理生化
        4.2.4 不同处理对温室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2.5 各生理指标与小麦、毛苕子发病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4.3 讨论与结论
        4.3.1 讨论
        4.3.2 结论
第五章 绿肥-主作物间作系统土壤AM真菌多样性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样地设立
        5.1.2 土壤采集
        5.1.3 土壤DNA提取及PCR扩增
        5.1.4 高通量测序分析
        5.1.5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5.1.6 数据的分析处理
    5.2 结果
        5.2.1 土壤养分含量
        5.2.2 OTU聚类分析
        5.2.3 AM真菌群落多样性
        5.2.4 AM真菌群落组成
        5.2.5 组间差异分析
        5.2.6 环境因子关联分析
    5.3 讨论与结论
        5.3.1 讨论
        5.3.2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邳州市绿色优质水稻生产技术规程(论文提纲范文)

一、产地环境
二、品种选择
三、培育壮秧
    1. 秧田准备
    2. 播种与管理
四、秸秆全量还田
五、精确定量机插
六、水肥管理
    1. 施肥管理
    2. 水分管理
七、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1. 物理防治
    2. 生物防治
    3. 化学防治
八、收获与贮存

(7)晚秋套种豌豆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晚秋套种豌豆技术的发展现状
3 晚秋套种豌豆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3.1 根腐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3.2 白粉病与锈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3.3 主要虫害的预防
4 结论

(8)华南地区豌豆绿色生产标准化技术的集成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标准化生产的环境条件
2 栽培技术
    2.1 良种选择
    2.2 整地施肥
    2.3 种子处理
    2.4 适期播种
    2.5 田间管理
    2.6 病虫害综合防治
    2.7 适时收获
    2.8 贮藏运输
    2.9 建立生产档案

(9)豌豆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病虫害
    1.1 病毒病
        1.1.1 危害症状。
        1.1.2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1.2 白粉病
        1.2.1 危害症状。
        1.2.2 发病条件。
    1.3 根腐病
        1.3.1 危害症状。
        1.3.2 发病条件。
    1.4 炭疽病
        1.4.1 危害症状。
        1.4.2 发病条件。
    1.5 美洲斑潜蝇。
2 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
    2.1 选用抗病品种。适当调换种子, 选种外地抗病品种, 一般细荚豌豆比大荚豌豆抗病。
    2.2 实行轮作。
    2.3 种子消毒。
    2.4 加强田间管理。
3 化学防治
    3.1 病毒病。
    3.2 白粉病。
    3.3 根腐病。
    3.4 炭疽病。
    3.5 美洲斑潜蝇。

(10)我国苜蓿害虫种类及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苜蓿害虫种类
2 苜蓿害虫研究现状
3 总结与展望
    3.1 明确各大苜蓿种植区的重要害虫和关键天敌
    3.2 加强苜蓿害虫基础生物生态学特性研究
    3.3 推进苜蓿害虫的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
    3.4 建立苜蓿害虫绿色防控综合技术

四、豌豆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豌豆尖产业现状、发展与优势种植区[J]. 向娟,潘绍坤,马跃洲,王媛媛,鲁荣海,陈玲. 四川农业科技, 2021(12)
  • [2]烟蚜与蚜传病毒病发生相关性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D]. 周本国.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1)
  • [3]北方寒地水稻草田交错区水稻潜叶蝇调查及防控技术研究[D]. 童贤明. 西藏农牧学院, 2021(08)
  • [4]甘肃会宁主要小杂粮病虫害调查及防治对策研究[D]. 李平. 兰州大学, 2020(04)
  • [5]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间作绿肥对玉米、小麦和马铃薯病害影响的研究[D]. 闫智臣. 兰州大学, 2020(12)
  • [6]邳州市绿色优质水稻生产技术规程[J]. 徐孝海,吴川,朱瑜. 科学种养, 2019(12)
  • [7]晚秋套种豌豆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J]. 施学海.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9(09)
  • [8]华南地区豌豆绿色生产标准化技术的集成与应用[J]. 蒋彬,司徒颖文,李育军,植石灿,吴彩玉,秦树香,刘仁燕. 长江蔬菜, 2018(18)
  • [9]豌豆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J]. 罗燕萍. 现代农村科技, 2016(23)
  • [10]我国苜蓿害虫种类及研究现状[J]. 张奔,周敏强,王娟,蒲毅,张丽,袁明龙. 草业科学, 2016(04)

标签:;  ;  ;  ;  ;  

豌豆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