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调和常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调和常数,预报潮位,余水位,潮位加密
调和常数论文文献综述
刘辉,姚翔[1](2019)在《调和常数法加密潮位及其精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满足疏浚施工对实时潮位连续性的要求,研究使用调和常数和余水位法将潮位数据由十分钟一次加密到一分钟一次,以连云港徐圩长期潮位站的实测潮位数据为依据,分别通过十分钟间隔和叁十分钟间隔余水位来计算加密水位,并给出了实测潮位与加密潮位的比对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十分钟间隔余水位计算的加密潮位与实测潮位均偏差约3cm,30min间隔余水位计算的加密潮位与实测潮位均偏差约6cm。(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运(下半月)》期刊2019年10期)
夏昊阳,杨晓雅,曾嘉炜[2](2019)在《基于卫星高度计海面高度异常资料获取潮汐调和常数方法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5年间南海区域的卫星星下观测点数据处理分析南海潮汐问题.首先,选取了大于100个观测时间的4325个观测点,根据调和分析法计算了21个分潮的潮汐调和常数,并与潮汐验潮站的历史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分析方法的可靠性;在此结果的基础上,选取特定轨道,拟合各分潮沿轨道振幅和迟角曲线,分离正压潮和内潮,确定了拟合的最佳次数;根据轨道的数值插值到全南海海域,作出南海各主要分潮的同潮图,并进行误差检验.(本文来源于《数学的实践与认识》期刊2019年16期)
闫申,颜冰,罗其祥[3](2019)在《卫星高度计资料反演潮汐调和常数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潮汐是海洋科学研究中的经典问题,其研究对于军事,交通,环境,经济等都有着重要作用.主要内容包括:选择时间序列长于2.97年的高度计数据,使用带约束的最小二乘法求解潮汐调和常数;分别使用上升轨道和下降轨道,验潮站与邻近星下点进行对比,分析了K1潮的误差;将卫星星下点轨迹划分为2条轨道,对比了傅里叶级数和多项式级数拟合正压潮的方法,确定6阶傅里叶级数拟合和9阶多项式拟合将得到最优的绝均差;使用局部加权回归方法(LOWESS),并采取鲁棒优化策略,对各主要分潮调和常数进行插值,确定参与回归个数为25%时均方根误差最小;将插值后的潮汐调和常数与验潮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傅里叶级数拟合方法可与91个测站进行匹配,而多项式拟合仅能和38个验潮站进行匹配;根据两种插值方法求解的潮汐调和常数,绘制了K1潮的同潮图.(本文来源于《数学的实践与认识》期刊2019年16期)
李荣,暴景阳,刘聚[4](2017)在《中国南部海区长期验潮站潮汐调和常数的趋势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中国南部海区沿岸五个长期验潮站的逐时水位观测数据,对四个主要分潮(O_1、K_1、M_2、S_2)调和常数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O_1、K_1、M_2、S_2四个主要分潮的振幅均存在一定量级的规律性变化,其中O_1、K_1、M_2的趋势性变化较为明显,S_2分潮变化相对较小,变化量级仅在毫米级。各验潮站M_2分潮振幅的年际间变化存在18年左右的周期,与交点潮18.6年的变化周期相符合。通过最小二乘法对各验潮站年振幅变化进行曲线拟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惯性技术学会高端前沿专题学术会议—钱学森讲坛:天空海一体化水下组合导航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12-10)
李荣,暴景阳,许军,刘聚[5](2017)在《中国沿岸验潮站潮汐调和常数的置信度确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中国沿岸七个具有代表性的长期验潮站按照年观测序列进行了调和分析结果的精度统计,并根据间接平差的条件对分潮振幅进行了t分布检验,还对具有缺测数据的年观测资料得来的主要分潮调和常数进行了置信度确定。结果表明,由完整年观测资料得来的分潮振幅具有毫米级精度。根据α=0.1进行t检验后,由年观测序列得来的122个分潮有近一半的分潮对实际计算水位高度没有较大作用。由具有缺测数据的年观测资料得来的长周期分潮振幅的置信度下降明显。(本文来源于《舰船电子工程》期刊2017年11期)
付延光,申宏,孙维康,纪雪[6](2016)在《中国海域潮汐非调和常数的计算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联合利用中国沿岸长期验潮站实测资料和全球海潮模型NAO.99b在中国海域的结果,进行潮汐非调和常数的计算。分别对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海域潮汐类型复杂,渤海、黄海、东海以半日潮性质为主,南海以日潮性质为主;渤海、南海平均大潮差多分布在0.42~2.09 m,平均小潮差分布在0.27~1.33 m,东海、黄海平均大潮差多分布在1.12~4.44 m,平均小潮差多分布在0.41~2.41 m;渤海、黄海平均大潮高潮位分布在0.48~1.77 m,东海在0.42~2.41 m,南海在0.21~1.35 m;渤海、东海以及南海北部浅海海域潮高日不等现象显着。(本文来源于《海洋技术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杨锋,谭亚,蒋体孝,白立影[7](2014)在《长江口Sa分潮调和常数变化趋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周期为1 a的长周期分潮Sa主要由气象因素的变化引起。基于长江河口段5个潮位站多年水位资料,分析了长江河口段潮汐的分潮组成、潮汐类型和变形、主要天文分潮和气象分潮Sa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初步探讨了各分潮时空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长江河口段多为非正规半日潮,潮汐变形显着;由口门向内陆上溯,天文分潮振幅减小、迟角增大,而气象分潮Sa振幅增大、迟角趋小;Sa分潮振幅年际变化与大通站最大日距平流量变化趋势一致,河口段的Sa分潮受径流影响显着。(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4年11期)
柯灏,张红梅,鄂栋臣,赵建虎,王胜平[8](2014)在《利用调和常数内插的局域无缝深度基准面构建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局域水域垂直基准间的无缝转换,从深度基准面计算原理出发,根据潮波传播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潮汐调和常数内插的无缝深度基准面建立方法,该方法较传统常用方法具有更高的精度和稳定性。通过长江口区域的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及可行性,并在该区域建立了无缝深度基准面模型。(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暴景阳,许军,崔杨[9](2013)在《调和常数及深度基准面的变化与历元订正》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和验证了黄海沿岸部分长期验潮站M2分潮振幅的线性变化趋势及深度基准面L值增大趋势,发现了长周期分潮调和常数不稳定性对深度基准面确定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剥离了深度基准面变化趋势后,由年观测数据分析结果确定的深度基准面可达到厘米级的精度水平,而由月分析结果确定的深度基准面存在周期性变化,其深度基准面不宜直接计算确定。论证了对潮汐调和常数附加历元信息的必要性和基本方案。通过研究得出对统一深度基准建立的指导性结论。(本文来源于《海洋测绘》期刊2013年03期)
暴景阳,许军[10](2013)在《中国沿岸验潮站潮汐调和常数的精度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论证了验潮站潮汐调和常数的精度指标与精度评估方法,对中国沿岸有代表性的长期验潮站分别按年、月调和分析结果序列进行了调和常数的精度统计计算。结果表明,对于面向开阔海域的验潮站,由年观测资料分析的主要分潮振幅具有毫米级精度,月分析结果具有厘米级精度。而分布于黄海、东海沿岸和北部湾的验潮站,由年、月观测序列求得的调和常数均存在较大量级的趋势性或周期性变化成分。为海图深度基准面计算和潮汐模型精度评价的需要,对调和常数实施修正和规定参考历元是必要的。(本文来源于《海洋测绘》期刊2013年01期)
调和常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25年间南海区域的卫星星下观测点数据处理分析南海潮汐问题.首先,选取了大于100个观测时间的4325个观测点,根据调和分析法计算了21个分潮的潮汐调和常数,并与潮汐验潮站的历史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分析方法的可靠性;在此结果的基础上,选取特定轨道,拟合各分潮沿轨道振幅和迟角曲线,分离正压潮和内潮,确定了拟合的最佳次数;根据轨道的数值插值到全南海海域,作出南海各主要分潮的同潮图,并进行误差检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调和常数论文参考文献
[1].刘辉,姚翔.调和常数法加密潮位及其精度分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9
[2].夏昊阳,杨晓雅,曾嘉炜.基于卫星高度计海面高度异常资料获取潮汐调和常数方法及应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9
[3].闫申,颜冰,罗其祥.卫星高度计资料反演潮汐调和常数研究与应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9
[4].李荣,暴景阳,刘聚.中国南部海区长期验潮站潮汐调和常数的趋势性研究[C].中国惯性技术学会高端前沿专题学术会议—钱学森讲坛:天空海一体化水下组合导航会议论文集.2017
[5].李荣,暴景阳,许军,刘聚.中国沿岸验潮站潮汐调和常数的置信度确定[J].舰船电子工程.2017
[6].付延光,申宏,孙维康,纪雪.中国海域潮汐非调和常数的计算与分析[J].海洋技术学报.2016
[7].杨锋,谭亚,蒋体孝,白立影.长江口Sa分潮调和常数变化趋势研究[J].人民长江.2014
[8].柯灏,张红梅,鄂栋臣,赵建虎,王胜平.利用调和常数内插的局域无缝深度基准面构建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4
[9].暴景阳,许军,崔杨.调和常数及深度基准面的变化与历元订正[J].海洋测绘.2013
[10].暴景阳,许军.中国沿岸验潮站潮汐调和常数的精度评估[J].海洋测绘.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