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玉米生态论文-郑毅,胡金标,周光

春玉米生态论文-郑毅,胡金标,周光

导读:本文包含了春玉米生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春玉米,秋大豆,青菜,高效模式

春玉米生态论文文献综述

郑毅,胡金标,周光[1](2019)在《春玉米—秋大豆—青菜生态高效模式种植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春玉米—秋大豆—青菜连作模式作为一种粮经结合模式,通过产地的选择、优质品种的试验以及无公害技术的配套,更好地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实现了模式的生态高效。本文介绍了该模式的种植环境及种植模式,并分别介绍了该模式下春玉米、秋大豆、青菜的种植技术,以期为该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14期)

罗英舰[2](2019)在《贵州春玉米耐密植宜机收品种生态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首先选择20个春玉米品种,设置不同密度,开展品种筛选试验,以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分析筛选出综合表现较好的耐密植宜机收品种;再以7个表现较好的耐密植宜机收品种为材料,在贵州省5个玉米亚区分别设置试验点,通过对各品种在不同玉米亚区的农艺性状、机收性状和产量及产量性状等指标的分析,采用变异系数法、高稳系数法、GGE双标图分析等综合评价各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以期为贵州省各玉米亚区耐密植宜机收春玉米品种选育和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20个玉米品种(组合)在不同密度下的农艺性状、机收性状、产量性状及产量等指标进行主成分和隶属函数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先玉1171、仲玉3号、金玉306、正红6号、金玉838、黔单16号、渝单8号和新中玉801等品种的耐密植宜机收综合表现较好,可进一步在各玉米亚区进行生态适应性研究。2.在5个玉米亚区,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不同品种的株高、穗位高、茎粗、穗高系数等农艺性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增密后玉米植株平均株高、穗位高普遍高于低密度,极少数品种在某个玉米亚区的株高、穗位高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减小,但差异并不明显。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先玉1171和靖单15号的穗位高系数在各玉米亚区均相对较小。3.在5个玉米亚区中,同一玉米品种植株茎秆的穿刺强度、压折强度和压碎强度随着地上节位的增加而减小,同一品种、同一节位、不同密度下的穿刺强度、压折强度和压碎强度表现随着密度的增大对应节位的茎秆强度也随之减小。不同种植密度下植株茎秆地上第3、5、7节的穿刺强度、压折强度和压碎强度值均较大的品种是仲玉3号、靖单14号、金玉838和靖单15号,说明其抗倒伏能力较强。4.在5个玉米亚区2种密度下金玉838和靖单14号的叶面积指数在5个玉米亚区不同密度下均较大,而玉米品种正红431的叶面积指数相对较小。靖单14号、靖单15号和金玉838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在品种间表现较好并且相对较稳定,保证了花后干物质的快速积累与籽粒产量形成同步进行。5.一年多点区域试验分析结果表明,金玉838、靖单15号和靖单14号在五各玉米亚区的表现均较好,先玉1171具有特殊适应性,在安顺和兴仁试验点表现较好,正红431综合表现一般,而仲玉3号和新中玉801的综合表现较差。6.利用GGE双标图分析结果表明,在低密度条件下,丰产性和稳定性均表现较好的品种为先玉1171、靖单14号、靖单15号;而先玉1171、靖单14号、靖单15号在安顺、金沙和兴仁的适应性较好,金玉838在铜仁和威宁的适应性较好。高密度下丰产性由高到低依次为靖单14号、先玉1171、靖单15号和金玉838等,稳定性高低依次为靖单15号、仲玉3号和正红431。金玉838、靖单14号在金沙和威宁的适应性较好,先玉1171和靖单15号在安顺、铜仁和兴仁的适应性较好,新中玉801、正红431和仲玉3号在各玉米亚区不同密度下适应性均较差。综上所述,不同种植密度下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相对较好的品种为靖单14号、靖单15号、先玉1171和金玉838,而其余品种的综合表现较差。(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高亚娟[3](2018)在《解读渭北旱原不同量秸秆覆盖对农田环境及春玉米生理生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渭北旱原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春玉米的生产过程中对于自然降水的依赖性是非常强的。但由于气候原因,渭北旱原的年降水量波动较为剧烈,同时季节性降水分部也十分不均匀,加上原本土壤肥力较差的因素,使得渭北旱原的春玉米产量一直处于不稳定且难以提升的状态,对于该地区粮食安全以及农业的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在科研人员的不断研究之下发现,通过秸秆覆盖,不但可以更有效的降低土壤中水分(本文来源于《农民致富之友》期刊2018年24期)

王碧莹[4](2018)在《肥密互作对不同生态区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辽宁省很多地区存在着玉米种植密度较低和施肥量过高的现象,不利于产量的提高,同时污染了环境。本试验采用裂区法,在辽宁省不同的叁个生态区,辽南(海城)、辽西(黑山)、辽北(铁岭),选择紧凑型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半紧凑型品种良玉99作为试验材料,设置了四个密度处理和叁个施肥量水平。于玉米的不同生育期对各处理进行了形态、光合、产量、品质指标的测定,研究肥密互作对辽宁省不同生态区春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为挖掘辽宁省春玉米增产潜力和肥料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两品种穗长、行粒数在3个生态区均随着密度的增加总体呈降低趋势。辽南、辽北地区两品种秃尖长随着密度的增加有所增大。在辽南地区郑单958在常量施肥,6.75万株/hm2条件下产量为最高值16269kg/hm2,良玉99在减量施肥20%,5.25万株/hm2条件下产量为最高值14213.85kg/hm2;在辽西地区郑单958在减量施肥20%,6.75万株/hm2条件下产量为最高值13366.65kg/hm2,良玉99在减量施肥10%,6.75万株/hm2条件下产量为最高值12629.4 kg/hm2;在辽北地区郑单958在减量施肥10%,7.5万株/hm2条件下产量为最高值12367.35kg/hm2,良玉99在减量施肥20%,7.5万株/hm2条件下产量为最高值12239.1kg/hm2。郑单958四种密度下平均产量在辽南、辽西及辽北地区分别为F1、F2和F3处理下达到最大值,良玉99四种密度下平均产量在辽南和辽西地区F2处理下产量最高,辽北地区在F3处理下产量最高。说明不同生态区的最佳施肥量不相同,过高的施肥量反而不利于产量的形成。2.郑单958和良玉99叶面积指数随生育期推进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在开花期和灌浆前期保持较高值,生育后期持绿性较好且与开花期相比下降幅度较低。LY99减量施肥处理下叶片在灌浆后期持绿性好于常量施肥处理,开花期叶面积指数下降幅度也低于常量施肥处理。增大种植密度可以增大两品种的光合作用面积和群体叶面积指数,使叶绿素含量也有所提高,这有利于增强玉米的净光合速率等光合性能,有利于增大产量。但密度过大个体之间竞争加剧,群体优势无法发挥作用,反而不利于增产。适当减少施肥量使两品种的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都有所提高,而且延长了二者的高值持续期,增强了光合速率,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产量。3.良玉99株高在各肥密处理下均高于郑单958。在常量施肥条件下,良玉99穗位高在各密度处理下普遍高于郑单958。两品种株高和穗位高随施肥量减少均呈增加趋势,但增幅不明显。两品种茎粗在密度增大处理下均有所减小,植株茎秆变细,茎秆强度降低。相同密度处理下,施肥量降低,各生态区倒伏率有所下降,说明减量施肥措施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倒伏率。良玉99在叁个试验地倒伏率几乎为零,说明良玉99玉米品种在辽宁省辽南、辽北、辽西叁个生态区均有较好的抗倒性。4.叁个生态区两玉米品种籽粒平均蛋白质含量辽北﹥辽南﹥辽西;淀粉含量辽西﹥辽南﹥辽北;脂肪含量辽北﹥辽西﹥辽南。密度对两玉米品种的品质影响不显着。(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8-06-20)

敬琴[5](2018)在《干旱胁迫对春玉米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对玉米产业的高产、稳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其中,干旱灾害的发生会对作物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农业灌溉需水与水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这就要求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因此高效节水农业灌溉的发展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研究玉米全生育期内的需水临界期的生理耗水规律,进行适时适量灌溉从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对于全面建设节水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依托川中丘陵区典型作物生理需水指标与土壤水分关系研究项目,以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选育仲玉3号春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四川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简阳玉成试验站,布置遮雨棚,分别在拔节-抽雄期、扬花-吐丝期、灌浆-乳熟期进行水分梯度控制试验,利用LC-pro±光合仪测定了春玉米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等生理生态指标,HH2型土壤湿度计、DIK-3521等仪器对土壤含水率、土壤水吸力进行测定。通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利用SPSS和EXCEL软件对春玉米生理生态指标和土壤水分指标进行定量研究,结论如下:(1)干旱胁迫期间,拔节-抽雄期春玉米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日变化趋势比较相近,都是呈单峰曲线。T3(21%)、T4(18%)、T5(15%)日动态峰值较T1(27%)T2(24%)有所提前,出现于上午9:00左右。水分利用效率均值T3(21%)>T5(27%)>T4(18%)>T2(24%)>T1(27%)。表明一定程度的干旱胁迫有利于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通过方差分析得到:拔节-抽雄期对春玉米实施干旱胁迫,随着干旱胁迫程度加深,春玉米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都呈现递减的规律。(2)扬花-吐丝期进行水分控制,当土壤水分下降至T3(21%)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日动态峰值都出现明显提前。当水分梯度下降至T3(21%),各项生理生态指标出现显着变化,下降速率增快。随着干旱胁迫程度进一步加深,各项生理生态指标均表现呈停滞状态,如气孔关闭、蒸腾速率下降、同时净光合速率降至负值,光合作用微弱,随之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和干物质积累都产生不可逆的危害。干旱后复水,T4(18%)T5(15%)出现补偿效应,各项生理生态指标均得到大幅度提升。(3)灌浆-乳熟期,春玉米受到水分控制,T1(27%)、T2(24%)水分下的春玉米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日动态变化峰值出现在午后,全天保持在较高水平。灌浆-乳熟期对春玉米实施干旱胁迫,各生理生态指标对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未呈现一致性的增减规律。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与水分利用效率的最大值都出现在T1(27%)水分水平,但蒸腾速率最大值出现在T2(24%)。(4)不同生理阶段干旱对春玉米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研究中,水分梯度在T1(27%)时,水分利用效率WUE表现出拔节-抽穗期>扬花-吐丝期>灌浆-乳熟期,蒸腾速率(E)、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均值表现为灌浆-乳熟期>扬花-吐丝期>拔节-抽穗期。水分梯度控制在T2(24%)的时候,春玉米拔节-抽穗期受到显着差异。当水分下降到T3(21%)及以下梯度时,生理生态指标在扬花-吐丝期表现出显着差异性。(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8-05-01)

牟鸿燕[6](2018)在《半湿润区不同覆盖模式的土壤生态效应和对春玉米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半湿润区不同种植模式的土壤生态效应,以及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了四种覆盖模式进行了大田实验。4种覆盖模式分别是秋季地膜覆盖(PA)、秋季垄膜集雨(RH)、播前地膜覆盖(PS)和秋季秸秆覆盖(SA),以平作不覆盖为对照(CK),通过叁年试验研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研究结果为完善旱区农业技术体系以及评价不同覆盖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1.不同覆盖模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1)不同秋季覆盖处理对播前土壤水分有显着影响,PA、SA和RH均能够显着提高播前土壤水分,3a试验期间0-200cm土层土壤储水量分别平均较CK提高61.3mm(11.74%)、46.1mm(8.83%)和35.4mm(6.79%)。RH有良好的蓄水保墒效果,但在冬春季蒸发量显着高于PA和SA(P<0.05),3a试验期间较CK提高24.8mm-47.0mm(4.95%-9.13%)。在春玉米生育期中,PA和PS能够显着提高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P<0.05),至扬花灌浆期60-1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快速下降,玉米生育后期120-2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低于其他处理(P<0.05)。RH集雨效果明显,雨后上层土壤含水量较其他处理显着提高,但是长时间干旱少雨会使RH上层土壤含水量快速下降。2.不同覆盖模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不同覆盖模式对土壤温度影响不同,PA处理在苗期、拔节期和杨花灌浆期0-25cm土壤温度分别比CK提高3.4°C、2.4°C和1.1°C,PS与PA之间没有显着差异;SA在整个生育期都有明显的降温效应,在苗期、拔节期和杨花灌浆期0-25cm土层平均土壤温度分别比CK降低2.3°C、2.6°C和3.3°C;垄膜集雨处理0-25cm土层土壤温度较CK在生育前期没有显着差异(P>0.05),生育中后期低于CK,,扬花期和灌浆期0-25cm土层土壤温度分别较CK降低1.6°C和1.9°C。3.不同覆盖模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呼吸的影响良好的水温条件能够促进有机质的转化,增强土壤呼吸作用,最终减少土壤中有机质含量,PA和PS的土壤呼吸速率显着高于CK(P<0.05),平均较CK增加66.08%和41.95%,有机质含量相较于CK在40-60cm土层出现逐渐下降的趋势;RH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在2015年较CK没有显着差异,在2016年和2017年则较CK显着降低;秸秆覆盖能够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3a平均较CK提高31.56%,秸秆覆盖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在2016年与CK没有显着差异,在2017年显着高于CK。4.不同覆盖模式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不同覆盖处理对玉米生长可产生显着影响(P<0.05)。PA处理在播后0-60d地上部生物量平均较CK提高40%-300%;PS在出现春旱的年份玉米苗期生长较PA差,但其增温效果在覆膜后促使水分上移,较CK显着促进了玉米出苗和苗期生长,播后60d地上部生量与PA没有显着差异(P>0.05);3a试验期间RH处理播后0-60d地上部生物量较CK提高36.12%-290.37%;SA处理仅在干旱年份表现为较CK出苗早,地上部生物量增加速率也显着大于CK,播后60d地上部生物量较CK提高64.48%(P<0.05)。5.不同覆盖模式对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1)不同种植模式下,PA在3a的产量均最高,主要表现在百粒重显着增加,PS与RH的产量较PA在丰水年没有显着差异,在干旱年较PA降低,PA、PS和RH的产量3a平均较CK提高19.72%和16.69%和17.24%。3a试验期间PA的稳产效果最好,PS和RH次之。SA仅在冬春季出现干旱的2016年有显着的增产效果,较CK增产2007kg.hm~(-2)(18.87%);2015年和2017年分别较CK减产,减产幅度为3.01%-7.20%。(2)PA、PS和RH处理均有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叁年平均分别较CK提高3.80kg.hm~(-2).mm~(-1)(14.41%)、4.38 kg.hm~(-2).mm~(-1)(16.88%)和3.07 kg.hm~(-2).mm~(-1)(12.04%)。SA仅在春旱的年份水分利用效率显着高于CK(p<0.05),较CK提高2.48 kg.hm~(-2).mm~(-1)(8.58%)。(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宋梓璇[7](2018)在《东北黑土区春玉米控释肥施用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明显,表现在: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农田土壤属于农村与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建设范畴,是农业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代农业通过施用大量化肥、农药、机械动力等作业,造成了农田土壤系统有机质和养分的亏损,使农田生产力下降。2016年中国环境公报也指出我国现有耕地总体质量偏低,存在土壤养分失衡、肥效下降、环境恶化等突出的生态问题。东北地区土壤为典型黑土,当地雨养玉米单作系统最为普遍,约65%的耕地种植了玉米,占据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33%和全国玉米产量的36%,一次性施肥在该地区非常普遍。控释肥作为新型肥料,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氮素损失具有积极作用,目前针对控释肥的研究多集中在作物产量水平及作物性状等方面,但对其施用下生态环境效应并不明确,土壤N_2O排放与氨挥发特征研究尚不明晰。因此,本研究以东北春玉米种植模式为例,以N_2O排放和氨挥发研究为重点,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和德尔格氨管法(DTM法)研究了不同处理(对照处理(CK),农民常规施肥处理(施氮量为180kg N/hm~2,FP)、控释肥施氮量180 kg N/hm~2处理(CRF180)和控释肥施氮量144 kg N/hm~2处理(CRF144))下土壤N_2O排放和氨挥发动态变化特征及总量,探讨了土壤肥力及变化,并分析了其经济效益和劳动力成本,为控释肥的推广应用及施用下环境效应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东北春玉米农田土壤N_2O排放峰主要出现在施肥事件后,基肥施用后持续6天左右,追肥施用后持续13~15天,基肥施用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N_2O排放通量最高峰值为0.061mg·N·m~(-2)·h~(-1),控释肥处理N_2O排放通量最高峰值为0.086 mg·N·m~(-2)·h~(-1);追肥施用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N_2O排放通量明显升高并且大于控释肥处理。玉米生长季内氨挥发峰值均出现在施肥后(基肥和追肥)第1~2天、第11~12天左右,施基肥后氨挥发平均速率CRF180>FP>CRF144(1.00>0.93>0.92 kg·hm~(-2)·d~(-1)),施用追肥后氨挥发平均速率表现为FP>CRF180>CRF144(2.61>2.39>2.34 kg·hm~(-2)·d~(-1))。(2)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WFPS)及土壤无机氮含量(NO_3~--N、NH_4~+-N)是影响N_2O排放和氨挥发的主要环境因素。春玉米生长季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与CK处理N_2O排放存在显着性相关(P<0.05);但由于温度、水分、氮素等因子的交互作用掩盖了其对施肥条件下土壤N_2O排放和氨挥发的影响,因此,4个环境因素与各个施肥处理土壤N_2O排放及氨挥发的相关性不显着。(3)控释肥施用能够减少N_2O排放总量,在相同氮肥施用量的条件下,CRF180处理能减少N_2O排放总量19.21%,而CRF144处理,在减少20%氮肥施用量条件下能在保持农作物产量的同时,显着减少土壤N_2O排放总量33.89%(P<0.05);氨挥发总量则表现为CRF180>FP>CRF144,等氮量控释尿素处理相对农民习惯施肥处理虽然氨挥发总量略有增加,但不显着(P>0.05),在相同氮肥种类不同施氮水平下,CRF144较CRF180处理降低土壤氨挥发总量17.65%。(4)本试验条件下,控释肥处理能够保障作物产量,与FP处理差异不显着(P>0.05),CRF144较FP处理显着提高了氮肥农学效率13%和氮肥生产效率17.47%(P<0.05);CRF144处理比农民习惯施肥处理每公顷增加农民收入254.6元,且在减少追肥劳动力方面较有优势。综合考虑作物产量、环境效益(N_2O排放、氨挥发)、氮肥利用效率及劳动力投入状况、经济效益,在现有施氮量基础上减量20%,并且施用控释肥是该地区春玉米农田减肥增效适宜的推广技术。(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8-05-01)

闫鹏,陈源泉,张学鹏,陶志强,杨肖蕾[8](2016)在《河北低平原区春玉米一熟替代麦玉两熟制的水生态与粮食安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针对河北低平原区水资源日益短缺的现状,于2011—2014年在河北省吴桥县开展田间试验,以小麦?玉米两熟制(WS)为对照,设置零灌溉春玉米一熟制(SMRF)和适水条件下春玉米一熟制(SMSW)2种种植模式,共3个处理,研究该区改传统高耗水的小麦?玉米两熟制为春玉米一熟制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周年耗水量SMSW、SMRF较WS分别降低48.4%和54.2%;冬小麦耗水主要来自灌溉水和土壤储水,试验年间降雨仅能满足冬小麦耗水总量的32.9%,春玉米生育期内耗水主要来自降雨,试验年间SMSW和SMRF生育期内有效降雨总量分别满足春玉米耗水总量的91.9%和94.9%。SMSW和SMRF周年产量平均较WS分别降低24.4%和45.8%。SMSW和SMRF水分利用效率较WS平均分别高24.8%和0.3%。SMSW和SMRF的经济效益较WS平均分别减少5.2%和36.8%。经济水分利用效率SMSW和SMRF较WS平均分别高56.7%和17.5%。当下WS较SMSW仍具有一定的产量和效益优势,但WS对地下水灌溉依赖严重;而SMSW的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水分利用效率显着高于WS,未来随着春玉米高产技术体系的成熟,春玉米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在我国粮食总产、库存、进口"叁增"的"新常态"下,该区改小麦玉米两熟为春玉米一熟具有兼顾水生态和粮食安全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周志明,张立平,曹卫东,黄元仿[9](2016)在《冬绿肥-春玉米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冬闲田种植绿肥是中国华北地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之一。文章基于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理论,结合绿肥作用特性,选取农产品供给、气体调节、土壤养分累积、土壤保持和水分涵养5类服务功能,采用生态经济学方法,构建了冬绿肥-春玉米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华北主要豆科绿肥作物毛叶苕子(Vicia villosa Roth)和非豆科绿肥作物二月兰(Orychophragmus violaceus)轮作春玉米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并与春玉米单作对照。结果表明,二月兰、毛叶苕子轮作春玉米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分别为7.14和6.90万元·hm-2,较常规春玉米单作分别提高23.45%和19.15%。冬绿肥-春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中,气体调节价值最高,占总价值的60.84%~61.13%;其次为农产品供给功能价值,占总价值的19.92%~20.30%;其他功能价值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水分涵养功能、土壤养分累积功能和土壤保持功能。两种冬绿肥轮作春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在土壤养分累积功能价值上表现差异最大,二月兰-春玉米主要表现为提高土壤有效磷和有机质累积价值,毛叶苕子-春玉米则主要表现为提高土壤碱解氮累积价值。该研究实现了对冬绿肥引入农田的综合价值核算,有利于全面认识绿肥的综合效益,同时可为种植绿肥的生态补偿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郭庆瑞,郭凤琴,殷建军[10](2015)在《山西省春玉米生态分布及高产高效栽培》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山西省春播早熟区玉米自然状况,以高产高效为宗旨,课题组通过多年来对玉米品种配套技术的研究,总结出了适宜该区的"两高、两增、叁防、两适"的栽培技术。(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科技》期刊2015年06期)

春玉米生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首先选择20个春玉米品种,设置不同密度,开展品种筛选试验,以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分析筛选出综合表现较好的耐密植宜机收品种;再以7个表现较好的耐密植宜机收品种为材料,在贵州省5个玉米亚区分别设置试验点,通过对各品种在不同玉米亚区的农艺性状、机收性状和产量及产量性状等指标的分析,采用变异系数法、高稳系数法、GGE双标图分析等综合评价各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以期为贵州省各玉米亚区耐密植宜机收春玉米品种选育和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20个玉米品种(组合)在不同密度下的农艺性状、机收性状、产量性状及产量等指标进行主成分和隶属函数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先玉1171、仲玉3号、金玉306、正红6号、金玉838、黔单16号、渝单8号和新中玉801等品种的耐密植宜机收综合表现较好,可进一步在各玉米亚区进行生态适应性研究。2.在5个玉米亚区,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不同品种的株高、穗位高、茎粗、穗高系数等农艺性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增密后玉米植株平均株高、穗位高普遍高于低密度,极少数品种在某个玉米亚区的株高、穗位高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减小,但差异并不明显。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先玉1171和靖单15号的穗位高系数在各玉米亚区均相对较小。3.在5个玉米亚区中,同一玉米品种植株茎秆的穿刺强度、压折强度和压碎强度随着地上节位的增加而减小,同一品种、同一节位、不同密度下的穿刺强度、压折强度和压碎强度表现随着密度的增大对应节位的茎秆强度也随之减小。不同种植密度下植株茎秆地上第3、5、7节的穿刺强度、压折强度和压碎强度值均较大的品种是仲玉3号、靖单14号、金玉838和靖单15号,说明其抗倒伏能力较强。4.在5个玉米亚区2种密度下金玉838和靖单14号的叶面积指数在5个玉米亚区不同密度下均较大,而玉米品种正红431的叶面积指数相对较小。靖单14号、靖单15号和金玉838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在品种间表现较好并且相对较稳定,保证了花后干物质的快速积累与籽粒产量形成同步进行。5.一年多点区域试验分析结果表明,金玉838、靖单15号和靖单14号在五各玉米亚区的表现均较好,先玉1171具有特殊适应性,在安顺和兴仁试验点表现较好,正红431综合表现一般,而仲玉3号和新中玉801的综合表现较差。6.利用GGE双标图分析结果表明,在低密度条件下,丰产性和稳定性均表现较好的品种为先玉1171、靖单14号、靖单15号;而先玉1171、靖单14号、靖单15号在安顺、金沙和兴仁的适应性较好,金玉838在铜仁和威宁的适应性较好。高密度下丰产性由高到低依次为靖单14号、先玉1171、靖单15号和金玉838等,稳定性高低依次为靖单15号、仲玉3号和正红431。金玉838、靖单14号在金沙和威宁的适应性较好,先玉1171和靖单15号在安顺、铜仁和兴仁的适应性较好,新中玉801、正红431和仲玉3号在各玉米亚区不同密度下适应性均较差。综上所述,不同种植密度下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相对较好的品种为靖单14号、靖单15号、先玉1171和金玉838,而其余品种的综合表现较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春玉米生态论文参考文献

[1].郑毅,胡金标,周光.春玉米—秋大豆—青菜生态高效模式种植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9

[2].罗英舰.贵州春玉米耐密植宜机收品种生态适应性研究[D].贵州大学.2019

[3].高亚娟.解读渭北旱原不同量秸秆覆盖对农田环境及春玉米生理生态的影响[J].农民致富之友.2018

[4].王碧莹.肥密互作对不同生态区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8

[5].敬琴.干旱胁迫对春玉米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D].成都理工大学.2018

[6].牟鸿燕.半湿润区不同覆盖模式的土壤生态效应和对春玉米生长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7].宋梓璇.东北黑土区春玉米控释肥施用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

[8].闫鹏,陈源泉,张学鹏,陶志强,杨肖蕾.河北低平原区春玉米一熟替代麦玉两熟制的水生态与粮食安全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6

[9].周志明,张立平,曹卫东,黄元仿.冬绿肥-春玉米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生态环境学报.2016

[10].郭庆瑞,郭凤琴,殷建军.山西省春玉米生态分布及高产高效栽培[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5

标签:;  ;  ;  ;  

春玉米生态论文-郑毅,胡金标,周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