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英汉广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广告语,文化差异,翻译策略,修辞手法
英汉广告论文文献综述
宋连莹[1](2019)在《英汉广告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翻译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告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的商品交流日益密切,广告翻译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分别从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角度对英汉广告语的差异进行分析,提出相关翻译策略。(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9年16期)
傅利,赵鑫[2](2019)在《零度偏离视角下英汉广告语修辞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英汉广告语中的修辞策略主要包括语义修辞和结构修辞,选取其中较为典型的比喻修辞格和双关修辞格进行研究,基于英汉典型的广告语语料,借助零度偏离理论,分析了英汉广告语中修辞的偏离类型及其偏离的理据,其理据在于使用比喻修辞格对本体的零度偏离、双关修辞格对词义和语音的偏离,这为今后的英汉广告语修辞对比研究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广告设计者创作广告文案提供全新的思路和视角。(本文来源于《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张鑫[3](2019)在《多模态隐喻视角下英汉护肤品广告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语言学和广告学研究中,隐喻和广告都是研究的热点。隐喻贯穿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不仅是一种修饰语言的手段,更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广告作为信息时代重要的媒介手段,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消费和生活。在商业广告中,广告商运用了大量的隐喻,这样能去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指导他们记住和认识到广告,说服消费者去买这种产品和服务。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单一的语言媒介逐步被图像、声音、文字等各种媒介符号相互交融的模式所代替,它们共同推动人类信息沟通、情感交流方式的革新。隐喻成为识解多模态信息加工的最佳路径。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Forceville为代表的语言学家开始将局限于语言学领域的概念隐喻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并将其扩展到跨学科的多模态隐喻平台。多模态隐喻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隐喻模式参与意义的建构。其动态性和叙事性的特点使源域和目标域更加生动,并且丰富了概念隐喻。Forceville认为隐喻不仅限于语言模态,它本质上是概念化的而非语言性的。因此,隐喻不仅仅通过语言来实现,还通过如声音、图像、颜色、手势等其他非语言模态实现。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和多模态隐喻理论为指导,选取了叁种世界知名护肤产品,通过建构多模态隐喻识解的认知模型,对英汉版本广告中的多模态隐喻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并试图找出其异同背后的认知动因。经过研究,本文实现了以下几点探究:第一,多模态隐喻理论是分析叁对广告中模态建构的有效工具。本文建立了用于分析叁对护肤品广告的六个认知模型,来分析视觉模态、听觉模态以及语言模态是如何相互作用来传递隐喻含义的。第二,中西方国家都倾向于结合叁种模态来创造和解码广告。原因很简单,这叁种模态之间是互补的。但在模态搭配中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第叁,通过对这六个认知模型的分析,本文发现中西方在广告中使用视觉模态的倾向大于声音和语言模态。这是因为视觉信息可以很容易解码。第四,英文版的广告似乎使用较少的语言表达。它们设法运用图片和声音来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广告的风格倾向于更具艺术性和想象力。而中文版广告更注重文字和图片模态的解释力,文字模态在传递广告信息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第五,通过对比分析,本文试图找出造成英汉护肤品广告中多模态异同的认知动因。英汉广告创作的差异,可以由环境、生理、社会、文化等因素所决定。总之,通过本文的探索,我们可以发现广告的创作和解读必须以多模态隐喻理论为基础。尽管它不是用来分析所有广告的标准,但该理论是创作和识解广告的一个比较实用的方法。对大多数观众来说,他们厌烦广告的原因是他们不知道广告的评价标准。本文为广告设计者尝试性地提供广告设计的思考维度及其整合模式,同时也为广告受众提供了理解广告语篇的路径。(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戴丽[4](2019)在《从关联理论和概论整合理论的角度分析英汉商业保险广告中的双关语》一文中研究指出广告是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给受众留下印象,广告商们非常注重运用语言策略,而双关语是最常被用到的语言修辞手法之一。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重要补充,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使得购买商业保险更便利,例如支付宝和微信平台均相继推出了商业保险产品。本文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关联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对英汉商业保险广告双关语的解读过程进行定性分析,旨在探讨两个理论在双关语研究上的整合性运用,同时对收集的400条英汉商业保险广告进行定量分析,旨在研究双关语在其中的出现频率和类型以及英汉广告中双关语使用的异同。本文得出以下几点结论。首先,关联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的整合性运用对商业保险广告双关语具有强大的解释力。一方面,关联理论为双关语意义的理解提供了认知总原则,另一方面,概念整合理论通过心理空间的映射和合成将意义的心理构建过程生动地展现了出来。其次,英汉商业保险广告中最常出现的双关语类型大部分是语义双关,部分是谐音双关。汉语商业保险广告中双关语出现的频率高于英语商业保险广告,并且汉语广告中谐音双关的占比远高于英语广告。(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1)
高利利[5](2019)在《广告语中的英汉语言和文化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文化要素和民族特征的不同,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存在较大的区别。广告语作为一种特殊应用语言,其使用规则和使用目的也具有特殊性。本文对比英汉广告语实例,从广告语的差异上来分析英汉两种语言。(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9年09期)
王硕[6](2019)在《英汉公益广告语篇章模式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篇章模式是语篇组织的宏观结构。广告分为商业广告和非商业广告。以往关于广告语篇篇章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商业广告。而非商业广告,尤其是公益广告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是对现有广告语篇篇章模式研究的补充。本文的研究问题如下:第一,中英文公益广告语篇的篇章模式是如何分布的?第二,中英文公益广告的篇章模式有哪些特点?第叁,其反映的文化差异是什么?本文收集了20篇英文和20篇中文公益广告,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霍伊的篇章模式理论和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对这些公益广告语篇篇章模式的分布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探索其反映的文化差异。本研究有以下发现:(1)中英文公益广告的篇章模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单一化篇章模式和多样化篇章模式。就单一化篇章模式而言,问题-解决模式是中英文公益广告语篇中最常见的一种篇章模式。愿望-实现模式和问题-回答模式在中文公益广告中分布更为广泛。英文公益广告篇章模式的类型更为丰富,其中包含了机会-获得模式和填充知识空缺模式,而这两种篇章模式在汉语公益广告中较为罕见。多样化篇章模式而言,其在中文公益广告中分布更为广泛。(2)对于中英文公益广告篇章模式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在中文公益广告的问题-解决模式中,其问题涉及了道德教育,而其在英文公益广告中较为少见。英文公益广告中的问题解决模式多直接说明问题,而该模式在中文公益广告中更多以情景开始,再将问题娓娓道来。第二,在英文公益广告的目标-成就模式中,其目标更倾向于个人目标,而其在中文公益广告中更倾向于集体目标。第叁,多样化篇章模式在中文公益广告中更为常见,其中最为常见的组合形式是问题-解决模式和问题-回答模式。在中文公益广告语篇问题-解决模式中解决办法经常包含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第四,公益广告语篇的篇章模式中通常包含提倡成分,这与公益广告的功能是分不开的。提倡成分常体现为祈使句,给公众提供建议、鼓励或警告。(3)就其反映的文化差异而言,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间接表达方式和直接表达方式。中国文化倾向于集体主义,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其表达更为间接委婉。而西方文化倾向于个人主义,受安格鲁-撒克逊文化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思维模式的影响,其表达更为直接并呈线性方式。中英文公益广告语篇篇章模式的分布和特点在这两种文化群体中是不尽相同的。公益广告中常常包含提倡成分,以教育和鼓励公众做对个人、集体和社会有益的事情。语篇的篇章模式不仅与文化因素有关,也与其语篇功能息息相关。本文对中英文公益广告语篇的篇章模式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期对不同文化群体间的交流及二语教学有一点启示。(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张言琰[7](2018)在《从目的论看饮品广告英汉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广告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国际交流的加深,中国消费者对国外饮料产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饮品广告翻译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该文以目的论为视角,探讨饮品广告英汉翻译的原则和方法,力求为提升饮品类广告翻译的质量而提供有意义的见解。(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8年18期)
何伟,耿芳[8](2018)在《英汉环境保护公益广告话语之生态性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和谐生态场所观为指导,以及物性系统理论为基础,对英汉环境保护类公益广告话语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二者对生态意义表征方式上的异同,从而为广告创作提供建议。研究发现,英文广告话语主要通过心理过程凸显生态意义,注重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结;中文广告话语主要通过动作过程表达生态意义,侧重人对自然的趋向意动。虽然两种方式都有益于环境保护,但鉴于目前我国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建议中文环境保护公益广告创作应多诉诸心理过程,并注重参与者的生命属性,以激发人们对自然的积极情感联结,这样才会促使人们自发自觉地采取环保行动。(本文来源于《外语电化教学》期刊2018年04期)
杨雪莹[9](2018)在《英汉广告语及标识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如果没有考虑到受众国家的文化心理,翻译出来的广告语言就会有悖于消费者的认知,并因而无法达到产品在受众国家的预期销售成果。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广告也面临着国际化。然而,东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决定了人们的审美情趣、消费心理以及对商品的认识度都存在着差异,有些差异甚至是天壤之别。人们对于不熟悉的东西都会不自觉地产生隔阂,并感觉到不同程度的不安全和排斥。这些陌生与隔阂主要来自于文化差异,包括人际关系﹑价值观与信仰﹑风俗习惯﹑语言﹑礼节等等。美国着名广告学家唐·舒尔茨的观点(本文来源于《财富生活》期刊2018年12期)
边瑞瑞[10](2018)在《英汉广告翻译中的文化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广告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可以直接展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适宜的广告翻译能使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更好地理解广告内容,了解商品属性。英汉广告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的问题,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文化差异和跨文化的交流。文章研究英汉广告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指出文化背景在英汉广告翻译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成才之路》期刊2018年21期)
英汉广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英汉广告语中的修辞策略主要包括语义修辞和结构修辞,选取其中较为典型的比喻修辞格和双关修辞格进行研究,基于英汉典型的广告语语料,借助零度偏离理论,分析了英汉广告语中修辞的偏离类型及其偏离的理据,其理据在于使用比喻修辞格对本体的零度偏离、双关修辞格对词义和语音的偏离,这为今后的英汉广告语修辞对比研究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广告设计者创作广告文案提供全新的思路和视角。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英汉广告论文参考文献
[1].宋连莹.英汉广告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翻译策略[J].现代交际.2019
[2].傅利,赵鑫.零度偏离视角下英汉广告语修辞对比研究[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张鑫.多模态隐喻视角下英汉护肤品广告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4].戴丽.从关联理论和概论整合理论的角度分析英汉商业保险广告中的双关语[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5].高利利.广告语中的英汉语言和文化差异[J].现代交际.2019
[6].王硕.英汉公益广告语篇章模式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7].张言琰.从目的论看饮品广告英汉翻译[J].海外英语.2018
[8].何伟,耿芳.英汉环境保护公益广告话语之生态性对比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8
[9].杨雪莹.英汉广告语及标识翻译中的文化差异[J].财富生活.2018
[10].边瑞瑞.英汉广告翻译中的文化差异研究[J].成才之路.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