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流域要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上虞,全域,长叁角一体化,曹娥江,绍兴市,国家战略,文化休闲,孝德,一体两翼,招商引资
流域要素论文文献综述
[1](2019)在《全流域 全时空 全要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全流域、全时空、全要素的理念,调整曹娥江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思路,成效日益显现,一批总投资超百亿元的重大文旅项目签约落户,荣获‘全国首批最具特色魅力旅游胜地’殊荣。提出‘溯源、塑造、物化、活化,上虞特色、现代特色、惠民特色’文创产业发展思路。”今年8(本文来源于《中国旅游报》期刊2019-12-20)
刘蛟,刘晓辉,刘铁,钱波[2](2019)在《驱动数据对流域水文模拟中不同结果要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流域水循环中各要素之间高度的非线性关系,使得驱动数据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研究变得复杂。结合站点实测和遥感的降水、温度和潜在蒸散发驱动数据,构建了叶尔羌河流域的8个MIKE SHE模型;根据方差分析模型(ANOVA)对模型"输入"与"输出"之间显着性影响检验的结果,以积融雪过程为例,剖析了驱动数据影响的具体表现。结果表明:相比站点数据,TRMM降水驱动的模型导致积雪输出的空间分布差异性更加明显;MODIS温度数据驱动的模型导致了中低山区的永久性薄层积雪覆盖更广,而高山区的储雪量更少;遥感蒸散发驱动的模型在积雪模拟方面并无显着差异。ANOVA对水文系统中要素之间的显着性假设检验,可为明晰驱动数据对水文过程的具体影响方式提供重要前提。(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梁晓燕,莫淑红,巩瑶,陈丽丽[3](2019)在《巴音河流域气象要素变化特性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展气象要素演变特征分析,对于高效利用当地水电、光热等清洁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德令哈气象站1956—2016年气象资料,采用趋势法、Mann-Kendall法、标准降水蒸发指数法等方法,分析了巴音河流域年和季节的平均气温、总降水量、降水日数和干旱情况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整体干旱趋于变缓;年和四季的平均气温、降水量以及SPEI值的Hurst指数H均大于0.5,即巴音河流域气温、降水和干旱变化存在着相同的持续性规律。(本文来源于《电网与清洁能源》期刊2019年10期)
周柯军,蒋晓君,戈国忠[4](2019)在《太湖新城流域河道治理及护岸设计要素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太湖新城流域河道治理及护岸设计要综合确定整治范围,合理制定相关整治内容和规模,在要素设计环节要把握好清淤、护岸和沿线景观设计,配合营造丰富多彩的水生态空间,为无锡实现从"运河时代"向"太湖时代"迈进的重大战略部署提供环境支撑与保障。(本文来源于《建材与装饰》期刊2019年29期)
孟佳颖,孟万忠[5](2019)在《流域文明传承的驱动要素分析——以山西黄河段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文明的实质就是流域文明,黄河流域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发祥地之一,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黄河中游的叁晋文化是黄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纵一横的基本形态,将黄土高原一分为二,形成独特的山西高原景观,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之一。黄土高原之土与黄河之水,水土交融,形成世界上独一无二流域景观。晋陕峡谷段是黄河唯一保留河流天然形态自然流淌的河段,是黄河最健康、最具生命力、最能体现黄河文明的部分。奔腾不息的黄河水,为黄河文明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驱动力,是黄河流域文明绵延千年的根本所在。(本文来源于《叁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储昭升,高思佳,庞燕,王圣瑞,熊仲华[6](2019)在《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特征、存在问题及生态保护修复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洱海作为我国水质较好湖泊的代表,也是我国"新叁湖"重点保护湖泊之一,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是洱海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破解当前洱海保护治理难题的必然要求。系统阐述了流域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特征,诊断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修山育林、净田治河、修复宜居、增容保水"的思路,以提升洱海水质为核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施策、系统治理,明确生态保护修复总体目标和绩效指标,提出优化流域生态空间,强化山体林区生态修复,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强化入湖河流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洱海水生态调控与修复,提升流域环境监管能力等一系列任务措施,形成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方案,为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保护治理工作提供总纲和指导,同时也为洱海保护治理和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易灵,周庆欣,庞远宇,刘伟[7](2019)在《人类活动对珠江流域主要水文要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文特性及规律是流域治理、开发、保护及管理的依据和基础,水文特性既有成因上特有的规律,又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影响。针对人类活动对珠江流域主要水文要素的影响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了人类活动对珠江流域径流量、洪水量级、水位流量关系以及泥沙的影响,给出了人类活动对珠江流域主要水文要素的影响结论,为下一步流域治理规划、水文计算及工程设计等提供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水文》期刊2019年04期)
李烁阳[8](2019)在《渭河流域水文气象要素演变特征及径流演变归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增加与大自然提供可用水资源的水量所形成的矛盾日益加剧,其最直观的表现为河道径流的减少与干枯。河道径流的这种变化正是流域水循环水文要素发生变化的综合反映。本论文在此背景下,以渭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流域水循环理论,运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和SWAT模型来综合定量分析水循环过程中的水文气象要素演变特征及径流演变归因。研究成果对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及全流域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及土地资源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流域潜在蒸发量,并采用滑动平均值法、M-K趋势检验法、滑动t检验和Morlet小波等方法对流域水文气象要素降水、气温、蒸发量和径流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60~2016年降水呈不显着的减少趋势,其变化率为-0.93mm/a,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41.2mm,空间分布呈现出“东南多西北少”的特征。潜在蒸发量和气温均呈现增加趋势,气温升高显着而潜在蒸发量增加不显着。流域内各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均呈显着减少趋势,根据径流变化突变点分析将研究时段划分为基准期1960~1970和变化期1971~2016年;根据Morlet小波周期性分析,径流变化的周期约为23年左右,其中1965~2009年经历了 2个完整的丰枯变化周期。(2)采用SWAT模型模拟渭河流域的径流量。在建模过程中生成了 121个子流域和850个水文相应单元的数据库,采用“先支流后干流,先上游后下游”的方式对各水文站控制区域的模型参数进行逐级率定,并利用Nash-Suttcliffe效率系数(E_(NS))、决定性系数(R~2)和相对误差(R_e)叁个指标对模型的模拟效果进行评定。结果显示各站的E_(NS)和R~2均在0.5以上,个别站达0.8以上,各站模拟相对误差在25%以下,大多数站点的相对误差均在15%以下。模拟结果表明SWAT模型在该地区具有较好的适用性。(3)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GIS迭加图层的方式分析了 1980年、2000年和2015年叁期土地利用变化情况,2015年土地利用情况与1980年相比利用变化区域面积仅占总面积的3.56%,土地利用变化的面积较小。运用SWAT模型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的影响,表明由土地利用变化引起径流减少较小。通过设置单一土地利用变化情境,揭示单一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的影响,分析表明中下游径流变化对土地利用变化更敏感。(4)通过分析研究将径流变化的影响因素归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两大类。对渭河流域华县水文站径流变化进行的归因分析表明1971~1993年年径流量相比基准期1960~1970年减少了 28.78亿m~3,其中由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引起径流减少量的贡献率分别为65.13%和34.86%;1994~2016年年径流量与基准期相比减少了 51.60亿m~3,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贡献率分别为43.36%和56.64%。对汛期和非汛期进行的归因分析表明汛期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影响强度大于非汛期。(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刘朋[9](2019)在《变化环境下岩溶区流域水文气象要素演变规律及径流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下,我国河川径流在时空分布上发生了明显变化。深入认识径流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能够更加合理的开发利用水资源,同时也能够为相关水利部门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基于此,本文以“变化环境下岩溶区流域水文气象要素演变规律及径流影响研究”为题开展研究。主要内容及成果如下:(1)运用趋势综合分析、变异综合诊断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澄碧河流域水文气象要素的演变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55a流域内降水和径流都表现为不显着下降趋势,降水未发生变异,径流在1998和2014年发生变异,第一主周期分别为6a和20a;气温、蒸发和潜在蒸散发均呈显着上升趋势,分别在1985年、1993年和1985年发生变异,第一主周期分别为20a、5a和20a;Hurst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各气象要素在未来均表现为增加趋势,而径流将继续保持减少趋势。(2)利用年内分配比例、集中期和基尼系数等指标对澄碧河流域径流年内分配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径流年内分配呈“不对称单峰型”分布,夏季和秋季径流约占全年径流的85%,汛期径流约占全年径流的90%;由径流年内分配的不均匀系数、集中期和基尼系数等指标的计算结果可知,流域径流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变化幅度较大,集中期主要在7月份,径流年内分布不均匀的主要原因是个别月份径流量较大。综合各种特征指标的趋势分析结果可知,随着时间推移,澄碧河流域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性越来越低,逐渐由不均匀向相对均匀转变。(3)基于ESMD和HHT法对太阳黑子、ENSO事件、涛动指数和季风指数的分解结果表明,气候因子均存在多时间尺度性和变化趋势性,且与流域内径流表现出来的周期相近;交叉小波的计算结果显示,流域径流与气候因子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振荡周期;相关性分析的检验结果也显示,流域内径流与气候因子存在不同程度的显着相关性。说明这些气候因子在一定程度上能对澄碧河流域径流变化产生影响。(4)采用Budyko水热耦合模型、SCRCQ法和弹性系数法,定量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基于Budyko水热耦合模型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46.33%和53.67%;基于SCRCQ法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40.43%和59.57%;基于弹性系数法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44%和56%。叁种方法的计算结果显示,人类活动对澄碧河流域径流变化的贡献率大于气候变化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6-01)
黄玉莹[10](2019)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典型湿地环境要素的多源遥感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湿地作为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具有调节河川径流、抵御洪水、提供工农业和生活用水、改善气候、繁衍水生动植物、沟通航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以及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多种功能。目前,国际研究表明,淡水资源的供应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人口的快速增长、工业化、城市化、农业发展以及大量用水的生活方式的转变而导致全球性的水资源匮乏危机,当前大概20%的人口缺乏安全的饮用水;为此,对湿地环境要素的研究是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在以往的研究中,对湿地环境要素的研究多基于传统的水文监测,但其受经济发展水平、气候等其他限制条件往往集中分布在特定区域,而很多区域分布极少,加上记录数据不易获取等因素,极大的限制了研究和管理应用需求。此外,有限数量的站点观测资料,难以有效地反映湿地长时间序列变化,更难以反映空间特征。因此,对湿地水文要素的研究需要结合多源遥感数据和RS技术,进一步分析各水文要素的变化趋势。澜沧江—湄公河作为一条国际大河,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影响着多国社会经济发展,是国际研究热点区域。因此,本文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内最大的淡水湖—洞里萨湖为例,对其水文要素进行研究。本文以MOD09A1地表反射率数据、卫星测高数据、Landsat-5及Landsat-8数据、TRMM 3B42V7降雨数据为基础数据,采用单波段阈值法、MNDWI指数和增强植被指数(EVI)、地表水指数(LSWI)以及EVI与LSWI的差值(DWELL)的组合运算,卫星测高水位计算以及辐射传输方程法,分别获取了洞里萨湖的水体面积、水位、水体表面温度数据,结合湄公河委员会官网公布的实测水文数据进行部分精度检验,分析各要素的变化趋势及原因,最后结合IPCC敏感性研究分析水体面积对降雨和气温的气候变化响应。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成果包括:(1)洞里萨湖水体面积监测基于MRT和ENVI软件,以MOD09A1地表反射率数据为数据源,采用单波段阈值法、MNDWI和组合运算法,监测洞里萨湖的水体面积。叁种方法提取水体面积的结果,在数值上,单波段阈值法和组合运算法相对接近,MNDWI水体面积则普遍低于其余两种方法;在空间上,单波段阈值法和MNDWI指数未能提取面积较小的水域,而组合运算法不仅能提取较小面积的水域,对含混合像元的水体也能较好的识别,其在叁种方法中提取效果最佳。洪水首先在湖泊东部(洞里萨河沿岸)及其沿南北流向的支流扩散,然后向西北部大面积扩增;水体面积最小值出现在4月至5月,最大值在9月至11月之间,多年平均水体面积为7029.59km2,干季的多年平均水体面积为5368.21km2,雨季的多年平均水体面积为9355.53km2。(2)洞里萨湖水位监测及验证卫星测高数据Jason-2和Jason-3水位监测精度较高,且数据周期性有着一致的、连续的特点,是地表水域实施长时间序列监测的重要数据源之一。洞里萨湖水位监测结果表明:洞里萨湖水位与水体面积在时间上变化一致,最低水位在4月至5月,最高水位在9月至11月;干季平均水位为4.93m,雨季平均水位为6.92m,多年平均水位为5.78m。结合Prek Kdam水文站的实测数据对卫星测高水位进行验证,两者存在显着的线性相关,相关系数达0.953,且通过了98%的显着性检验。(3)洞里萨湖地表温度反演了解洞里萨湖水体表面温度要素的变化特征。采用辐射传输方程法,依据地表温度反演原理,对洞里萨湖水体表面温度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最低水温在26℃—27℃之间(1月或12月),最高水温在30℃—34℃之间(4月或5月),平均温度在26.5℃—31.6℃之间,该结果与Campbell等人和Burnett等人的实地考察测量结果基本相符。(4)洞里萨湖环境要素趋势分析了解湖泊各要素变化趋势,分析该变化的原因。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法和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对洞里萨湖水体面积、水位以及洞里萨湖流域降雨的变化进行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水体面积、水位以及降雨均呈现下降趋势,但不显着。水体面积、水位和降雨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每年极值的出现,水体面积和水位均比降雨迟1个月左右。结合前人研究可知,洞里萨湖支流修建堤坝、湄公河干流水电站控流以及湄公河下游地区降雨量减少均导致洞里萨湖来水量减少,而洞里萨湖地区森林砍伐严重,水土流失加重,湖泊泥沙淤积增多。上述因素综合导致了洞里萨湖水体面积减小,水位降低;再结合暹粒市2008—2018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为此,水温呈极微弱上升。(5)洞里萨湖环境要素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湿地环境要素变化因素复杂多样,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也不同。利用敏感性分析方法,分析洞里萨湖水体面积在不同的气温、降雨情景下的响应程度,结果表明:水体面积和降雨呈正相关关系,与气温呈负相关关系;在气温不变的情景下,水体面积变化率为15.2%左右;在降雨不变的情景下,水体面积变化幅度为17.85%。本文设定的气候变化情景中,水体面积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程度大于降雨变化。(本文来源于《南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流域要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流域水循环中各要素之间高度的非线性关系,使得驱动数据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研究变得复杂。结合站点实测和遥感的降水、温度和潜在蒸散发驱动数据,构建了叶尔羌河流域的8个MIKE SHE模型;根据方差分析模型(ANOVA)对模型"输入"与"输出"之间显着性影响检验的结果,以积融雪过程为例,剖析了驱动数据影响的具体表现。结果表明:相比站点数据,TRMM降水驱动的模型导致积雪输出的空间分布差异性更加明显;MODIS温度数据驱动的模型导致了中低山区的永久性薄层积雪覆盖更广,而高山区的储雪量更少;遥感蒸散发驱动的模型在积雪模拟方面并无显着差异。ANOVA对水文系统中要素之间的显着性假设检验,可为明晰驱动数据对水文过程的具体影响方式提供重要前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流域要素论文参考文献
[1]..全流域全时空全要素[N].中国旅游报.2019
[2].刘蛟,刘晓辉,刘铁,钱波.驱动数据对流域水文模拟中不同结果要素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19
[3].梁晓燕,莫淑红,巩瑶,陈丽丽.巴音河流域气象要素变化特性探析[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9
[4].周柯军,蒋晓君,戈国忠.太湖新城流域河道治理及护岸设计要素初探[J].建材与装饰.2019
[5].孟佳颖,孟万忠.流域文明传承的驱动要素分析——以山西黄河段为例[J].叁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6].储昭升,高思佳,庞燕,王圣瑞,熊仲华.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特征、存在问题及生态保护修复措施[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9
[7].易灵,周庆欣,庞远宇,刘伟.人类活动对珠江流域主要水文要素的影响[J].水文.2019
[8].李烁阳.渭河流域水文气象要素演变特征及径流演变归因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9].刘朋.变化环境下岩溶区流域水文气象要素演变规律及径流影响研究[D].广西大学.2019
[10].黄玉莹.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典型湿地环境要素的多源遥感监测[D].南宁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