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杉木木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百度试验法,杉木,干燥基准
杉木木材论文文献综述
黄腾华,王军锋,覃琬云,雷福娟,栾洁[1](2019)在《基于百度试验法制定29年生杉木木材干燥基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广西融安县西山林场1.5代种子园29年生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为样本,采用百度试验法,分析杉木木材的干燥特性,编制出杉木木材的干燥基准,结果表明:杉木属于易干燥树种,百度试验时出现的主要干燥缺陷为初期开裂和扭曲变形。初期开裂等级为3级;扭曲等级为3级;内裂等级为1级;截面变形等级为1级。根据29年生杉木木材的干燥特性,得出29年生杉木木材的干燥初期温度为60℃,干湿球温度差3~4℃,末期温度为90℃,拟制定25~30 mm厚29年生杉木木材的软(硬)干燥基准。实际干燥生产中使用软基准可减少干燥缺陷。(本文来源于《广西林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陈星[2](2019)在《NaOH-冻融循环预处理改善杉木木材染色性能的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木材染色是提高低质速生材附加值的有效途径。但木材染色过程中仍存在染色深度不够、染色不匀等问题,预处理能够有效改善木材的渗透性能。本文以人工林杉木木材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法考察NaOH预处理各因素对木材抽提物含量、体积皱缩率和酸性大红3R染色材上染率和染透率的影响,并对NaOH处理后的木材再进行冻融循环处理,探究冷冻时间、解冻时间和循环次数对木材上染率和染透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优化NaOH-冻融循环预处理工艺条件,并用单一酸性、活性染料及各自混合染料进行验证试验;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压汞(MIP)法分别观察和分析预处理前后木材微观和孔隙结构变化;最后探讨预处理对染色材耐光色牢度和耐水色牢度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随着NaOH浓度增大、抽提时间延长和抽提温度升高,木材的抽提物含量增加,但体积皱缩率也明显增大,NaOH抽提处理后再经冻融循环处理可以进一步影响木材的上染率和各向染透率;与未处理材相比,NaOH处理和其再经冻融循环处理使最大上染率、纵向、径向和弦向染透率分别增大1.6、10.6、30.6、37倍和1.9、12.2、34.5、43.2倍。根据两种线性拟合结果,选择NaOH浓度、抽提时间、冷冻时间和循环次数为后续响应面优化试验的因素。(2)响应面法优化出NaOH-冻融循环预处理的最佳工艺为NaOH浓度0.42%、抽提时间24h15min、冷冻时间18h40min、循环次数2次。在此条件下木材上染率、纵向、径向和弦向染透率的预测值分别为8.90%、77.57%、48.29%、和27.45%,3次重复验证试验平均上染率、纵向、径向和弦向染透率分别为8.45%、76.63%、47.25%和26.46%,均与预测值差异不大,该模型合理有效;单一酸性、活性染料及其各自混合染料的染色试验以及吸水增重试验进一步验证了该工艺可靠。NaOH-冻融循环预处理材的FE-SEM观察发现,径切面管胞壁上的抽提物减少,纹孔清晰可见,弦切面上木射线薄壁细胞内抽提物被溶出,轴向管胞与木射线薄壁细胞发生分离;MIP法分析显示预处理后木材总孔体积和孔隙率较未处理材分别增加35.93%和4.75%。(3)经108h紫外光照后,NaOH预处理和NaOH-冻融循环预处理染色材色差均较未处理染色材有所减小,说明预处理能使染色材耐光色牢度有所改善;但耐水性试验表明预处理对其耐水色牢度的影响很小,FTIR分析显示NaOH处理使试样在1739cm~(-1)附近相关C=O消失,其余峰形基本未变化,这与预处理后染色材耐光色牢度和耐水色牢度变化相吻合。(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9-04-01)
杭芸,俞金健,周世水,程健弘,黄华宏[3](2019)在《杉木木材形成功能基因内SSR标记的开发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发一套基于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木材形成相关功能基因的SSR标记,可为后续木材材质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重要工具。本研究对参与杉木木材形成的10个基因序列进行SSR位点和引物设计,应用毛细管电泳检测引物的有效性和多态性,使用TAASEL(trait analysis by association,evolution and linkage)软件进行SSR位点组合间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 LD)及其与木材密度的关联分析。在与木材形成相关的7个功能基因中共检测到15个SSR位点。碱基重复形式有二碱基、叁碱基、四碱基与六碱基,其中叁碱基重复位点所占比例为46.7%。依据SSR位点两侧的保守序列设计了14对PCR扩增引物,其中有7对引物的扩增结果呈现多态性。结合已有的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 EST)-SSR数据进行LD分析,检测到644个SSR位点组合皆存在一定程度的LD(D'≠0),其中D'值大于0.5的组合有183个。关联分析发现来自杉木纤维素合成酶基因(C. lanceolata cellulose synthase 3,ClCesA3) 5'非翻译区(5'untranslated region, 5'UTR)的CLSSR4位点与杉木木材密度极显着关联(P<0.01),该位点对性状变异的解释率为26.07%,且相应等位变异A201和A205对木材密度分别表现为增效和减效效应。本研究共设计筛选出了7对功能基因SSR多态性引物,其中来源于ClCesA3基因5'UTR的SSR位点与杉木木材密度显着关联,为分子标记辅助杉木木材性状改良提供了重要的标记和途径。(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边黎明,叶代全,陈松,黄金华,施季森[4](2019)在《杉木嫁接植株胸径和木材弹性模量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从杉木第2代种质资源库中复选的182个精选基因型为材料,采用新西兰Fibre-gen的Director ST 300活立木力学性质测定仪,测定了不同声波在精选树无性系嫁接分株的活立木中弹性模量的传播速度,评价精选树嫁接无性系间16年生时的胸径与和弹性模量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杉木精选树嫁接无性系间16年生时,胸径性状的平均值为22.34 cm,表型变异系数和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22.16%和11.43%,重复力为0.27 (P <0.001);弹性模量的平均值为3.87 GPa,表型变异系数和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14.99%和11.08%,重复力为0.55(P<0.001);胸径与弹性模量之间的表型和遗传相关性不显着,可以同时进行遗传改良。51个嫁接无性系原株的胸径和弹性模量遗传值均为正值,占参试无性系的28%。其中,精选树原株选自第2代育种群体的半同胞子代测定林的有32株,全同胞子代的有12株;原株来自无性系测定林的有7株,其中福建、浙江、湖南各2株,贵州1株。(本文来源于《森林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姬宁,杨守禄,黄安香,李丹,肖高寿[5](2018)在《杉木木材干燥技术研究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杉木木材的解剖性质、物理力学性质、化学性质等方面出发,概述了杉木木材的常规与高温干燥、过热蒸汽干燥、微波与高频干燥及杉木木材改性处理后的干燥等改性技术研究进展,并对杉木木材动态粘弹性研究进行总结,最后提出了杉木木材干燥技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来源于《贵州林业科技》期刊2018年04期)
林久光[6](2018)在《形数法测定杉木人工林单木材积误差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杉木人工林343株样木的材积、胸径、树高、形数及形率等实测数据,来检验形数法测定立木材积多种方法的误差,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并作改进,为提高单株立木材积的测定精度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武夷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王春灿[7](2018)在《基于冻融循环预处理的人工林杉木木材染色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林杉木是我国南方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资源丰富,但因材质松软,材色单一,花纹不明显等缺点导致其在实际应用中受到很大限制。为了改善杉木视觉特性和装饰性能,提高杉木利用价值,对其进行染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比较过氧化氢、氢氧化钠和冻融循环叁种预处理对杉木木材染透率和上染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冻融循环预处理效果更好,并用响应面法优化出预处理工艺条件;在此基础上,采用酸性大红3R染料对杉木木材进行染色处理,选取染料质量分数、染色时间、染色温度和促染剂质量分数四个工艺参数,以染透率、上染率和色差为考察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和模糊数学方法进行优化;最后以此为基础,通过在染液中添加双氰胺、在木材表面涂饰壳聚糖溶液以及用水溶性叁聚氰胺甲醛树脂(MF)和染料混合所制成的复合染液染色木材,通过耐水色牢度和紫外老化测试,比较叁种固色处理对木材色牢度的影响。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过氧化氢、氢氧化钠和冻融循环预处理都能不同程度提高杉木木材的染透率和上染率,其中冻融循环处理效果最好,与未处理材相比,最大染透率和上染率分别提高138.21%和81.86%;而过氧化氢和氢氧化钠处理后染透率分别提高45.06%和76.34%,上染率分别提高71.90%和73.01%,综合预处理对杉木木材染透率和上染率的影响以及从环保方面考虑,选择冻融循环处理方式作为后续研究的基础。(2)以染透率和上染率为响应值综合分析,冻融循环预处理最佳工艺条件为:浸水时间24h,冷冻时间16h20min,解冻时间6h41min,循环两次,此处理工艺条件下,木材染透率和上染率预测值分别可达57.52%和8.51%,叁次验证性试验平均染透率为54.10%,上染率为8.44%,说明该模型合理有效。与未处理材相比,该条件处理后木材的顺纹抗压强度增加7.73%,抗弯强度下降1.86%,抗弯弹性模量下降3.31%,总体上变化不明显;木材24h吸水增重率相比未处理材增加2.90%;体视显微镜观察发现冻融处理材在横切面产生沿着径向发展的裂纹,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冻融处理使木材具缘纹孔的纹孔膜破裂,轴向管胞壁产生裂纹,轴向管胞胞间层及木射线薄壁细胞和轴向管胞胞间层发生分离;压汞分析结果显示木材经冻融处理总孔体积增大,比表面积减少,孔隙率增大;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显示冻融处理使得木材结晶度增大,化学成分未发生变化;热重分析结果显示木材经冻融处理,残重量增加,热稳定性得以提高。(3)基于正交试验和模糊关系综合评价法得出最佳染色工艺条件为:染料质量分数2.0%、染色时间4h、染色温度90℃、促染剂质量分数3.0%。该工艺条件下四次验证性试验染透率平均值为52.40%,上染率为7.31%,色差为52.21。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发现,染料与木材间主要通过物理吸附结合并以分子间团聚的形式附着在木材管胞口、轴向管胞壁、木射线薄壁细胞等微观结构内;X射线衍射分析发现,染色材相比冻融处理材,结晶度减少,衍射峰上出现Na2S04晶体特征峰;热重分析结果显示,冻融处理材经染色后,残重量增加,热稳定性进一步提高。(4)综合比较染液中添加双氰胺、木材壳聚糖涂饰后染色、以及水溶性叁聚氰胺甲醛(MF)树脂与染液复配后染色这叁种固色处理方式。其中未固色处理染色材60℃水洗0.5h前后色差为5.16,浸泡液吸光度值为0.8974Abs,紫外老化168h色差为26.37。与未固色处理染色材相比,耐水色牢度最好的为MF树脂固色材,其水洗前后色差为2.57,浸泡液吸光度值为0.0960 Abs;耐光色牢度最好的为壳聚糖涂饰固色材,紫外老化168h后色差为22.42。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显示,MF树脂固色材中出现叁嗪环特征吸收峰,表明MF树脂与染料混合后经高温固化,粘附于木材各微观结构中。壳聚糖和双氰胺固色主要是通过在木材与染料分子交界面生成磺酸盐形式来增大色牢度。(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8-06-01)
王春灿,邓邵平,林金国[8](2018)在《杉木人工林木材酸性染料染色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冻融循环预处理后的杉木木材为原料,采用酸性大红3R染料对其进行染色处理,通过改变染料浓度、染色时间、染色温度和促染剂用量,以上染率和色差为评价指标,研究处理条件与木材染色性能的关系,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染料与木材结合方式,并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观察染料在木材内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染料浓度、染色时间、染色温度和促染剂用量对上染率的影响均极显着(P<0.01),但对色差的影响除浓度仍表现极显着外,其它因素的影响均不显着(P>0.05);随着染料浓度增加、染色时间延长、染色温度升高和促染剂用量增大,上染率均呈先增大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而木材的色差则随染料浓度增大而增大,随染色温度升高先增大后减小,随染色时间延长和促染剂用量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并趋于平缓的变化趋势。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与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染料与木材间通过物理吸附结合并以分子间团聚形式附着在木材管胞口、轴向管胞壁、木射线薄壁细胞等微观结构内。(本文来源于《森林与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李德山,陈勇平[9](2017)在《木结构古建筑中杉木木材常见残损的阻力仪识别和判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木结构古建筑常用的杉木木材为研究对象,采取人工模拟的方法制造中心空洞及边缘开裂残损,通过开展常见残损的阻力仪探测试验研究,提出了木材残损在阻力仪检测方法下的表现形式,实现了木材空洞和开裂残损的快速识别及表征。当阻力仪检测时若阻力曲线突然出现一低值区域,该区域阻力值与探针空转时检测值接近同时早晚材变化不可识别,且该低值区域主要分布于木材中心位置,可初步判定为空洞;阻力仪检测时若出现与空洞残损相似的阻力曲线形态,但其低值区域主要分布于木材边缘位置,则需进行交叉或左右偏移的补充检测,以确定为边缘开裂或者是腐朽导致的木材缺失。(本文来源于《古建园林技术》期刊2017年02期)
王沈南[10](2017)在《热处理温度对杉木木材性质的影响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木材高温热处理具有反应条件可控、成本低廉、环境友好等特点,可以显着改善木材的尺寸稳定性、耐久性,是杉木等人工林木材提质增效的有效手段。作为热处理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工艺参数,热处理温度对人工林杉木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等均具有显着影响。本文重点研究热处理温度对人工林杉木各项性质的影响机制,旨在从化学成分、微观结构等角度探讨温度对杉木材性变化的作用机理。本文以人工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边材为研究对象,采用常压过热蒸汽热处理技术,固定热处理时间2h,分别在140°C、155°C、170°C、185°C、200°C、215°C、230°C和245°C共计八个温度条件对试材进行热处理。重点研究热处理温度对人工林杉木木材的的性质影响规律与机制。从热处理杉木的物理力学性质入手,揭示热处理温度对杉木物理力学性质变化的影响规律。采用湿化学分析法、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傅立叶红外光谱和二维相关红外光谱研究热处理杉木主要化学组分、化学官能团变化与作用机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BET氮气吸附法和X射线衍射分析法分别对热处理杉木的解剖构造、孔隙结构和纤维素晶体结构、尺寸进行研究。结合热处理杉木的物理力学性质、化学性质和微观结构,本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热处理温度在140-170°C范围内,即开始对杉木的各项性质产生影响。杉木的密度、平衡含水率等物理参数均有10%以内的损失。仅半纤维素微弱降解,杉木表面无可见色差。(2)热处理温度在170-200°C范围内,半纤维素剧烈降解,杉木绝干密度与平衡含水率逐渐下降。半纤维素降解明显,初级降解产物呋喃糖明显增度,杉木表面颜色开始加深。纤维素结晶度微弱提高,杉木的抗弯力学强度变化不明显。(3)热处理温度在200-245°C范围内,杉木的密度、平衡含水率明显下降。杉木中半纤维素含量降幅达52.97%,呋喃糖降解较多,降解产物糠醛类含量明显增加。Klason木质素相对含量明显增加,木质素的结构发生变化,细胞壁中出现大量中孔、微孔结构,纤维素结晶度降低,抗弯强度损失率达19.51%。杉木表面颜色明显加深。(4)二维相关红外光谱结果显示:半纤维素特征官能团温度敏感性较强,木质素所属官能团温度敏感性次之,愈创木基单元和纤维素特征吸收峰表现出较好的热稳定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期刊2017-04-01)
杉木木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木材染色是提高低质速生材附加值的有效途径。但木材染色过程中仍存在染色深度不够、染色不匀等问题,预处理能够有效改善木材的渗透性能。本文以人工林杉木木材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法考察NaOH预处理各因素对木材抽提物含量、体积皱缩率和酸性大红3R染色材上染率和染透率的影响,并对NaOH处理后的木材再进行冻融循环处理,探究冷冻时间、解冻时间和循环次数对木材上染率和染透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优化NaOH-冻融循环预处理工艺条件,并用单一酸性、活性染料及各自混合染料进行验证试验;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压汞(MIP)法分别观察和分析预处理前后木材微观和孔隙结构变化;最后探讨预处理对染色材耐光色牢度和耐水色牢度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随着NaOH浓度增大、抽提时间延长和抽提温度升高,木材的抽提物含量增加,但体积皱缩率也明显增大,NaOH抽提处理后再经冻融循环处理可以进一步影响木材的上染率和各向染透率;与未处理材相比,NaOH处理和其再经冻融循环处理使最大上染率、纵向、径向和弦向染透率分别增大1.6、10.6、30.6、37倍和1.9、12.2、34.5、43.2倍。根据两种线性拟合结果,选择NaOH浓度、抽提时间、冷冻时间和循环次数为后续响应面优化试验的因素。(2)响应面法优化出NaOH-冻融循环预处理的最佳工艺为NaOH浓度0.42%、抽提时间24h15min、冷冻时间18h40min、循环次数2次。在此条件下木材上染率、纵向、径向和弦向染透率的预测值分别为8.90%、77.57%、48.29%、和27.45%,3次重复验证试验平均上染率、纵向、径向和弦向染透率分别为8.45%、76.63%、47.25%和26.46%,均与预测值差异不大,该模型合理有效;单一酸性、活性染料及其各自混合染料的染色试验以及吸水增重试验进一步验证了该工艺可靠。NaOH-冻融循环预处理材的FE-SEM观察发现,径切面管胞壁上的抽提物减少,纹孔清晰可见,弦切面上木射线薄壁细胞内抽提物被溶出,轴向管胞与木射线薄壁细胞发生分离;MIP法分析显示预处理后木材总孔体积和孔隙率较未处理材分别增加35.93%和4.75%。(3)经108h紫外光照后,NaOH预处理和NaOH-冻融循环预处理染色材色差均较未处理染色材有所减小,说明预处理能使染色材耐光色牢度有所改善;但耐水性试验表明预处理对其耐水色牢度的影响很小,FTIR分析显示NaOH处理使试样在1739cm~(-1)附近相关C=O消失,其余峰形基本未变化,这与预处理后染色材耐光色牢度和耐水色牢度变化相吻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杉木木材论文参考文献
[1].黄腾华,王军锋,覃琬云,雷福娟,栾洁.基于百度试验法制定29年生杉木木材干燥基准的研究[J].广西林业科学.2019
[2].陈星.NaOH-冻融循环预处理改善杉木木材染色性能的工艺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9
[3].杭芸,俞金健,周世水,程健弘,黄华宏.杉木木材形成功能基因内SSR标记的开发及应用[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9
[4].边黎明,叶代全,陈松,黄金华,施季森.杉木嫁接植株胸径和木材弹性模量变异分析[J].森林与环境学报.2019
[5].姬宁,杨守禄,黄安香,李丹,肖高寿.杉木木材干燥技术研究概述[J].贵州林业科技.2018
[6].林久光.形数法测定杉木人工林单木材积误差分析[J].武夷学院学报.2018
[7].王春灿.基于冻融循环预处理的人工林杉木木材染色性能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8
[8].王春灿,邓邵平,林金国.杉木人工林木材酸性染料染色性能[J].森林与环境学报.2018
[9].李德山,陈勇平.木结构古建筑中杉木木材常见残损的阻力仪识别和判定研究[J].古建园林技术.2017
[10].王沈南.热处理温度对杉木木材性质的影响机制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